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于謙身世被郭德剛說了100多種,今天驗明正身,於謙身世大揭底

于謙老師, 一個“主業玩兒, 副業相聲的北京頑主”

于謙, 北京人, 1969年1月24日生人, 踩著年代末的尾巴成了60後。 于謙小時候是姥姥家的常駐嘉賓, 無心學習, 姥姥騰出半個廚房給他養鴿子。 那時候同齡人做的事都與技術相關, 學習上智力的角逐, 遊戲中體力的衝撞, 但於謙的愛好卻與同齡人大相徑庭, 二三年級的於謙, 興趣愛好和胡同老大爺一樣, 提著鳥籠到處溜達。 許多年後回首往事, 於謙念念不忘的還是那派安逸景象, 夏日傍晚, 槐花鋪滿地的胡同口, 一夥人坐在小馬紮上, 喝酸梅湯, 等扇子把天扇涼了,

回屋睡覺。

三歲看老, 這就是于謙的人生基調, “好玩兒至上, 和氣熱鬧”

八九十年代, 改革開放蓬勃發展之時, 年輕人如饑似渴地讀書, 爭先恐後地下海, 一派火熱, 而於謙還在玩兒, 十三歲的他考入北京市戲曲學校相聲班學藝, 學習成績卻總是排在班裡最後幾名, 他喜歡相聲, 可惜興趣沒為他加分多少, 在相聲行最要緊的天賦, 他沒有, 所幸在面臨被勸退的關頭, 於謙在師哥的突擊訓練下, 順利讓老師改觀。 之後, 他跟隨相聲演員王世臣、羅榮壽、高鳳山、趙世忠學藝, 16歲拜師石富寬。

“我也沒什麼期待, 只要有吃、有喝、有玩兒就可以了。 ”于謙說

從少年跨越到參加工作的青年階段, 于謙選了個江河日下的“尾巴”行業

九十年代起, 相聲漸入冰河期。

下鄉演出, 喊老大娘來看節目, 大娘白他一眼:“不看不看, 我得拾糞”。 行業將衰未衰的幾年, 團裡的工作閑, 每月掙個千把塊, 有時間有銀子, 還可以玩。 可後來每個月只能領一塊二了, 瘋玩傻樂的謙爺才體會到謀生不易:相聲真是沒人要了。 於謙的好人緣幫了自己, 一些參與小品和影視創作的朋友缺人就會想到他, “於謙, 來演戲吧。 ”

《編輯部的故事》裡客串員警

那時候的於謙客串了很多小角色, 《編輯部的故事》中客串員警, 沒幾句臺詞, 就是玩。

有個人把於謙從影視界“挖走”據說只用了幾十塊

這人叫做郭德綱, 那時候經營著一家“北京相聲大會”, 兩人一拍即合, 於謙在拍戲之余便成了給郭德綱打趣的”捧哏“。 冬天的風口裡,

他們站在兩個拖拉機槽拼成的舞臺上一唱一和;夏天“蒸”在鐵皮棚下堅持表演, 有時下雨, 雨點敲打鐵硼的聲音比他倆的聲音還大。

2003年, 北京相聲大會更名為“德雲社”, 2005年, 36歲的於謙, 淡出相聲舞臺近20年的於謙, 正式加入德雲社。

郭德綱在相聲《愚人節好》裡說:“自從有了北京德雲社, 主流相聲界有了嬰兒般的睡眠, 睡著睡著就哭醒了。 這對搭檔也和德雲社的軌跡一樣:大器晚成, 厚積薄發。

老郭!以後不許再說我是宦官之後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