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回望來路,謀求新篇

劉曉春

自從1991年深圳發展銀行在A股上市, 中國上市銀行的歷史已經經歷了二十五年。 這二十五年, 中國銀行業不僅規模有了長足的發展,

在公司治理、業務經營、開拓創新等方方面面都有了非常巨大的進步。 二十五年來, 中國上市銀行已經增加到37家, 其中純H股上市的內地銀行達12家, 有9家銀行實現了“A+H股”的上市。 但是, 第一家上市銀行的名字已經不在上市銀行名單之列了。 截至2016年上半年, 26家上市銀行的總資產已經占到所有銀行總資產的62.9%。 各家銀行資產負債表的結構、業務結構、收入結構更是變化巨大。 中國銀行業在國際銀行業的地位已是今非昔比。

當我們在經濟“新常態”下勇猛精進的此刻, 是否也有必要回頭望望我們走過的路,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 為探索新的發展路徑提出一些問題?

當下, 所有行業都在說轉型升級, 銀行業也不例外。 曾幾何時,

大家都認為上市可以解決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問題, 可以徹底解決企業的激勵和約束問題。 銀行業上市以後這些問題是不是解決了?我們為什麼還在宣導模式轉型?今天這個“型”, 明天那個“化”, 各種轉型的流行主張層出不窮, 也有不少銀行進行了實際的探索。 銀行的組織管理模式真的可以像女士的打扮跟隨流行而頻繁變化嗎?我們要轉型的“型”究竟是什麼?當我們連轉型是指什麼都不清楚的時候, 提出的轉型路徑還有意義嗎?還有, 轉型能解決一切問題嗎?或者轉型是要解決什麼問題?再有, 銀行的“型”都必須是一個“型”嗎?

關於戰略。 我們是不是應該區別經營戰略、業務戰略、產品戰略、客戶戰略?我們在實踐中是不是把這些混淆了?也許正因為這樣的混淆,

導致了一些領域的失誤?

關於風險管理。 我國銀行業上市的歷史, 也差不多是引進審貸分離制等一系列信貸風險管理理念、制度、工具的歷史。 毫無疑問, 中國銀行業的風險管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在這個過程中, 是不是也有了單純制度防範、准入門檻防範的偏向, 而忽視了客戶經理、風險經理對客戶風險管理能力的關注和提升?以至於現在銀行在對待一個具體客戶時, 風險管理缺乏戰略性、主動性、靈活性、適用性?現在各家銀行加強風險管理的措施往往就是上收授權、提高准入門檻、加重責任追究力度。 要支持某個行業或業務時, 就是擴大授權、降低准入門檻, 還有口頭的提高風險容忍度。

信貸風險管理能力, 就只是這些內容嗎?當風險管理只注重在內部機制上做文章, 而不關注對具體風險物件的研究, 這樣的風險管理還有效嗎?關於風險管理, 隨著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變化、業務結構的變化, 又有了許多新的課題。

關於科技應用。 銀行向來是科技發展的積極推動者, 也是科技應用的踴躍實踐者。 銀行本身也不缺乏創新的精神和能力。 二十五年來, 中國銀行業的創新能力和活躍程度遠遠超過國際上的同業。 至於國外銀行有的一些業務和產品中國銀行業還沒有, 並不是因為中國的銀行業不創新, 是因為中國暫時還沒有這些產品應用的市場以及政策限制。 但自從這些年中國冒出了一個“互聯網金融”後, 輿論生造出一個“傳統銀行”作為“互聯網金融”的對立面, 把銀行說成是不思創新進取的怪物。 在這甚囂塵上的輿論中, 銀行業有沒有迷失了自己創新應用科技的立足點?是立足自身向互聯網金融企業學習, 還是隨輿論和互聯網金融企業起舞?是開放應用一切新興科技於業務經營的方方面面進行創新, 還是在所謂的“傳統銀行”業務之外,另造一個“互聯網金融”板塊?甚至另造一個互聯網企業?

需要問的問題還有許許多多。帶著這些問題來研讀這份《中國上市銀行年報研究(2016)》,會給我們很多啟發、很多思索。作者們不同角度的分析,提供給我們的不是簡單的答案,而是為我們回看來路、謀求新篇提供更多的問題導向、探索路徑。我覺得,這是這份研究報告的最大價值。

(此文為浙商銀行行長劉曉春為《中國上市銀行年報研究(2016)》所作的序,原題《回望來路,謀求新篇》。《中國上市銀行年報研究(2016)》一書,已由中國金融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

還是在所謂的“傳統銀行”業務之外,另造一個“互聯網金融”板塊?甚至另造一個互聯網企業?

需要問的問題還有許許多多。帶著這些問題來研讀這份《中國上市銀行年報研究(2016)》,會給我們很多啟發、很多思索。作者們不同角度的分析,提供給我們的不是簡單的答案,而是為我們回看來路、謀求新篇提供更多的問題導向、探索路徑。我覺得,這是這份研究報告的最大價值。

(此文為浙商銀行行長劉曉春為《中國上市銀行年報研究(2016)》所作的序,原題《回望來路,謀求新篇》。《中國上市銀行年報研究(2016)》一書,已由中國金融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