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他是瓊瑤還珠格格爾康的原形,清史裡最惹爭議的私生子,命隕苗疆

文/龍駿峰

福康安作為瓊瑤《還珠格格》爾康的原形, 是清史裡一個撲朔迷離的人物, 爭議最大的就是據說他是乾隆皇帝的私生子。 他帶領二十萬清軍鎮壓苗民起義, 誰也沒想到一一在湘西吉首背子岩的這個地方, 被當地苗民活生生捶死……

背子岩, 位於吉首市社塘坡鄉龍爪溪苗寨、黃石洞水庫大壩左邊的山坡上, 是當地的一處有名景點。

從吉首新城區沿乾社公路(乾州—社塘坡)西行約三十裡, 即到黃石洞水庫。 車過麻家弄, 轉過山腳, 將近龍爪溪時, 左前方山坡上屹立的一座陡峭石峰赫然映入眼簾,

峰高百仞、筆直如削、氣勢森然。 抬頭仰望, 頭暈目眩, 心為之震撼。 山峰背面半腰間, 另生出一枝高大的青色石柱。 石柱巍然聳天, 狀極奇特。 一峰一柱相映成趣, 恰似一老嫗肩背小孩兒。 一步一搖, 盎然有情致。 本地苗民為其取了個形象生動的名字叫做:巴布代。 這是苗語, 譯成漢語後的意思即“背子岩”。

背子岩地勢險峻, 風光秀奇。 前瞻龍爪溪、關侯諸苗寨, 背倚臘爾山臺地, 左臨黃石洞水庫, 右靠九龍溝大峽谷。 周圍層峰疊嶺, 峭壁聳立;溝壑密佈, 虯松怪石橫生。 山上植被茂密, 遍佈松杉篁竹。 山腳下黃石洞水庫, 高峽出平湖, 似長龍盤繞深山峽谷中。 湖水碧綠如翡翠, 倒映兩岸青峰, 水光山色、秀麗清幽, 宛如圖畫。 背子岩風景壯美之外,

更以神奇厚重的民族歷史文化為地方所關注。 背子岩及周圍峰嶺之間藏有不少天然岩洞, 一些岩洞內埋葬有以石頭堆砌成的古墓, 至今仍保存完好, 從中, 似可一窺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洞葬遺風。

一峰獨秀, 居高臨下, 扼峽谷要勢, 當交通之出入。 地理位置險要, 是背子岩所以聞名主要原因。 唯其佔據天險, 這裡自古便是兵家必爭要地。 在清朝乾隆、嘉慶年間爆發的湘黔苗民大起義時期, 苗民義軍曾多次將背子岩作為伏擊清軍的重要戰場。 他們利用背子岩及附近山嶺複雜的地理環境、層層設置障礙, 痛擊清軍, 致使清軍損兵折將, 幾次三番向朝廷求增援。 清軍主帥福康安、和琳在給乾隆皇帝上的請求增兵奏摺中, 對當地地勢曾有如此描述:“該處……萬山層疊,

溪澗極深, 險阻情形較之黃瓜山、烏草河等處為尤甚。 ”另有“重岡重嶂……兩旁山徑紛列如梳”等語, 可見背子岩及周圍山勢險阻, 非同一般。 當年雙方在此交戰時修築的石城寨卡諸多遺址, 至今猶依稀可尋。

背子岩不僅在當地婦孺皆知, 更因一段歷史傳奇而受文人騷客津津樂道。 《乾州廳志》專門有條文記載道:背子岩, 城西南三十五裡, 其山由岑頭坡層疊而下, 峭壁數百丈如人屹立, 上無草木, 有石如兒伏母背, 遙望兩石接處悉通明, 不移不墮, 殊可異也。 俗傳乙卯之變, 福帥督師至, 晉封貝子, 不能越石而卒。

廳志所說的乙卯之變, 就是乾隆六十年(1795)爆發的苗民大起義, 因這年是農曆乙卯年而得名。

福帥即時任雲貴總督的福康安。 野史記載, 這個福康安是乾隆皇帝的私生子, 備受乾隆寵愛。 起義爆發後, 乾隆任命他為統帥, 征剿苗民義軍。 福康安受命平定苗疆, 率領大軍在湘西征戰一年多, 所到之處遭遇了苗民義軍的頑強抗擊, 損失慘重, 最後自己也于嘉慶元年(1796)五月在背子岩遭受苗民伏擊, 重傷而亡。 十幾萬大軍圍剿這彈丸之地, 統帥居然被打死, 說出去真是大失臉面, 清軍害怕乾隆責罰, 便編出了福康安水土不服、身染疫病, 腹瀉“日夜十餘次及二十餘次不等, 以五月卒於背子岩”的謊話, 好向上頭交差。 乾隆聽說福康安死在苗疆, 悲痛萬分, 為他舉行國葬, 並親自祭奠, 這在有清一代是絕無僅有的事情。

福康安命喪湘西,

清廷震動, 苗民義軍則大受鼓舞。 他生前被晉封為貝子, 斃命之處又恰巧在背子岩, 背子與貝子同音, 古人迷信, 認為這是天意, 預兆著福康安到了這裡就過不去了, 所以廳志特別寫道“晉封貝子, 不能越石而卒”。 因為這段歷史, 此後背子岩也寫作貝子岩。 清代的梁輈有《題背子岩》詩一首:

碧峰午午石庚庚, 四面雲山入望明。

春樹綠連辛女墓, 夕陽紅壓夜郎城。

瘴鄉偶殞詩書將, 空谷常疑草木兵。

畢竟死綏人不朽, 巉岩終古錫嘉名。

詩中最後四句寫的就是福康安死於背子岩之事, 雖然對福康安之死大加褒獎, 但“瘴鄉偶殞詩書將, 空谷常疑草木兵”這兩句卻把清軍在背子岩遭受慘敗、草木皆兵的情景刻畫地入木三分。

背子岩風光奇絕, 周邊苗寨民族風情濃郁,古戰場遺跡眾多,歷史人文底蘊深厚,並且距離吉首城區不遠,交通便利,是遊客吊古尋幽的好去處。

周邊苗寨民族風情濃郁,古戰場遺跡眾多,歷史人文底蘊深厚,並且距離吉首城區不遠,交通便利,是遊客吊古尋幽的好去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