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融創中國、華潤置地等房企紮堆去海外融資,缺錢了?

還記得7月那場萬達、融創、富力的“三國殺”嗎?

在7月19日那場發佈會以前, 融創和萬達簽好了600多億的並購協議, 約定以295.75億元接手萬達旗下13個文旅專案91%的股權, 並以335.95億元接受76個酒店項目100%的權益。

然而到了7月19日下午的發佈會上, “兩個人的蜜月”變成“三個人的交易”, 半路“殺”進個富力。

最後萬達將旗下77個酒店出售給富力地產, 融創依然承接13個文旅專案91%股權。 王健林稱“這是三贏局面”。

在這場“中國地產業有史以來的最大並購交易”中, 到底孰輸孰贏現在還不能見分曉。

不過幾天後的7月25日, 融創就配股融資5.2億美元, 8月2日又發公告稱, 成功發行合計10億美元的兩組高息債券。

僅間隔10天的時間, 融創中國便完成了約100億元人民幣(15億美元)的融資, 籌錢能力和對資金的饑渴程度可見一斑。

不僅是融創, 事實上, 今年以來在內外因素的疊加推動下, 房企紛紛啟動境外融資, 掀起了一股海外融資的大潮。

據《經濟參考報》報導, 7月單月, 房企海外融資合計達32.8億美元, 年內累計海外美元融資額度達255.7億美元, 相比2016年同期的82.7億美元上漲了209%。

最新的一筆房企海外大規模融資的案例由華潤置地完成。 這家央企在8月3日與多家境外銀行簽訂了一筆高達110億港元(約合94.6億元人民幣)的貸款融資協議,

期限為五年。 這筆資金華潤置地將用作再融資和營運資本。

能在香港獲得百億規模銀團貸款的房企並不多見, 通常也只有華潤置地和中海地產這類擁有境內房企最高評級, 且財務狀況良好的央企才有可能, 排名行業第一的碧桂園也有接近這一規模的境外貸款。

相比銀團貸款, 房企在海外融資往往更多地選擇更為便捷的美元債券。

中國企業發行美元債券, 指的是中國企業在境外市場, 發行以美元計價的債券來籌集資金的融資方式。

恒大自今年5月以來, 共發行三期美元債, 總規模達66億美元, 創近年來中國企業在債券市場融資新高。 佳兆業境外發債融資35億美元。 此外, 中國海外發展、龍湖、碧桂園、綠地也都發行了一般規模的5億至10億美元之間的境外債。

從期限上來看, 自今年二季度起, 一批一年期美元債數量和規模出現放量。 對此, 《21世紀經濟報導》稱, 這是因為國家發改委從第二季度開始收緊房地產企業海外債發放批文,

但是一年期內美元債不需要發改委審批。 因此才有第二季度起, 房企“紮堆”發行一年期內美元債的現象。

為何發美元債等海外融方式資備受青睞?業內普遍認為, 一方面是國內房企融資政策收緊, 另一方面是房企擴規模的需求和償債務的壓力。

據《介面》報導,2016年,房企境內融資規模曾達到歷史之最,大小房企通過境內私募債、公司債、中票等方式共計融資約1.14萬億元,同比增長26%。這一規模相當於去年武漢市全年的GDP總量。

高潮過後,國內融資隨著去年10月的樓市重啟調控開始收緊。自去年第四季度以來,包括央行、銀監會、證監會、滬深交易所等在內的監管部門先後發佈了多項政策,用於收緊和規範房地產市場融資行為。

這些政策直接導致中小規模和負債高企的房企,在境內融資管道開始阻塞。融創此前的百億債券發行就因故終止,近期還有時代地產、華髮股份、卓爾發展、蘇寧環球等中小型房企的發債被叫停。

但境內房企融資收緊的政策也並非一刀切似地完全終止,只是審批更嚴格,利率也在上升。

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房企私募債、公司債、中期票據等方式的融資總額約1771.8億元,相比2016年同期的6735.94億,大幅下降了74%,同時成本也普遍高出近2個百分點。

整體而言,房企的境內融資總量減少,且發行成本上升已成為如今行業的趨勢。對資金密集型的房企而言,在如今地價高企,且樓市調控將持續的背景下,保證充足的現金流成為維繫企業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而將融資重點由境內轉向境外,也成為當下房企不多的選擇。

另一方面,新一輪房地產整合期或將來臨。

資料顯示,2017年以來,房地產企業發起了162起並購事件,涉及金額逾2240億元,並購規模居於各行業首位。

從房企並購的標的資產看,中小房企資產是主要並購標的。其中不乏像萬科並購廣信資產等涉資數百億元的並購案。隨著這些並購案例的塵埃落定,房企的行業格局將重塑,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房企正迎來新一輪規模較量,部分企業甚至不惜代價拿地、擴張規模,以避免在此輪房地產整合潮下“被整合”。

“房地產市場結構將變,大多數小房企或撐不下去而被收購,大房企卻因資金實力強,吞併項目,提高市場佔有率。”

市場壓力之下,房企紛紛在國內大規模拿高價地,於是目前需要在環境更寬鬆的海外市場融資,來彌補短期資金不足,同時進行債務償還。

據相關統計顯示,國內房企將於今年下半年至2018年初迎來一波償債高峰期,預計僅到期的公司債一項就將達到5440億元。

這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房企會面臨大量債務到期需償還的壓力,如今必須盡可能融資才能保證避免潛在的流動性危機,即便會增加財務成本也在所不惜。

對歷經數個調控週期的中國房企而言,如今又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那些前期擴張激進、大量高價拿地、過度依賴高杠杆的房企再次面臨著艱難挑戰。

據《介面》報導,2016年,房企境內融資規模曾達到歷史之最,大小房企通過境內私募債、公司債、中票等方式共計融資約1.14萬億元,同比增長26%。這一規模相當於去年武漢市全年的GDP總量。

高潮過後,國內融資隨著去年10月的樓市重啟調控開始收緊。自去年第四季度以來,包括央行、銀監會、證監會、滬深交易所等在內的監管部門先後發佈了多項政策,用於收緊和規範房地產市場融資行為。

這些政策直接導致中小規模和負債高企的房企,在境內融資管道開始阻塞。融創此前的百億債券發行就因故終止,近期還有時代地產、華髮股份、卓爾發展、蘇寧環球等中小型房企的發債被叫停。

但境內房企融資收緊的政策也並非一刀切似地完全終止,只是審批更嚴格,利率也在上升。

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房企私募債、公司債、中期票據等方式的融資總額約1771.8億元,相比2016年同期的6735.94億,大幅下降了74%,同時成本也普遍高出近2個百分點。

整體而言,房企的境內融資總量減少,且發行成本上升已成為如今行業的趨勢。對資金密集型的房企而言,在如今地價高企,且樓市調控將持續的背景下,保證充足的現金流成為維繫企業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而將融資重點由境內轉向境外,也成為當下房企不多的選擇。

另一方面,新一輪房地產整合期或將來臨。

資料顯示,2017年以來,房地產企業發起了162起並購事件,涉及金額逾2240億元,並購規模居於各行業首位。

從房企並購的標的資產看,中小房企資產是主要並購標的。其中不乏像萬科並購廣信資產等涉資數百億元的並購案。隨著這些並購案例的塵埃落定,房企的行業格局將重塑,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房企正迎來新一輪規模較量,部分企業甚至不惜代價拿地、擴張規模,以避免在此輪房地產整合潮下“被整合”。

“房地產市場結構將變,大多數小房企或撐不下去而被收購,大房企卻因資金實力強,吞併項目,提高市場佔有率。”

市場壓力之下,房企紛紛在國內大規模拿高價地,於是目前需要在環境更寬鬆的海外市場融資,來彌補短期資金不足,同時進行債務償還。

據相關統計顯示,國內房企將於今年下半年至2018年初迎來一波償債高峰期,預計僅到期的公司債一項就將達到5440億元。

這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房企會面臨大量債務到期需償還的壓力,如今必須盡可能融資才能保證避免潛在的流動性危機,即便會增加財務成本也在所不惜。

對歷經數個調控週期的中國房企而言,如今又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那些前期擴張激進、大量高價拿地、過度依賴高杠杆的房企再次面臨著艱難挑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