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在網路、礦工和使用者之間尋找制衡點:最理想的區塊容量到底是多少?

Willy Woo是一位元企業家、投資者、交易者和加密貨幣愛好者。 在本篇文章中, Woo主要談及區塊容量問題, 通過幾張圖表以一個全新的角度分析這個比特幣領域爭議最大的熱點。 他的分析結果表明, 當前沒有足夠的證據能夠證明網路擁堵問題是比特幣的致命弱點。

比特幣已經運作了8年, 它從早期的單個區塊幾筆交易發展到現在——每個區塊都被塞滿了交易, 網路擁堵現象也成了常態。

在比特幣發展早期階段就能見證這類擁堵現象的其中一點優勢在於, 我們能夠在網路負載相對較輕的前提下提取大量的資料。

在本篇文章中, 我們將從比特幣的交易資料著手, 研究它是否能夠指向一個合理的區塊容量(如果真的存在的話)。

上文中的圖表顯示了比特幣網路近年來處理交易(每秒)的能力。

這是一張對數圖。 很明顯, 這種能力呈直線型上升, 圖片中的藍色圓圈代表了比特幣記憶體池(mempool)的大小(可以把記憶體池想像成一種儲蓄槽, 交易在等待礦工處理之前都會暫時存在這裡)。

雖然用戶一直在抱怨區塊近乎爆滿, 網路負荷過度, 這張表卻意外地透露了全新的資訊:在2016年Q4之前, 記憶體池不斷增加負載, 而網路則一直緊隨其後, 試圖阻礙記憶體池突破峰值。

網路一直在試圖趕上不斷增加的交易需求。

是的, 我們正面臨著網路擁堵問題,

但我們並沒有因此失去承擔重大交易量的能力。 如果這是真的, 我們將看到上述圖表中的藍色圓圈呈現下行趨勢, 而不再是直線型。

但這也不能說明我們距離網路容量極限還很遠, 更不能說明這種下行趨勢會在幾個星期或者幾個月之後出現。

預測需求

我們可以利用這張表預測未來的交易需求。

假設2020年, 也就是下一次區塊獎勵減半的時候, 網路中每秒產生20筆交易。 不過我會解釋為什麼這一設想不太可能成真。

比特幣網路的主要用途是保值, 但到了2020年, 比特幣的價格波動性應該能夠趨於穩定, 可以用作貨幣。 我猜測到時候商戶都會開始將它用於一般貿易活動。

閃電網路(Lightning Network)等方案能夠開啟物聯網(IoT)微支付(microtransactions)等新用例。

我們利用這張圖表預測出的結果是否有效, 取決於比特幣主要用例是否能夠與現在保持一致。

目前比特幣的主要功能仍然在保值, 但未來是有無限可能的。

比特幣與咖啡

比特幣網路使用者以及某些特定的企業都曾告訴我們, 交易手續費的上漲已經導致比特幣在購買咖啡以及其它小額支付領域(比如說廣告網路支付)宣告失敗。

他們認為比特幣在一般商業活動中已經不再具備實用性, 因此比特幣網路存在衰敗的風險。 他們認為當前的支付活動更適合那些低價的、與比特幣存在競爭關係的加密貨幣。

顯然, 比特幣交易量的上漲從未停歇。 這也就證明了“用比特幣買咖啡”的設想雖然經常被人提起,

但從本質上來說只是眾多網路交易中的一種, 可以忽略不計。

否則我們就會見到下行曲線。 然而網路仍在保持原來的步調。 比特幣的核心用例始終是安全轉移並且存儲大額交易。

就像上文提到的那樣, 比特幣的核心用例會隨著波動性的減弱而改變, 最終可能成為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貨幣。

目前比特幣仍被用於保值, 距離它成為真正的貨幣還有好幾年, 所以說, 我們還有時間仔細思考如何解決即將到來的大幅增長的交易需求。

不少企業正飽受高手續費和較慢的確認時間的折磨, 這裡並沒有要忽視這些事實的意思, 我們會在下文進一步進行分析。

礦工收入

或許在1年以前, 礦工還會討論到底是大區塊還是社區塊可能導致他們收入的下降。

有些人甚至說大區塊能夠容納更多交易, 因此也會生成更多的手續費。 然而, 2016年Q4之前, 我們已經看到了暫時性的交易高峰擁堵侵襲了整個網路。

很明顯, 由需求驅動的市場已經產生, 最終導致了礦工收入的提高。

這裡有張圖能說明手續費和網路擁堵之間的聯繫。

當平均區塊容量達到上限的95%, 記憶體池開始膨脹, 使用者開始不斷提高手續費, 希望能在不經歷延遲的前提下儘快讓礦工把自己的交易寫入下一區塊。 最終手續費開始飛漲。

如果你是個看重短期利益的礦工, 那你肯定希望區塊容量上限越小越好, 最好永遠都停留在95%。

你希望限制交易空間, 這樣手續費競爭就會越來越激烈。 對礦工來說,最佳的區塊容量就是“在保證容量較小的同時出現擁堵現象”。

提問:8MB大小的區塊怎麼收費?

讓我們盡情發揮想像……假設Bitcoin XT獲得了社區的認可,區塊容量達到了8 MB,那麼礦工如何從手續費中獲取收入?

從網路環境來看,供應量肯定會超越需求量,錢包中的動態費用演算法也會設置較低的費用。

我們可以用圖表來估算礦工的收入。

當前每個區塊的平均交易負載量是0.95 MB,這一資料可以從上文圖片中最右側看出。

換算到8 MB大小的區塊中就是12%的負載量。而12%的負載量在上圖中可以查到,礦工只能收到每個區塊0.1個BTC的費用。目前,礦工在1 MB的區塊中,每個區塊的收入都在1到2個BTC之間。因此8 MB大小的區塊會導致礦工收入減少10倍到20倍。

用戶最想要的區塊大小

下一步就看看用戶的需求——快速確認、合理的手續費以及高安全度。

我們已經見識過了,在高峰時期,網路速度簡直就像蝸牛爬。下圖展示了隨著區塊接近最高上限,我們需要等待的確認時間分別是多長。

圓圈的大小表示,一旦區塊容量達到上限的95%或者更高,記憶體池中的交易量都會近乎瘋狂,確認時間也是直線增加。

甚至在區塊容量達到80%的時候,一般的交易確認時間就已經開始脫離正軌。

重要的是,用戶支付的手續費越高,系統就會越安全,因為礦工能夠憑藉收入獲得更高的算力。在減半日等重要時刻,礦工升級算力是很重要的一步。

目前,手續費是礦工的一筆重要收入來源——1.2個BTC手續費+12.5個BTC區塊獎勵。等到下一次減半之後,區塊獎勵就會降到6.25個BTC,手續費就會成為保障網路安全的重要一環。

因此,手續費也存在一個“可居住區”,為了網路安全,手續費不能太低,但也不能太高。

我的結論是,理想的區塊容量應該能夠保證確認時間適中,同時平衡手續費和網路安全之間的關係,因此區塊上限的80%應該是最理想的區塊大小。

匯總分析

目前我們已經有了三個分析結果。

儘管交易處理時間有延遲,網路擁堵時段也會導致手續費調高,但1 MB的區塊大小仍然能夠適應當前的網路需求。對於礦工來說最合理的區塊容量應該能夠實現其收入最大化——只要能保證在網路上限的95%以上。網路擁堵以及使用者競相抬高手續費的現象才是礦工“最想玩的遊戲”。一旦區塊容量達到上限的80%以上,交易確認時間就會受到影響。在這一階段,手續費還算合理,但也不會太便宜。畢竟隨著區塊獎勵的減少,手續費是能夠保證比特幣網路安全的重要因素。

要想分析出最理想的網路狀態不應該僅僅依靠於經濟博弈論,還需要平衡安全性、礦工收入、速度和交易成本之間的關係[1]。

鑒於這些條件的限制,我認為最優的區塊容量應該是動態的,它能根據網路交易需求進行調整,最終保持在上限容量的80%左右。

這樣一來,一般的確認時間不會受到影響,不過,由需求驅動的手續費市場收費可能較高,用以讓礦工負擔未來的網路安全。但這一收費仍然比當前擁堵時段的費用少了4倍。

這樣看來,門羅幣(monero)根據網路負載來調整演算法並實現動態區塊容量的方法似乎很合理。

區塊容量會在實現礦工收入、安全性和用戶合理費用的平衡的前提下進行調整。

注釋 (↵ returns to text)

這裡的設想沒有考慮到技術層面的問題,比如說區塊廣播速度以及中國防火牆的影響。↵

發文時比特幣標準價格 買價:¥6572.00 賣價:¥6481.00

原文:http://www.coindesk.com/charts-determining-ideal-block-size-bitcoin/ 作者:Willy Woo

編譯:Wendy

稿源(譯):巴比特資訊(http://www.8btc.com/ideal-block-size) 版權聲明:

作者保留權利。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巴比特立場。

對礦工來說,最佳的區塊容量就是“在保證容量較小的同時出現擁堵現象”。

提問:8MB大小的區塊怎麼收費?

讓我們盡情發揮想像……假設Bitcoin XT獲得了社區的認可,區塊容量達到了8 MB,那麼礦工如何從手續費中獲取收入?

從網路環境來看,供應量肯定會超越需求量,錢包中的動態費用演算法也會設置較低的費用。

我們可以用圖表來估算礦工的收入。

當前每個區塊的平均交易負載量是0.95 MB,這一資料可以從上文圖片中最右側看出。

換算到8 MB大小的區塊中就是12%的負載量。而12%的負載量在上圖中可以查到,礦工只能收到每個區塊0.1個BTC的費用。目前,礦工在1 MB的區塊中,每個區塊的收入都在1到2個BTC之間。因此8 MB大小的區塊會導致礦工收入減少10倍到20倍。

用戶最想要的區塊大小

下一步就看看用戶的需求——快速確認、合理的手續費以及高安全度。

我們已經見識過了,在高峰時期,網路速度簡直就像蝸牛爬。下圖展示了隨著區塊接近最高上限,我們需要等待的確認時間分別是多長。

圓圈的大小表示,一旦區塊容量達到上限的95%或者更高,記憶體池中的交易量都會近乎瘋狂,確認時間也是直線增加。

甚至在區塊容量達到80%的時候,一般的交易確認時間就已經開始脫離正軌。

重要的是,用戶支付的手續費越高,系統就會越安全,因為礦工能夠憑藉收入獲得更高的算力。在減半日等重要時刻,礦工升級算力是很重要的一步。

目前,手續費是礦工的一筆重要收入來源——1.2個BTC手續費+12.5個BTC區塊獎勵。等到下一次減半之後,區塊獎勵就會降到6.25個BTC,手續費就會成為保障網路安全的重要一環。

因此,手續費也存在一個“可居住區”,為了網路安全,手續費不能太低,但也不能太高。

我的結論是,理想的區塊容量應該能夠保證確認時間適中,同時平衡手續費和網路安全之間的關係,因此區塊上限的80%應該是最理想的區塊大小。

匯總分析

目前我們已經有了三個分析結果。

儘管交易處理時間有延遲,網路擁堵時段也會導致手續費調高,但1 MB的區塊大小仍然能夠適應當前的網路需求。對於礦工來說最合理的區塊容量應該能夠實現其收入最大化——只要能保證在網路上限的95%以上。網路擁堵以及使用者競相抬高手續費的現象才是礦工“最想玩的遊戲”。一旦區塊容量達到上限的80%以上,交易確認時間就會受到影響。在這一階段,手續費還算合理,但也不會太便宜。畢竟隨著區塊獎勵的減少,手續費是能夠保證比特幣網路安全的重要因素。

要想分析出最理想的網路狀態不應該僅僅依靠於經濟博弈論,還需要平衡安全性、礦工收入、速度和交易成本之間的關係[1]。

鑒於這些條件的限制,我認為最優的區塊容量應該是動態的,它能根據網路交易需求進行調整,最終保持在上限容量的80%左右。

這樣一來,一般的確認時間不會受到影響,不過,由需求驅動的手續費市場收費可能較高,用以讓礦工負擔未來的網路安全。但這一收費仍然比當前擁堵時段的費用少了4倍。

這樣看來,門羅幣(monero)根據網路負載來調整演算法並實現動態區塊容量的方法似乎很合理。

區塊容量會在實現礦工收入、安全性和用戶合理費用的平衡的前提下進行調整。

注釋 (↵ returns to text)

這裡的設想沒有考慮到技術層面的問題,比如說區塊廣播速度以及中國防火牆的影響。↵

發文時比特幣標準價格 買價:¥6572.00 賣價:¥6481.00

原文:http://www.coindesk.com/charts-determining-ideal-block-size-bitcoin/ 作者:Willy Woo

編譯:Wendy

稿源(譯):巴比特資訊(http://www.8btc.com/ideal-block-size) 版權聲明:

作者保留權利。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巴比特立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