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天下伏羲》:踏訪棗莊遠古文明的印記(一)

作者:杜 欣 郭 坤 金月全 朱海龍

採訪時間:2014年8月6日

地理位置:山東省棗莊市

初識棗莊, 是源於一場戰役。 這場名為台兒莊會戰的戰役是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 也因為這場激烈的戰役, 讓億萬中國人的記憶裡多了一抹紅色革命記憶——棗莊台兒莊。

今天, 我們懷著敬畏之心走進棗莊, 是為伏羲文化。 尋找伏羲時代的先民在這裡聚居、生息的足跡, 尋訪這裡與伏羲時代息息相關的伏羲女媧文化印記。

現存遺跡表明, 這裡是一塊古老而文明的土地。 境內多處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證明,

早在五六千年前, 就有先民在這裡刀耕火種, 繁衍生息、播撒文明的火種。

如山亭區西集鎮伏裡村, 現在當地還有伏山、伏羲廟、磨臍裡等與伏羲女媧相關的歷史遺存;棗莊地區也出土了大量伏羲和女媧的漢代畫像石, 都是人首蛇身, 有的是單身立像, 多為交尾圖, 反映了原始先民的生殖崇拜。

而嶧城區關於女媧的遺跡最為集中, 有女媧塚、女媧陵、爺娘廟、天柱山、紅土埠遺址、刺天峰遺址、鐵腳山遺址等, 均與史書記載的伏羲女媧傳說有關, 至今女媧傳說在當地婦孺皆知。

伏裡村裡說伏羲

由於對棗莊市情市貌不熟悉, 我們決定向棗莊晚報社尋求幫助。 棗莊日報編委、棗莊晚報社記者部主任柴可立不僅熱情地向我們推薦了文化口線記者孔浩,

還親自與山亭區委宣傳部電話聯繫安排採訪事宜;孔浩老師不僅是名優秀的記者, 還是當地著名的金石篆刻家, 對當地文化瞭若指掌。 自然, 接下來的採訪工作輕鬆而愉快。

伏裡村, 位於山亭區西集鎮西南一公里處, 當地人傳說這裡為伏羲故里, 村名因伏羲故里而得名。 這一點, 我們在進入伏裡村前就得到印驗。 下高速不久, 採訪車按照導航路線駛入一條鄉村柏油路。 幾分鐘工夫, 就看見不遠處的路中央矗立著一座高大的石制牌坊, 上書“伏羲故里”, 四個大字蒼勁有力。 “伏裡村到了!”我們幾乎異口同聲。

在伏裡村黨支部辦公室, 村委委員張正敏聽說我們為伏羲文化而來, 隨即將話題引向伏裡土陶。 據當地資料顯示, 伏裡村是伏羲文化發源地, 擁有伏羲廟等歷史文化遺址12處, 而伏裡土陶作為伏羲文化的代表, 2009年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伏裡村制陶歷史悠久,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一直使用自行燒制的各種陶制器皿。

在這裡, 制陶業自古以來就是人們世代相傳的重要謀生手段。 1992年, 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了一處大汶口時期的文化遺址, 出土了大量陶罐、陶鼎等器具, 證實伏裡村的制陶史可上溯到五六千年前。 這裡土陶藝術源遠流長, 具有“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型制、濃郁的漢代風韻、南北朝的特點, 明清時期, 這裡又有吸收其他姊妹藝術之長處的印痕”。 伏裡土陶以自己獨特的造型和別具一格的凸線花紋飾綴形成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 質樸地顯示著中華民族五千年豐厚的文化歷史底蘊和明顯的時代特徵, 被專家譽為“地面上流傳至今的珍貴稀有土陶文物”。

伏裡, 是否為伏羲故里的簡稱, 我們暫且不討論。 但用現代的眼光來看,

伏裡村與伏羲氏、伏羲時代的先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首先我們從伏羲氏入手, 關於伏羲氏的名字, 在古代典籍文獻中有多種寫法, 如宓羲、庖犧、 包犧、伏戲, 還有犧皇、 皇羲、太昊等。 此外, 《拾遺記》曾記:“伏羲氏灼土為塤”, 說明陶土燒制的樂器出現在三皇五帝那遙遠的年代。

遠古時期,東夷文化與中原文化在部落戰爭及聯盟過程中得到了交流及融合,並在其後的夏、商、周王朝的建立、覆滅過程中相互融為一體,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華夏文化。據考證,伏裡土陶始於5600年前,由東夷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發展而定居下來的先民文化,早期屬於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屬於龍山文化。

如今,我們所見的分祭祀、賞玩、生活用品三大類別,200多個品種的伏裡土陶,就是遠古時代的先民們遺留傳承下來的獨具民族特色的傳統手藝。這些傳統技藝在今天得到傳承和發展。它記載著厚重歷史,傳承著古老文明,展示著遠古文化,也遺留下數千年前伏羲時代的先民鐫刻的神秘符號。

遠古時期,東夷文化與中原文化在部落戰爭及聯盟過程中得到了交流及融合,並在其後的夏、商、周王朝的建立、覆滅過程中相互融為一體,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華夏文化。據考證,伏裡土陶始於5600年前,由東夷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發展而定居下來的先民文化,早期屬於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屬於龍山文化。

如今,我們所見的分祭祀、賞玩、生活用品三大類別,200多個品種的伏裡土陶,就是遠古時代的先民們遺留傳承下來的獨具民族特色的傳統手藝。這些傳統技藝在今天得到傳承和發展。它記載著厚重歷史,傳承著古老文明,展示著遠古文化,也遺留下數千年前伏羲時代的先民鐫刻的神秘符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