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為什麼臺灣人喜歡拜媽祖?

臺灣媽祖信仰盛行自清代, 從原本只是移民原鄉信仰, 隨著清代發展的推波助瀾, 在臺灣漸漸形成為全島信仰風潮。 但媽祖之所以成為臺灣民間重要信仰, 更關鍵的因素, 其實是媽祖的“慈母意象”。

從臺灣媽祖的稱謂、造型及民間傳說的神跡觀之, 媽祖早已由海神信仰轉化為母親之神。 因具有母親的特質、慈母的形象, 信徒會將對母親的依賴感投射到媽祖身上, 使媽祖成為“母親之神”, 而普受百姓愛戴。

從媽祖稱號看人神關係

無論歷朝對媽祖封號為何, 民間經常不以官方正式封號, 如“天妃”、“天后”等來稱呼她, 而更常以家人般的稱謂, 比如昵稱“娘媽”、“媽祖”、“媽祖婆”、“婆仔”、“聖母”、“姑婆祖”等, 意圖讓人神關係從神靈與凡人的對應, 轉化為“親情倫理”關係, 民眾顯然未將媽祖視為高高在上的“天后”, 而是將媽祖當作家人般親密。

臺灣媽祖的母親造型

普遍對媽祖的認識,

皆依明末昭乘和尚《天妃顯聖錄》之說法, 《天妃顯聖錄》言明媽祖生於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 並於987年(宋雍熙4年)飛升, 由此推斷媽祖升化時, 年約28歲。 因此中國大陸所塑造的媽祖金身都是年輕姑娘的造型, 多為年輕貌美瓜子臉, 且體型纖瘦、身材高挑, 是20多歲未婚女子造型。

而在臺灣, 縱使各媽祖廟均有差異, 大致上都是以雍容華貴的中年婦女形象呈現, 媽祖早就隨土著化漢人的重新想像、重新發展一套信仰系統。

臺灣苗栗白沙屯媽祖像

臺灣媽祖造型, 大多為體態豐腴、身材矮小, 年齡目看多像是四、五十歲的中年婦女,

面部慈祥、和藹, 雙眼微闔, 呈仔細聆聽狀, 就像慈母正在傾聽兒女述苦;體型微胖代表福相、穩重, 帶給信眾安全感、信賴感。

臺灣大甲鎮瀾宮媽祖像

臺灣媽祖的母親職務

媽祖原屬海神信仰, 目前臺灣媽祖已不僅是航海守護神。

從臺灣各地媽祖的神跡觀之, 移民初期, 媽祖有助戰、平亂、除瘟疫、病蟲害、降雨、治病、救災等多重功能, 現今媽祖又兼具婚姻、生育、護幼等母性職務, 媽祖已由海上救難神轉化成溫柔、慈愛的母親之神。

信徒每逢私密之心事, 常會尋求媽祖作主, 諸如交友、戀愛、婚姻之事, 不宜向其他神明祈求, 就會轉向媽祖求助。

每年大甲媽祖繞境進香過程中, 都有許多民眾爭相索求“紅絲線”, 綁在手腕用以祈求姻緣。 紅絲線的概念源自月下老人的故事, 卻因媽祖信仰的普遍, 使媽祖也須兼管戀愛婚姻。

一年一度的大甲媽祖嫁女兒集體婚禮。

有婚配,當然也就有生育之事。臺灣民間執掌生育之神原為注生娘娘、臨水夫人,但因媽祖同為女神之便,女性信徒無論求子、懷孕、生產都會向媽祖祈求。

信徒換花

臺灣苗栗白沙屯媽祖進香途中,常見婦女捧鮮花跪在路上,與媽祖交換神轎上的花束,稱之“換花”,據傳可祈求生男、生女。

生子以後為怕小孩難養,通常會認神明為義父母,為祈求兒女平安長大,透過認契方式,強化孩子與神明的關係,以求得到神明特別照顧。媽祖的慈母意象,使許多民眾讓子女認媽祖為“乾媽”,建立信仰上的親子關係,每年在媽祖誕辰前夕,媽祖的契子、義女,都要回到廟裡“換絭”,以更新神力並確認關係。

臺灣許多媽祖廟都有由契子、義女們所組織的“契子會”、“義女會”,為媽祖提供服務,義務擔任清潔、烹飪、接待等工作,他們都以媽祖的兒女自居。

一年一度的大甲媽祖嫁女兒集體婚禮。

有婚配,當然也就有生育之事。臺灣民間執掌生育之神原為注生娘娘、臨水夫人,但因媽祖同為女神之便,女性信徒無論求子、懷孕、生產都會向媽祖祈求。

信徒換花

臺灣苗栗白沙屯媽祖進香途中,常見婦女捧鮮花跪在路上,與媽祖交換神轎上的花束,稱之“換花”,據傳可祈求生男、生女。

生子以後為怕小孩難養,通常會認神明為義父母,為祈求兒女平安長大,透過認契方式,強化孩子與神明的關係,以求得到神明特別照顧。媽祖的慈母意象,使許多民眾讓子女認媽祖為“乾媽”,建立信仰上的親子關係,每年在媽祖誕辰前夕,媽祖的契子、義女,都要回到廟裡“換絭”,以更新神力並確認關係。

臺灣許多媽祖廟都有由契子、義女們所組織的“契子會”、“義女會”,為媽祖提供服務,義務擔任清潔、烹飪、接待等工作,他們都以媽祖的兒女自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