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想要問問你敢不敢,當個“不負責任”的家長?

現在大家都知道做父母需要各種知識儲備和不斷的學習, 但具體需要哪些知識儲備, 需要學習哪些內容, 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太“負責”的家長

一次乘坐地鐵, 偶遇一對母女。 母親端莊嫻雅, 女兒娟秀矜持, 個頭比母親略高一點兒, 應該是正讀高一、高二的學生。 車廂擁擠, 母女倆面對面站在過道裡, 有說有笑, 猶如姐妹般親熱。 我心裡不由暗贊, 多麼平等友好的一對母女啊。

然而, 接下來的一幕卻讓一旁的我大吃了一驚:母親伸出右手輕輕地理了理女兒略顯淩亂的劉海, 隨即又整了整女兒的衣領, 眼色裡滿是憐愛慈柔。 女兒沒有流露出任何的不快之色, 甚至還對母親笑了笑, 隨即從斜挎的包裡掏出手機, 低頭閱讀起什麼文章來。

直到我三站後下車的時候, 女兒一直埋首於手機螢幕, 期間沒有和母親說過一句話, 也沒有抬首看過母親一眼。

母親則一直站在那裡, 側臉微笑著看著女兒, 眼色裡一如既往地滿是憐愛慈柔。

也許, 周邊的人絲毫不會留意到這樣的細節, 更不會察覺到細節背後的含意, 但許久之後我卻依然會清晰地回憶起當時的細節, 母親的兩個“小動作”意味著什麼?女兒為什麼是那般反應?女兒的反應又意味著什麼?

一個十六、七歲的高中生, 一個個頭比母親略高的花季少女, 內心裡充滿了“我已長大”的驕傲與自豪、滿懷著“我要獨立”的憧憬與渴望。 可是, 母親卻在大庭廣眾之下為自己理劉海整衣領。 試想一下, 女兒當時該是如何的彆扭與尷尬!於是, 她埋首手機, 她不再言笑。 也許, 她的內心裡還在千般嘀咕萬般埋怨:媽媽, 你管得太多啦。

我相信,

這是一位深愛自己女兒的母親, 但是, 也是一位對女兒管得太多的母親、對女兒“太負責”的母親。

如果這位母親當時不是親自伸手為女兒理劉海正衣領, 而只是輕悄悄地在女兒耳邊提醒一下:頭髮有點亂、衣領有點歪, 該是怎樣的效果?

是的, 伴隨著對階層分化、社會競爭、貧富差距焦慮程度的增加, 今天, 尤其在一些中產家庭, 家長對孩子的希望越來越大, 期望值越來越高, 對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也越來越強, 像上文中那位母親一樣對孩子“太負責”的家長便越來越多。 如果您有機會到各個學校、甚至幼稚園的家長微信群去遛一遛, 便會發現家長們的這種“責任心”已經膨脹到了令人不可思議的程度。

在我們的周邊, 在日常生活中,

對孩子“太負責”的家長實在比比皆是:

嬰幼兒時期, 吃飯的時候, 生怕孩子沒吃飽, 滿地追著喂。 其實, 餓不餓, “寶寶”自己完全知道的, 真餓, 不用喂, 一定狼吞虎嚥。

上幼稚園了, 孩子一萬個不願意, 淚眼婆娑頻回首, 腳步蹣跚還停足。 父母往往一千個放不下, 一萬種情牽掛。 其實, 離開了父母的視線, 孩子也許立即就和小夥伴玩起了遊戲, 喜笑顏開了, 同伴比父母有趣多啦, 遊戲比父母好玩多啦。

上小學了, 生怕孩子忘帶了文具書本作業, 第二天挨老師批評受委屈, 睡前還得親自檢查一遍。 其實, 就算孩子忘帶了什麼被老師批評一次, 說不定孩子反而因此吸取教訓, 學會了自我管理的方法哩。 何況, 老師未必都如想像中的“兇神惡煞”,

今天的老師其實大多對孩子太“友善”了。

孩子年齡稍長點, 特別是到了中學, 生怕孩子學習跟不上, 不管孩子願不願意, 給孩子報上一大堆培訓班, 弄得孩子整天在各種培訓機構之間來回奔波。 其實, 孩子大都希望學業成績好一點, 有的是學習方法不對, 有的是學習興趣不在, 有的是社會交往障礙, 原因各不一樣, 如果不能對症下藥, 補習再多, 于事何補?

高考了, 有些父母殫精竭力幫孩子填志願、選專業, 還要打著“都是為你好”的旗號。 其實, 孩子有孩子的理想, 孩子有孩子的興趣, 未必喜歡父母選擇的學校和專業。 這樣的例子還少嗎?

畢業找工作了, 有的父母甚至還要陪著孩子一道去面試, 認為即使不能與孩子一道面對面試官, 待在外面也好,能夠給孩子安全感。殊不知,面試官很可能因此認為孩子缺少獨立自主的能力而把孩子給刷了。

總之,從小到大,從小事到大事,不少父母都把責任牢牢地扛在自己肩上,沒事找事,有事包辦,總以為孩子就是孩子、孩子還小,孩子還沒有長大。

殊不知,有時“太負責”,就是不負責!家長“太負責”,孩子永遠都長不大,永遠都不能長大,永遠都不會長大。

家長的“七大責任”

“子不教,父之過”。在孩子成長發展的過程中,家長當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我看來,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要主動承擔起這七個方面的責任:

1底線的堅守者

做人要有底線,傳家須立規矩。底線和規矩是絕不允許逾越的,比如誠實,孩子從小不能撒謊。無論什麼時候,沒有底線,任意妄為,無理取鬧,潑皮耍賴,都是不被允許的。除了長遠的人生底線和規矩外,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家長還有責任在與孩子共同協商的基礎上,約法三章,明確階段性的底線和規矩,比如上網的時間安排等。家長作為底線的堅守者,要保障孩子生活在一個有章可循、有規可依的家庭環境中,並督促孩子按照規章行動,這是家長的基本責任。

2價值的引領者

做人要有追求,傳家重在立道。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價值在哪裡?家長的責任是要通過講故事、指導閱讀、以身作則、話題討論等,引導孩子從小進行思考,逐漸確立人生的理想,做一個人格獨立、思想獨立、追求真理的人。

3興趣的鼓勵者

興趣是人生最好的導師,是成長的動力,是事業的支點。家長有責任在觀察中發現孩子的興趣點,並通過指導啟動孩子的興趣點,在鼓勵中強化孩子的興趣點,同時有責任包容和接受孩子的獨特點,支援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進行不同的嘗試探索,寬容孩子的各種折騰,樂於接受孩子嘗試和探索中的失敗。

4方法的指導者

待人接物處事,生活學習工作,都有規律,都有方法。家長的責任是根據孩子不同年齡段的不同發展實際狀況,適時給孩子以正確方法的指導,而不是時時陪護,事事包辦。“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家長的責任就是要將“漁”授予孩子。

5情緒的疏導者

情緒變化是孩子內心世界的晴雨錶。家長要善於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特別是踏入青春期的劇烈變化階段,孩子很可能因為敏感、困惑等而導致劇烈的情緒波動,處理不當將會影響和阻礙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家長有責任仔細觀察,及時疏導,引導孩子消除負面的甚至抑鬱的情緒焦慮,確立積極的樂觀的情緒,排除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隱形障礙。

6友好的信任者

信任是最好的愛護。家長有責任關心孩子的生活、關心孩子的學習、關心孩子的交往,關心孩子的一切,但關心不是嘮叨,關心不是干涉,關心不是監視。家長要懂得“留白”,給孩子足夠的空間,樂於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讓孩子自主做決定,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始終相信孩子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事務,讓孩子儘早形成獨立的人格。

7錯誤的包容者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孩子在成長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犯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遭遇這樣或那樣的挫折與失敗,只要不是突破了底線、逾越了規矩,家長都要有包容的心態、寬大的胸懷,在寬容和諒解的同時,與孩子共同分析原因,一道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在同一個地方第二次跌倒。

前不久,美國現任首席大法官羅伯茨在兒子畢業典禮上的演講刷屏手機,羅伯茨法官表達出了一個真正有責任心的家長的心聲:

在未來的歲月中,我希望你不時遭遇不公待遇,唯有如此你才能懂得公正的價值。

我希望你遭受背叛,唯有如此你才能領悟忠誠的重要。

抱歉,我希望你時常感到孤獨,唯有如此你才不會將良朋摯友視為理所當然。

希望你偶爾運氣不佳,唯有如此你才能意識到機遇的難得,理解自己的成功並不完全是應當的,而別人的失敗也不完全是命中註定的。

當你失敗的時候,希望你不時遭遇對手的冷嘲熱諷,唯有如此你才能理解良好的競爭風度是多麼重要。

我希望你被忽視,唯有如此你才能知道傾聽他人的重要性。

我希望你承受痛苦,唯有如此你才能讓你學會感同身受。

無論我怎麼想,這些遲早會降臨在每個人身上。而你能否從中獲益,取決於能否參透人生苦難傳遞的資訊。

願家長們能從這段演講中得到啟發,明確自己在孩子教育中所應承擔的責任。

待在外面也好,能夠給孩子安全感。殊不知,面試官很可能因此認為孩子缺少獨立自主的能力而把孩子給刷了。

總之,從小到大,從小事到大事,不少父母都把責任牢牢地扛在自己肩上,沒事找事,有事包辦,總以為孩子就是孩子、孩子還小,孩子還沒有長大。

殊不知,有時“太負責”,就是不負責!家長“太負責”,孩子永遠都長不大,永遠都不能長大,永遠都不會長大。

家長的“七大責任”

“子不教,父之過”。在孩子成長發展的過程中,家長當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我看來,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要主動承擔起這七個方面的責任:

1底線的堅守者

做人要有底線,傳家須立規矩。底線和規矩是絕不允許逾越的,比如誠實,孩子從小不能撒謊。無論什麼時候,沒有底線,任意妄為,無理取鬧,潑皮耍賴,都是不被允許的。除了長遠的人生底線和規矩外,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家長還有責任在與孩子共同協商的基礎上,約法三章,明確階段性的底線和規矩,比如上網的時間安排等。家長作為底線的堅守者,要保障孩子生活在一個有章可循、有規可依的家庭環境中,並督促孩子按照規章行動,這是家長的基本責任。

2價值的引領者

做人要有追求,傳家重在立道。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價值在哪裡?家長的責任是要通過講故事、指導閱讀、以身作則、話題討論等,引導孩子從小進行思考,逐漸確立人生的理想,做一個人格獨立、思想獨立、追求真理的人。

3興趣的鼓勵者

興趣是人生最好的導師,是成長的動力,是事業的支點。家長有責任在觀察中發現孩子的興趣點,並通過指導啟動孩子的興趣點,在鼓勵中強化孩子的興趣點,同時有責任包容和接受孩子的獨特點,支援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進行不同的嘗試探索,寬容孩子的各種折騰,樂於接受孩子嘗試和探索中的失敗。

4方法的指導者

待人接物處事,生活學習工作,都有規律,都有方法。家長的責任是根據孩子不同年齡段的不同發展實際狀況,適時給孩子以正確方法的指導,而不是時時陪護,事事包辦。“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家長的責任就是要將“漁”授予孩子。

5情緒的疏導者

情緒變化是孩子內心世界的晴雨錶。家長要善於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特別是踏入青春期的劇烈變化階段,孩子很可能因為敏感、困惑等而導致劇烈的情緒波動,處理不當將會影響和阻礙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家長有責任仔細觀察,及時疏導,引導孩子消除負面的甚至抑鬱的情緒焦慮,確立積極的樂觀的情緒,排除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隱形障礙。

6友好的信任者

信任是最好的愛護。家長有責任關心孩子的生活、關心孩子的學習、關心孩子的交往,關心孩子的一切,但關心不是嘮叨,關心不是干涉,關心不是監視。家長要懂得“留白”,給孩子足夠的空間,樂於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讓孩子自主做決定,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始終相信孩子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事務,讓孩子儘早形成獨立的人格。

7錯誤的包容者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孩子在成長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犯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遭遇這樣或那樣的挫折與失敗,只要不是突破了底線、逾越了規矩,家長都要有包容的心態、寬大的胸懷,在寬容和諒解的同時,與孩子共同分析原因,一道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避免在同一個地方第二次跌倒。

前不久,美國現任首席大法官羅伯茨在兒子畢業典禮上的演講刷屏手機,羅伯茨法官表達出了一個真正有責任心的家長的心聲:

在未來的歲月中,我希望你不時遭遇不公待遇,唯有如此你才能懂得公正的價值。

我希望你遭受背叛,唯有如此你才能領悟忠誠的重要。

抱歉,我希望你時常感到孤獨,唯有如此你才不會將良朋摯友視為理所當然。

希望你偶爾運氣不佳,唯有如此你才能意識到機遇的難得,理解自己的成功並不完全是應當的,而別人的失敗也不完全是命中註定的。

當你失敗的時候,希望你不時遭遇對手的冷嘲熱諷,唯有如此你才能理解良好的競爭風度是多麼重要。

我希望你被忽視,唯有如此你才能知道傾聽他人的重要性。

我希望你承受痛苦,唯有如此你才能讓你學會感同身受。

無論我怎麼想,這些遲早會降臨在每個人身上。而你能否從中獲益,取決於能否參透人生苦難傳遞的資訊。

願家長們能從這段演講中得到啟發,明確自己在孩子教育中所應承擔的責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