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最近值得看的電影全都票房撲街,再幫忙打撈一部吧

文 | Zazie

今天再介紹一部票房撲街的電影。

簡直想死, 近期值得看看的電影幾乎都票房極差, 沒什麼意思的片反而輕鬆破十億。 查了數據, 昨天上映的《天才捕手》, 票房兩天不到1000萬, 算是撲街了。

我並不認為這部電影是超凡的傑作, 它沒出色到那個地步, 但在這個檔期看一下是不會後悔的。 它說的是文學史上非常傳奇的一對作家和編輯的搭檔, 如何創造傳世的文學傑作。

不賣座的原因當然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 一百年前的作家終究是個遙遠的, 與己無關的話題, 又有什麼好看的呢?

但如果你認為文學很重要,

那麼我們可以往下聊。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 是文學界天才輩出的年代。

群星璀璨, 偉大作品一部接一部橫空出世, 每個文藝愛好者都夢想穿越回去一睹時代風采。 酷愛掉書袋的伍迪·艾倫, 2011年拍了一部文藝青年最愛的穿越電影——《午夜巴黎》, 帶領我們回到了那個年代。

《午夜巴黎》(2011)

《天才捕手》再次帶領我們回到那個年代。

這部電影切入文學史的角度和一般作家傳記電影不同, 因為它想講的核心人物是作家背後的編輯。

你可能知道美國迷惘一代的大作家海明威、菲茨傑拉德、沃爾夫, 但這個人你恐怕知道的不多——麥克斯威爾·帕金斯。

他便是這三位作家的幕後推手, 美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文學編輯之一。 這部電影主要就圍繞著帕金斯和沃爾夫的友誼展開, 中間還穿插了一些海明威和菲茨傑拉德的小軼事。

歷史上的麥克斯威爾·帕金斯

儘管電影講述的是美國本土文學, 但主演卻幾乎都是外國人, 他們都是著名的文藝片常客——經常出演經典文學作品的英倫演員科林·費爾斯和裘德·洛, 還有憑藉飾演伍爾芙奪得奧斯卡影后的妮可·吉德曼。

裘德洛飾演沃爾夫

值得一提的是, 這部電影由英國著名戲劇導演邁克爾·格蘭達吉執導,

他在戲劇界可謂享譽盛名, 斬獲無數重要戲劇獎項。 而《天才捕手》則是他的第一部銀幕作品, 故事改編自A.司各特·伯格的傳記作品《麥克斯威爾·帕金斯:天才的編輯》。

沃爾夫出生於美國南部的北卡羅來納州, 他38年的短暫人生都沉浸在了激蕩的寫作中。 據說他常常一刻不停寫上15個小時, 中間只吃一頓飯。 為搜尋寫作素材, 他甚至會跑到紐約的公共廁所裡和人聊天。

湯瑪斯·沃爾夫

同時代的南方作家福克納,將沃爾夫視為他們那一代最好的作家,活躍于六十年代的垮掉一代後輩傑克·凱魯亞克則視他為偶像。

然而如果沒有帕金斯慧眼識天才,我們幾乎沒可能看到這位偉大作家的傑作。

影片中,沃爾夫和帕金斯的第一場對手戲是在出版社的辦公室。已被紐約多家出版社拒稿的沃爾夫此時已心灰意冷,本以為帕金斯也會拒絕他,在對方還沒開口之前,他便以懷才不遇的自負口吻滔滔不絕地進行了一番自嘲和諷刺。

帕金斯只是默默地聽著,不置一詞,最後平靜地告訴他,我們打算出版你的作品。

沃爾夫企圖說服帕金斯

第一場對手戲便將兩個人的個性特徵勾畫得清晰明瞭,一個熱情似火,一個謹言慎語。

影片中沃爾夫常提到一個意象,找不回的父親。這個意象貫穿了一戰後的歷史,成為了「迷惘一代」的重要特徵。

菲茨傑拉德將1920年代稱為爵士時代,現代戰爭的恐怖與殘酷,凡爾賽和約的犬儒主義,以及金錢至上的社會風氣讓年輕人意識到,過去那田園詩般的完整精神世界不復存在了,於是自建國來便是國家精神支柱的清教倫理突然崩塌,縱欲越軌和享樂主義大行其道。

蓋·皮爾斯飾演菲茨傑拉德

這種新舊時代的衝突在沃爾夫和帕金斯之間的碰撞中同樣有所呈現。沃爾夫不止一次嘲笑帕金斯身上審慎克制的清教徒氣,以及他的布爾喬亞生活方式。有意思的是,正是這樣一個看起來無比保守傳統的人卻挖掘、並力推了當時最前沿的文學作品。

當年為了出版海明威髒話連篇的《太陽照常升起》和《永別了,武器》,帕金斯甚至頂著巨大的壓力跟極為保守的上級抗衡,好不容易才把工作保下來,書籍也順利出版了。

影片中的帕金斯與海明威

影片中大部分時間帕金斯都表現得極為克制內斂,但其中跟沃爾夫一起看爵士演出的那場戲還是流露出了這位紳士內心的熱情。

不喜音樂的帕金斯一開始在這個縱情狂歡的場所還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沃爾夫問他你最喜歡什麼音樂,他的回答是《阿富頓河靜靜流》,這首歌歌名來自蘇格蘭高地詩人羅伯特·彭斯的同名詩歌,原本是一首非常傳統的蘇格蘭民樂。

沃爾夫聽後立馬跑去請求樂手演奏這首曲子。音樂響起時,帕金斯才發現這首傳統民樂被才華橫溢的樂手改編成了熱情自由的爵士版,他也不由自主地笑了,打起了拍子。這一刻便是兩人心靈深處相通的明證。

帕金斯對於沃爾夫而言不光是伯樂和知己,還是精神上的父親。在一個傳統崩塌的時代,一切堅固的信念都潰散殆盡,縱欲迷惘的沃爾夫正是在將傳統與前沿、克制與激情巧妙融於一身的帕金斯身上看到了父親的影子。菲茨傑拉德也曾說,「帕金斯是我們共同的父親。」

沃爾夫的第二部長篇小說《時間與河流》花了好幾年時間才得以出版。他的寫作洋洋灑灑,毫無節制,在帕金斯的強烈建議下,他才勉強決定縮減。幾年內,他們廢寢忘食地改稿,直到最終篇幅縮減到初稿的四分之一。

最後沃爾夫在致辭中將書獻給了帕金斯。當時帕金斯很忐忑,他並不願意接受這樣的饋贈,因為他認為編輯應該退位幕後,這樣才能讓作品忠實于作者。他的擔憂不無道理,這件事為他倆的決裂埋下了伏筆。

影片中沒有提到一件重要的事,《時間與河流》大獲好評之後,有文學評論家卻表示這本書的成功應該歸於它的編輯帕金斯,而不是作者沃爾夫。

因為正是恰到好處的節制和措辭的選擇讓這部作品熠熠發光,這主要是帕金斯的功勞。沃爾夫聽到後心裡非常不舒服,於是萌生了離開帕金斯重新證明自己的想法。

另外,在這部電影中,我們還能清晰地窺見女性艱難的處境。影片中的女性沒有一個是缺乏才華的。然而,無論是沃爾夫的情人愛琳·伯恩斯坦,還是帕金斯的妻子路易士·桑德爾,她們的事業都沒有獲得另一半的支持。

尤其是路易士,她一直想要繼續自己的戲劇事業,但帕金斯認為女人不該隨便抛頭露面,在家帶孩子就好。這位女士遺憾地只留下了一部寓言作品The Knave of Hearts。在那個年代,多少有創作潛力的女性就此被埋沒,我們不得而知。

路易士·桑德爾

還有妮可·吉德曼飾演的愛琳·伯恩斯坦,她是一位小有名氣的服裝設計師,還和愛琳·路易松共同建立了紐約的服裝藝術博物館。

她比沃爾夫大20歲,而且是有夫之婦,為了愛情而離開富有的丈夫跟熱情似火的沃爾夫私奔。或許道德衛士會說她行為不堪,然而在那個年代,一位女性為了生命的激情而放棄富足卻死氣沉沉的家庭生活,這需要巨大的勇氣。

愛琳·伯恩斯坦

大部分觀眾看過電影之後也許覺得她就是被沃爾夫忽視的可憐情人,甚至可能認為這個神經質的女人干擾了作家和編輯偉大的寫作工作。

但回頭想想,在那個女性極難出頭的保守年代,一個追求愛情和事業的離經叛道的女人承受著無法想像的壓力,精神崩潰亦是情理之中。她的悲劇同樣也是那個時代女性的悲劇。

影片中出現的另一位更加著名的女性便是菲茨傑拉德的妻子澤爾達。影片中呈現的1930年代,菲茨傑拉德進入了創作衰退期,澤爾達也患上了精神疾病,兩人從此一蹶不振。很多人認為是生活奢靡的澤爾達毀了這位天才作家,尤其海明威跟她關係極差。

歷史上的菲茨傑拉德和澤爾達

然而在上世紀60年代,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興起,澤爾達成為了當時眾多女權主義者的研究物件,不少人開始為這位「紅顏禍水」翻案,說是「傲慢自私的菲茨傑拉德毀了一個天才的作家、畫家、芭蕾舞演員」。澤爾達曾說,菲茨傑拉德曾在自己的作品中大段大段隨意取用她的日記和書信,《美麗與毀滅》就是其中一例。

2007年的龔古爾文學獎還頒給了一部以澤爾達為主角的小說《阿拉巴馬之歌》,呈現出這位在文學史上被扭曲的女性不為人知的心理歷程。

在我看來,整部電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倒不是對天才與伯樂之間的友情刻畫,而是導演通過邊邊角角的細節對1930年代的再現。

1920年代殘存的浪蕩和迷惘,再糅合1929年經濟危機之後的衰敗和破滅,以及在艱難中開始爭取自由的女性面貌,在影片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刻畫和渲染。

展現藝術創作的過程是很多電影的主題,我們有很多以畫家、音樂家、電影導演或演員或主角的電影作品,當然也不乏圍繞作家展開的。

在銀幕上展現文學創作的過程要更困難一些,因為它幾乎完全內化于大腦思維,我們能看到的只有作家流露出的情緒,暴躁、不安、自信、衝動,這為電影帶來了很大困難,尤其是對《天才捕手》這部電影來說,它更將重心放在編輯對書稿的修改上,這就更難讓觀眾體會真切了。

因此,這部電影的缺陷顯而易見,它並沒有太好地呈現出藝術創作過程中那種微妙的靈光乍現和妙手偶得,因此難免讓觀眾低估了珀金斯和沃爾夫的工作難度。

不過觀看這部電影仍是有益的,它再次提醒我們文學和藝術的困難,以及這種困難總是會分毫不損地反映在對藝術家的肉體和心靈折磨之上。

所以我們應該更加敬畏藝術。

湯瑪斯·沃爾夫

同時代的南方作家福克納,將沃爾夫視為他們那一代最好的作家,活躍于六十年代的垮掉一代後輩傑克·凱魯亞克則視他為偶像。

然而如果沒有帕金斯慧眼識天才,我們幾乎沒可能看到這位偉大作家的傑作。

影片中,沃爾夫和帕金斯的第一場對手戲是在出版社的辦公室。已被紐約多家出版社拒稿的沃爾夫此時已心灰意冷,本以為帕金斯也會拒絕他,在對方還沒開口之前,他便以懷才不遇的自負口吻滔滔不絕地進行了一番自嘲和諷刺。

帕金斯只是默默地聽著,不置一詞,最後平靜地告訴他,我們打算出版你的作品。

沃爾夫企圖說服帕金斯

第一場對手戲便將兩個人的個性特徵勾畫得清晰明瞭,一個熱情似火,一個謹言慎語。

影片中沃爾夫常提到一個意象,找不回的父親。這個意象貫穿了一戰後的歷史,成為了「迷惘一代」的重要特徵。

菲茨傑拉德將1920年代稱為爵士時代,現代戰爭的恐怖與殘酷,凡爾賽和約的犬儒主義,以及金錢至上的社會風氣讓年輕人意識到,過去那田園詩般的完整精神世界不復存在了,於是自建國來便是國家精神支柱的清教倫理突然崩塌,縱欲越軌和享樂主義大行其道。

蓋·皮爾斯飾演菲茨傑拉德

這種新舊時代的衝突在沃爾夫和帕金斯之間的碰撞中同樣有所呈現。沃爾夫不止一次嘲笑帕金斯身上審慎克制的清教徒氣,以及他的布爾喬亞生活方式。有意思的是,正是這樣一個看起來無比保守傳統的人卻挖掘、並力推了當時最前沿的文學作品。

當年為了出版海明威髒話連篇的《太陽照常升起》和《永別了,武器》,帕金斯甚至頂著巨大的壓力跟極為保守的上級抗衡,好不容易才把工作保下來,書籍也順利出版了。

影片中的帕金斯與海明威

影片中大部分時間帕金斯都表現得極為克制內斂,但其中跟沃爾夫一起看爵士演出的那場戲還是流露出了這位紳士內心的熱情。

不喜音樂的帕金斯一開始在這個縱情狂歡的場所還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沃爾夫問他你最喜歡什麼音樂,他的回答是《阿富頓河靜靜流》,這首歌歌名來自蘇格蘭高地詩人羅伯特·彭斯的同名詩歌,原本是一首非常傳統的蘇格蘭民樂。

沃爾夫聽後立馬跑去請求樂手演奏這首曲子。音樂響起時,帕金斯才發現這首傳統民樂被才華橫溢的樂手改編成了熱情自由的爵士版,他也不由自主地笑了,打起了拍子。這一刻便是兩人心靈深處相通的明證。

帕金斯對於沃爾夫而言不光是伯樂和知己,還是精神上的父親。在一個傳統崩塌的時代,一切堅固的信念都潰散殆盡,縱欲迷惘的沃爾夫正是在將傳統與前沿、克制與激情巧妙融於一身的帕金斯身上看到了父親的影子。菲茨傑拉德也曾說,「帕金斯是我們共同的父親。」

沃爾夫的第二部長篇小說《時間與河流》花了好幾年時間才得以出版。他的寫作洋洋灑灑,毫無節制,在帕金斯的強烈建議下,他才勉強決定縮減。幾年內,他們廢寢忘食地改稿,直到最終篇幅縮減到初稿的四分之一。

最後沃爾夫在致辭中將書獻給了帕金斯。當時帕金斯很忐忑,他並不願意接受這樣的饋贈,因為他認為編輯應該退位幕後,這樣才能讓作品忠實于作者。他的擔憂不無道理,這件事為他倆的決裂埋下了伏筆。

影片中沒有提到一件重要的事,《時間與河流》大獲好評之後,有文學評論家卻表示這本書的成功應該歸於它的編輯帕金斯,而不是作者沃爾夫。

因為正是恰到好處的節制和措辭的選擇讓這部作品熠熠發光,這主要是帕金斯的功勞。沃爾夫聽到後心裡非常不舒服,於是萌生了離開帕金斯重新證明自己的想法。

另外,在這部電影中,我們還能清晰地窺見女性艱難的處境。影片中的女性沒有一個是缺乏才華的。然而,無論是沃爾夫的情人愛琳·伯恩斯坦,還是帕金斯的妻子路易士·桑德爾,她們的事業都沒有獲得另一半的支持。

尤其是路易士,她一直想要繼續自己的戲劇事業,但帕金斯認為女人不該隨便抛頭露面,在家帶孩子就好。這位女士遺憾地只留下了一部寓言作品The Knave of Hearts。在那個年代,多少有創作潛力的女性就此被埋沒,我們不得而知。

路易士·桑德爾

還有妮可·吉德曼飾演的愛琳·伯恩斯坦,她是一位小有名氣的服裝設計師,還和愛琳·路易松共同建立了紐約的服裝藝術博物館。

她比沃爾夫大20歲,而且是有夫之婦,為了愛情而離開富有的丈夫跟熱情似火的沃爾夫私奔。或許道德衛士會說她行為不堪,然而在那個年代,一位女性為了生命的激情而放棄富足卻死氣沉沉的家庭生活,這需要巨大的勇氣。

愛琳·伯恩斯坦

大部分觀眾看過電影之後也許覺得她就是被沃爾夫忽視的可憐情人,甚至可能認為這個神經質的女人干擾了作家和編輯偉大的寫作工作。

但回頭想想,在那個女性極難出頭的保守年代,一個追求愛情和事業的離經叛道的女人承受著無法想像的壓力,精神崩潰亦是情理之中。她的悲劇同樣也是那個時代女性的悲劇。

影片中出現的另一位更加著名的女性便是菲茨傑拉德的妻子澤爾達。影片中呈現的1930年代,菲茨傑拉德進入了創作衰退期,澤爾達也患上了精神疾病,兩人從此一蹶不振。很多人認為是生活奢靡的澤爾達毀了這位天才作家,尤其海明威跟她關係極差。

歷史上的菲茨傑拉德和澤爾達

然而在上世紀60年代,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興起,澤爾達成為了當時眾多女權主義者的研究物件,不少人開始為這位「紅顏禍水」翻案,說是「傲慢自私的菲茨傑拉德毀了一個天才的作家、畫家、芭蕾舞演員」。澤爾達曾說,菲茨傑拉德曾在自己的作品中大段大段隨意取用她的日記和書信,《美麗與毀滅》就是其中一例。

2007年的龔古爾文學獎還頒給了一部以澤爾達為主角的小說《阿拉巴馬之歌》,呈現出這位在文學史上被扭曲的女性不為人知的心理歷程。

在我看來,整部電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倒不是對天才與伯樂之間的友情刻畫,而是導演通過邊邊角角的細節對1930年代的再現。

1920年代殘存的浪蕩和迷惘,再糅合1929年經濟危機之後的衰敗和破滅,以及在艱難中開始爭取自由的女性面貌,在影片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刻畫和渲染。

展現藝術創作的過程是很多電影的主題,我們有很多以畫家、音樂家、電影導演或演員或主角的電影作品,當然也不乏圍繞作家展開的。

在銀幕上展現文學創作的過程要更困難一些,因為它幾乎完全內化于大腦思維,我們能看到的只有作家流露出的情緒,暴躁、不安、自信、衝動,這為電影帶來了很大困難,尤其是對《天才捕手》這部電影來說,它更將重心放在編輯對書稿的修改上,這就更難讓觀眾體會真切了。

因此,這部電影的缺陷顯而易見,它並沒有太好地呈現出藝術創作過程中那種微妙的靈光乍現和妙手偶得,因此難免讓觀眾低估了珀金斯和沃爾夫的工作難度。

不過觀看這部電影仍是有益的,它再次提醒我們文學和藝術的困難,以及這種困難總是會分毫不損地反映在對藝術家的肉體和心靈折磨之上。

所以我們應該更加敬畏藝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