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舊時仙居的石料開採與加工

括蒼黃石屏, 樹如濃墨寫。 根深稱條葉, 生意絕蕭灑。 或聞造物手, 立異先真假。 指是龜溲摹, 能同自然者。 天下莫複言, 物亦逢知寡。

——宋•梅堯臣《賦石昌言家五題·括蒼石屏》

撰文/落日樓主 供圖/ 麵包房

仙居地處山區, 周遭萬山蠶叢, 石料資源異常豐富。 據《光緒仙居縣誌·風土志》記載, 仙居舊時出產“響鈴石、岩香、火岩、白石英、寒水石、磨石、石蟹、羊肝石、試銀石、花蕊石”和石倉內“條石”等石材。 其中, 如響鈴石“小石中複有石子, 搖之能響”、花蕊石精美異常, 多用於玩耍或觀賞;如火岩“以生鐵敲之取火”、磨石可以磨制刀具, 多為日常家用所需;又如石倉內所產之石料, 則多用於城牆建造、起屋造房和橋樑建造。 為此, 石料的開採與加工在仙居曾有著悠久的歷史。

仙居的石料開採加工有文獻記錄的可以追溯至宋代。 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司馬光在《和聖俞詠昌言五物·括蒼石屏》中曾吟詠稱“主人小石屏, 得之括蒼山。 括蒼道裡遠, 致此良變難。 層崖萬仞餘, 勝出浮雲端。 吳兒採石時, 蘿蔓愁攀緣。 石文狀松雪,

毫髮皆天然。 置之坐席旁, 清風常在顏。 願君善藏蓄, 永日供餘間。 慎勿示要人, 坐致求者繁。 將使括蒼民, 籲嗟山谷間。 ”詩中的“括蒼石屏”即由出自仙居三十三都大洪一帶的花蕊石製作而成, 爾時其為朝廷的貢品, 多為宮廷或官宦之家陳設、觀賞所用。 而在宋以後的數百年, “因官府取用, 民疲於奔命, 聚薪焚之, 山色皆碎”, 至清代光緒年間時, 仙居的花蕊石雖然仍有出產, 但已經不及先前的精美了。

明清時期仙居的石料開採加工開始轉向建築用材。特別是明代中後期,台州沿海因屢遭倭寇的侵擾,出於城防的需要,許多縣城的城牆開始由土牆改建石牆,對於可雕琢、粗長高大、細膩、硬軟適中、不易風化的石材的需求量陡然增加,這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仙居石料開採、加工業規模的擴大。諸如仙居明嘉靖斷橋牌坊石雕、迎暉門石雕、慶豐門石雕以及城牆的條石,即出自尓時縣城周邊的石倉。同時,民間尋常人家出於防範盜賊、兵燹的需要,就地取材,利用廢棄的石料建造房屋的牆體也變得非常普遍。至於世家大族、富庶人家,鍾情於石料建材的堅固、永久特性則成為了一種時尚。為此,在仙居現存的古民居中,通體用石料建造而成或雕刻有民間故事、歷史故事、花草魚蟲、動物等圖案的精美石窗和門樓裝飾,大多都是出於這一時期。

仙居的石料開採加工還曾是縣內的主要產業之一。一方面民間對於石料的需求旺盛,仙居舊時的石料及加工的石器曾沿永安溪水道遠銷縣外臨海、黃岩、椒江等地。另一方面,石料的開採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也促進了社會分工與職業化。例如舊時,二十七都嶺背的飛鳳岩和二十三都的下王村,是仙居兩大主要岩倉。因之周邊船山、上童、增仁、清口園等村落,便有許多村民世代是以打岩為業的(上世紀船山村郭再美在仙居從事革命活動,其群眾基礎很大一部分為打岩工。)同時,與之相關的還有石料的加工和運輸。石料的加工是一樣細作活,需要精巧的手藝,方可雕刻成各類圖案精美的石窗、門楣,技術分工明確;而石料加工成石器後仍然笨重,特別是在石料或石器外運過程中,陸路的搬運、水路的船運,兩者的協接都需要非常緊湊。為此,石料的開採、加工和外銷,作為仙居舊時的一大產業支柱,也無不呈現了其產業化特點。

舊時石料的開採也一定程度重塑了仙居的地貌景觀。清代的《光緒仙居縣誌》曾記載了縣南十裡的石倉山上留有許多因縣民開採石料的洞穴。這些洞穴後來被俗稱為“石倉洞”,有大小百來個,而且全部相通,大的三百多平方米,小的也有十幾平方米,曾是縣內鄉民躲避戰亂的場所。如清代同治年間的太平天國運動時期,船山村村民便曾有數十人匿居石倉洞內避亂,最後被太平軍用火薰死。此外,還有步路的白岩洞,洞內可容納數百餘人,也是由石料開採形成的。

明清時期仙居的石料開採加工開始轉向建築用材。特別是明代中後期,台州沿海因屢遭倭寇的侵擾,出於城防的需要,許多縣城的城牆開始由土牆改建石牆,對於可雕琢、粗長高大、細膩、硬軟適中、不易風化的石材的需求量陡然增加,這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仙居石料開採、加工業規模的擴大。諸如仙居明嘉靖斷橋牌坊石雕、迎暉門石雕、慶豐門石雕以及城牆的條石,即出自尓時縣城周邊的石倉。同時,民間尋常人家出於防範盜賊、兵燹的需要,就地取材,利用廢棄的石料建造房屋的牆體也變得非常普遍。至於世家大族、富庶人家,鍾情於石料建材的堅固、永久特性則成為了一種時尚。為此,在仙居現存的古民居中,通體用石料建造而成或雕刻有民間故事、歷史故事、花草魚蟲、動物等圖案的精美石窗和門樓裝飾,大多都是出於這一時期。

仙居的石料開採加工還曾是縣內的主要產業之一。一方面民間對於石料的需求旺盛,仙居舊時的石料及加工的石器曾沿永安溪水道遠銷縣外臨海、黃岩、椒江等地。另一方面,石料的開採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也促進了社會分工與職業化。例如舊時,二十七都嶺背的飛鳳岩和二十三都的下王村,是仙居兩大主要岩倉。因之周邊船山、上童、增仁、清口園等村落,便有許多村民世代是以打岩為業的(上世紀船山村郭再美在仙居從事革命活動,其群眾基礎很大一部分為打岩工。)同時,與之相關的還有石料的加工和運輸。石料的加工是一樣細作活,需要精巧的手藝,方可雕刻成各類圖案精美的石窗、門楣,技術分工明確;而石料加工成石器後仍然笨重,特別是在石料或石器外運過程中,陸路的搬運、水路的船運,兩者的協接都需要非常緊湊。為此,石料的開採、加工和外銷,作為仙居舊時的一大產業支柱,也無不呈現了其產業化特點。

舊時石料的開採也一定程度重塑了仙居的地貌景觀。清代的《光緒仙居縣誌》曾記載了縣南十裡的石倉山上留有許多因縣民開採石料的洞穴。這些洞穴後來被俗稱為“石倉洞”,有大小百來個,而且全部相通,大的三百多平方米,小的也有十幾平方米,曾是縣內鄉民躲避戰亂的場所。如清代同治年間的太平天國運動時期,船山村村民便曾有數十人匿居石倉洞內避亂,最後被太平軍用火薰死。此外,還有步路的白岩洞,洞內可容納數百餘人,也是由石料開採形成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