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獨秀文苑:高山流水覓知音——錢續坤先生部分散文賞析

如果把一行行詩文比作琴弦, 輕輕地彈奏, 我們就能聽到錢續坤先生的心音:孤傲、熱切而又沖淡。 他的散文似山間的溪水, 清澈地流淌, 逶迤曲折, 似在尋覓知音。

那麼, 錢續坤先生的知音的是什麼呢?“山是水的知音, 水是船的知音, 船是人的知音。 那山是傲骨, 那水是熱血, 那船是精魂”(《高山流水》), 他的追求已毫不掩飾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了。 這個“知音”就是他人生的崇高目標, 是他的儒雅情趣, 這種目標和情趣是執著的, 甚至是執拗的:“反正我是不願上岸了, 因為我的雙腳和靈魂, 此刻正穿行在那剛柔相濟的麗山秀水間。

但既然是尋覓, 就有諸多不確定的因素, 況且, 現實與心中的“知音”之間有著很大的差距, 他“陷入了困厄、寂寞和迷惑”;他常常“寂寞獨步”;聯想到阿柄“艱難的生活, 苦澀的背影, 暗淡的年代”, 他大聲地詢問:“知音知音, 你到底是剛強的還是柔媚的呢”, “你什麼時候才能讓皎潔的月華來裝飾你枯竭的渴望和思念?”(《二泉映月》), 作者由知音的不確定而變得異常急切、焦躁和不安。 在這個紛繁蕪雜的現實生活中, 我們每個人都被未來的選擇所困惑。 因而, 錢續坤先生的迷茫具有普遍性, 這就是他的可貴之處。 在《十面埋伏》中, 錢續坤先生的“知音”已浮出水面, 轉出山坳:一道閃著寒光的長劍支撐著一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偉岸身軀,

他那種生有所為, 建功立業的英雄主義精神昭然若揭。 只是, 他不願再讓歷史為自己的名字“作了一條深刻的注釋”。 因而, 他陷入更深地思慮, “生命在秋天成熟, 也在秋天走向歸結, 然而誰能從它的輝煌和沉重中, 領悟到所經歷的蒼茫和風雨呢?”(《秋風起兮》)。

錢續坤先生的英雄不是“光杆司令”, 常有美人做伴。 在那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身邊, 是“淒涼的月光凍僵了虞姬的雙手, 哀婉的曲聲反倒撕開了歷史的傷口”;而當他來到岳陽樓這座天下名樓時, “無意”中發現的是小喬之墓, 不免又憑弔了一番:“小喬埋香的地點竟然如此有幸, 能與名樓為侶而眠, 能與墨客為伴而憩”(《憑弔小喬墓》)。 英雄與美人是他孜孜以求的價值取向。

這種價值取向其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不過具有時代特徵和個體色彩罷了。 “時代賦予小喬的不是她本身所具有的柔情似水和情深似海, 她在那個特殊的時期所必須承受的歷史責任, 遠遠超過了尋常女子。 ”錢續坤先生的“知音”就是項羽虞姬, 就是周瑜小喬式的, “見山不是山, 見水不是水”, 風流雨打, 而又儒雅至極。 透過這些英雄本色, 我們看到他內心深處所隱藏的東西, 原來是“樸素中不乏莊重, 安靜裡不顯冷清”, 這是一種深諳儒家法理的人生境界。

為了達到這種境界, 錢續坤先生從陶淵明那裡汲取營養, 他也想“將自己完全放逐到‘南山’與 ‘東籬’之間, 然而還是被‘剛猛雄放’的一面所警醒, 他牢記著陶淵明‘精衛銜微木,

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 因此, 抱負是他散文思想的核心所在, 沖淡則是他為人為文的處世哲學。 這看似矛盾的, 其實是統一的, 生活是個巨大的名利場, 不圖個人名利而有所作為, 這樣的人似乎是越來越少了。 而要做到這一點絕非易事, 這樣才有前面提到的“知音知音, 你到底是剛強的還是柔媚的呢”如此的感慨。

錢續坤先生的散文, 也有《卷個春如醉》《蘆蒿滿地》這樣的閒散之筆, 他寫春捲的製作過程從容不迫, 不慌不忙, 讀來別有情趣和風味。 寫這類文章大概是他“沖淡”的一面, 好像他是一位美食家, 沉浸在美味佳餚之中。 其實不然, 在短短不足千字的文章中, 引用了賈思勰、杜甫、李白、白居易、李時珍、蘇軾、汪曾祺等名家的詩文,

自有其用意, 因為“製作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享受的過程, 並且過程享受已經上升到精神的層面”, 所以品嘗起來特地有滋有味, “我願意在這個美好的春光裡, 和朋友們一起, 卷個春如醉”(《卷個春如醉》)。 “不過如今品嘗灶糖, 往往不是嘗其味道, 而是回味祭灶的美麗傳說, 回味兒時的賞心樂事, 那樣一種心情, 是複雜的、感慨的, 也是溫馨的、美好的”(《難忘灶糖香》)。

錢續坤先生的散文很講究意境, 如《秋風之歎》, 給我們描繪了一副壯麗的秋景:“生命在秋天成熟, 也在秋天走向歸結, 然而有誰能從它的輝煌和沉重中領悟到所經歷的滄桑風雨呢?”思想情感都包含在對秋天的抒寫之中。 他的筆法細膩, 詩意濃烈, 語言不僅銳利, 而且具有一種逼人的氣勢,“於是就有了秋聲秋色秋氣和秋意;於是就有了秋思秋愁秋悲和秋收;於是就在炙熱的燃燒中,涅槃人與物之間生生不息的靈魂”(《秋風之歎》)。“西楚霸王揮舞長劍,一道寒光閃過,秦時明月便在血腥的屠殺中流淌出來”(《十面埋伏》)。作者在《灞橋看柳》中極力刻畫灞柳的形象,以此來寄託情思,“果然不是賞柳的最佳季節,灞水沿岸不見青草碧色、楊柳堆煙的勝景,灞橋兩旁難尋綠絲紛披、絮花紛飛的婀娜,不過這並不耽擱我的追思,也不妨礙我的佇望,我甚至索性將眼睛緊閉了起來,全憑著自己的想像來會晤這‘多情自古傷離別’的楊柳。須臾之間,眼前慢慢地浮現出了那種處女般的綠意,她們仿佛一捧浸潤得讓人心寒的春水,從神往和欣喜的心頭輕輕地掠過”;“我的心始終沉浸在那青青的柳色中”,其意也在於追求平靜淡泊而儒雅的意蘊。

(作者:劉晉壽 甘肅著名詩人、評論家)

而且具有一種逼人的氣勢,“於是就有了秋聲秋色秋氣和秋意;於是就有了秋思秋愁秋悲和秋收;於是就在炙熱的燃燒中,涅槃人與物之間生生不息的靈魂”(《秋風之歎》)。“西楚霸王揮舞長劍,一道寒光閃過,秦時明月便在血腥的屠殺中流淌出來”(《十面埋伏》)。作者在《灞橋看柳》中極力刻畫灞柳的形象,以此來寄託情思,“果然不是賞柳的最佳季節,灞水沿岸不見青草碧色、楊柳堆煙的勝景,灞橋兩旁難尋綠絲紛披、絮花紛飛的婀娜,不過這並不耽擱我的追思,也不妨礙我的佇望,我甚至索性將眼睛緊閉了起來,全憑著自己的想像來會晤這‘多情自古傷離別’的楊柳。須臾之間,眼前慢慢地浮現出了那種處女般的綠意,她們仿佛一捧浸潤得讓人心寒的春水,從神往和欣喜的心頭輕輕地掠過”;“我的心始終沉浸在那青青的柳色中”,其意也在於追求平靜淡泊而儒雅的意蘊。

(作者:劉晉壽 甘肅著名詩人、評論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