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五臺山佛教文化的現實影響

忻州境內佛教, 主要以五臺山佛教為主。 五臺山佛教自傳入以來, 大體經歷了魏晉、隋唐和宋元時期。 因而, 在南北朝時, 五臺山佛教就有了獨立的佛教宗派, 並形成了一定的佛教文化影響圈。 到了隋唐時期, 五臺山佛教已逐步傳播到境內各縣, 其明顯標誌為:一、寺院林立, 僧尼眾多;二、寺廟經濟規模擴大;三、宗派湧現, 佛教教義為當時人士所研究。 而漫長的佛教發展過程使五臺山有了十分深厚的文化積澱和文化底蘊, 已形成自身綿延不絕的文化氣脈與相容並包的文化生態。 所以說五臺山佛教文化對忻州文化的影響不可低估。

五臺山與四川的峨嵋山、浙江的普陀山、安徽的九華山並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 同時, 五臺山被佛教界視為文殊菩薩的道場。 《佛說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中記載:“佛告金剛密跡主言:我滅度後, 于南瞻部州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 其中有山, 名曰五頂, 文殊童子, 遊行居住, 為諸眾生, 於中說法”。 中國古稱震那國, 佛教界認為南瞻部州在中國。 東晉傳入中國的《大華嚴經》亦雲:“東北方有處, 名清涼山, 從昔已來, 諸菩薩眾, 于中止住, 現有菩薩, 名文殊師利, 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因為文殊菩薩在眾菩薩中稱為智慧第一, 又因五臺山佛教傳入最早, 所以, 千百年來, 五臺山一直被國內外佛教信徒奉為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倍受尊崇。

歷史悠久的五臺山, 是中國佛教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在鱗次櫛比的佛刹中, 有數以萬計的藏經典籍, 有帝王禦制的匾額經幢, 以及廟堂音樂、金剛舞蹈、佛像雕塑、佛寺壁畫、碑刻石雕、楹聯詩文等。 其厚重的文化和古老的五臺山地質、奇絕的五頂勝境、獨特的高山氣候、典雅的天然公園、綺麗的台外八景, 廣闊的高原林海、肥美的雲天牧場、靈潔的佛地聖水、珍貴的名特產品等, 共同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的優美畫卷, 吸引著無數的朝拜者和遊客,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 五臺山也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示範森林公園, 五臺山佛教文化正走向世界。

時輪推移到21世紀初, 佛教這一古老的宗教,

在以市場經濟與科技文明為主幹的現代社會, 仍然有其強大的生命力。 而五臺山作為名聞中外的佛教聖地和文化旅遊勝地, 至少可以在以下三方面發揮佛教文化更加深遠和廣泛的影響, 為推動社會進步貢獻力量。

一、促進生態環境保護

全球性的現代化在帶來高物質文明的同時, 生態失衡環境污染亦接踵而至。 諸如:空中迷蒙的煙霧, 自然界生物的銳減, 森林大量砍伐帶來的沙漠化, 南、北極的臭氧漏洞, 全球性的溫室效應, 以及核輻射的污染等等。 這些工業化的後果為人類始料不及, 其問題之嚴重性已引起世界各國有識之士的高度關注。 有科學家預測, 如果人類以目前的速度繼續施加生態環境的破壞,

這個地球在不久的將來便不適宜人類居住了。 這樣, 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我們如何與地球和諧共存?

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 其癥結在於人類日趨膨脹的物欲與自我中心主義。 要有效地化解生態環境危機, 須從根治人類貪欲的病根著手。 在這方面, 佛教文化理念能為現代人提供有益的啟示。 如佛教淨土宗“慈心不殺, 善待生命”、“依正不二, 心淨則土淨”、“崇儉抑奢, 化解貪欲”的理念, 透射出要想擁有一個純淨的地球, 必須清除人類內心貪目真癡三毒, 心理環保與外部環保同步進行。

二、積極宣導世界和平

和平是人類幸福生活的前提, 自有人類以來, 地球人卻一直生活在戰爭的陰影與恐懼中,

20世紀短短的百年間, 世界各地就發生了大大小小數百次戰爭。 隨著科技的發展, 現代武器的殺傷力也越來越大。 目前, 全世界核彈頭的數量劇增, 其總爆炸能量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炸彈能量總和的數千倍。 據科學家測定, 在核戰爭中, 只要投放1000枚核彈, 就可產生1億當量的爆炸威力, 造成可怕的“核冬天”, 並最終毀滅這個地球上的人類。 加之現代的生物、化學、鐳射等武器, 其破壞性與殺傷力是非常大的。 如果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話, 地球人類將面臨滅絕的危險。

要化解核子戰爭的災難, 就得改變人類的思維方式, 將人類的思維方式從貪欲、掠奪、仇怨、自我中心的泥潭中拔出來。 對此, 佛教文化不失為一劑苦口良藥。 《佛說無量壽經》中曰:“強者伏弱,轉相克賊。殘害殺戳,迭相吞噬。不知修善,惡逆無道。後受殃罰,自然趨向。神明記識,犯者不赦”。佛法教令世人以慈悲心、平等心、公正心待人接物,以謙遜忍辱心來化解這個世界的沉重。利人正是利己,殺彼適成自殺。故應明因慎果,斷惡修善。可見,在冷戰格局被打破,世界走向多極化的今天,佛教文化所表現的慈悲、寬容、忍讓等精神品格對世界和平、民族矛盾的緩和作用甚大。

三、協助社會道德重建

道德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個體立身成業的基石。道德內蘊二重價值結構,道乃終極價值系統,無形無相,卻充塞天地,蘊入人心,為一切行為價值之源。縱觀中外文化發展史可知,道德水準的高低與該社會的文明優劣成正比關係。但是,現如今社會上的道德無序狀況和非道德行為卻比比皆是。能否重建當代中國道德文化,不僅關係到我國市場經濟與現代化的發展,而且關係到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存亡盛衰。

佛教文化在指明善惡因果真相後,教誨眾生應持戒修善。近則獲天人之福,遠則成就無上菩提。佛教淨土宗教導人們應當修持淨業三福。其第一福乃世間福,內容有四: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其意為:現實生活中人們所深惡痛絕的邪惡行徑,大多不越出殺盜淫妄四種性罪之外,如果有更多的人奉持五戒十善,念佛修德,我國的社會道德風尚將會得到根本的改善。在佛教文化中,許多慈悲苦切的佛言祖語,其實可作為重建社會道德文明的指南,讓人們真正築起恪守道德規範的堤壩,從而提升個體道德人格,淑世牖民。

行文至此,應該說明的是,筆者並非刻意渲染和誇大佛教文化的影響和作用。早在清初,五臺山的二十多座寺廟變為喇嘛廟時,以藏傳佛教的濃厚氛圍和真實環境,成為各民族佛教徒心目中的聖地。三百多年來,吸引了數不清的藏蒙信徒,在漫漫朝拜路上頂風冒雨,徒步跋涉,甚至有人半途倒下。《西巡盛典》卷二記述,“(五臺山)黃教為諸藩部傾心信奉,進關朝山頂禮者,接踵不絕。誠中華衛藏也”。直到今天,每年在熙熙攘攘的遊人中,仍經常見到從蒙藏地區前來的虔誠信徒和遊客。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宗教奇跡。實踐證明,清朝通過宗教等方式聯絡其他少數民族,制衡漢族,以鞏固統治地位,取得一定成功。五臺山所發揮的這一特殊作用,是清朝前期統治者政治智慧的卓越體現,為這座名山的智慧文化添寫了濃重多彩的一筆。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為人類不滅的靈魂,我們在挖掘其深刻內涵時,除了要準確定位主體文化,把握核心文化外,還必須下力氣探索傳統文化(包含五臺山佛教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有機連結,還要使文化真正成為活的靈魂,我們希望五臺山的文殊智慧文化在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彩,成為向遊人源源不斷提供智慧營養的無窮寶山。

《佛說無量壽經》中曰:“強者伏弱,轉相克賊。殘害殺戳,迭相吞噬。不知修善,惡逆無道。後受殃罰,自然趨向。神明記識,犯者不赦”。佛法教令世人以慈悲心、平等心、公正心待人接物,以謙遜忍辱心來化解這個世界的沉重。利人正是利己,殺彼適成自殺。故應明因慎果,斷惡修善。可見,在冷戰格局被打破,世界走向多極化的今天,佛教文化所表現的慈悲、寬容、忍讓等精神品格對世界和平、民族矛盾的緩和作用甚大。

三、協助社會道德重建

道德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個體立身成業的基石。道德內蘊二重價值結構,道乃終極價值系統,無形無相,卻充塞天地,蘊入人心,為一切行為價值之源。縱觀中外文化發展史可知,道德水準的高低與該社會的文明優劣成正比關係。但是,現如今社會上的道德無序狀況和非道德行為卻比比皆是。能否重建當代中國道德文化,不僅關係到我國市場經濟與現代化的發展,而且關係到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存亡盛衰。

佛教文化在指明善惡因果真相後,教誨眾生應持戒修善。近則獲天人之福,遠則成就無上菩提。佛教淨土宗教導人們應當修持淨業三福。其第一福乃世間福,內容有四: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其意為:現實生活中人們所深惡痛絕的邪惡行徑,大多不越出殺盜淫妄四種性罪之外,如果有更多的人奉持五戒十善,念佛修德,我國的社會道德風尚將會得到根本的改善。在佛教文化中,許多慈悲苦切的佛言祖語,其實可作為重建社會道德文明的指南,讓人們真正築起恪守道德規範的堤壩,從而提升個體道德人格,淑世牖民。

行文至此,應該說明的是,筆者並非刻意渲染和誇大佛教文化的影響和作用。早在清初,五臺山的二十多座寺廟變為喇嘛廟時,以藏傳佛教的濃厚氛圍和真實環境,成為各民族佛教徒心目中的聖地。三百多年來,吸引了數不清的藏蒙信徒,在漫漫朝拜路上頂風冒雨,徒步跋涉,甚至有人半途倒下。《西巡盛典》卷二記述,“(五臺山)黃教為諸藩部傾心信奉,進關朝山頂禮者,接踵不絕。誠中華衛藏也”。直到今天,每年在熙熙攘攘的遊人中,仍經常見到從蒙藏地區前來的虔誠信徒和遊客。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宗教奇跡。實踐證明,清朝通過宗教等方式聯絡其他少數民族,制衡漢族,以鞏固統治地位,取得一定成功。五臺山所發揮的這一特殊作用,是清朝前期統治者政治智慧的卓越體現,為這座名山的智慧文化添寫了濃重多彩的一筆。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為人類不滅的靈魂,我們在挖掘其深刻內涵時,除了要準確定位主體文化,把握核心文化外,還必須下力氣探索傳統文化(包含五臺山佛教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有機連結,還要使文化真正成為活的靈魂,我們希望五臺山的文殊智慧文化在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彩,成為向遊人源源不斷提供智慧營養的無窮寶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