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布衣詞人姜夔和小紅的故事 薑夔自度曲思想內容

薑夔向來有“癡情詞人”之稱, 這是因為戀與情一向是薑夔作品中頻頻出現的題材, 相信瞭解過他詞作的人一定都對他筆下常常出現的那個“合肥女子”有印象。 她到底誰, 為何萍水相逢卻戀其一生, 當我們讀到《過垂虹》時有這樣一句:小紅低唱我吹簫。 這位小紅是誰, 是否就是那個令他魂牽夢縈的女子, 薑夔小紅之間究竟什麼關係呢?

薑夔小紅畫作

的確, 小紅就是那個薑夔的一生摯愛“合肥女子”, 據考證, 在薑夔留下的80幾首詞作中, 有四分之一以上都是以其為主題所作, 兩人相聚的時日並不長, 卻使得薑夔終身難忘。

據悉, 有一次薑夔前往拜訪範大成, 當時范大成家中有一對歌女, 也就是合肥姐妹花, 兩姐妹均擅音律, 且都愛慕薑夔, 不過薑夔喜歡的是貌美如花的姐姐, 因常穿紅裙故稱小紅。 薑夔與小紅之間如遇知音、一見如故, 因此範大成便將小紅贈與薑夔。

既然兩人如此相愛, 那麼為何小紅沒有隨姜夔一同離開合肥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由於姜夔為人內斂低調, 他作為文人沒有勇氣戰勝世俗娶一個歌姬為妻;另一方面, 是因為他一無所有, 不忍心自己心愛的女子跟著自己受苦, 給不了她幸福, 也就唯有窮盡一生只能在詞中相吟唱。

薑夔小紅就是這樣一對有緣無分的有情人, 姜夔在二十幾歲時遇到了自己的“至愛”, 於是便用了一生去銘記。

趣歷史官方微信號:qulilshi_v5

薑夔自度曲思想內容介紹

往往善通音律的詞人都會創作一些自度曲, 即歌詞、曲調都出於自己之手, 宋代有不少詞人的詞集中都會常見自度曲,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南宋詞人姜夔的自度曲。

眾所周知, 姜夔不僅在文學上的造詣極高, 而他的音樂創作也在藝術以及思想境界都達到了甚高水準, 深有獨創性, 風格別致, 他也是南宋唯一一位具有傳世曲譜的音樂家。

杏花天影 配圖

薑夔的自度曲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數《暗香》、《疏影》、《杏花天影》以及《揚州慢》等等,

今天我們就來著重賞析這首《杏花天影·綠絲低拂鴛鴦浦》。

這首《杏花天影》是姜夔思念舊情人所作, 在上闋中借“桃葉”來表達自己對於遠方情人的思念以及哀傷, 而“待去”則表達了詩人躊躇于來去的猶豫。 詞的下闋則表達了詞人向戀人坦言情義時的身不由己以及內心的痛楚, 全詞筆觸細膩, 感人肺腑。

薑夔的作品中有不少記夢、詠物的詞作, 有不少篇目都與“合肥情人”相關, 二人之間雖然佳期不再、難續前緣, 但是他對夢中人刻骨銘心的相思纏綿之情卻終其一生都未能割斷。 薑夔的這篇詞作, 言辭華麗, 情深意切。 他以剛健的筆力書寫柔情蜜意, 托意於微, 在哀苦的基調中傳遞真情, 卻又心志高遠,

極具空靈意境, 非凡脫塵。 這首詞雖然是小令, 但是整體布詞與慢詞相當, 在有限的字數中傳達出一唱三歎的回環曲折之味。

南宋文學家姜夔的詞有哪些

薑夔是南宋年間風格別致的大詞人, 他的詞作獨具一格, 藝術思維以及表達方式均別出心裁, 善於將視覺、聽覺、感覺等等不同的生理感受用藝術的手法將之連綴於一體, 來反映特定的心理寫照;此外, 薑夔還特別善於從側面入筆以明志言情, 入虛傳神。 他的詞沿襲了周彥邦的風格寫情、詠物, 在此基礎上改造詞風, 建立新的審美。

淡黃柳 詩詞賞析

薑夔的詞語言靈動,文風自然,清雅高潔,極具想像力,他的藝術特點曾被用“清空”與“騷雅”兩個詞來形容,其中清空源于蘇東坡,而騷雅出於辛棄疾,薑夔引用、借鑒的手段與這兩位相一致,但其將音律與審美寓於其中,將原本無關聯的特點相聯結,自成一體,形成一種新興的詩風,今天就以薑夔的《淡黃柳》為例,來分析他的詞。

《淡黃柳》寫的是作者客居於合肥時的心理感受,當時由於外敵入侵,江南一帶淪為邊境,其所處境地一片荒涼,春光明媚、綠柳成蔭卻人去茫茫,他深感於此遂作此詞。

在這首詞中,作者從聞號角、看翠柳開始寫,全篇以實處漸入虛境,從今日至明朝,自眼前的春景聯想到腦海中的秋日,其中惆悵不言而喻。自古以來前人多悲秋,但此人卻將一派春景與江淮相聯繫,深刻地反映了同時代人的普遍憂慮,大有末日來臨的恐慌感。因此這首詞被贊為“清空與騷雅的結合”,使人讀之神現飛越。

淡黃柳 詩詞賞析

薑夔的詞語言靈動,文風自然,清雅高潔,極具想像力,他的藝術特點曾被用“清空”與“騷雅”兩個詞來形容,其中清空源于蘇東坡,而騷雅出於辛棄疾,薑夔引用、借鑒的手段與這兩位相一致,但其將音律與審美寓於其中,將原本無關聯的特點相聯結,自成一體,形成一種新興的詩風,今天就以薑夔的《淡黃柳》為例,來分析他的詞。

《淡黃柳》寫的是作者客居於合肥時的心理感受,當時由於外敵入侵,江南一帶淪為邊境,其所處境地一片荒涼,春光明媚、綠柳成蔭卻人去茫茫,他深感於此遂作此詞。

在這首詞中,作者從聞號角、看翠柳開始寫,全篇以實處漸入虛境,從今日至明朝,自眼前的春景聯想到腦海中的秋日,其中惆悵不言而喻。自古以來前人多悲秋,但此人卻將一派春景與江淮相聯繫,深刻地反映了同時代人的普遍憂慮,大有末日來臨的恐慌感。因此這首詞被贊為“清空與騷雅的結合”,使人讀之神現飛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