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明星、IP、大導演」追求壟斷~中國電影離死不遠!

某些電影人太喜歡大資料, 他們根據大資料得出一些明顯的結論, 譬如國產電影有幾種趨勢, 票房集中在幾大集團, 觀眾喜歡某些演員, 或者某類型電影比較受市場歡迎等等。 大資料有助於電影人說服不懂這個行業的資金, 從而輕易引導資本進入, 讓這些已建立了一定規模的電影企業, 可以得到大量資金衝擊巿場, 從而進行他們認定為最重要的壟斷性戰略。

商人都有著同一想法, 壟斷就好。 大家的方向絕對一致, 如何率先走出來, 拉到源源不絕的資金, 利用這些別人的錢搶資源, 繼而在各個重要關節上形成壟斷。

中國電影業的壟斷策略, 主要在發行及院線方面, 此外明星壟斷、IP壟斷、大導演壟斷等等, 都是各方努力的目標。 當形成了斷壟, 自己操控了定價權、話語權, 這些近年才冒起的電影集團負責, 便以為可以安枕無憂, 輕易在缺乏競爭下取得最大利益。

壟斷, 在中國人商家中佔有巨大無比的地位, 大江南北的商人都是壟斷宗教的絕對忠誠信徒, 但電影真的是透過壟斷便可以成功發展嗎?

一、壟斷就是死路一條

回看今天的中國電影行業, 2015、2016兩年的總票房相差無幾, 跟之前每年約30%增長差遠了。 2017年又如何?直至3月14日止, 2017年電影總票房約為126億1千多萬, 在同一段時間, 2016年的總票房收入約為126億3千多萬。 從資料顯示,

今年的電影票房是在下跌中。 我們國家依然維持不斷建設新的電影院, 每年8000家以上, 但總票房上不去了, 平均每家電影院收入都在下跌, 這現象非常不妙。

經營電影院的朋友告訴我, 現在50%的電影院都在賠錢, 再過兩年, 大概80%的電影院都賠錢, 這就是巿場現實。

我一直堅持信念, 以現時中國電影業的模式繼續走, 國產片市場肯定已走到盡頭, 五百億是天花頂了, 電影總票房不可能再有什麼大突破, 更多的新建影院反過來對行業造成傷害, 其基本原因就是各大龍頭電影企業作出種種壟斷, 從而產生的必然惡果。

各大電影集團有的是龐大資本, 所以首先從管道入手, 整合院線資源, 收購電影院, 控制發行, 繼而在玩弄票房數位上大展拳腳,

因為這些都是可以利用龐大資金, 於短期內可以做出成績來的事。 中國人就是自以為很聰明, 什麼都愛走捷徑, 總以為快人一步便很了不起, 長線這方面大都不屑一顧。 我們首先不深入談論這種模式有何缺點, 單以大家都高舉的結果論, 各大電影龍頭企業壟斷後, 就是中國電影火速走到盡頭, 總票房不能再突破, 國產片被罵爛片的彼彼皆是。 投資者賠錢、電影院賠錢、觀眾不停罵、工作人員不專業、票房造假成為常態, 這些中國電影業的現象, 其實都是壟斷造成的必然惡果。

壟斷者追求的是一種簡單規律, 像工廠流水線般, 盡力壓低參與制造者的勞動成本, 把持著管道, 讓消費者習慣了貨品, 從而便輕而易舉獲得長期利益。

這種一般製造業的建營心態, 放在電影這種創意工業上, 卻是大錯特錯, 必死無疑。 因為消費者(觀眾)不可能形成大家夢想中的慣性, 電影不是一般的日用品, 毎天洗澡你必須用肥皂, 洗頭必須用洗髮水, 但你可以一年不看電影, 看電影是為了娛樂自己, 一次又一次看得不爽, 觀眾的選擇是離開電影院。 現在這個情況已在漫延中, 尤以國產片為什, 龍頭電影企業的壟斷性越大, 中國電影業便越往下沉。 形成壟斷也賺不到錢, 結果是國產片死路一條, 跟國家渴望達到的推動中國文化目標背道而馳。

二、專業內容創造系統

你企圖以粗暴並短視的方法控制電影市場, 結果卻是死路一條, 原因是在資金充裕及科技發達的今天,

管道壟斷已經沒有多大意義, 電影是內容為王, 必須建立專業內容創造系統, 國產片才可能有希望, 我們一起看看電影王國好萊塢的成功模式吧。

製片人中心制是好萊塢一百年來行之有效的製作電影方式, 各大電影公司或獨立製片公司也好, 專業製片人是絕對把握電影項目成敗的關鍵人物。 透過各製片人的過去成績, 大家可以判斷這些了不起的電影人, 在市場上價值如何, 從投資者、演員、海外巿場、導演、編劇、保險公司到整個製作團隊, 每個人都聽這總指揮, 而製片人的成功率也嚴重影響了他的前途, 因此這製片人中心制效益明顯, 支撐了整個好萊塢電影工業。

影片預售及完片保證的制度, 讓負責項目的製片人避開了讓資金方干擾的可能。其他的內容建立,首先是版權保護,當然還涉及版權意識的重視,在法律層面讓主創可以安心工作。工會制度令行業的專業性有了保證,這些都是造成長遠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再說一百次也變不了,電影是內容為王,光以劇本來說,建立的過程是一層層推進的,先是製片人發掘題材,從購買或其他方法取得故事版權,繼而是漫長的修改內容階段,包括導演、主要演員、市場包括各海外市場的專業意見參與及融合,當製片人完成了這偉大工程後,最後是價格最高的劇本醫生出場,至此劇本正式完成了。

今天中國仍停留在投資者、導演、大明星等,以雜亂無章的方法,盡力影響專案內容,大家連建立專業內容系統的傾向性也沒有,以這種現實情況推算,國產片渴望扭轉劣勢,大量製作成功的商業電影,只有四個字的形容最合適---癡人說夢。

之前五年是國產片井噴期,大量新建的電影院,配合數碼化製作的革命,還有新題材的湧現,讓市場一度熱鬧起來,但你我都明白,短暫成功是基於國產片進入全新階段,這種好時光轉瞬即逝,要踏上的長遠可發展的大道,必須找到正確方法。內容為王,方法就是建設專業內容創造系統,除此以外,都是浪費氣力的愚蠢行為。

三、維持秩序而非壟斷

無知、愚蠢、貪念、失敗是四合一的奇妙組合,壟斷的源頭就是這組合的結果。你幸運加上努力,率先走進電影行業,賺了大錢又成為龍頭之一,便開始搞起各種各樣的壟斷,因為你已經疲憊,只想利用輕易取得的資金,防礙、阻止其他競爭對手出現,以為這樣便可以獲得最大利益,徹底忘記了你最初獲得成功,其實是基於勇敢創新和努力。

作為龍頭企業,應該做的絕對不是積極擴展壟斷形勢,而是建立可長遠發展的制度,繼而負責維持秩序。排隊進入,免得因混亂而招致損失,令效益大大降低,這就是建立優良制度的好處,而負責維持秩序,就是龍頭大企業應該做的事。

全力搞壟斷其實是仍然停留在弱肉強食的原始社會心態,這種叢林生存法則,是你死我亡,只見樹木 不見森林的低能表現。簡單的積極鬥爭心態,把競爭者視為敵人,當然不可能建立完整又可長遠發展的合作制度。所謂野蠻生長,就是沒文化的意思,以沒文化的頭腦推動中國文化,這真是荒天下之大謬。

首先要建立秩序,往後才能維持秩序,但每個人看到的國產片市場是什麼呢?不就是劉定堅說的投資者賠錢、電影院賠錢、觀眾不停罵、工作人員不專業、票房造假成為常態嗎?更重要的是以上一切仍在漫延中,也就是說,各大龍頭公司在過去數年,全力建成了這種把中國電影推向滅亡的秩序。當幾家龍頭電影公司市場佔有率越高,他們的破壞性也越大,國產片的結局就越悲觀。

電影總票房和普羅觀眾的悲憤反應,是絕對真實的反映,大家都在積極搞壟斷,成績下跌便造假,整個電影市場那麼快便萎靡不振,已經淸晰揭示了此路不通,壟斷的後果不堪設想!

為什麼中國人熱衷粗暴壟斷而不是努力建立可長遠發展的制度?因為優良的制度必然帶來公平競爭,優秀人才可以容易進入市場,沒有無形之手可以阻擋。你偏向不踏實地建立自己的實力,讓你的作品在市場中接受檢驗,不肯與時並進,你便會傾向搞手段,盡力結構與內容無關的壟斷形勢。結果市場下跌急劇,為了維持管道壟斷,不斷賠本投入資金,產出的內容低劣,當然經營困難了。

面對不合理的市場壟斷,主創的方法是把價格儘量提高,讓投資者承擔重大風險。因為市場也欠缺人才補充制度嘛,你大聲責駡也於事無補。這種消極的自我保護方法,導致市場充斥的都是高價爛片。制度爛、人才爛、作品爛,不改變制度,國產片絕不可能走出爛片魔咒。

--END--

【第一製片人服務影視創業者】

關注中國最具創造力的製片人

彙聚能夠引領中國電影未來成長的商業力量

中國影視人學習、創作、 交流、宣傳、交易的必要工具

傳遞影視人和商人們最新動向和資訊

組織國內外各種培訓、沙龍、論壇等行業分享

説明影視人獲得更多資訊、資源並達成各種合作

我們在一起, 看看將來影視業是個什麼樣!

讓負責項目的製片人避開了讓資金方干擾的可能。其他的內容建立,首先是版權保護,當然還涉及版權意識的重視,在法律層面讓主創可以安心工作。工會制度令行業的專業性有了保證,這些都是造成長遠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再說一百次也變不了,電影是內容為王,光以劇本來說,建立的過程是一層層推進的,先是製片人發掘題材,從購買或其他方法取得故事版權,繼而是漫長的修改內容階段,包括導演、主要演員、市場包括各海外市場的專業意見參與及融合,當製片人完成了這偉大工程後,最後是價格最高的劇本醫生出場,至此劇本正式完成了。

今天中國仍停留在投資者、導演、大明星等,以雜亂無章的方法,盡力影響專案內容,大家連建立專業內容系統的傾向性也沒有,以這種現實情況推算,國產片渴望扭轉劣勢,大量製作成功的商業電影,只有四個字的形容最合適---癡人說夢。

之前五年是國產片井噴期,大量新建的電影院,配合數碼化製作的革命,還有新題材的湧現,讓市場一度熱鬧起來,但你我都明白,短暫成功是基於國產片進入全新階段,這種好時光轉瞬即逝,要踏上的長遠可發展的大道,必須找到正確方法。內容為王,方法就是建設專業內容創造系統,除此以外,都是浪費氣力的愚蠢行為。

三、維持秩序而非壟斷

無知、愚蠢、貪念、失敗是四合一的奇妙組合,壟斷的源頭就是這組合的結果。你幸運加上努力,率先走進電影行業,賺了大錢又成為龍頭之一,便開始搞起各種各樣的壟斷,因為你已經疲憊,只想利用輕易取得的資金,防礙、阻止其他競爭對手出現,以為這樣便可以獲得最大利益,徹底忘記了你最初獲得成功,其實是基於勇敢創新和努力。

作為龍頭企業,應該做的絕對不是積極擴展壟斷形勢,而是建立可長遠發展的制度,繼而負責維持秩序。排隊進入,免得因混亂而招致損失,令效益大大降低,這就是建立優良制度的好處,而負責維持秩序,就是龍頭大企業應該做的事。

全力搞壟斷其實是仍然停留在弱肉強食的原始社會心態,這種叢林生存法則,是你死我亡,只見樹木 不見森林的低能表現。簡單的積極鬥爭心態,把競爭者視為敵人,當然不可能建立完整又可長遠發展的合作制度。所謂野蠻生長,就是沒文化的意思,以沒文化的頭腦推動中國文化,這真是荒天下之大謬。

首先要建立秩序,往後才能維持秩序,但每個人看到的國產片市場是什麼呢?不就是劉定堅說的投資者賠錢、電影院賠錢、觀眾不停罵、工作人員不專業、票房造假成為常態嗎?更重要的是以上一切仍在漫延中,也就是說,各大龍頭公司在過去數年,全力建成了這種把中國電影推向滅亡的秩序。當幾家龍頭電影公司市場佔有率越高,他們的破壞性也越大,國產片的結局就越悲觀。

電影總票房和普羅觀眾的悲憤反應,是絕對真實的反映,大家都在積極搞壟斷,成績下跌便造假,整個電影市場那麼快便萎靡不振,已經淸晰揭示了此路不通,壟斷的後果不堪設想!

為什麼中國人熱衷粗暴壟斷而不是努力建立可長遠發展的制度?因為優良的制度必然帶來公平競爭,優秀人才可以容易進入市場,沒有無形之手可以阻擋。你偏向不踏實地建立自己的實力,讓你的作品在市場中接受檢驗,不肯與時並進,你便會傾向搞手段,盡力結構與內容無關的壟斷形勢。結果市場下跌急劇,為了維持管道壟斷,不斷賠本投入資金,產出的內容低劣,當然經營困難了。

面對不合理的市場壟斷,主創的方法是把價格儘量提高,讓投資者承擔重大風險。因為市場也欠缺人才補充制度嘛,你大聲責駡也於事無補。這種消極的自我保護方法,導致市場充斥的都是高價爛片。制度爛、人才爛、作品爛,不改變制度,國產片絕不可能走出爛片魔咒。

--END--

【第一製片人服務影視創業者】

關注中國最具創造力的製片人

彙聚能夠引領中國電影未來成長的商業力量

中國影視人學習、創作、 交流、宣傳、交易的必要工具

傳遞影視人和商人們最新動向和資訊

組織國內外各種培訓、沙龍、論壇等行業分享

説明影視人獲得更多資訊、資源並達成各種合作

我們在一起, 看看將來影視業是個什麼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