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新聞聯播、人民日報帶你重新認識科技、時尚、綠色紡織業!

原創文章, 歡迎轉發, 請授權轉載

8月10日, 央視《新聞聯播》報導“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 以紡織行業為例說明:今年上半年, 傳統製造行業也正在通過轉型升級迸發新活力。

誰會想到, 紡織織到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的這對太陽能“翅膀”上——

半剛性的網格材料為高性能電池片提供結構支援。

誰會想到, 紡織還織到了人造器官上——

這個採用編織與生物材料複合技術以及特殊紡絲直接成型技術開發的人造血管, 未來將大規模推廣使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必須抓緊抓好的一件大事, 必須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 從生產端入手, 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 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

增強供給側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 推動我國經濟朝著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今年以來,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 中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快速成長的新動能正推動中國經濟實現新的發展。

紡織行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一馬當先。 對此,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在接受《新聞聯播》採訪時表示:“科技、時尚、綠色應該成為紡織這樣一個傳統行業的新標籤、新的符號。 今年1~6月份, 紡織行業利潤同比增長了11.55%, 大大地好於預期。 ”

在最近舉辦的2017中國紡織創新年會產品峰會上, 孫瑞哲還曾指出, 近兩年, 紡織行業纖維加工量、紡織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紡織行業利潤額都在持續增長, 同時行業在不斷研發和創新。 行業質效有了顯著提升, 結構調整不斷深化, 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中國紡織工業的新定位是責任導向的綠色產業、創新驅動的科技產業、文化引領的時尚產業, 而這需要通過技術結構、產品結構、產能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完成。

中國紡織工業的創新協同與價值再造的路徑為技術傳導、智慧增效、文化賦能、責任內化。 ”他這樣說道。

>>>>

紡企轉型升級路上的“加減乘除”大法

紡織企業盛虹集團一直都在踐行綠色、科技】時尚。 7月20日, 盛虹集團順利通過全球回收標準GRS認證。 這意味著, 該集團從此有資質對再生纖維紡織品進行印染加工, “綠色生產”比肩世界水準。 8月1日《人民日報》對“盛虹集團供給側改革的新演算法”做了報導。

“盛虹集團的發展,得益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的紅利。”盛虹集團董事長繆漢根介紹,2016年,集團實現營業收入818億元,排名中國企業500強第一百六十九位,自2009年首次進入榜單以來,盛虹已連續8年入選,累計前移324位。在2016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排名中,盛虹位列第二十五位,排名一路上揚。

科技創新——用乘法登上產業高峰

世界上第一條年產25萬噸全消光多功能熔體直紡生產線,在該產品領域市場佔有率達90%;全球最完整的生物質合成高分子纖維產業鏈,打破了跨國公司長久以來在該領域的國際壟斷,產品和技術均能與國際巨頭相抗衡,被譽為“全球差別化纖維專家”;制定我國化纖行業第一項國際標準,實現了國內化纖企業主導制修訂國際標準零的突破……這些都是盛虹集團最值得驕傲的成績。

盛虹集團先後建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紡織新材料研究院、博士後工作站等科研創新平臺,形成企業發展的“最強大腦”。

從最初站穩市場的“手掌花印花”技術,到入選國家重點新產品目錄的“數碼機印印花”,盛虹印染制定了獨具特色的“一廠一品”生產模式。在進入化纖領域後,又制定了“不搞重複建設、不做常規產品、不採用常規生產技術”的“三不”創新思路,打造了全球領先的全消光系列纖維生產線,成為了細旦差別化供應商。

2016年,盛虹不僅加速了企業產品的升級換代,更有效提升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產品附加值,引領企業轉型升級,實現了向創新要效益、靠創新贏市場的目標。

在國際標準的制修訂工作方面,盛虹集團先後承擔國際標準人造纖維工作組召集人、國際標準染色紡織品和染料試驗分委員會秘書處工作,成為該領域國際標準的制定者和發佈者。

擴全產業鏈——用加法培育增長新動能

為深度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國家中東西區域合作示範區發展戰略,盛虹集團繼續在連雲港發展紡織上游產業鏈,建設石化產業園。繆漢根說,盛虹集團致力於石化產業和石化產品的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競爭優勢,多個產品產能均做到全國或全球第一,填補國內產能不足的缺口。

目前,盛虹石化產業園已建成包括150萬噸/年PTA項目、360萬噸/年醇基多聯產項目以及配套的熱電聯產、液體化工碼頭、液體化工倉儲在內的多個專案。其中,斯爾邦石化多個產品產能居全國或全球第一,包括國內市場緊缺的高端新材料、有機合成中間體和精細化工品,帶動該領域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MTO裝置為全球最大單套裝置,一次性投料試生產的成功,標誌著盛虹已具備運營全球規模最大、複雜程度最高的石化裝置的能力。

繆漢根說,下一步,盛虹將堅持“鏈態融合”發展戰略,利用產業“擴鏈”,將企業打造成煉油、石化、紡織三位一體發展的企業集團。

智慧製造——用除法提升生產效率

走進盛虹集團全資子公司國望高科的紡絲車間,只有兩名工人“看管”著工作中的紡絲設備。紡絲車間內,紡絲捲繞機自動運行,一錠錠絡筒整齊地擺放在捲繞機上飛速卷絲,捲繞機滿卷後自動發出信號,自動落筒機通過軌道提前5分鐘到達捲繞機旁,接收絲錠,然後通過智慧運輸車分批裝載,送至搖臂機器人處,搖臂機器人再將絲錠卸下,擺放在空絲車上,送入下道工序,一切操作都有條不紊。在使用機器人之前,這些都要靠人力來完成。

這是盛虹集團承擔研製的國內化纖行業首台(套)國產化纖生產智慧物流系統的一個環節。盛虹化纖總工程師梅峰介紹,機器換人後,國望高科每條生產線節省用工127人,用工率減少34%,故障率也降低55.9%。

同時,國望高科加彈車間在智慧裝備應用、車間設備聯網、生產過程即時調度、物料配送自動化、產品資訊可追溯、車間環境智慧監控、資源能源消耗智慧監控方面均進行了資訊化、智慧化、自動化改造,建成了智慧化運營控制管理示範生產線和數位化工廠。

盛虹集團在專注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將發展智慧製造作為企業戰略重點。2011年,公司與北京自動化機械研究所合作研發的化纖自動化物流包裝系統,成為國內化纖行業智慧轉型的先行者。2013年,在原有技術基礎上,國望高科承擔國家工信部“重點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項目”。2017年,盛虹投資2000萬元啟動企業智慧化、資訊化的深度融合建設,借助“互聯網+”的技術優勢,提升企業的智慧管理水準,優化管理流程,實現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資訊化。

綠色環保——用減法體現社會責任

GRS認證,是紡織服裝全球回收標準的簡稱,是國際環保管理聯盟認證機構(簡稱CU)制定的針對再生纖維所建立的驗證標準。該驗證標準除了規範原料來源外,針對生產過程中的廢水處理、化學品使用等做了規範。

盛虹集團在今年年初開始申報GRS認證,並於7月5日成功通過GRS認證許可。盛虹集團印染辦公室主任朱冬蘭介紹說,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下游企業選擇可回收、再利用的再生纖維作為原料,製成服裝、箱包、鞋帽等產品,這些“綠色”產品尤其得到歐美國家顧客的青睞。而這也與盛虹集團遵循的“綠色發展”理念相契合。

在專案建設過程中,盛虹執行最新的環保排放標準,按照長三角地區特別排放限值要求,投入最先進的處理、回收技術,實現了水、氣排放達標,工業廢物綜合利用零排放,逐步形成了“環保—運營”的良性互動。虹港石化、斯爾邦石化等項目用於環保、風險防範等方面的投資約占總投資的8%,遠遠高於同行業。

>>>>

傳統行業“快進式”發展顛覆你的想像

昨晚《新聞聯播》提到紡織業對“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做出了巨大貢獻。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紡織行業第一次參與到高精尖的航太事業中。繼連續助力“天宮一號”“天宮二號”飛天後,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教授陳南梁團隊參與研製的玻璃纖維經編網格織物作為太陽帆板的關鍵材料,又一次成功應用於“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發射中,為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的太空之旅編織了提供能源動力的“玻璃翅膀”。

據陳南梁介紹,“天舟一號”主要沿用了“天宮二號”所使用的“半剛性電池基板玻璃纖維網格”技術成果。“在前期大量的實驗和實踐基礎上,目前我們在航天器電池基板附著材料領域的研究技術已相對比較成熟,相關成果在我國航太領域的應用服務也進入了穩定供給期,未來我們還將繼續堅持科技創新,為祖國發展航太事業、建設航太強國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院在貨運飛船成功發射後第一時間給東華大學科研團隊發來感謝信。

產業用紡織品已經滲透進人們生產生活的點點滴滴。從航天器到購物袋,從濕巾到人造血管,產業用紡織品廣泛應用于工業、農牧漁業、土木工程、建築、交通運輸、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領域,成為我們生活“日用而不覺”的一部分。

“盛虹集團的發展,得益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的紅利。”盛虹集團董事長繆漢根介紹,2016年,集團實現營業收入818億元,排名中國企業500強第一百六十九位,自2009年首次進入榜單以來,盛虹已連續8年入選,累計前移324位。在2016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排名中,盛虹位列第二十五位,排名一路上揚。

科技創新——用乘法登上產業高峰

世界上第一條年產25萬噸全消光多功能熔體直紡生產線,在該產品領域市場佔有率達90%;全球最完整的生物質合成高分子纖維產業鏈,打破了跨國公司長久以來在該領域的國際壟斷,產品和技術均能與國際巨頭相抗衡,被譽為“全球差別化纖維專家”;制定我國化纖行業第一項國際標準,實現了國內化纖企業主導制修訂國際標準零的突破……這些都是盛虹集團最值得驕傲的成績。

盛虹集團先後建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紡織新材料研究院、博士後工作站等科研創新平臺,形成企業發展的“最強大腦”。

從最初站穩市場的“手掌花印花”技術,到入選國家重點新產品目錄的“數碼機印印花”,盛虹印染制定了獨具特色的“一廠一品”生產模式。在進入化纖領域後,又制定了“不搞重複建設、不做常規產品、不採用常規生產技術”的“三不”創新思路,打造了全球領先的全消光系列纖維生產線,成為了細旦差別化供應商。

2016年,盛虹不僅加速了企業產品的升級換代,更有效提升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產品附加值,引領企業轉型升級,實現了向創新要效益、靠創新贏市場的目標。

在國際標準的制修訂工作方面,盛虹集團先後承擔國際標準人造纖維工作組召集人、國際標準染色紡織品和染料試驗分委員會秘書處工作,成為該領域國際標準的制定者和發佈者。

擴全產業鏈——用加法培育增長新動能

為深度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國家中東西區域合作示範區發展戰略,盛虹集團繼續在連雲港發展紡織上游產業鏈,建設石化產業園。繆漢根說,盛虹集團致力於石化產業和石化產品的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競爭優勢,多個產品產能均做到全國或全球第一,填補國內產能不足的缺口。

目前,盛虹石化產業園已建成包括150萬噸/年PTA項目、360萬噸/年醇基多聯產項目以及配套的熱電聯產、液體化工碼頭、液體化工倉儲在內的多個專案。其中,斯爾邦石化多個產品產能居全國或全球第一,包括國內市場緊缺的高端新材料、有機合成中間體和精細化工品,帶動該領域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MTO裝置為全球最大單套裝置,一次性投料試生產的成功,標誌著盛虹已具備運營全球規模最大、複雜程度最高的石化裝置的能力。

繆漢根說,下一步,盛虹將堅持“鏈態融合”發展戰略,利用產業“擴鏈”,將企業打造成煉油、石化、紡織三位一體發展的企業集團。

智慧製造——用除法提升生產效率

走進盛虹集團全資子公司國望高科的紡絲車間,只有兩名工人“看管”著工作中的紡絲設備。紡絲車間內,紡絲捲繞機自動運行,一錠錠絡筒整齊地擺放在捲繞機上飛速卷絲,捲繞機滿卷後自動發出信號,自動落筒機通過軌道提前5分鐘到達捲繞機旁,接收絲錠,然後通過智慧運輸車分批裝載,送至搖臂機器人處,搖臂機器人再將絲錠卸下,擺放在空絲車上,送入下道工序,一切操作都有條不紊。在使用機器人之前,這些都要靠人力來完成。

這是盛虹集團承擔研製的國內化纖行業首台(套)國產化纖生產智慧物流系統的一個環節。盛虹化纖總工程師梅峰介紹,機器換人後,國望高科每條生產線節省用工127人,用工率減少34%,故障率也降低55.9%。

同時,國望高科加彈車間在智慧裝備應用、車間設備聯網、生產過程即時調度、物料配送自動化、產品資訊可追溯、車間環境智慧監控、資源能源消耗智慧監控方面均進行了資訊化、智慧化、自動化改造,建成了智慧化運營控制管理示範生產線和數位化工廠。

盛虹集團在專注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將發展智慧製造作為企業戰略重點。2011年,公司與北京自動化機械研究所合作研發的化纖自動化物流包裝系統,成為國內化纖行業智慧轉型的先行者。2013年,在原有技術基礎上,國望高科承擔國家工信部“重點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項目”。2017年,盛虹投資2000萬元啟動企業智慧化、資訊化的深度融合建設,借助“互聯網+”的技術優勢,提升企業的智慧管理水準,優化管理流程,實現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資訊化。

綠色環保——用減法體現社會責任

GRS認證,是紡織服裝全球回收標準的簡稱,是國際環保管理聯盟認證機構(簡稱CU)制定的針對再生纖維所建立的驗證標準。該驗證標準除了規範原料來源外,針對生產過程中的廢水處理、化學品使用等做了規範。

盛虹集團在今年年初開始申報GRS認證,並於7月5日成功通過GRS認證許可。盛虹集團印染辦公室主任朱冬蘭介紹說,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下游企業選擇可回收、再利用的再生纖維作為原料,製成服裝、箱包、鞋帽等產品,這些“綠色”產品尤其得到歐美國家顧客的青睞。而這也與盛虹集團遵循的“綠色發展”理念相契合。

在專案建設過程中,盛虹執行最新的環保排放標準,按照長三角地區特別排放限值要求,投入最先進的處理、回收技術,實現了水、氣排放達標,工業廢物綜合利用零排放,逐步形成了“環保—運營”的良性互動。虹港石化、斯爾邦石化等項目用於環保、風險防範等方面的投資約占總投資的8%,遠遠高於同行業。

>>>>

傳統行業“快進式”發展顛覆你的想像

昨晚《新聞聯播》提到紡織業對“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做出了巨大貢獻。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紡織行業第一次參與到高精尖的航太事業中。繼連續助力“天宮一號”“天宮二號”飛天後,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教授陳南梁團隊參與研製的玻璃纖維經編網格織物作為太陽帆板的關鍵材料,又一次成功應用於“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發射中,為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的太空之旅編織了提供能源動力的“玻璃翅膀”。

據陳南梁介紹,“天舟一號”主要沿用了“天宮二號”所使用的“半剛性電池基板玻璃纖維網格”技術成果。“在前期大量的實驗和實踐基礎上,目前我們在航天器電池基板附著材料領域的研究技術已相對比較成熟,相關成果在我國航太領域的應用服務也進入了穩定供給期,未來我們還將繼續堅持科技創新,為祖國發展航太事業、建設航太強國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院在貨運飛船成功發射後第一時間給東華大學科研團隊發來感謝信。

產業用紡織品已經滲透進人們生產生活的點點滴滴。從航天器到購物袋,從濕巾到人造血管,產業用紡織品廣泛應用于工業、農牧漁業、土木工程、建築、交通運輸、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領域,成為我們生活“日用而不覺”的一部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