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靠眾籌續命的獨立書店,情懷和尊嚴還能並存多久?

“我想談談實體書店的寒冬……”

“寒冬?不是都冰河世紀了嗎?”

這兩天看到了一個略顯荒誕的眾籌——豆瓣書店的武漢大學分店, 一家有10年歷史的、很出名的獨立書店, 在眾籌租金。

可這個平臺通常是用來捐助患重病又沒錢治的可憐人啊。 如此窘迫境地, 讓看客忍不住感歎, 舉步維艱的獨立書店其實也病得不輕。

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是, 北京的豆瓣書店也正在面臨被迫關店的局面。 店主被上門的城管通知, 這間開了11年的書店所在地其實是一堵牆, 一個月內必須把門店封回牆的樣子。

這堵要被封上的牆, 位於北京成府路上, 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之間

坑爹的是, 店主剛剛交完昂貴房租, 又要去尋找新的房東。 她不禁寫了一篇名為《為什麼現在開個小書店, 這麼難?》的文章感歎, 最糟糕的永遠是下一年。

民營書店的寒冬, 不, 冰河世紀, 已經被翻來覆去地哀歎了很多遍了。 生死邊緣的豆瓣書店在圈內影響力不小, 但比它影響力更大卻最終沒能撐過去的書店也有很多——

實體書店從2002年就開始迎來一波波的倒閉潮:那些年裡, 三聯書店關閉廣州所有分店;光合作用書房7家直營店、3家加盟店全部關閉;北京“第三極”、“風入松”等著名的人文書店也接踵倒閉……

而那些非一線城市裡沒有形成品牌的獨立書店, 它們的黯然倒閉甚至都不會有什麼人知道, 只不過是一間小屋子被清空前的一次特價大拍賣。

據全國工商聯書業商會調查, 2002年到2012年, 全國有近五成實體書店倒閉, 總數達1萬多家。 電商興起以來, 實體書店圖書銷售量以年均10%的速度下降。

到2016年, 全國圖書零售為701億元, 這個數字同時包含電商和實體。

@南京先鋒書店:即使是這個資料平攤下來, 全國每人每年才買了1.5本書。

圖中也顯示出, 實體書店分到的羹總是遠遠小於網店的, 除了壟斷了教輔的新華書店。

這些年, “書店是城市必不可少的精神座標”之類的呼聲好像越來越高, 但實體書店的日子卻沒有好過多少。 到底是誰在殺死實體書店呢?

一方面, 是愈發高昂的運營成本。

民營書店都會面臨的書籍積壓、資金周轉不暢問題不說, 大城市的租金水漲船高。以北京的豆瓣書店為例,店主自述稱:

五月起,房租每季再漲一萬,而且由以前的季付,改成年付。我們兩個月後要交的房租是:十八萬一千零四十塊。

畢竟往東走幾百米,就是宇宙中心五道口

除了房租,實體書店的進貨成本也在增加。網路書店通過從出版社拿到折扣,將圖書以更低的價格賣出,這讓一些出版社為了維護自身的收入,增加了實體書店進貨成本,形成惡性循環。同時,書籍零售價又受到管制,實體書店無法把上升的成本通過定價轉移給消費者。

另一方面,實體書店還要承受電商低於成本價賣書、大打惡性價格戰的後果。盜版的猖獗也讓民營書店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

不是中國人不愛讀書,是想讀書的人都被各種各樣的誘惑和競爭拐走了,民營書店只好承受著上升的成本和下降的收入帶來的入不敷出。

民營書店的經營者也看到了只賣書的利潤能有多微薄,所以現在你幾乎很難找到一家除了書什麼也不賣的“純”書店了。

隨之而來的改變是,咖啡和簡餐幾乎成了書店的標配。

書店中也隨處可見符合愛書人、文藝愛好者趣味的文創產品。

有的書店通過打造特殊的主題和品牌來吸引顧客。

更多的書店則同時承擔了舉辦沙龍、講座等文化活動的職能。

甚至書店也可以只是一個以“陌生人換書”為由頭進行社交活動的場所。

書島的“島主”杜寶告訴中新網記者,從今年春天開始,每週六的下午四點到六點,他會組織換書會。大家把讀過的書拿來推薦給其他人、聊天,然後和其他參加活動的人換書。

似乎所有人忽然都達成了一種共識:實體書店不再是簡單的“賣書”,更是一個“文化交流的場所”,一個集休閒、學習、社會交往等功能于一身的文化空間。

而且最近兩年,商業地產也在打著“文化人兒”的主意——目前的趨勢是,商場其實很樂意把有點名氣的書店邀請到自己這裡提升文化格調,順便……

曾經有人做過統計,一家實體書店,能夠為商場的消費者增加半小時以上的停留時間。

這可能是當下民營書店轉型求生能走的最可靠的路子了,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轉型。

豆瓣書店是一個。它的創始人承認,“對於商業來說,豆瓣書店是失敗的”。

我比較傳統也比較保守哈(雖然被稱做清高和傲氣!哈哈哈)我認為,所謂書店,得以賣書為主吧。即便店裡的流水和利潤不主要來自售書,起碼,書的數量和品質得佔優勢吧。

所以呢,書店,要有書店的擔當,而書店也有書店的尊嚴。我永遠都不會把那些只把書當裝飾的店,叫做書店的。

豆瓣書店內景,確實除了書沒有其他多餘的東西

和豆瓣書店一樣不願放棄書之於書店的重要性的,還有上海的犀牛書店。

犀牛書店是一家二手書店,生存空間還相對寬鬆一些。即便這樣,經營壓力依然很大,但他們一樣想堅持做個純粹的小書店。

他們的一種想法是保持目前純正書店的業態,面積在20到30平方米之間,但估計只能掛靠社區才能找到租金便宜的地方。如果找不到這樣的房子,就只能考慮增加其他業態來維繫生存了。

(原店主)Allen說:“上海不能只有那種高大上的書店,那些在愛書人眼裡其實都是“偽書店”

犀牛書店

的確,那些走了“雜貨鋪”、“高大上”路線的獨立書店有這樣的問題:圖書的擺設和選擇更加商業化、更符合大眾的審美趣味(也就意味著可能會俗會“low”),食物的香氣和花花綠綠的周邊產品喧賓奪主,書在被自己冠名的地方反而越來越邊緣化……

讀書人,總有一種“書理應純粹”的情懷。

情懷沒法曠日持久地換來支撐下去的租金,這道理任誰都知道。可是只想專注賣好書的情懷又有什麼錯呢?怪只能怪大環境不再認同這種生存模式,不再給它提供空間。在這種擠壓造成的結果下,連轉型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或許,一種事物或模式消亡或轉變的最終結果並不重要,目睹它經歷消亡或轉變、卻不知結果將如何才是最讓人揪心的。獨立書店的經營者和作為旁觀者的我們,都不知道獨立書店的冰河世紀還會不會迎來下一次的溫暖,或掙扎或惋惜,都是正處在這種陣痛中吧。

《Vista看天下》團隊出品

做最好看的新聞故事

商務合作請聯繫QQ:2798493263

大城市的租金水漲船高。以北京的豆瓣書店為例,店主自述稱:

五月起,房租每季再漲一萬,而且由以前的季付,改成年付。我們兩個月後要交的房租是:十八萬一千零四十塊。

畢竟往東走幾百米,就是宇宙中心五道口

除了房租,實體書店的進貨成本也在增加。網路書店通過從出版社拿到折扣,將圖書以更低的價格賣出,這讓一些出版社為了維護自身的收入,增加了實體書店進貨成本,形成惡性循環。同時,書籍零售價又受到管制,實體書店無法把上升的成本通過定價轉移給消費者。

另一方面,實體書店還要承受電商低於成本價賣書、大打惡性價格戰的後果。盜版的猖獗也讓民營書店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

不是中國人不愛讀書,是想讀書的人都被各種各樣的誘惑和競爭拐走了,民營書店只好承受著上升的成本和下降的收入帶來的入不敷出。

民營書店的經營者也看到了只賣書的利潤能有多微薄,所以現在你幾乎很難找到一家除了書什麼也不賣的“純”書店了。

隨之而來的改變是,咖啡和簡餐幾乎成了書店的標配。

書店中也隨處可見符合愛書人、文藝愛好者趣味的文創產品。

有的書店通過打造特殊的主題和品牌來吸引顧客。

更多的書店則同時承擔了舉辦沙龍、講座等文化活動的職能。

甚至書店也可以只是一個以“陌生人換書”為由頭進行社交活動的場所。

書島的“島主”杜寶告訴中新網記者,從今年春天開始,每週六的下午四點到六點,他會組織換書會。大家把讀過的書拿來推薦給其他人、聊天,然後和其他參加活動的人換書。

似乎所有人忽然都達成了一種共識:實體書店不再是簡單的“賣書”,更是一個“文化交流的場所”,一個集休閒、學習、社會交往等功能于一身的文化空間。

而且最近兩年,商業地產也在打著“文化人兒”的主意——目前的趨勢是,商場其實很樂意把有點名氣的書店邀請到自己這裡提升文化格調,順便……

曾經有人做過統計,一家實體書店,能夠為商場的消費者增加半小時以上的停留時間。

這可能是當下民營書店轉型求生能走的最可靠的路子了,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轉型。

豆瓣書店是一個。它的創始人承認,“對於商業來說,豆瓣書店是失敗的”。

我比較傳統也比較保守哈(雖然被稱做清高和傲氣!哈哈哈)我認為,所謂書店,得以賣書為主吧。即便店裡的流水和利潤不主要來自售書,起碼,書的數量和品質得佔優勢吧。

所以呢,書店,要有書店的擔當,而書店也有書店的尊嚴。我永遠都不會把那些只把書當裝飾的店,叫做書店的。

豆瓣書店內景,確實除了書沒有其他多餘的東西

和豆瓣書店一樣不願放棄書之於書店的重要性的,還有上海的犀牛書店。

犀牛書店是一家二手書店,生存空間還相對寬鬆一些。即便這樣,經營壓力依然很大,但他們一樣想堅持做個純粹的小書店。

他們的一種想法是保持目前純正書店的業態,面積在20到30平方米之間,但估計只能掛靠社區才能找到租金便宜的地方。如果找不到這樣的房子,就只能考慮增加其他業態來維繫生存了。

(原店主)Allen說:“上海不能只有那種高大上的書店,那些在愛書人眼裡其實都是“偽書店”

犀牛書店

的確,那些走了“雜貨鋪”、“高大上”路線的獨立書店有這樣的問題:圖書的擺設和選擇更加商業化、更符合大眾的審美趣味(也就意味著可能會俗會“low”),食物的香氣和花花綠綠的周邊產品喧賓奪主,書在被自己冠名的地方反而越來越邊緣化……

讀書人,總有一種“書理應純粹”的情懷。

情懷沒法曠日持久地換來支撐下去的租金,這道理任誰都知道。可是只想專注賣好書的情懷又有什麼錯呢?怪只能怪大環境不再認同這種生存模式,不再給它提供空間。在這種擠壓造成的結果下,連轉型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或許,一種事物或模式消亡或轉變的最終結果並不重要,目睹它經歷消亡或轉變、卻不知結果將如何才是最讓人揪心的。獨立書店的經營者和作為旁觀者的我們,都不知道獨立書店的冰河世紀還會不會迎來下一次的溫暖,或掙扎或惋惜,都是正處在這種陣痛中吧。

《Vista看天下》團隊出品

做最好看的新聞故事

商務合作請聯繫QQ:2798493263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