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劉元春:“中國崩潰論”為何總是崩潰

閱讀提要

國內外預測機構看不懂的原因在於一方面低估了世界經濟復蘇的確定性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週期性帶動作用, 另一方面忽視了企業活力提升和消費結構升級等微觀基礎的改善對經濟增長的趨勢性推動力量。

經濟悲觀主義不瞭解中國微觀層面現實情況, 只看到表面資料, 而看不清資料背後微觀基礎的改善和結構性調整的力量, 中國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調整的過程是經濟發展品質的提升和經濟結構的優化, 而不是簡單的增速下滑。

新型城鎮化正在發生內涵式的改變,

這不僅使消費成為“三駕馬車”的領頭羊, 而且也預示著內需潛力在結構上的更大釋放。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佈了2017年上半年宏觀經濟資料, 各項經濟指標均全面超出市場預期, 使得很多分析人士“大跌眼鏡”, 也讓眾多國內外預測機構大呼“看不懂”。 同時, 這也讓近幾年再次發酵的“中國崩潰論”等悲觀主義思潮再次“打臉”, 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邏輯回答了“中國崩潰論”為何總是崩潰的疑問。

上半年宏觀經濟資料全面超預期

2017年上半年宏觀經濟資料大大超出市場預期, 顯示出中國經濟持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

一是GDP增速超預期回升, 同比增長6.9%, 不僅遠高於今年6.5%的預期目標, 在全球也保持領先。 經濟增速連續八個季度保持在6.7%-6.9%的區間,

顯示中國經濟有能力保持新常態下的中高速增長。

二是總需求的“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和出口)超預期共振, 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3.4%, 網上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33.4%, 表明消費不僅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而且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固定資產投資由負轉正, 製造業和民間投資連續回升, 高技術產業投資快速增長, 高技術製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21.5%和22.3%, 分別快於全部投資12.9和13.7個百分點, 顯示新經濟動能加速成長;進出口同比增長19.6%, 其中出口增長15.0%, 進口增長25.7%, 出口持續向好對國內生產帶動作用明顯。

三是價格水準超預期穩定, 上半年CPI同比上漲1.4%, 漲幅與一季度持平, 核心CPI同比漲幅2.1%,

PPI同比上漲6.6%, 既沒有出現明顯的再通縮壓力, 也沒有看到通脹抬頭。

四是就業形勢超預期向好, 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口735萬, 已完成全年預期目標的三分之二。

五是工業經濟超預期升溫, 1-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2.7%, 超過去年同期16.3%, 6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創30個月來新高, 企業效益顯著改善表明增長的品質進一步提高。

六是居民收入超預期提速, 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7.3%, 高於去年同期0.8個百分點, 比同期的經濟增速快出了0.4個百分點, 跑贏GDP。

經濟超預期表現的內在邏輯

眾多國內外預測機構看不懂的原因在於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邏輯判斷不清, 對結構性轉變的趨勢認識不到位。 這體現在,

一方面低估了世界經濟復蘇的確定性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週期性帶動作用, 另一方面忽視了企業活力提升和消費結構升級等微觀基礎的改善對經濟增長的趨勢性推動力量。

首先, 我們要正視世界經濟復蘇的確定性邏輯。 一些關鍵指標表明去年以來全球經濟逐漸趨穩並呈現復蘇向好的態勢, 世界景氣週期開始進入上升階段。 一是主要發達經濟體整體回暖, 美國經濟受特朗普新政預期刺激和補庫存上行週期的影響, 消費、工業生產、房地產投資和進出口均持續增長, 帶動就業率大幅提升。 歐元區的復蘇更加顯著, 各項經濟指標持續回升, 失業率創下7年來新低, 通脹率更是溫和連續擴大。 日本經濟也有所改善,

持續的通縮壓力得到緩解, 生產端增長勢頭繼續鞏固。 近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經合組織(OECD)也先後上調了2017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 進一步肯定了全球經濟延續良好的復蘇態勢。 二是全球大宗商品2016年以來價格大幅回升, 呈現出整體走強的勢頭。 供應緊張加之需求旺盛進一步刺激了能源、有色、農產品等各類大宗商品的上漲, 這與2015年的表現形成了鮮明對比。 三是實體經濟投資增速加快, 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製造業PMI指數連續回升, 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出現了進出口貿易回升和工業生產加快的態勢, 表明製造業和全球貿易復蘇進程加快, 市場信心得到提升。 外部環境的改善和全球貿易的復蘇對促進我國出口起到了關鍵作用, 而我們往往低估了出口對於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其次,我們要看到微觀基礎的改善和結構性轉變所帶來的強大力量。一方面政府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激發了市場活力,這不僅在企業盈利水準上有所體現,而且直接提升了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活躍度。國家統計局的調查顯示,今年二季度小微工業企業的景氣指數達到96.5%,達到了兩年來的最高。72.7%的小微企業反映產品訂貨量高於和處於正常水準,這個比例連續6個季度在提高。同時小型企業的PMI指數連續兩個月保持在擴張區間。這表明,在“放管服”改革的助力下,小微企業的活力明顯增強。另一方面,城市和農村的消費升級、網路購物的持續高漲和三四線城市的住房汽車消費擴張等態勢,表明新型城鎮化正在發生內涵式的改變,這不僅使消費成為“三駕馬車”的領頭羊,而且也預示著內需潛力在結構上的更大釋放。

外部環境復蘇所帶動的週期性力量和微觀基礎改善所引發的趨勢性力量共同構成了上半年宏觀經濟超預期表現的內在邏輯。國內消費和進出口資料的亮眼表現正是這種內外因素加速共振的結果,加之上半年政府更加有力的積極財政政策的跟進,使投資也保持了合理增速。結構優化調整和總需求擴張打通了微觀層面和宏觀層面的傳導路徑,“超預期”的表現也就應當是在“預期之中”了。

“中國崩潰論”為何總是崩潰

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讓很多持中國“經濟硬著陸論”、“拐點論”和“崩潰論”的預測又一次落空了。實際上,一些西方媒體、專家學者和市場人士總是定期拋出“中國崩潰”的論調,以達到他們背後各種目的,但這種一廂情願的論調總是被事實無情“打臉”。而中國進入“三期疊加”的新常態以來,一些突出問題和矛盾更加顯現,特別是2015年和2016年金融市場發生的一系列黑天鵝事件,讓悲觀主義思潮再度發酵,如美國海曼資本管理公司創始人巴斯表示“中國要發生經濟危機的規模將遠大於美國的次貸危機”,索羅斯最近也稱“中國硬著陸難以避免”。事實表明,這一次的“中國崩潰論”繼續崩潰。

從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邏輯就可以看出,很多主張“中國崩潰論”和“做空中國論”的悲觀主義與中國現實並不吻合,很多證據都流於表像,並沒有把握住中國經濟運行和宏觀調控的實質。

首先,經濟悲觀主義過度放大了中國經濟的風險,將外部環境的惡化和內部調整的陣痛等同於中國自身的問題,由此草率地將增量的部分惡化等同於中國經濟運行的整體惡化,把個別風險暴露事件理解為整體風險爆發的前兆,實際上中國當前所進行的改革舉措,如加強金融監管和維護金融穩定正是要提高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能力,嚴守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其次,經濟悲觀主義不瞭解中國微觀層面現實情況,只看到表面資料,而看不清資料背後微觀基礎的改善和結構性調整的力量,中國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調整的過程是經濟發展品質的提升和經濟結構的優化,而不是簡單的增速下滑。

最後,很多人惡意“唱衰”中國經濟背後有著更隱蔽的目的,除去一些媒體和學者有博取眼球的目的之外,很多市場機構不斷拋出“中國崩潰論”,很大程度上有配合金融市場上“做空中國”投資操作的嫌疑。

實際上,在“中國崩潰論”之外,也有越來越多“看好中國”的外部聲音,如經合組織(OECD)在《2017年中國經濟調查報告》中分析稱,儘管中國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投資增速有所降低,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雙創等為經濟增長培育了新動能,中國經濟增長強勁首先得益於就業市場的穩定和居民收入的改善。在其《G20結構性改革進展的技術性評估報告》中又進一步指出,中國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在生產率提升、穩定就業、增加收入和“放管服”等方面的改革效果顯著,生產率增長及高水準就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正是基於中國在結構性改革等方面取得的積極進展,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調對中國2017年經濟增長預期至6.7%。此外,一些西方媒體如彭博社也稱“中國經濟動能越來越強”。這表明國際社會理性看待中國經濟的聲音越來越占主流,也顯示了國際社會對於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的信心。

而我們往往低估了出口對於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其次,我們要看到微觀基礎的改善和結構性轉變所帶來的強大力量。一方面政府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激發了市場活力,這不僅在企業盈利水準上有所體現,而且直接提升了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活躍度。國家統計局的調查顯示,今年二季度小微工業企業的景氣指數達到96.5%,達到了兩年來的最高。72.7%的小微企業反映產品訂貨量高於和處於正常水準,這個比例連續6個季度在提高。同時小型企業的PMI指數連續兩個月保持在擴張區間。這表明,在“放管服”改革的助力下,小微企業的活力明顯增強。另一方面,城市和農村的消費升級、網路購物的持續高漲和三四線城市的住房汽車消費擴張等態勢,表明新型城鎮化正在發生內涵式的改變,這不僅使消費成為“三駕馬車”的領頭羊,而且也預示著內需潛力在結構上的更大釋放。

外部環境復蘇所帶動的週期性力量和微觀基礎改善所引發的趨勢性力量共同構成了上半年宏觀經濟超預期表現的內在邏輯。國內消費和進出口資料的亮眼表現正是這種內外因素加速共振的結果,加之上半年政府更加有力的積極財政政策的跟進,使投資也保持了合理增速。結構優化調整和總需求擴張打通了微觀層面和宏觀層面的傳導路徑,“超預期”的表現也就應當是在“預期之中”了。

“中國崩潰論”為何總是崩潰

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讓很多持中國“經濟硬著陸論”、“拐點論”和“崩潰論”的預測又一次落空了。實際上,一些西方媒體、專家學者和市場人士總是定期拋出“中國崩潰”的論調,以達到他們背後各種目的,但這種一廂情願的論調總是被事實無情“打臉”。而中國進入“三期疊加”的新常態以來,一些突出問題和矛盾更加顯現,特別是2015年和2016年金融市場發生的一系列黑天鵝事件,讓悲觀主義思潮再度發酵,如美國海曼資本管理公司創始人巴斯表示“中國要發生經濟危機的規模將遠大於美國的次貸危機”,索羅斯最近也稱“中國硬著陸難以避免”。事實表明,這一次的“中國崩潰論”繼續崩潰。

從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邏輯就可以看出,很多主張“中國崩潰論”和“做空中國論”的悲觀主義與中國現實並不吻合,很多證據都流於表像,並沒有把握住中國經濟運行和宏觀調控的實質。

首先,經濟悲觀主義過度放大了中國經濟的風險,將外部環境的惡化和內部調整的陣痛等同於中國自身的問題,由此草率地將增量的部分惡化等同於中國經濟運行的整體惡化,把個別風險暴露事件理解為整體風險爆發的前兆,實際上中國當前所進行的改革舉措,如加強金融監管和維護金融穩定正是要提高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能力,嚴守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其次,經濟悲觀主義不瞭解中國微觀層面現實情況,只看到表面資料,而看不清資料背後微觀基礎的改善和結構性調整的力量,中國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調整的過程是經濟發展品質的提升和經濟結構的優化,而不是簡單的增速下滑。

最後,很多人惡意“唱衰”中國經濟背後有著更隱蔽的目的,除去一些媒體和學者有博取眼球的目的之外,很多市場機構不斷拋出“中國崩潰論”,很大程度上有配合金融市場上“做空中國”投資操作的嫌疑。

實際上,在“中國崩潰論”之外,也有越來越多“看好中國”的外部聲音,如經合組織(OECD)在《2017年中國經濟調查報告》中分析稱,儘管中國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投資增速有所降低,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雙創等為經濟增長培育了新動能,中國經濟增長強勁首先得益於就業市場的穩定和居民收入的改善。在其《G20結構性改革進展的技術性評估報告》中又進一步指出,中國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在生產率提升、穩定就業、增加收入和“放管服”等方面的改革效果顯著,生產率增長及高水準就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正是基於中國在結構性改革等方面取得的積極進展,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調對中國2017年經濟增長預期至6.7%。此外,一些西方媒體如彭博社也稱“中國經濟動能越來越強”。這表明國際社會理性看待中國經濟的聲音越來越占主流,也顯示了國際社會對於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的信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