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為什麼二戰日軍寧死不投降

二戰日軍士兵的“拒不投降”是世界有名的, 國人熟知的平型關大捷, 八路軍全殲日軍輜重部隊, 卻一個俘虜都沒抓到。 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 日軍的頑固和死不投降更是讓美國人不可思議:彈盡糧絕就發起自殺的萬歲衝鋒, 傷兵則拿手榴彈自殺。 他們不饒恕敵人, 也不饒恕自己。

因為死硬的非人類表現, 美國士兵嘲諷過:最好的日本兵, 是死了的日本兵。

日軍戰俘的醜態

侵華戰爭結束時, 日軍派遣軍司令岡村甯次統計稱:“隨著遣返輸送的進展, 由中國政府方面和共軍方面(極少數)移交的俘虜, 1946年5月末的數位為:陸軍1212名,

海軍40名, 商民106名, 共計1358名。 另外, 從延安返回日本的戰俘約300人, 200餘名俘虜死在國方戰俘營中。 ”

如果這個數字當真, 那麼算下來, 不連滯留中國的其他日本兵(有參加反戰同盟的, 有幫助閻錫山等打內戰的), 中國戰場在日本戰敗時, 抓到的俘虜不足2000名。

日本人為什麼不願投降?

中國人普遍的說法是:日本兵不願繳槍, 因為武士道和法西斯教育給他們洗了腦, 而他們也恐怕中國人報復。

露絲·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裡則真正把握住了日本人的靈魂深處, 書中寫道:即使傷太重或者喪失意識而成為俘虜, 他在日本也永無抬頭之日了。 他已經喪失了名譽, 之前的他就已經“死”了。

戰陣訓

1941年由日本陸軍省東條英機陸軍大將發佈的“戰陣訓”,

就是日本兵的催命符。

戰陣訓分三塊內容, 大致都是“皇國、皇軍、團結、協作、攻擊、必勝”之類的訓詞, 其中第二塊的第七條和第八條:生死觀和愛惜名譽, 明確警告日本兵:不能當俘虜, 否則就自己受辱也讓家人受辱, 寧可自殺!

日本海軍大將南雲忠一再塞班島切腹自殺時, 留下一份遺書, 上面寫:“戰陣訓言活著就不能接受被俘虜囚禁的侮辱, 理當以忠孝赤誠之心勇往直前, 雖死猶生。 ”而在更多的戰鬥中, “戰陣訓”直接導致大批士兵明明彈盡糧絕餓得皮包骨頭, 完全喪失了戰鬥力, 也不選擇投降, 或者活活餓死, 或者自殺。

無數日本兵, 可以說是給戰陣訓逼死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