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除了自殺,誰還能比死更高貴

叫一聲親兄弟

你就會從土豆和顏料之間

抬起頭。 一顆飽經風霜的頭

除了自殺, 誰還能比死更高貴

溫森特·凡高, 一百顆歲月的心臟

你讓所有閱讀大師的女子

在羞愧中受孕。 你讓阿爾的太陽

從此散發十種質地的光輝

黃昏。 鳥群抵達荷蘭

凡是有鳥群出沒的地方

都會有一隻滴血的耳朵在飛翔

在尋找一種更合人道的傾聽

這是教堂。 村落。 吃土豆的礦工

為黑麵包和舊棉襖哭泣的妓女

這就是上個世紀的歐羅巴

誰第一個認清了黑暗

誰就是第一個失明的盲人

除了注目, 除了像人一樣默哀

你只能用左輪對準太陽

你只能事先尋一塊埋人的土地

千百年後, 誰還會夢見葵花瘋長

夢見寫生的人, 被十指刻進石頭

只有不真實的野葵花

這地球的巨大恥部

夜夜, 發出尖利的槍聲

―――1993年舊作《靈魂的鑰匙·凡高》

“當奧維爾的炎炎烈日照射到這座麥田之中的小小墓園時,

提奧在溫森特繁茂的向日葵花的蔭庇下, 安然長眠了”。

十餘年前, 我還是個真正的文學青年, 躲在四川盆地南部的一間小屋子裡痛讀詩書, 當這行充滿憂傷和詩性的文字跳入眼簾, 歐文·斯通的偉大傳記《渴望生活:凡高傳》也就此劃上了一個令我促不及防的句號。

對每一個懷才不遇或是以懷才不遇自許的青年而言, 凡高先天就是他們的表率。 他的悲慘命運與倔強性格, 當然還有天才的藝術才華, 都被不同種族不同時代的青年當作嚮往不已的藝術導師津津樂道。

然而, 儘管我們對凡高發出了如此眾多的、繁雜的聲音, 可我們真正瞭解了他多少呢?從本質上說, 凡高今天家喻戶曉, 其單幅作品更創下了交易行裡 9000多萬美元的天價。

但是, 不僅金錢和大眾情人無法與他孤獨的心靈相通, 一般層次上的藝術關照也與他愴然的一生無法相通。

我注意到, 和凡高一樣熱愛著麥地並同樣用自殺的方式了結自我生命的詩人海子, 曾有一首題為《阿爾的太陽》的短詩, 在詩裡, 海子親切地稱凡高為“親愛的瘦哥哥”, 並且斷言“一切我所向著的自然創作的∕是栗子, 從火中取出來的∕啊, 那不信仰太陽的人是背棄了神的人”

那時我感到深切迷惑的是, 既然凡高一生過得那樣的悲慘, 那樣的不堪回首, 為什麼歐文卻將這位瘋子天才的傳記命名為《渴望生活》呢?一個人難道會在如此這般的逆境裡反而更加熱愛更加渴望那狗日的生活嗎?

凡高來自社會最底層, 從沒受過正規的美術教育, 他出生于荷蘭贊德特鎮一個新教牧師之家。 24歲之前, 為了生計, 他曾在海牙、倫敦、巴黎等地的畫店當職員。

後來, 為了“撫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 他自費到一個礦區去當教士, 跟礦工們一起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堅硬的地板。 礦坑爆炸時,他冒死救出一個重傷的礦工。

他的這種過分認真的犧牲精神甚至引起了虛偽的教會的極大不安,因為他要比高談闊論的主教們更接近被生活迫害和壓抑的最底層的人民。 他為此終於被撤了職, 從而也開始了真正的創作。

凡高的一生是遠離愛情和女人的一生, 這一點和當代眾多狂或佯狂的畫家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生中,

他曾愛過兩個女人, 一個是他的表姐, 執著的追求換來的是嘲笑和嚴辭拒絕。

另一個是1882 年嚴寒的早春, 凡高在街頭遇到的懷孕的妓女席恩。 這個最低等的妓女, 窮困潦倒, 面目可憎, 不知何以讓凡高對她生出許多愛意。

他把她帶回家讓她做自己的模特, 他畫她, 愛她, 關心她, 為了養活她節衣縮食, 把所有貧困的日子都當成節日。

席恩生下孩子後, 凡高在畫室裡放上搖籃, 對這個私生子視同已出。 可是, 席恩的惡習積重難返, 她不斷偷竊凡高可憐的一點點生活費去酗酒。 此外, 來自凡高家庭的巨大壓力也使凡高面臨種種危機。

一年之後, 他們的畸形愛情到此為止。 凡高在寫給席恩的信中說:“再見吧, 我雖不相信你會改邪歸正, 但你至少要誠實,即使你不過是個不幸的妓女,只要有了孩子,你就是一位真正的母親”。

凡高與高更、塞尚被認為是“後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但凡高與高更和塞尚之間有著天然的區別。與其說他是一位天才的畫家,不如說他是一位生活的瘋狂歌者:

這位元歌者來自最底層,身上帶著烙印、傷痕和黑暗的鞭影――按理,他應該對生活進行控訴,至少他應該像他同時代的荷蘭畫派畫家那樣,用筆冷淡。

可是,他天性中的熱情使他拋棄了當時居於主流地位的暗淡與沉寂,並迅速遠離印象派,因為印象派對外部世界瞬間真實性的追求和凡高充滿主體意識的精神狀態相去多麼遙遠啊。

在凡高充滿悲憫的畫布上,我們聽到了那麼多真實而溫暖的聲音:葵花生長,星空低垂,吊橋下流水潺潺,豐收的田野麥浪起伏,夜晚的咖啡館流淌著日常生活的寂寞與安寧……

凡高全部傑出的、富有獨創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完成的。生活越艱難,疾病的折磨越厲害,他的作品反而越是走向明朗和澄澈,他好像要用歡快的歌聲來慰藉人世間的所有苦難。

一位英國評論家曾說:“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簡單、最普通的東西,這就是太陽”。他的畫面上不單充滿了陽光下的鮮豔色彩,而且多次描繪向日葵。

為了紀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畫了一幅陽光下的《盛開的桃花》,並題寫詩句說:“只要活人還活著,死去的人總還是活著”。

1888年,凡高來到普羅旺斯省的阿爾鎮,在這裡,他邀請同為大師的高更前來同住,一起創作。他們在一棟叫做黃屋的老舍裡共同生活了兩個月,這是他一生中創作欲最旺盛的時期。

可是,兩個大師就如同兩隻刺蝟,相互之間必須保持足夠的距離才能相敬如賓。當年 12 月的一個晚上,凡高為了一些小事和高更爭執起來。他第一次精神錯亂了,手握一柄鋒利的剃刀,聲稱要割斷高更的脖子,高更驚慌地躲進了附近的一家旅館。

可憐的凡高就用這柄剃刀割下了自己的一隻耳朵,並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一位妓女。次年,阿爾的居民聯名請願,要求將凡高隔離。而今天,阿爾鎮則因凡高的聲名而享受著興隆的旅遊效益。

凡高只活了短短的 37 歲,他生命的最後時光是在巴黎以北的小鎮奧維爾度過的。1890年 5 月,凡高來到了奧維爾,他在給弟弟提奧的信中寫道:“人在這裡遠離巴黎,確實到了真正的鄉間。此地有許許多多的獨家小院,也有式樣多異的中產階級的住宅。它們色彩明快,陽光充足,周圍是稠密的花叢,空氣清新極了。附近沒有工廠,卻到處可以看到可愛的精心管理的暖房”。

此時的凡高沒想到自己的生命行將結束。在這個不為人知的小鎮子上,短短的 70 多天裡,他竟然創作出 70 幅永垂不朽的傑作―――在這裡,他描畫著奧維爾的一切觸目的事物:起伏的山丘、莊嚴的教堂、陽光下的麥地以及病中的夢想和鎮上的各種人物。

假如人們確能真誠相愛,生命將是永存的。這就是凡高始終堅守的人生信念。但冷酷的現實和可怕的疾病終於使這個敏感而熱情的藝術家選擇了自殺,因為除了自殺,沒有什麼還能比死更高貴。

1890年 7 月 27 日,凡高背著畫架走向奧維爾鎮外的麥田,在距離他住宿地數百米遠的田野,傳來了一記沉悶的槍聲。

“人是無法把告別畫出來的。他抬起頭,仰面對著太陽,他把左輪手槍壓在自己的腹部,扣動扳機。他倒下去了,把臉埋在田野上肥沃而散發著刺鼻氣味的泥土之中,像一種急速還原的泥土,正在返回到大地母親的懷抱裡”。

自殺的子彈沒有打中心臟,凡高搖晃著失血的身子走回臥室,儘管加歇醫生及時地趕到,但他發現進行任何醫治都將是徒勞。第二天,凡高和來看他的弟弟提奧交流著他對藝術的見解,半夜時分,他永遠地離開了悲痛欲絕的弟弟。

凡高死後,提奧將他下葬在他生活了兩個月的奧維爾,他的摯友和醫生加歇在他的墓側種滿了他愛過的向日葵。這些瘋狂的向日葵呵,它們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出一種動人的異質,它們有幸成為一個曠世大師的墓碑和證詞。

令人感歎的是,凡高自殺後不到半年,他的弟弟提奧也因悲傷過度而辭世。作為凡高一生中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和藝術上的知音,提奧的一生仿佛就是為了凡高而付出的一生。

在凡高死去那天,提奧從凡高的口袋裡發現了一封寫給自己的信,凡高說:“說到我的事業,我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因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潰。這一切都無所謂。但是,你不是我所知的那一類商人,我想你依然站在人性的一邊,既然如此,你還指望什麼呢?”

凡高生前只賣出過一幅畫,他死後,隨著時光的流逝,人們越來越震驚于他的天才和異稟。他的畫長久地感動著不同膚色和不同語言的人。在凡高全部的畫作裡,我讀出了一個最簡單卻最無法抵到的詞語:熱愛。

在社會的底層,他熱愛著平凡的蒼生,就像一隻被剪斷了雙翅的鷹隼,他依然熱愛著飛翔,熱愛著藍天上那些高遠的夢想。他的靈魂因此註定明朗而高貴,正如那夏日裡盛開的向日葵,它的金黃和燦爛,僅僅因為它命該如此……

《向日葵》

說到凡高,我們的腦海裡立即就會浮現出這幅永遠的《向日葵》。在世界美術史上,似乎還從來沒有其它的靜物如此強烈地表達出這種令人眩目的色彩。

1888年 8 月,凡高在阿爾的夏天裡愛上了漫山遍野爛漫生長的向日葵。這些野性的生靈,它們被誰的手採摘後插進了這只古典的花瓶呢?

雖然插在瓶中的向日葵已經脫離了它生長的母體,但炙烈的色彩依然表達出了旺盛而強勁的生命力,仿佛整個阿爾的陽光都被集中到了小小的畫布上。正如凡高自己所說:“這是愛的最強光”。

關於這些採用了令人驚訝的色調畫出的向日葵,凡高曾經在給提奧的信中解釋說:“我越是年老醜陋、令人討厭、貧病交加,越要用鮮豔華麗、精心設計的色彩,為自己雪恥”。

這些散發出熱烈情懷的向日葵,在金黃怒放的豔麗背後,其實深埋著畫家心底無以言說的淒清和蒼涼。散落在花瓶外的碎花瓣,它是否不無淒涼地暗示了畫家個人生活的不幸呢?而捲曲的葉瓣和厚實的花盤,宛如燃燒的火焰般明亮的花心所給予我們心靈的震撼就在於,我們仿佛聽到了一些被囚禁的愛想要大聲說話,想要大口呼吸。

凡高苦難的一生永遠處於無望的底層,被愛情遺棄,被世人誤解,甚至被一個妓女欺騙和嘲笑。可凡高卻異乎尋常地保存著那份渴望生活的赤子之心。生活越是艱難,他的畫作反而越是絢麗,那是他要用內心的絢麗來抵擋真實生活的灰暗和陳舊。

在凡高身上,我覺得真正體現了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表達過的那個高蹈的主題: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

凡高對生活的熱愛和渴望,這幅《向日葵》就已經明白無誤地向我們昭示出來。因而我有理由認定:凡高之所以成為凡高,不在於自殺,也不在於瘋顛,甚至也不在於色彩,而在於熱愛與渴望。

在被熱愛和渴望驅趕的10多年的創作生涯裡,向日葵既是我們認知凡高的符號,也是我們走近他孤獨心靈的一把有效鑰匙。

《吃土豆的人》

幾十年如一日地在平民世界裡摸爬滾打的凡高,他要比同時代的其他畫家更多地觸及到了社會的底層。他是最平凡的人群中的一員,是那些遠離了藝術的平民生活的忠實的觀察員和書記官。

他是他們守望的眼睛,更是他們內心深處騷動不安的靈魂。他代替他們用色彩說話,他代替他們強調著這個世界上的另一種存在方式。

這種方式是沉重的,悲慘的,但也是堅韌的,倔強的。旺盛的生命就像生長在荒郊野嶺的向日葵,只要有一點點陽光和雨露,就會在每年每年開放出燦爛的花朵,回報粗野的陽光和雨水。

看吧,這些在一盞昏黃的燈光下吃土豆的人,他們有著骨節粗大的手,有著宜於在沉重的勞動中喘息的鼻。他們面對土豆做成的簡單食物,眼睛裡流露出渴求的光芒,以及感恩般的仁慈。

據說,嚴謹的清教徒在每一次進餐之前,總要虔誠地感謝上帝賜給自己生存所需的美食。在這些略顯呆板的眼神裡,虔誠的信仰同樣在煙霧般地彌漫著,仿佛還能聽到一些樸實的方言正從他們的喉嚨裡滾出來。

這幅畫在凡高的作品中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它作於 1885 年,是凡高第一幅具有現實主義風格的傑作。這些吃土豆的農人生活在艱辛無比的紐南――那是荷蘭一個遙遠而貧窮的鄉村。

凡高時代,這裡到處都是搖搖欲墜的破草房,田野裡生長著發育不良的土豆和小麥,低矮的煙囪噴吐著灰白的煙霧,泥濘的街道上奔走著忙碌的農人和他們骯髒的孩子,破舊的衣衫像年久失修的教堂一樣寒磣。

當眾多的畫家集聚到了巴黎貴婦人們的沙龍,優雅地品著葡萄酒談論著人生的自我完善,凡高的眼睛卻捕捉到了來自社會底層的讓他和我們為之感動的細節:“我想強調,這些在燈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他們這雙伸向盤子的手挖掘土地的。因此,這幅作品述說的是體力勞動者,以及他們怎樣老老實實地掙得自己的食物”。

與其感謝上帝賜我飲食,不如感謝那些粗糙的手,那些佈滿老繭的手,那些遠離了琴弦和畫筆的手,是他們永無休止的勞動,延續了人類在這顆藍色星球的生存和發展,而哪怕是最卑賤的生命,都會有一顆高貴的靈魂,只是,那需要我們用愛的眼睛去凝視。

但你至少要誠實,即使你不過是個不幸的妓女,只要有了孩子,你就是一位真正的母親”。

凡高與高更、塞尚被認為是“後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但凡高與高更和塞尚之間有著天然的區別。與其說他是一位天才的畫家,不如說他是一位生活的瘋狂歌者:

這位元歌者來自最底層,身上帶著烙印、傷痕和黑暗的鞭影――按理,他應該對生活進行控訴,至少他應該像他同時代的荷蘭畫派畫家那樣,用筆冷淡。

可是,他天性中的熱情使他拋棄了當時居於主流地位的暗淡與沉寂,並迅速遠離印象派,因為印象派對外部世界瞬間真實性的追求和凡高充滿主體意識的精神狀態相去多麼遙遠啊。

在凡高充滿悲憫的畫布上,我們聽到了那麼多真實而溫暖的聲音:葵花生長,星空低垂,吊橋下流水潺潺,豐收的田野麥浪起伏,夜晚的咖啡館流淌著日常生活的寂寞與安寧……

凡高全部傑出的、富有獨創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完成的。生活越艱難,疾病的折磨越厲害,他的作品反而越是走向明朗和澄澈,他好像要用歡快的歌聲來慰藉人世間的所有苦難。

一位英國評論家曾說:“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簡單、最普通的東西,這就是太陽”。他的畫面上不單充滿了陽光下的鮮豔色彩,而且多次描繪向日葵。

為了紀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畫了一幅陽光下的《盛開的桃花》,並題寫詩句說:“只要活人還活著,死去的人總還是活著”。

1888年,凡高來到普羅旺斯省的阿爾鎮,在這裡,他邀請同為大師的高更前來同住,一起創作。他們在一棟叫做黃屋的老舍裡共同生活了兩個月,這是他一生中創作欲最旺盛的時期。

可是,兩個大師就如同兩隻刺蝟,相互之間必須保持足夠的距離才能相敬如賓。當年 12 月的一個晚上,凡高為了一些小事和高更爭執起來。他第一次精神錯亂了,手握一柄鋒利的剃刀,聲稱要割斷高更的脖子,高更驚慌地躲進了附近的一家旅館。

可憐的凡高就用這柄剃刀割下了自己的一隻耳朵,並把它作為禮物送給一位妓女。次年,阿爾的居民聯名請願,要求將凡高隔離。而今天,阿爾鎮則因凡高的聲名而享受著興隆的旅遊效益。

凡高只活了短短的 37 歲,他生命的最後時光是在巴黎以北的小鎮奧維爾度過的。1890年 5 月,凡高來到了奧維爾,他在給弟弟提奧的信中寫道:“人在這裡遠離巴黎,確實到了真正的鄉間。此地有許許多多的獨家小院,也有式樣多異的中產階級的住宅。它們色彩明快,陽光充足,周圍是稠密的花叢,空氣清新極了。附近沒有工廠,卻到處可以看到可愛的精心管理的暖房”。

此時的凡高沒想到自己的生命行將結束。在這個不為人知的小鎮子上,短短的 70 多天裡,他竟然創作出 70 幅永垂不朽的傑作―――在這裡,他描畫著奧維爾的一切觸目的事物:起伏的山丘、莊嚴的教堂、陽光下的麥地以及病中的夢想和鎮上的各種人物。

假如人們確能真誠相愛,生命將是永存的。這就是凡高始終堅守的人生信念。但冷酷的現實和可怕的疾病終於使這個敏感而熱情的藝術家選擇了自殺,因為除了自殺,沒有什麼還能比死更高貴。

1890年 7 月 27 日,凡高背著畫架走向奧維爾鎮外的麥田,在距離他住宿地數百米遠的田野,傳來了一記沉悶的槍聲。

“人是無法把告別畫出來的。他抬起頭,仰面對著太陽,他把左輪手槍壓在自己的腹部,扣動扳機。他倒下去了,把臉埋在田野上肥沃而散發著刺鼻氣味的泥土之中,像一種急速還原的泥土,正在返回到大地母親的懷抱裡”。

自殺的子彈沒有打中心臟,凡高搖晃著失血的身子走回臥室,儘管加歇醫生及時地趕到,但他發現進行任何醫治都將是徒勞。第二天,凡高和來看他的弟弟提奧交流著他對藝術的見解,半夜時分,他永遠地離開了悲痛欲絕的弟弟。

凡高死後,提奧將他下葬在他生活了兩個月的奧維爾,他的摯友和醫生加歇在他的墓側種滿了他愛過的向日葵。這些瘋狂的向日葵呵,它們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出一種動人的異質,它們有幸成為一個曠世大師的墓碑和證詞。

令人感歎的是,凡高自殺後不到半年,他的弟弟提奧也因悲傷過度而辭世。作為凡高一生中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和藝術上的知音,提奧的一生仿佛就是為了凡高而付出的一生。

在凡高死去那天,提奧從凡高的口袋裡發現了一封寫給自己的信,凡高說:“說到我的事業,我為它豁出了我的生命,因為它,我的理智已近乎崩潰。這一切都無所謂。但是,你不是我所知的那一類商人,我想你依然站在人性的一邊,既然如此,你還指望什麼呢?”

凡高生前只賣出過一幅畫,他死後,隨著時光的流逝,人們越來越震驚于他的天才和異稟。他的畫長久地感動著不同膚色和不同語言的人。在凡高全部的畫作裡,我讀出了一個最簡單卻最無法抵到的詞語:熱愛。

在社會的底層,他熱愛著平凡的蒼生,就像一隻被剪斷了雙翅的鷹隼,他依然熱愛著飛翔,熱愛著藍天上那些高遠的夢想。他的靈魂因此註定明朗而高貴,正如那夏日裡盛開的向日葵,它的金黃和燦爛,僅僅因為它命該如此……

《向日葵》

說到凡高,我們的腦海裡立即就會浮現出這幅永遠的《向日葵》。在世界美術史上,似乎還從來沒有其它的靜物如此強烈地表達出這種令人眩目的色彩。

1888年 8 月,凡高在阿爾的夏天裡愛上了漫山遍野爛漫生長的向日葵。這些野性的生靈,它們被誰的手採摘後插進了這只古典的花瓶呢?

雖然插在瓶中的向日葵已經脫離了它生長的母體,但炙烈的色彩依然表達出了旺盛而強勁的生命力,仿佛整個阿爾的陽光都被集中到了小小的畫布上。正如凡高自己所說:“這是愛的最強光”。

關於這些採用了令人驚訝的色調畫出的向日葵,凡高曾經在給提奧的信中解釋說:“我越是年老醜陋、令人討厭、貧病交加,越要用鮮豔華麗、精心設計的色彩,為自己雪恥”。

這些散發出熱烈情懷的向日葵,在金黃怒放的豔麗背後,其實深埋著畫家心底無以言說的淒清和蒼涼。散落在花瓶外的碎花瓣,它是否不無淒涼地暗示了畫家個人生活的不幸呢?而捲曲的葉瓣和厚實的花盤,宛如燃燒的火焰般明亮的花心所給予我們心靈的震撼就在於,我們仿佛聽到了一些被囚禁的愛想要大聲說話,想要大口呼吸。

凡高苦難的一生永遠處於無望的底層,被愛情遺棄,被世人誤解,甚至被一個妓女欺騙和嘲笑。可凡高卻異乎尋常地保存著那份渴望生活的赤子之心。生活越是艱難,他的畫作反而越是絢麗,那是他要用內心的絢麗來抵擋真實生活的灰暗和陳舊。

在凡高身上,我覺得真正體現了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表達過的那個高蹈的主題: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

凡高對生活的熱愛和渴望,這幅《向日葵》就已經明白無誤地向我們昭示出來。因而我有理由認定:凡高之所以成為凡高,不在於自殺,也不在於瘋顛,甚至也不在於色彩,而在於熱愛與渴望。

在被熱愛和渴望驅趕的10多年的創作生涯裡,向日葵既是我們認知凡高的符號,也是我們走近他孤獨心靈的一把有效鑰匙。

《吃土豆的人》

幾十年如一日地在平民世界裡摸爬滾打的凡高,他要比同時代的其他畫家更多地觸及到了社會的底層。他是最平凡的人群中的一員,是那些遠離了藝術的平民生活的忠實的觀察員和書記官。

他是他們守望的眼睛,更是他們內心深處騷動不安的靈魂。他代替他們用色彩說話,他代替他們強調著這個世界上的另一種存在方式。

這種方式是沉重的,悲慘的,但也是堅韌的,倔強的。旺盛的生命就像生長在荒郊野嶺的向日葵,只要有一點點陽光和雨露,就會在每年每年開放出燦爛的花朵,回報粗野的陽光和雨水。

看吧,這些在一盞昏黃的燈光下吃土豆的人,他們有著骨節粗大的手,有著宜於在沉重的勞動中喘息的鼻。他們面對土豆做成的簡單食物,眼睛裡流露出渴求的光芒,以及感恩般的仁慈。

據說,嚴謹的清教徒在每一次進餐之前,總要虔誠地感謝上帝賜給自己生存所需的美食。在這些略顯呆板的眼神裡,虔誠的信仰同樣在煙霧般地彌漫著,仿佛還能聽到一些樸實的方言正從他們的喉嚨裡滾出來。

這幅畫在凡高的作品中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它作於 1885 年,是凡高第一幅具有現實主義風格的傑作。這些吃土豆的農人生活在艱辛無比的紐南――那是荷蘭一個遙遠而貧窮的鄉村。

凡高時代,這裡到處都是搖搖欲墜的破草房,田野裡生長著發育不良的土豆和小麥,低矮的煙囪噴吐著灰白的煙霧,泥濘的街道上奔走著忙碌的農人和他們骯髒的孩子,破舊的衣衫像年久失修的教堂一樣寒磣。

當眾多的畫家集聚到了巴黎貴婦人們的沙龍,優雅地品著葡萄酒談論著人生的自我完善,凡高的眼睛卻捕捉到了來自社會底層的讓他和我們為之感動的細節:“我想強調,這些在燈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他們這雙伸向盤子的手挖掘土地的。因此,這幅作品述說的是體力勞動者,以及他們怎樣老老實實地掙得自己的食物”。

與其感謝上帝賜我飲食,不如感謝那些粗糙的手,那些佈滿老繭的手,那些遠離了琴弦和畫筆的手,是他們永無休止的勞動,延續了人類在這顆藍色星球的生存和發展,而哪怕是最卑賤的生命,都會有一顆高貴的靈魂,只是,那需要我們用愛的眼睛去凝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