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泗水河畔衍生出最早的水文化鴻論

發源於泰沂山區的泗水河流域,孕育了上古中國最早的東夷文化和鄒魯文化等。 百家爭鳴的先秦時期中,智慧的先人對水便有更多生命的感悟、並對水情有獨鍾。

這個“情有獨鍾”, 不僅認為水是生命的源泉, 而且賦予水以美學、道德、悅心等等內涵。

俗話所說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飲水思源”、“滴水之恩, 湧泉以報”、“美不美, 鄉中水”、“從善如流”等諺語千古流傳, 全國三十個省區市有半數以上以水命名, 全國地、縣、鄉、鎮以水命名者更多, 就是明證。 當然, 這種水文化觀念還不是很自覺, 同時也還是與山文化觀念並列或結為一體的。 孔子說“近山則誠, 近水則靈”, 老子說“天人合一”, 就是其佐證。

孔子應該是系統地創造“水文化”的第一人。

孔子是如何從審美學高度出發創造水文化的呢?

在孔子看來, 美的根據不在於物, 而在於人;在人的精神、人格;在於人格, 又不在任何一種人格,

而只在人的倫理人格。 當這種倫理人格具有了一定的感性形式, 就給人以一定的感性體驗。 倫理人格的感性體現, 則是孔子心目中所審慎過的美,即“仁”。

孔子確實很少直接論述什麼是美。 但是, 他關於一些自然景物的欣賞, 則可看作是他的美學觀, 或者說是他對水文化的發仞:

這裡, 請看他對泗水河流域的水等自然景物的欣賞與感慨吧: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歲寒, 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其實, 這不只是欣賞自然景物的本身, 而更是欣賞自然景物所體現某種屬於人的精神與品質, 亦即是人的人格品質。 他還有兩句很出名的話, 已經不是談自己對自然景物的欣賞, 而是論述一般人對自然景物的欣賞了。

即: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智者之所以樂水, 仁者之所以樂山, 在於水與山分別和智者仁者的人格有關。 後來, 寫“勝日尋芳泗水濱”的朱熹曾對這兩句話作出了解釋。 他說:

智者達于事理而周流無滯, 有似于水, 故樂水;仁者安于義理而厚重不遷, 有似於山, 故樂山。

這是完全合乎孔子原意的。

孔子之後, 孟子更充分地討論了“觀水”的問題。 他說: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 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觀於海者難為水, 游于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觀水有術, 必觀其瀾。 日月有明, 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為物也, 不盈科不行。 君子之志于道也, 不成章不達。

徐子亦曰:仲尼亟稱于水, 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 不舍晝夜, 盈科而後進, 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 是之取爾。 苟為無本, 七八月之間雨集, 溝澮皆盈;其涸也, 可立而待也。 故聲聞過情, 君子恥之。

這裡本孔子“逝者如斯, 不舍晝夜”之說繼續作了發展。 所謂“觀水”, 並不是觀測水文、水質, 而是要從水的形態中獲得某種人生的心理體驗, 因而屬於審美。 所謂“觀水有術”, 就是講究對水的審美方式。 不過, 孟子這裡所說的, 主要是指有源的活水。 他強調了活水的清明, 活水的奔流不息的毅力, 以及日積月累、盈科而後進的踏實作風。 而所有這些, 都是人所應該具有的精神。 這樣的“觀水”之“術”, 就是把水的某些形態特徵, 同人的某些精神特徵聯繫起來, 從而獲得一定的人格體驗。 後來, 朱熹按照孟子提出的“觀水”之“術”寫了一首詩:“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其實, 這就是觀《孟子》上述言論有感而發的。 雖是觀水, 實則觀書;雖是詠水, 實則詠德。 這是朱熹此詩的妙處, 亦是儒家審美的妙處。 足見, 孟子把儒家的審美方式說得更清楚了。 也更強調了有源之水的重要性。

漢代劉向又作了淋漓盡致的闡發:

子貢問曰:“君子見大水必觀焉, 何也?”

孔子曰:“夫水者, 君子比德焉。 遍予而無私, 似德。 所及者生, 似仁。 其流卑下句倨, 皆循其理, 似義。 淺者流行, 深者不測, 似智。 其赴百仞之穀不疑, 似勇。 綿弱而微達, 似察。 受惡不讓, 似包蒙。 不清以入, 鮮潔以出, 似善化。 至量必平, 似正。 盈不求概, 似度。 其萬折必東, 似意。 是以君子見大水觀焉爾也。 ”

“夫智者何以樂水也?”

曰:“泉源潰潰,不釋晝夜,其似力者。循理而行,不遺小間,其似持平者。動而之下,其似有禮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以入,鮮潔而出,其似善化者。眾人取乎,品類以正;萬物得之則生,失之則死,其似有德者。淑淑淵淵,深不可測,其似聖者。通潤天地之間,國家以成。是知之所以樂水也。‘思樂泮水,薄采其茆;魯侯戾止,在泮飲酒。’樂水之謂也。”

這裡幾乎包括前人有關“喻水比德”的全部內容,可以視為儒家“比德”說的總結。

水這類事物之所以能夠成為審美物件,的確是因為它與人有關,能夠喚起某種人生的體驗,激發哲人的人格力量。這也就是說,美的根據的確在乎人而不在乎物。孔子及其後人所創立的水文化,就是在這樣的審美學高度上完善起來的。

遠在恩格斯以前的以前,中國人就從審美學的高度,發掘了水的人格力量,即發掘了水的倫理、道德與悅心等品質。同時,由此創建了水的“比德”說與“悅心”說。這就是舉世無雙的水文化。

在“比德”說中,已經蘊藏了對美的本質的看法。既然審美就是“比德”,那麼美之所在,也就只能是“德”了。他們通過“仁”與“義”、“仁”與“樂”、“仁”與“禮”等關係的論證,更進一步地創立起“悅心”說。

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就沒有生態。當然,人也就不能更好地生存與發展了。正因為如此,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智慧,源于對生存與發展環境的適應。生存與發展的智慧,本質上就是生態智慧。而生態智慧的理論化與系統化,便形成為生態哲學、生命哲學、生存哲學、發展哲學。反過來,這種哲學又給人類提供更好地生存與發展的智慧。(馮彬)

“夫智者何以樂水也?”

曰:“泉源潰潰,不釋晝夜,其似力者。循理而行,不遺小間,其似持平者。動而之下,其似有禮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以入,鮮潔而出,其似善化者。眾人取乎,品類以正;萬物得之則生,失之則死,其似有德者。淑淑淵淵,深不可測,其似聖者。通潤天地之間,國家以成。是知之所以樂水也。‘思樂泮水,薄采其茆;魯侯戾止,在泮飲酒。’樂水之謂也。”

這裡幾乎包括前人有關“喻水比德”的全部內容,可以視為儒家“比德”說的總結。

水這類事物之所以能夠成為審美物件,的確是因為它與人有關,能夠喚起某種人生的體驗,激發哲人的人格力量。這也就是說,美的根據的確在乎人而不在乎物。孔子及其後人所創立的水文化,就是在這樣的審美學高度上完善起來的。

遠在恩格斯以前的以前,中國人就從審美學的高度,發掘了水的人格力量,即發掘了水的倫理、道德與悅心等品質。同時,由此創建了水的“比德”說與“悅心”說。這就是舉世無雙的水文化。

在“比德”說中,已經蘊藏了對美的本質的看法。既然審美就是“比德”,那麼美之所在,也就只能是“德”了。他們通過“仁”與“義”、“仁”與“樂”、“仁”與“禮”等關係的論證,更進一步地創立起“悅心”說。

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就沒有生態。當然,人也就不能更好地生存與發展了。正因為如此,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智慧,源于對生存與發展環境的適應。生存與發展的智慧,本質上就是生態智慧。而生態智慧的理論化與系統化,便形成為生態哲學、生命哲學、生存哲學、發展哲學。反過來,這種哲學又給人類提供更好地生存與發展的智慧。(馮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