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世界上第一個女性車廂出現在日本,你知道是為什麼嗎?

文 | 江隱龍

廣州、深圳的女性車廂已經運行一個月啦, 今天來八一八女性車廂的歷史吧。

女性車廂是隨著公共交通的發展而出現的。

中國有一句“百年修得同船渡”的古諺, 能夠看出, 在缺乏公共交通的年代裡, 在同一條船裡相遇都算不上一件尋常事, 否則明末史學家張岱也毋需編撰一部名為《夜航船》的東方百科全書;同樣, 在這樣的年代裡, 專門為女性劃定公共交通區域也無從說起。

1829, 倫敦街頭出現了公共馬車;1860年, 同樣是在倫敦, 世界上第一條地鐵開工;1881年, 德國人西門子發明了有軌電車。 時間沒有過去太久:1912年的日本, 最早的女性車廂出現了。 1912年的大事很多:清朝滅亡、明治天皇逝世, 其實泰坦尼克號沉沒都要比女性車廂出現這件小事要為人所關注得多。 但是當後人回溯這一段歷史時, 卻不得不承認女性車廂的出現在人類權利追求史上里程碑式的意義——很多時候,

人類歷史真正的曙光並不發生在金戈鐵馬之中, 反而隱藏在這些日常的瑣事裡。

1912年日本第一個女性車廂設立在日本中央線的一段, 當時每天早晚各有一班列車劃出女性專用空間, 其目的是保護就讀鐵路沿線女校的學生。

這種女性車廂被日本人稱為“花電車(Hana-Densha)”, 不得不說這個名字還是頗為形象的。 但是1912年的“花電車”只是驚鴻一瞥, 相似的設定要到1947年才重新出現。

太平洋戰爭結束於1945年。 作為戰敗國, 1947年的日本處於戰後經濟最困頓的時代, 以全職太太為傳統的日本家庭主婦們也不得不穿上職業裝和男人一道參加工作。 公共交通設施一時難以應對客流量的爆炸式增長, 受傷事件頻頻發生, 這便催生出了特殊時代背景下的婦女兒童專用車廂。

這種車廂事實上是困頓時代下婦女兒童的保命車廂, 隨著經濟的復蘇、公共交通設施運力的提升, 自然也沒有了存在的必要。 1973年, 最後一節“婦女兒童專用車廂”消失在歷史舞臺——這便是女性車廂在人類歷史上的第二個轉身。 而當女性車廂第三次出現在人們視野中時, 事情變得不一樣起來——這一次女性車廂所面對的敵人, 是電車癡漢。

癡漢就是色狼, 電車癡漢這個日本成人電影中的“常客”即指在電車上對他人作出性騷擾的人。 日本雖然早已從二戰的陰影中走出,

但職業女性的比重卻不會再回到傳統時代, 於是女性在公共場合被騷擾的可能也便隨之增多。 2000年東京京王電鐵于深夜時段加開女性專用車以應對女性乘客在忘年會期間被癡漢性騷擾的現象, 直到2001年深夜女性專用車正式經行。

電車癡漢現在在日本頗為普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日本月臺職員並不會阻止乘客進入已經爆滿的車廂,反而會協助乘客擠上車的“推人專員”。在類似文化背景的影響下,日本甚至誕生出了諸如禦堂筋線這樣的“電車癡漢聖地”。針對癡漢現象,日本專門出臺了《迷惑防止條例》,如果癡漢直接觸摸到被害者的身體甚至可能觸犯刑法中的強制猥褻罪,但法律的制裁畢竟是事後預防,於是事前預防的女性車廂便成了不二選擇。

女性車廂多見於亞洲,除日本之外還包括臺灣、東南亞、中東等國家或地區,這背後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亞洲之外,還有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巴西與墨西哥,歐洲的英國與奧地利也一度實行過女性車廂制度,後分別因男女平等法案及需求量的原因而取消。值得一提的是德國:2016年元旦德國科隆發生了一起規模巨大的集體性侵事件,兩個月後,德國便宣佈將會在萊比錫至開姆尼茨的路線引入女性車廂,這其中的緣由也不言而喻了。

由此看來,女性車廂的設立的確有利於保護作為弱勢群體的女性,但其設定在法理上卻有違反男女平等原則之嫌——這也正是英國最終取消女性車廂的原因。在設立女性車廂的同時卻沒有設立男性車廂的舉措,這無異於將男性排除出了受性侵犯之列;與此相對,日本的“癡漢冤罪”現象不在少數,而男性被冤枉為性騷擾者又極為缺乏救濟管道,同樣導致男性對女性車廂怨聲載道。

其實中國大陸在2006年也在城際直達列車上嘗試設立過女性車廂,幾天之後就因為需求量極度不足、浪費運力而被取消,而這又與奧地利取消女性車廂的理由如出一轍。

女性車廂從設立到取消再到在爭議中並存,其實與男女平權的關係並不大,更多的是人類兩性生理差異與經濟發展水準,只是女性車廂一旦出現,又勢必會裹挾起男女平權主義的爭議之聲,這恐怕也是人類社會進化史上不得不面對的劇碼吧。

女廁、女校與女性車廂並不是專屬於女性僅有的公共空間,然而這三種公共空間的發展經歷卻清晰地勾勒出了人類兩性史上的許多細節。公共空間與男女平權有關麼?顯然是有關的。但若不考慮時代背景而僅僅以法學思想去分析評價,顯然也不能把握住其本身的脈絡。

電車癡漢現在在日本頗為普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日本月臺職員並不會阻止乘客進入已經爆滿的車廂,反而會協助乘客擠上車的“推人專員”。在類似文化背景的影響下,日本甚至誕生出了諸如禦堂筋線這樣的“電車癡漢聖地”。針對癡漢現象,日本專門出臺了《迷惑防止條例》,如果癡漢直接觸摸到被害者的身體甚至可能觸犯刑法中的強制猥褻罪,但法律的制裁畢竟是事後預防,於是事前預防的女性車廂便成了不二選擇。

女性車廂多見於亞洲,除日本之外還包括臺灣、東南亞、中東等國家或地區,這背後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亞洲之外,還有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巴西與墨西哥,歐洲的英國與奧地利也一度實行過女性車廂制度,後分別因男女平等法案及需求量的原因而取消。值得一提的是德國:2016年元旦德國科隆發生了一起規模巨大的集體性侵事件,兩個月後,德國便宣佈將會在萊比錫至開姆尼茨的路線引入女性車廂,這其中的緣由也不言而喻了。

由此看來,女性車廂的設立的確有利於保護作為弱勢群體的女性,但其設定在法理上卻有違反男女平等原則之嫌——這也正是英國最終取消女性車廂的原因。在設立女性車廂的同時卻沒有設立男性車廂的舉措,這無異於將男性排除出了受性侵犯之列;與此相對,日本的“癡漢冤罪”現象不在少數,而男性被冤枉為性騷擾者又極為缺乏救濟管道,同樣導致男性對女性車廂怨聲載道。

其實中國大陸在2006年也在城際直達列車上嘗試設立過女性車廂,幾天之後就因為需求量極度不足、浪費運力而被取消,而這又與奧地利取消女性車廂的理由如出一轍。

女性車廂從設立到取消再到在爭議中並存,其實與男女平權的關係並不大,更多的是人類兩性生理差異與經濟發展水準,只是女性車廂一旦出現,又勢必會裹挾起男女平權主義的爭議之聲,這恐怕也是人類社會進化史上不得不面對的劇碼吧。

女廁、女校與女性車廂並不是專屬於女性僅有的公共空間,然而這三種公共空間的發展經歷卻清晰地勾勒出了人類兩性史上的許多細節。公共空間與男女平權有關麼?顯然是有關的。但若不考慮時代背景而僅僅以法學思想去分析評價,顯然也不能把握住其本身的脈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