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以中秋節、元宵節為例淺談《紅樓夢》中的節日民俗

作者 張金暉

【摘要】:本文將選取《紅樓夢》中作者筆墨較多且最為中國人熟悉的中秋節、元宵節節日民俗片段, 淺探《紅樓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作用、與傳統文化的密切契合, 以及經典文學呈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帶有的文化認同力量。

【關鍵字】:紅樓夢 節日民俗 文化認同 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於文化認同, 政治學家亨廷頓曾指出, 不同民族的人們常以對他們來說最有意義的事物來回答“我們是誰”, 即用“祖先、宗教、語言、歷史、價值、習俗和體制來界定自己”, 並以某種象徵物作為標誌來表示自己的文化認同,

如旗幟、十字架等等, 亨廷頓認為“文化認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最有意義的東西”。 “文化認同”是人們在一個民族共同體中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對本民族最有意義的事物的肯定性體認, 其核心是對一個民族的基本價值的認同;是凝聚這個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 是這個民族共同體生命延續的精神基礎。

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近些年為文化保護應運而生的概念, 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曆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遊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中的傳統禮儀、節慶民俗, 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紅樓夢》作為我國最經典的古代小說之一, 堪稱一部民俗百科全書。 作者曹雪芹廣泛而深入地描繪了18世紀中葉清代社會各領域的民俗風情, 其數量之多、範圍之廣, 相當罕見。 全書敘述描寫的民俗事象大致六百余項, 幾乎遍及所有回目, 無論是居住、服飾、飲食、器物等物質民俗, 還是宗教、巫術、祭祀禮儀、民間遊藝、神話傳說、夢兆、圖戳、民謠、謎語等精神民俗, 《紅樓夢》都有所涉及——而這些的題材, 都是我們現今所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深深藏著特定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質, “這些維繫民族血脈的元素反過來又塑造並延續了該民族一脈相承的生活態度和社會行為,

形成民族特有的精神傳承。 ”

郭若愚先生曾寫《紅樓夢風物考》一書, 其中將《紅樓夢》全書中有關歲時風俗輯錄排比, 寫成《紅樓夢歲時志》, 梳理出《紅樓夢》中描寫節日習俗遍佈農曆每個月份:正月元宵燈、煙火;二月打秋千、鬥草;三月清明掃墓、放風箏;四月賞芍藥、餞花會;五月端午吃粽、染指甲;六月賞荷、喝梅湯;七月乞巧、掬促織;八月中秋賞月;九月重陽賞菊;十月打圍;十一月拉冰床;十二月除夕守歲。 根據不同的場景和抒情需要, 曹雪芹對每個節日進行了或詳或簡的描述, 使得後人能夠瞭解清代時期人們度過這些節日的講究與風貌, 使我們如同看到一幅幅傳統節日的老照片。

關於《紅樓夢》中的民俗描寫以及其敘事功能和意義, 前輩學者多有研究, 本文將從《紅樓夢》中截取作者筆墨較多且最為中國人熟悉的中秋節、元宵節節日民俗片段, 以淺探《紅樓夢》當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作用、與傳統文化的密切契合, 以及經典文學呈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帶有的文化認同力量。

一、“最後的晚餐”——樂景哀情中秋節

《紅樓夢》並不是一部專門記錄民俗的書籍, 但作者曹雪芹以敏銳的眼光捕捉最能夠反映彼時社會生活的民俗風貌, 使之作為推動小說情節及塑造人物的一種背景與烘托, 將民俗揉進藝術構思之中, 從而使這些重要的非遺內容成為《紅樓夢》不可或缺的部分,

也使得《紅樓夢》成為一部能夠令我們找尋這些珍貴民俗的文化寶庫。

此外, 曹雪芹還以精湛的思想和出神入化的藝術筆力, 把民俗描寫和人物形象塑造有機地結合起來, 將節日民俗事象深層意蘊與小說主人公們的命運結合起來, 甚至暗示著不同人物的個性和結局。 在曹先生的筆下, 大到壽誕、婚嫁, 小到頸上戴的飾物, 都化為《紅樓夢》這部悲劇交響曲中不可缺少的音符。

《紅樓夢》裡的第一個節日是中秋節。 根據周紹良《紅樓夢系年》記載, 《紅樓夢》前八十回所寫十四個年頭, 中秋節在曹雪芹筆下只出現過兩次。 據脂硯齋在甲戌本上的批語:“用中秋詩起, 用中秋詩收”來推測, 曹雪芹在他的後三十回原稿上還會寫到中秋節, 只是可惜我們今天無法看到他的手筆。在後四十回續書裡,續作者並未延續曹雪芹的寫法,基本上沒有寫過什麼節日風俗,算得上是一大遺憾。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中秋是流行於中華多民族的傳統文化節日,據說此夜月亮最大最圓最亮,從古至今,中秋節就有賞月的習俗,以寓團圓、吉慶之意。中秋節是人們追求花好月圓的節日,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角度來看,具有加強親情、社會和諧之作用。

從古代文人作品中,可以看到眾多賞中秋月的題材:如唐代杜甫詩“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韓愈詩“一年明月今宵多”(《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宋朝人則把中秋作為狂歡節來慶賞: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竿之聲,宛若雲外。閭裡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時,又謂之“月夕”。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飄香,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瑁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蔔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欒子女,以酬佳節。”

《紅樓夢》第一個中秋節是借甄士隱之口道出:“今夜中秋,俗謂‘團圓之節’”,當天“街坊上家家簫管,戶戶弦歌,當頭一輪明月,飛彩凝輝”(紅樓夢第一回),如此風光旖旎的中秋景致,此處只作為前情背景,遇到未發跡的賈雨村,曹雪芹便不肯多寫節日,只讓賈雨村與甄士隱吟了兩首中秋詩。

劉勰在《文心雕龍· 情采》中講:“詩人什篇,為情而造文”。《紅樓夢》是一部詩化了的小說,曹雪芹因人寫節,情景交融堪稱一絕。他在描寫節日風俗時十分注意人的性格及在當時的心境,從不孤立地鋪寫節日物候。譬如當賈府還處在三春繁華的時候,元宵的慶賞就開始熱鬧和活躍,而當這個顯赫的家族接近崩潰的日子,大觀園的中秋月色就冷冷清清淒淒慘慘。

曹雪芹著意寫中秋節是在《紅樓夢》第七十五回至七十六回。這期間,大觀園剛剛進行了一次“自殺自滅”的查抄,空氣開始緊張起來。江南甄家被抄使賈府的老封君賈母尤其不安,她說“咱們別管人家的事,且商量咱們八月十五賞月是正經。”想用中秋的歡樂來抵制不祥的降臨。

八月十五夜,“當下園之正門俱已大開,吊著羊角大燈。嘉蔭堂前月臺上,焚著鬥香,秉著風燭,陳獻著瓜餅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裡面久候。真是月明燈彩,人氣香煙,晶豔氤氳,不可形狀。地下鋪著拜毯錦褥。賈母盥手上香拜畢,於是大家皆拜過”。後來還有擊鼓傳花、林黛玉和史湘雲的聯句開頭,也同歌吟這一情景,“三五中秋夕,清遊擬上元,撒天箕斗燦,匝地管弦繁。幾處狂飛盞,誰家不啟軒。輕寒風剪剪,良夜景喧喧,爭餅嘲黃髮,分瓜笑綠媛......”

歷史上優雅又歡樂的中秋節,原本應當是這樣的:

“十五日祭月,香燈品供之外,則團圓月餅也。雕西瓜為蓮瓣,摘蘿蔔葉作娑羅。香果蘋婆,花紅脆棗,中山禦李,豫省崗榴,紫葡萄,綠毛豆,黃梨丹柿,白藕青蓮。”

“京師之曰八月節者,即中秋也。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也。”

而曹雪芹筆下的中秋佳境,卻沒有給榮國府帶來寧謐歡暢。在這個“團圓之節”裡,平時巧嘴的鳳姐生了病,賈母感覺出“咱們的人也甚少”。在賞月家宴上,賈赦在下山的路上被石頭絆了腿,寶玉因晴雯病重而無心侍宴,黛玉因寶釵母女自家團圓賞月感懷暗泣等等。清初學者王夫之在論詩曾經指出:“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紅樓夢》這一段中秋節的描繪是再生動不過的“以樂景寫哀”。

曹雪芹用歡樂的中秋圖景,反襯大觀園飲宴人們的悲涼心情,尤其是賈母,不詳的抄家消息籠罩在老人心頭,內心不自在,外表卻強顏歡笑——歷來節日都是歲時佳境和喜悅祥和的結合,而用歡樂的場面反襯人物悲涼的心情,以節日大歡樂反襯家族之悲涼,不言而喻的機智,讓讀者對《紅樓夢》的中秋節有著深刻的印象。

二、“絢麗民俗明信片”——精彩動人元宵節

《紅樓夢》裡把節日風俗煊染得最為精彩動人的是元宵節,曹雪芹分別兩次以較長的篇幅描寫了榮國府的慶元宵活動,輝煌的元宵燈,香軟的元宵圓子,五彩繽紛的煙火,耐人尋味的燈謎,構成了使人目炫心醉的元宵風采。小說中記述的元宵節民俗,猶如一張張動人絢麗的民俗明信片,將這些珍貴的民俗風情畫面定格在那裡,讓我們得以穿越時光仍舊感受到彼時傳統佳節的講究與喜悅。

元宵節有看花燈的習俗,唐代蘇味道有詩雲:“火樹銀花合”(《正月十五夜》),李商隱詩“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輩隘通衙”(《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見》),都寫出元宵燈的繁盛情形。宋代詞人的燈詞更是不計其數,尤以辛棄疾“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青玉案·元夕》)最為膾灸人口。明清兩代對於元宵燈的描述在文學作品中十分普遍。

而《紅樓夢》寫元宵節,首先展現了花燈的不凡。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寫貴妃元春在元宵節夜回家省親,曹雪芹寫大觀園元宵燈的華貴照明:“兩邊石欄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風燈,點得如銀花雪浪;上面柳杏諸樹雖無花葉,皆用通草綢絞紙絹依勢作成,粘於枝上的,每一株懸燈數盞……諸燈上下爭輝,真系玻璃世界,珠寶乾坤”,氣派豪華,顯示出當時卓絕的民間工藝。

《紅樓夢》五十三回則專門寫榮國府元宵開夜宴,光元宵節花燈就有了更為細緻的描繪:“兩邊大樑上,掛著一對聯三聚五玻璃芙蓉彩穗燈。每一席前豎一柄漆幹倒垂荷葉葉上有燭信插著彩燭。這荷葉乃是鏨琺瑯的,活信可以扭轉,如今皆將荷葉扭轉向外,將燈影逼住全向外照,看戲分外真切。窗格門戶一齊摘下,全掛彩穗各種宮燈。廊簷內外及兩邊遊廊罩棚,將各色羊角、玻璃、戳紗、料絲,或繡、或畫、或堆、或摳、或絹、或紙諸燈掛滿。”這裡的元宵燈極度輝煌,工藝和材料豐富而令人瞠目,得以看出賈家陳設之氣派,家族勢力之旺,這種華貴的燈飾無疑暴露出封建家族的驕奢揮霍本質,卻也反映出乾隆時期承平日久、經濟生活繁榮的社會面貌。許多人都認為,曹雪芹的藝術匠心和文化修養的不凡,沒有親身的觀察體會是寫不出這樣的文字的。

除了還原豪門過節的氣派,民俗的巧妙呈現,也是曹雪芹小說情節推動的需要,譬如元宵節當中的猜燈謎。

“上元設燈謎,猜中以物酬之,俗謂打燈虎” ,“好事者或為藏頭詩句,任人商揣,謂之猜燈”,明清時期流行著這樣的元宵風俗。在《紅樓夢》中,“一架小巧圍屏燈”,由賈府姐妹們自己作謎“寫出來粘於屏上”,既是貴族家庭兒女們自己娛樂,又有文人趣味。

然而,出現於元宵節間的這組淺俗有韻的燈謎,還具有暗示制謎人一生遭際的作用,是一組悲劇性的預言。對於《紅樓夢》這樣一部後三十回迷失無稿的著作,這些燈謎尤為可貴。根據庚辰本脂硯齋評語,元春爆竹謎是“才得僥倖,奈壽不長”,迎春算盤謎是“惜不得其夫”,探春的風箏謎是“遠適之嗽”,惜春的佛前海燈謎“是為尼之遺也。”民俗猜燈謎與人物命運有著密切聯繫,利用民俗,作者隱晦地透露著結局和他創作的匠心。而這些民俗也更加地打動人心,本是節日的歡樂,卻潛伏著全書感傷的基調,尤其最後悲劇的命運,每每再令人想起曾經的繁華元宵,會讓讀者增加更多的情感色彩,元宵節的這一習俗在讀者心中更有了深刻的印象。

《紅樓夢》對於節日風俗的描寫,不是按照時間順序記流水帳,而是按照情節需要,時而細針密縫,時而粗線勾勒。對我國傳統大節日如中秋、元宵,曹雪芹反復著筆,但重心與場面絕不雷同,令人嘖嘖稱奇。而其他如二十四節氣、不同季節應運而生的民間風俗活動,比如放風箏、鬥草等,作家細心地將其寫得有聲有色,情趣盎然。曹雪芹本人也是製作風箏的好手,曹氏風箏紮制技藝一直流傳到現在,列入了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限於篇幅,本文不對更多的民俗展開詳細論析。

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的《鄉民社會與文化》一書中提出,較複雜的文明中存在著兩個層次的文化傳統,即所謂“大傳統”(GreatTradition)和“小傳統”(LittleTradition)。他說的大傳統指的是社會上層、精英或主流文化傳統,而小傳統則是指存在于鄉民中的文化傳統。大傳統主要依賴於典籍記憶,尤其是文學經典所構造的記憶與想像而存在、延續。小傳統主要以民俗、民間文化活動等非物質性的、活的文化形態流傳和延續。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說是重要的“小傳統”,《紅樓夢》則是游走于經典文學的大傳統和非物質的小傳統當中,既有大傳統為內涵的歷史傳統文化,又記錄著小傳統的面貌。

以節日民俗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紅樓夢》中重要的寫作題材,一方面《紅樓夢》同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徐揚《歲朝吉慶圖》一樣,成為重要的記錄民間風俗的藝術創作,這樣的題材來源於當時民眾對於傳統文化習俗的傳承與傳播,這些習俗是最自然的生活,每一幕截下來都是生動的畫卷,於是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成為當時人們重要的文化認同的承載方式;另一方面,通過文學記錄傳統文化習俗,能夠生動地記錄與還原非物質文化遺產,曹雪芹本人就是對民俗、工藝執著的生活家,工於藻繪的作家,他對小說創作“又追蹤攝跡,不敢稍加穿鑿”,因此出現在他筆下的節日風俗文字是那樣多彩多姿,《紅樓夢》這部經典文學,更是一部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庫,值得我們好好研究解讀。

參考文獻:

[1]曹雪芹著 脂硯齋評 吳明恩匯校.《紅樓夢脂評匯校本》.2013

[2]王文章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2013

[3]李健彪《試論中民俗節日的價值》唐都學刊 1993年第4期

歡迎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只是可惜我們今天無法看到他的手筆。在後四十回續書裡,續作者並未延續曹雪芹的寫法,基本上沒有寫過什麼節日風俗,算得上是一大遺憾。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中秋是流行於中華多民族的傳統文化節日,據說此夜月亮最大最圓最亮,從古至今,中秋節就有賞月的習俗,以寓團圓、吉慶之意。中秋節是人們追求花好月圓的節日,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角度來看,具有加強親情、社會和諧之作用。

從古代文人作品中,可以看到眾多賞中秋月的題材:如唐代杜甫詩“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韓愈詩“一年明月今宵多”(《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宋朝人則把中秋作為狂歡節來慶賞: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竿之聲,宛若雲外。閭裡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時,又謂之“月夕”。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飄香,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瑁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蔔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欒子女,以酬佳節。”

《紅樓夢》第一個中秋節是借甄士隱之口道出:“今夜中秋,俗謂‘團圓之節’”,當天“街坊上家家簫管,戶戶弦歌,當頭一輪明月,飛彩凝輝”(紅樓夢第一回),如此風光旖旎的中秋景致,此處只作為前情背景,遇到未發跡的賈雨村,曹雪芹便不肯多寫節日,只讓賈雨村與甄士隱吟了兩首中秋詩。

劉勰在《文心雕龍· 情采》中講:“詩人什篇,為情而造文”。《紅樓夢》是一部詩化了的小說,曹雪芹因人寫節,情景交融堪稱一絕。他在描寫節日風俗時十分注意人的性格及在當時的心境,從不孤立地鋪寫節日物候。譬如當賈府還處在三春繁華的時候,元宵的慶賞就開始熱鬧和活躍,而當這個顯赫的家族接近崩潰的日子,大觀園的中秋月色就冷冷清清淒淒慘慘。

曹雪芹著意寫中秋節是在《紅樓夢》第七十五回至七十六回。這期間,大觀園剛剛進行了一次“自殺自滅”的查抄,空氣開始緊張起來。江南甄家被抄使賈府的老封君賈母尤其不安,她說“咱們別管人家的事,且商量咱們八月十五賞月是正經。”想用中秋的歡樂來抵制不祥的降臨。

八月十五夜,“當下園之正門俱已大開,吊著羊角大燈。嘉蔭堂前月臺上,焚著鬥香,秉著風燭,陳獻著瓜餅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裡面久候。真是月明燈彩,人氣香煙,晶豔氤氳,不可形狀。地下鋪著拜毯錦褥。賈母盥手上香拜畢,於是大家皆拜過”。後來還有擊鼓傳花、林黛玉和史湘雲的聯句開頭,也同歌吟這一情景,“三五中秋夕,清遊擬上元,撒天箕斗燦,匝地管弦繁。幾處狂飛盞,誰家不啟軒。輕寒風剪剪,良夜景喧喧,爭餅嘲黃髮,分瓜笑綠媛......”

歷史上優雅又歡樂的中秋節,原本應當是這樣的:

“十五日祭月,香燈品供之外,則團圓月餅也。雕西瓜為蓮瓣,摘蘿蔔葉作娑羅。香果蘋婆,花紅脆棗,中山禦李,豫省崗榴,紫葡萄,綠毛豆,黃梨丹柿,白藕青蓮。”

“京師之曰八月節者,即中秋也。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嘩,真所謂佳節也。”

而曹雪芹筆下的中秋佳境,卻沒有給榮國府帶來寧謐歡暢。在這個“團圓之節”裡,平時巧嘴的鳳姐生了病,賈母感覺出“咱們的人也甚少”。在賞月家宴上,賈赦在下山的路上被石頭絆了腿,寶玉因晴雯病重而無心侍宴,黛玉因寶釵母女自家團圓賞月感懷暗泣等等。清初學者王夫之在論詩曾經指出:“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紅樓夢》這一段中秋節的描繪是再生動不過的“以樂景寫哀”。

曹雪芹用歡樂的中秋圖景,反襯大觀園飲宴人們的悲涼心情,尤其是賈母,不詳的抄家消息籠罩在老人心頭,內心不自在,外表卻強顏歡笑——歷來節日都是歲時佳境和喜悅祥和的結合,而用歡樂的場面反襯人物悲涼的心情,以節日大歡樂反襯家族之悲涼,不言而喻的機智,讓讀者對《紅樓夢》的中秋節有著深刻的印象。

二、“絢麗民俗明信片”——精彩動人元宵節

《紅樓夢》裡把節日風俗煊染得最為精彩動人的是元宵節,曹雪芹分別兩次以較長的篇幅描寫了榮國府的慶元宵活動,輝煌的元宵燈,香軟的元宵圓子,五彩繽紛的煙火,耐人尋味的燈謎,構成了使人目炫心醉的元宵風采。小說中記述的元宵節民俗,猶如一張張動人絢麗的民俗明信片,將這些珍貴的民俗風情畫面定格在那裡,讓我們得以穿越時光仍舊感受到彼時傳統佳節的講究與喜悅。

元宵節有看花燈的習俗,唐代蘇味道有詩雲:“火樹銀花合”(《正月十五夜》),李商隱詩“月色燈光滿帝都,香車寶輩隘通衙”(《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見》),都寫出元宵燈的繁盛情形。宋代詞人的燈詞更是不計其數,尤以辛棄疾“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青玉案·元夕》)最為膾灸人口。明清兩代對於元宵燈的描述在文學作品中十分普遍。

而《紅樓夢》寫元宵節,首先展現了花燈的不凡。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寫貴妃元春在元宵節夜回家省親,曹雪芹寫大觀園元宵燈的華貴照明:“兩邊石欄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風燈,點得如銀花雪浪;上面柳杏諸樹雖無花葉,皆用通草綢絞紙絹依勢作成,粘於枝上的,每一株懸燈數盞……諸燈上下爭輝,真系玻璃世界,珠寶乾坤”,氣派豪華,顯示出當時卓絕的民間工藝。

《紅樓夢》五十三回則專門寫榮國府元宵開夜宴,光元宵節花燈就有了更為細緻的描繪:“兩邊大樑上,掛著一對聯三聚五玻璃芙蓉彩穗燈。每一席前豎一柄漆幹倒垂荷葉葉上有燭信插著彩燭。這荷葉乃是鏨琺瑯的,活信可以扭轉,如今皆將荷葉扭轉向外,將燈影逼住全向外照,看戲分外真切。窗格門戶一齊摘下,全掛彩穗各種宮燈。廊簷內外及兩邊遊廊罩棚,將各色羊角、玻璃、戳紗、料絲,或繡、或畫、或堆、或摳、或絹、或紙諸燈掛滿。”這裡的元宵燈極度輝煌,工藝和材料豐富而令人瞠目,得以看出賈家陳設之氣派,家族勢力之旺,這種華貴的燈飾無疑暴露出封建家族的驕奢揮霍本質,卻也反映出乾隆時期承平日久、經濟生活繁榮的社會面貌。許多人都認為,曹雪芹的藝術匠心和文化修養的不凡,沒有親身的觀察體會是寫不出這樣的文字的。

除了還原豪門過節的氣派,民俗的巧妙呈現,也是曹雪芹小說情節推動的需要,譬如元宵節當中的猜燈謎。

“上元設燈謎,猜中以物酬之,俗謂打燈虎” ,“好事者或為藏頭詩句,任人商揣,謂之猜燈”,明清時期流行著這樣的元宵風俗。在《紅樓夢》中,“一架小巧圍屏燈”,由賈府姐妹們自己作謎“寫出來粘於屏上”,既是貴族家庭兒女們自己娛樂,又有文人趣味。

然而,出現於元宵節間的這組淺俗有韻的燈謎,還具有暗示制謎人一生遭際的作用,是一組悲劇性的預言。對於《紅樓夢》這樣一部後三十回迷失無稿的著作,這些燈謎尤為可貴。根據庚辰本脂硯齋評語,元春爆竹謎是“才得僥倖,奈壽不長”,迎春算盤謎是“惜不得其夫”,探春的風箏謎是“遠適之嗽”,惜春的佛前海燈謎“是為尼之遺也。”民俗猜燈謎與人物命運有著密切聯繫,利用民俗,作者隱晦地透露著結局和他創作的匠心。而這些民俗也更加地打動人心,本是節日的歡樂,卻潛伏著全書感傷的基調,尤其最後悲劇的命運,每每再令人想起曾經的繁華元宵,會讓讀者增加更多的情感色彩,元宵節的這一習俗在讀者心中更有了深刻的印象。

《紅樓夢》對於節日風俗的描寫,不是按照時間順序記流水帳,而是按照情節需要,時而細針密縫,時而粗線勾勒。對我國傳統大節日如中秋、元宵,曹雪芹反復著筆,但重心與場面絕不雷同,令人嘖嘖稱奇。而其他如二十四節氣、不同季節應運而生的民間風俗活動,比如放風箏、鬥草等,作家細心地將其寫得有聲有色,情趣盎然。曹雪芹本人也是製作風箏的好手,曹氏風箏紮制技藝一直流傳到現在,列入了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限於篇幅,本文不對更多的民俗展開詳細論析。

美國人類學家羅伯特·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的《鄉民社會與文化》一書中提出,較複雜的文明中存在著兩個層次的文化傳統,即所謂“大傳統”(GreatTradition)和“小傳統”(LittleTradition)。他說的大傳統指的是社會上層、精英或主流文化傳統,而小傳統則是指存在于鄉民中的文化傳統。大傳統主要依賴於典籍記憶,尤其是文學經典所構造的記憶與想像而存在、延續。小傳統主要以民俗、民間文化活動等非物質性的、活的文化形態流傳和延續。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說是重要的“小傳統”,《紅樓夢》則是游走于經典文學的大傳統和非物質的小傳統當中,既有大傳統為內涵的歷史傳統文化,又記錄著小傳統的面貌。

以節日民俗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紅樓夢》中重要的寫作題材,一方面《紅樓夢》同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徐揚《歲朝吉慶圖》一樣,成為重要的記錄民間風俗的藝術創作,這樣的題材來源於當時民眾對於傳統文化習俗的傳承與傳播,這些習俗是最自然的生活,每一幕截下來都是生動的畫卷,於是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成為當時人們重要的文化認同的承載方式;另一方面,通過文學記錄傳統文化習俗,能夠生動地記錄與還原非物質文化遺產,曹雪芹本人就是對民俗、工藝執著的生活家,工於藻繪的作家,他對小說創作“又追蹤攝跡,不敢稍加穿鑿”,因此出現在他筆下的節日風俗文字是那樣多彩多姿,《紅樓夢》這部經典文學,更是一部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庫,值得我們好好研究解讀。

參考文獻:

[1]曹雪芹著 脂硯齋評 吳明恩匯校.《紅樓夢脂評匯校本》.2013

[2]王文章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2013

[3]李健彪《試論中民俗節日的價值》唐都學刊 1993年第4期

歡迎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