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曾慢:《血戰湘江》情鑄軍魂

近期, 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創作, 著名導演陳力執導, 王霙、保劍鋒、孫維民等演員主演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血戰湘江》在全國各地陸續舉行巡映活動。 據多家媒體報導, 繼該影片在北京當地、福建革命老區、陸軍“紅一師”駐地等地放映後, 該劇組近日來到湖北進行巡映, 已在湖北大學、湖北紅安縣等地與現場觀眾見面。 作為弘揚長征精神和紀念建軍90周年的影片, 該電影的製作與放映得到了廣大部隊官兵、人民群眾、青年學生的廣泛關注與好評。

初見這部影片, 筆者無疑是震撼與吃驚的。 正如導演陳力所言:本片戰爭場面拍攝完全採用實地拍攝,

未採用任何3D鏡頭, 全部演員親身上陣, 畫面效果十分真實。 作為一部戰爭題材影片, 該影片不僅場景宏大、戰爭場面真實震撼, 同時又別出心裁, 於戰亂之中插入小人物的故事, 于家國大義之中融入平凡人的情感。 該影片多處還原真實歷史情節, 在鏡頭多處善於刻畫細節, 人物感情真摯細膩, 在筆者看來, 確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影片。

該影片以長征史上最為慘烈的湘江戰役為背景, 以全景式鏡頭再現紅軍長征史上的壯烈一幕, 講述了紅軍34師全體官兵勇於犧牲、甘於奉獻、全力掩護中央紅軍突破敵人封鎖線, 渡過湘江的英勇故事。 古人有言:“以銅為鏡, 可以正衣冠, 以史為鏡,

可以知興替”。 很多人評價這部影片、這場戰役看到的是對長征歷史故事的紀念, 對英勇獻身革命戰士的緬懷, 對中國革命背後慘痛歷史教訓和寶貴經驗的總結。 誠然, 在這部影片中, 筆者感觸更多的卻是對人性的呼喚、對生命的尊重、對情懷的景仰、對信仰的歌頌。

在影片中有這樣一場畫面:一群群紅軍戰士唱著不知名的鄉間民謠, 穿梭在樹林裡、草叢間、一遍一遍唱著, 滿懷希望的向前走。 其實, 當他們的歌聲響起的那一刻, 筆者不禁在想:也許這些紅軍戰士在想家、這些紅軍戰士也有家、他們什麼時候能回家看看、他們還有沒有機會能回家!也許, 他們踏上的是一條不歸路, 可是他們卻義無反顧。

曾經的廣西興安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三年不飲湘江水,

十年不食湘江魚”, 據有關資料記載:中央紅軍渡過湘江後, 部隊指戰員和中央機關人員由長征出發時的8萬人銳減至3萬餘人, 足以可見湘江戰役之慘烈。 你可曾知道曾經的長征路上有這樣一位“紅軍戰士”, 人人喚他“林裁縫”。 這是一個老人, 家裡的幾個兒子也參加了紅軍,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為紅軍戰士一針一線的縫軍裝, 為紅軍縫了一輩子的軍裝, 而最後的最後, 他竟是和兒子一起倒在了前線的血泊中。 你可曾知道曾經的長征路上有這樣一位“紅軍師長”, 他叫“陳樹湘”, 帶領全師官兵奮戰在掩護紅軍撤退的第一線, 英勇就義、誓死不當俘虜。

這一幕幕故事, 無不讓人動容。 感動于“林裁縫”“陳師長”這些普通紅軍戰士中不平凡的舉動,

感動于紅軍戰士中家國大義面前的政治信仰, 感動於影片中“青年毛澤東”同志呼籲紅軍戰士“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留下銀元換取老百姓食物和禮物”的為民情懷, 感動於那時那日紅軍優秀領導人們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的決策——“丟掉所有裝備, 全力渡江”, 感動於影片回歸人性、體現情懷的拍攝和紀實。

此時此刻, 不禁在想, 到底是什麼促使這些革命先烈前仆後繼、流血犧牲、奮戰在革命前線?到底是什麼促使歷時兩年多、兩萬五千里的長征完滿完成?同樣的, 電視劇《麻雀》中有這樣一句主題宣傳語:唯祖國與信仰不可辜負。 也許, 這便是信仰的力量。 正是心中有了對政治立場的堅定之情、對心中信仰的虔誠之心,

他們才可以一步步的走下去。 在那個戰亂紛飛的年代裡、在那一句句莫名熟悉的民謠歌詞裡面, 筆者看到的是一顆顆跳動的心, 看到的是那個年代特有的戰友之情、軍民之情、家國之情。 看到的是軍隊指戰員以人為本、憂心為民的情懷, 看到的是各部隊官兵不畏犧牲、為共產主義奮鬥終生的信仰。

軍隊之魂在於戰士, 戰士之魂在於人心, 人心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情懷和信仰, 在這部影片中, 筆者讀懂的是:唯生命與情懷最為可貴, 唯祖國與信仰不可辜負。

稿源:湖北日報網

作者:曾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