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阿維尼翁藝術節的異質感

不懂法語, 卻要去阿維尼翁趕藝術節看戲的人, 是需要儲備一點勇氣的。

雖然已經有前一年的經驗作鋪墊, 但缺少英語資訊,

演出大部分說法語且無英文字幕, 仍然是尋找劇碼和觀看演出的巨大障礙。 好在阿維尼翁這個南法小城特有的鬆散、休閒氣質往往能讓你一進古城牆就立刻放慢腳步, 丟掉選戲人和評判者的傲慢, 在藍天白雲下放鬆心情, 來一次“強行度假”的特別體驗。

以風和陽光著稱的阿維尼翁小城, 在1309年至1792年的近500年間, 都屬於羅馬天主教皇的領地, 數代教皇的長期居住為這座小城留下了教皇宮、主教官邸等恢宏建築, 而這些建築在1947年開始, 成為阿維尼翁的官方藝術節(Festival d’Avignon)演出主場地。 這個由法國著名演員兼導演讓·維拉爾(Jean Vilar)創建的法語地區最大的藝術節通常被稱為阿維尼翁藝術節的IN單元, 一直以極開闊和多元的姿態向來到此處的觀眾展現歐洲世界最新和最具創意的表演藝術作品,

其知名度與愛丁堡國際藝術節不相上下。

阿維尼翁IN單元的劇碼特色是“新”和“奇”, “新”在於大量委約創作作品和旨在介紹新人的作品, 這是一般秉持中產階級固有審美標準的大型國際藝術節不太敢冒的風險。 當然, 這也意味著阿維尼翁IN單元的作品並非部部皆精, 相反由於是“委約創作”, 事前並不知道確定的演出效果, 所以踩雷的頻率還挺高的。 像今年我看的好幾部IN單元作品——《茱麗葉, 開始》(Juliette, Le Commencement)、《這是一個傳說》(It's a legend)就挺差的, 《成長》和《節慶》(La Fiesta)只能說還可以。 尤其是和我曾經看過的《節慶》的主創伊斯瑞爾·蓋爾萬(Israel Galván)在2015年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的另一部作品《真實》(The Real)相比, 《節慶》的“實驗性”有點走得過遠,

在教皇宮這樣宏大的場地內, 感覺就像見證一場瘋人院版的弗拉明戈和世界音樂即興, 一群技藝超群的人, 不好好唱、不好好跳, 吱哇亂叫地自high, 不過也仍然壓台。 對於這種天才的搞怪和作亂, 我們只能風中靜坐微笑欣賞, 無力批評。

《La Fiesta》| 攝影:Christophe Raynaud de Lage

可是如果IN單元碰到好的, 那就是極品級別的好。 像《大道至簡》(The Great Tamer, 也有直譯為《偉大的馴獸師》), 導演Dimitris Papaioannou的古典美術功底令整部舞劇的視覺效果如同夢境, 觀看過程中, 每一分鐘都有驚喜, 時時刻刻如修行禪定般的呼吸與節奏。 一次次獻祭, 一次次死而重生, 神話與狂想, 寂靜與疾變, 如同夢與史詩的變奏曲流淌在心中。 神奇的佈景實用又多變, 奇奇怪怪的造型、鮮美多汁的肉體令人慨歎造物之神奇。 在這樣集各種藝術手段於大成的作品面前, 我只能絕對地心悅誠服、回味不已。

《大道至簡》| 攝影:julian_mommert

當然, 除了官方藝術節IN單元, 自由、無門檻、更多樣化的非官方藝術節Off單元(Festival OFF)也是阿維尼翁每年7月間的重頭戲。 這個開端于1966年、興盛於上世紀80年代的非官方藝術節, 猶如一個以法國民間劇團為主, 百花齊放、各顯神通的藝術競技場, 如果選擇得當, 還是頗能挑出一些佳作的。 也恰恰是通過阿維尼翁Off單元的劇碼, 一般觀眾更能看到法國當代戲劇和表演藝術作品的真實風貌。

和愛丁堡Fringe每年8月三四千個劇碼的海量相比, 阿維尼翁的劇碼數量要少很多,今年大概近1500個,其中約1350個是法國本土及法語區的劇團。這次在哈拉斯劇場(Theatre Des Halls)看的三部戲都非常好。《90度》(A 90 Degrés)裡一人獨自喃喃、展現一生困頓卻仍苦中求尊嚴的老婦人,《孤寂的棉田》(Dans La Solitude Des Champs DdConton)裡兩位實力相當的男演員雙雙飆戲的精彩場面,《鎮定瘋人院》(Logique Imperturbable Du Fou)的魔幻現實主義和清新而生活化的表演,都讓人讚歎不已。這三部戲都是大量的法語臺詞,沒有字幕,可是完全不妨礙我們安靜地坐著,饒有興味地接收舞臺上除語言之外的各種資訊,感受演員的能量和劇情的轉化。在這個意義上,證明了語言只是戲劇表達中的一項次要的手段,只有當所有其他手段的能量都被充分運用,並協同一致時,好戲才真正成為好戲。

雖然是個各劇團必須依靠辛苦拼搏、贏得票房、尋找資助才能勉強達到收支平衡的藝術競技場,但法國人特有的矜持、阿維尼翁數十年積攢下來的純粹藝術精神,使得阿維尼翁Off單元的劇碼之間彼此有一種和平相處的氣氛。大家都在街頭發單頁、貼海報,可進了劇場,作品該有的態度和尊嚴都在。這些遍佈街頭的海報中,我挑了好些嚴肅的戲劇作品看,像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仲夏夜之夢》,品特的《背叛》等,還有新寫作作品《消防員》,娛樂性都不強,觀眾雖然衣著隨意,但在座位上一坐下來,個個都巋然不動,安靜認真。

法國人好像特別愛那種嚴肅思考和英雄主義的戲,比如《安提戈涅》。今年IN單元的開幕大戲是日本導演宮城聰的《安提戈涅》,他將希臘儀式和日本儀式結合在了一座由水、火、影交織的劇場裡,畫面相當唯美,以生者對死者同等的愛揭示著災難和分裂帶來的仇恨。今年在阿維尼翁IN單元演出法國香頌天后Barbara的法國影后茱麗葉·比諾什,也曾登臺塑造這一女英雄的形象,我看過她和伊凡·范·霍夫導演合作的《安提戈涅》,靈感源自當時爭議重重的馬航失事事件。去年我們在阿維尼翁看到了法國純真劇團版《安提戈涅》,如同一場沙子與血的盛宴,整個古老的故事充滿了年輕和活力感。今年的Off節目冊上,又有超過四台以上的《安提戈涅》同城PK,這位不向世俗權勢低頭的女英雄形象,果然與法國人民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宗旨妥帖合一。

《安提戈涅》| 攝影:Christophe Raynaud de Lage

除了愛自由,法國人也愛美的化身,尤其是那些集才華與美貌於一身的女性,更是法國人心目中的女神。這次茱麗葉·比諾什在IN單元中登臺,演繹香頌天后Barbara,說實話我覺得演得一般,但架不住古堡露天場地裡小風吹著、鋼琴彈著、藍色絲絨天幕上星星閃著那種天人合一的氣場,實在有種讓人“不枉此行”的虛榮感。也由於她演的Barbara,我對這位香頌天后產生了興趣,又去Off單元追了兩部關於Barbara的戲看。其中有一部自彈自唱的小戲,就女主一個人,可是彈得真好、唱得真好,小小場地裡,觀眾都聽得有種微醺感。通過一部作品,令異鄉人對某個文化人物或現象產生興趣,從而進行更多的瞭解和探索,這大概是藝術于一國文化而言,最美好的功能之一吧。

茱麗葉·比諾 什扮演Barbara| 攝影:Christophe Raynaud de Lage

阿維尼翁的質感,還體現在它的包容性與多樣性上。因為一張在街邊偶然拿到的單頁,我去看了一部來自斯洛伐克的音樂舞蹈作品《精調》(Finetuning),這絕對是一部驚喜之作,現場版海頓絃樂四重奏與匈牙利舞的現代化版相結合,精緻的燈光、服裝,超高水準的編舞和節奏設計,國家團級別的舞者,尤其是其中的男主舞,社會大哥氣質、拳擊手身材、紳士舞姿。這個來自斯洛伐克的作品大概是中國“非遺”和“一帶一路”創作者的夢想標杆,將一種古老的民族性藝術樣式,以極其現代的美感展現于世人眼前。

法國作為“新馬戲”的故鄉,也有大量以物件、紙偶等與人表演相結合的作品在阿維尼翁上演。我看到兩部相當不錯的,一部《在雲端》(Le Petit Bain)以大量密實固態化的泡泡為主要材料,呈現一個男生與雲相互嬉戲的夢幻感,手段簡單,卻非常動人;另一部《帕洛瑪律》(Palomar),以卡爾維諾同名短篇小說為基座,層疊複雜的繪本紙偶為呈現方式,對於這本結構隱晦、內容肆意的晚年放浪之作而言,定格的一幀幀動畫略顯技窮,但勇氣可嘉。

《在雲端》

來自加拿大魁北克的作品《歸零》(Néant),是一部異常特別的作品,一個舞者,以反藝術的、反宗教的、反神話的方式,在肆意顛覆的過程中讓人建立信任,對身體的信任、對美和奇跡的信任、對藝術昇華一切的信任。重口味的身體裸露分寸剛剛好,多一分則生厭惡,少一分又激不起那好奇和驚訝。我也深知這樣的作品很難“交易”,很難賣錢,所以它不大容易在愛丁堡、倫敦、阿德萊德這樣的藝術節上出現。可是它被創作出來了,在阿維尼翁出現了。

《歸零》

我想這大概就是阿維尼翁的異質感,它沒有在語言介面上那麼積極地投入藝術市場全球化、國際化的大潮當中,也沒有在藝術節的組織架構上設置那麼多熱烈的交易會和經紀平臺,但它給自己留了一塊後花園,讓一些花兒,可以自由地開放,哪怕最終的命運是凋謝,但也曾開放過。

我相信最終能征服人心的,不是錢,不是槍,而是這些花兒。

文| 水晶

圖片來源/阿維尼翁藝術節官方網站

本文刊載於20170808《北京青年報》B2版

文藝能超脫

評論是態度

北青藝評

往期精選

阿維尼翁的劇碼數量要少很多,今年大概近1500個,其中約1350個是法國本土及法語區的劇團。這次在哈拉斯劇場(Theatre Des Halls)看的三部戲都非常好。《90度》(A 90 Degrés)裡一人獨自喃喃、展現一生困頓卻仍苦中求尊嚴的老婦人,《孤寂的棉田》(Dans La Solitude Des Champs DdConton)裡兩位實力相當的男演員雙雙飆戲的精彩場面,《鎮定瘋人院》(Logique Imperturbable Du Fou)的魔幻現實主義和清新而生活化的表演,都讓人讚歎不已。這三部戲都是大量的法語臺詞,沒有字幕,可是完全不妨礙我們安靜地坐著,饒有興味地接收舞臺上除語言之外的各種資訊,感受演員的能量和劇情的轉化。在這個意義上,證明了語言只是戲劇表達中的一項次要的手段,只有當所有其他手段的能量都被充分運用,並協同一致時,好戲才真正成為好戲。

雖然是個各劇團必須依靠辛苦拼搏、贏得票房、尋找資助才能勉強達到收支平衡的藝術競技場,但法國人特有的矜持、阿維尼翁數十年積攢下來的純粹藝術精神,使得阿維尼翁Off單元的劇碼之間彼此有一種和平相處的氣氛。大家都在街頭發單頁、貼海報,可進了劇場,作品該有的態度和尊嚴都在。這些遍佈街頭的海報中,我挑了好些嚴肅的戲劇作品看,像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仲夏夜之夢》,品特的《背叛》等,還有新寫作作品《消防員》,娛樂性都不強,觀眾雖然衣著隨意,但在座位上一坐下來,個個都巋然不動,安靜認真。

法國人好像特別愛那種嚴肅思考和英雄主義的戲,比如《安提戈涅》。今年IN單元的開幕大戲是日本導演宮城聰的《安提戈涅》,他將希臘儀式和日本儀式結合在了一座由水、火、影交織的劇場裡,畫面相當唯美,以生者對死者同等的愛揭示著災難和分裂帶來的仇恨。今年在阿維尼翁IN單元演出法國香頌天后Barbara的法國影后茱麗葉·比諾什,也曾登臺塑造這一女英雄的形象,我看過她和伊凡·范·霍夫導演合作的《安提戈涅》,靈感源自當時爭議重重的馬航失事事件。去年我們在阿維尼翁看到了法國純真劇團版《安提戈涅》,如同一場沙子與血的盛宴,整個古老的故事充滿了年輕和活力感。今年的Off節目冊上,又有超過四台以上的《安提戈涅》同城PK,這位不向世俗權勢低頭的女英雄形象,果然與法國人民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宗旨妥帖合一。

《安提戈涅》| 攝影:Christophe Raynaud de Lage

除了愛自由,法國人也愛美的化身,尤其是那些集才華與美貌於一身的女性,更是法國人心目中的女神。這次茱麗葉·比諾什在IN單元中登臺,演繹香頌天后Barbara,說實話我覺得演得一般,但架不住古堡露天場地裡小風吹著、鋼琴彈著、藍色絲絨天幕上星星閃著那種天人合一的氣場,實在有種讓人“不枉此行”的虛榮感。也由於她演的Barbara,我對這位香頌天后產生了興趣,又去Off單元追了兩部關於Barbara的戲看。其中有一部自彈自唱的小戲,就女主一個人,可是彈得真好、唱得真好,小小場地裡,觀眾都聽得有種微醺感。通過一部作品,令異鄉人對某個文化人物或現象產生興趣,從而進行更多的瞭解和探索,這大概是藝術于一國文化而言,最美好的功能之一吧。

茱麗葉·比諾 什扮演Barbara| 攝影:Christophe Raynaud de Lage

阿維尼翁的質感,還體現在它的包容性與多樣性上。因為一張在街邊偶然拿到的單頁,我去看了一部來自斯洛伐克的音樂舞蹈作品《精調》(Finetuning),這絕對是一部驚喜之作,現場版海頓絃樂四重奏與匈牙利舞的現代化版相結合,精緻的燈光、服裝,超高水準的編舞和節奏設計,國家團級別的舞者,尤其是其中的男主舞,社會大哥氣質、拳擊手身材、紳士舞姿。這個來自斯洛伐克的作品大概是中國“非遺”和“一帶一路”創作者的夢想標杆,將一種古老的民族性藝術樣式,以極其現代的美感展現于世人眼前。

法國作為“新馬戲”的故鄉,也有大量以物件、紙偶等與人表演相結合的作品在阿維尼翁上演。我看到兩部相當不錯的,一部《在雲端》(Le Petit Bain)以大量密實固態化的泡泡為主要材料,呈現一個男生與雲相互嬉戲的夢幻感,手段簡單,卻非常動人;另一部《帕洛瑪律》(Palomar),以卡爾維諾同名短篇小說為基座,層疊複雜的繪本紙偶為呈現方式,對於這本結構隱晦、內容肆意的晚年放浪之作而言,定格的一幀幀動畫略顯技窮,但勇氣可嘉。

《在雲端》

來自加拿大魁北克的作品《歸零》(Néant),是一部異常特別的作品,一個舞者,以反藝術的、反宗教的、反神話的方式,在肆意顛覆的過程中讓人建立信任,對身體的信任、對美和奇跡的信任、對藝術昇華一切的信任。重口味的身體裸露分寸剛剛好,多一分則生厭惡,少一分又激不起那好奇和驚訝。我也深知這樣的作品很難“交易”,很難賣錢,所以它不大容易在愛丁堡、倫敦、阿德萊德這樣的藝術節上出現。可是它被創作出來了,在阿維尼翁出現了。

《歸零》

我想這大概就是阿維尼翁的異質感,它沒有在語言介面上那麼積極地投入藝術市場全球化、國際化的大潮當中,也沒有在藝術節的組織架構上設置那麼多熱烈的交易會和經紀平臺,但它給自己留了一塊後花園,讓一些花兒,可以自由地開放,哪怕最終的命運是凋謝,但也曾開放過。

我相信最終能征服人心的,不是錢,不是槍,而是這些花兒。

文| 水晶

圖片來源/阿維尼翁藝術節官方網站

本文刊載於20170808《北京青年報》B2版

文藝能超脫

評論是態度

北青藝評

往期精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