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解讀:培育新動能要有新思維

上半年, 工業生產同比增長6.9%, 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個百分點, 比上年同期加快0.9個百分點, 也高於去年全年6%的增長水準。 二季度企業景氣指數為128.9, 連續2個季度保持在120以上的正常景氣區間。 訂貨景氣處於2013年以來高點, 二季度工業企業訂貨景氣指數為86.1, 比一季度上升1.4點;工業企業出口訂貨景氣指數為86.9, 比一季度上升0.6點。

工業經濟好於預期, 表現在突破了2012年以來持續溫和回落的趨勢, 成為推動GDP增長超過年初制定的6.5%左右目標重要動力, 並由於工業品進口的快速增長對全球經濟回暖作出了貢獻。

在推動工業增長好於預期的動力中, 新動能表現日趨明顯, 特別是消費結構升級、產業結構升級推動相關行業快速增長, 從行業看, 電子、汽車、電氣機械、通用設備、專用設備、醫藥、儀器儀錶和傢俱製造業等行業生產保持兩位數增長;從企業景氣調查資料看,

二季度醫藥、儀器儀錶、電氣製造、IT、汽車等行業企業家信心指數在130以上, 其中醫藥製造業達到144.5。 從產品看, 民用無人機、高性能化學纖維、鋰離子電池、工業機器人、光電子器件、城市軌道車輛、自動櫃員機、新能源汽車、積體電路、太陽能電池、環境污染防治專用設備、SUV等新產品均呈現高速增長。 從創業情況看, 國家工商總局發佈的資料顯示, 2017年上半年製造業新登記企業同比增長18.4%, 比2016年的增速高1.8個百分點, 更明顯高於2015年5.8%的增速。

新動能的增強是工業經濟好於預期的重要原因, 也是我國製造業能否由此邁向中高端的關鍵因素。 因此, 深入分析新動能增強的背景和相關因素, 對於促進新動能的持續提升, 實現工業經濟的根本轉型,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 新動能增強與新技術革命浪潮相關。 當前, 全球性的新技術革命, 突出表現在三個領域:一是以新材料重大突破為標誌的物理學革命;二是以基因工程重大突破為標誌的生物技術革命;三是以大資料關聯產業重大突破為標誌的數位革命。 在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下, 在企業家創新精神的推動下, 近年來中國企業積極順應這一技術革命浪潮, 在以上幾個方面均有不凡表現。

第二, 新動能與科技、教育水準以及開放程度密切相關。 作為長三角的龍頭, 上海今年一季度的主要高新技術產品和部分重點工業產品均快速增長, 其中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87.5%。 珠三角地區3D列印、虛擬實境、無人機等新技術新產業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目前已建成10個智慧製造示範基地, 形成了新一代移動通訊、新型平板電腦、半導體照明等7個超千億元新興產業集群。 長三角、珠三角新動能的強勁增長與科技創新、教育水準以及開放程度密切相關。 資料顯示, 多年來廣東、江蘇的R&D經費、R&D人員全時當量、專利申請數均居全國前列。

第三, 新動能的發展與市場化程度密切相關。 研究表明, 長三角和珠三角為我國市場化程度相對最高的地區, 也是民營經濟活躍度最高的地區, 這種活躍帶動了民間資本的集聚和民間投資的較快增長, 促進了產業集群的形成和創新動能的增強。

從以上孕育新動能的關鍵因素來看, 通過增強新動能來發展工業經濟,

不能沿用過去單純依靠規模擴張的老路。

新動能的培育特別需要創造適宜創新的軟環境。 單純通過大規模建設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這些硬環境, 沒有與之配套的制度、文化、政策等軟環境, 未必能真正激發新動能。 不斷深化的放管服改革, 就是為營造這樣的軟環境創造條件。 比如如何完善教育制度, 有利於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比如如何完善金融體系, 如何為創新型企業提供更多資金支持;比如如何充分發揮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優勢, 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比如如何加快服務業開放步伐, 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國際交流, 為製造業創造更默契的配套服務體系。 當前, 除了在制度層面、政策層面激勵創新之外, 特別需要加強在文化層面激勵創新,尤其要在全社會培育拒絕山寨、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徹底改變短期行為對創新的極大傷害,改變“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這一文化習俗對創新的束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實現從量變逐漸到質變的跨越。

要深入研究全球新技術革命的發展趨勢,並以此為基礎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產業支持政策。同時,要特別注重相關產業政策的實際實施效果。要充分發揮市場化在新動能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財政支持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要順應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同時也是一個消費大國。隨著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消費結構升級步伐加快,消費潛力逐漸迸發,未來消費空間的持續並向縱深拓展值得期待。這是中國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內在優勢。要將這一優勢轉化為現實,需要加強對中國消費者消費理念、消費行為變化趨勢的研究,總結新時期我國消費行為的變化規律;同時需要加強供給側研究,以適應消費行為的變化趨勢,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與消費結構升級形成共振。

特別需要加強在文化層面激勵創新,尤其要在全社會培育拒絕山寨、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徹底改變短期行為對創新的極大傷害,改變“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這一文化習俗對創新的束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實現從量變逐漸到質變的跨越。

要深入研究全球新技術革命的發展趨勢,並以此為基礎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產業支持政策。同時,要特別注重相關產業政策的實際實施效果。要充分發揮市場化在新動能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財政支持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要順應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同時也是一個消費大國。隨著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消費結構升級步伐加快,消費潛力逐漸迸發,未來消費空間的持續並向縱深拓展值得期待。這是中國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內在優勢。要將這一優勢轉化為現實,需要加強對中國消費者消費理念、消費行為變化趨勢的研究,總結新時期我國消費行為的變化規律;同時需要加強供給側研究,以適應消費行為的變化趨勢,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與消費結構升級形成共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