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同樣是深耕上海,這些TOP10房企一定有你值得借鑒的地方

上海是中國房地產開發商必爭之地, 也是中國百強開發商進駐最多的城市之一, 群雄逐鹿, 隨著越來越多的開發商將總部搬到上海, 上海市場的競爭格局如何?過去10年綜合下來, 在住宅開發領域, 哪些開發商銷售金額最多?哪些開發商開發專案最多?哪些開發商一直保持領先, 哪些開發商後來居上, 哪些開發商已經掉隊?哪些開發商在上海市場拿地投入最多?下文將對過去10年的上海銷售金額和拿地金額排名進行逐一盤點分析。

01

十年間, 哪些開發商在上海住宅市場的銷售金額最多?

萬科、綠地以1370億元並駕齊驅排名第一,

銷售金額遙遙領先於其他企業。

2007-2016十年上海住宅市場銷售金額Top10

上海住宅市場開發商TOP10十年的銷售額均值是710億元。 綜合十年下來, 萬科和綠地以1370億左右的銷售額幾乎並列排名第一, 各自的銷售量相當於近年來上海住宅市場一年全年的銷售量,

遙遙領先於其他企業。 而上海本地一支以城中村改造起家的上海大華企業則以750億左右的銷售額保持在上海市場的前三甲, 實屬不易。 排名在第二陣營的(銷售額介於500-700億元)的房企有保利, 融創, 仁恒和金地。 其中保利在上海市場已經深耕多年, 而融創則是後來居上的企業, 仁恒作為外資房企進入上海超過20年, 其開發的高端項目品質堪稱一流。 TOP10裡排名靠後的有金地, 中海, 恒盛和長實, 其中恒盛雖然過去10年綜合排名靠前, 但目前已經掉隊, 已經傳出被收購的傳聞。

從企業性質來看, 進入TOP10的央企和國企為4家, 民企和股份制公司的也為4家, 外資則為2家。 總體來說, 各種性質的企業在上海都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平分秋色。

02

十年間, 哪些住宅開發商在上海開發的專案最多?都分佈在哪些區域?

綠地過去十年共開發了73個住宅項目, 項目個數遙遙領先, 而TOP10企業開發專案最青睞的區域是浦東(占22%), 其次是青浦(13%)和松江(11%)。

圖:2007-2016上海住宅市場Top10房企項目個數

過去10年,

綠地在上海的住宅項目個數最多, 為73個, 而萬科項目個數約只有綠地項目個數的一半, 為38個。 不過萬科卻實現了與他相同的銷售額, 說明萬科的房子較綠地價格檔次更高。 其餘企業則在20個以下。 TOP10企業的項目均值為19個。

圖:2007-2016上海住宅市場Top10房企專案區域分佈

TOP10企業開發專案最青睞的區域是浦東(占22%), 其次是青浦(13%)和松江(11%)以及寶山(10%)。 而虹口則成為上海市唯一沒有Top10企業投入的地區。

圖:2007-2016TOP10房企專案區域分佈情況

03

過去的黃金十年, 上海住宅開發商的銷售金額增長了多少?

過去十年, 上海住宅TOP10開發商的銷售金額大幅增長, 複合增長率為17.6%,至2016年均值已攀升至151億元。

圖:2007-2016上海住宅市場Top10房企銷售金額均值

由上圖可以看出,2009年以前,銷售金額TOP10企業的銷售均值維持在35億左右的一個較低水準,到2009年TOP10企業的銷售額均值升到70億左右,隨著之後的調控,TOP10企業的銷售額均值開始有所下降,但到了2013年以後,開始上漲,特別是2015和2016年,上海TOP10企業的銷售額均值達到了151億。

04

過去的黃金十年,上海住宅開發商的銷售面積增長了多少?

相對於銷售金額的大幅增長,上海住宅TOP10開發商的銷售面積均值則較為穩定,維持在30-35萬方的水準。

圖:2007-2016上海住宅市場Top10房企銷售面積均值變化

由上圖可以看出,2008年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TOP10房企的銷售面積均值創下歷史低谷,至21萬方,2009年至36萬方,之後兩年隨著國家調控又開始下降,2012年以後開始又逐年上升。總體來看,銷售面積近十年維持在30-35萬方左右的水準,變化不大。

05

近年來隨著大量開發商湧入上海市場,上海住宅開發商TOP10企業的市場份額是否被稀釋?

上海住宅TOP10開發商在調控之年盡顯中流砥柱本色,市場份額有所增加,但隨著2015年以後來自全國各地的開發商大量湧入上海,TOP10企業的市場份額已有所稀釋,市場份額從2014年的高點跳水約8個百分點,至28.5%。

圖:2007-2016上海住宅市場Top10房企市場份額變化

2007年TOP10企業的市場份額較低,僅16.5%,但到了2008年,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實力雄厚TOP10企業則在危機中成為中流砥柱,市場份額猛然翻倍至29.6%,到了2009年,房地產市場出現回升,其他中小房企擇機入市,TOP10企業的市場份額又有所下降。隨之而來的2010和2011年,受到政策調控影響,TOP10企業的市場份額有所增長,到了2014年,TOP10企業的市場份額達到歷史最大,為36.2%,但隨著2015年開始,來自全國各地的開發商紛紛想在上海拿地或把總部至上海,上海市場的競爭格局越來越激烈,TOP10開發企業的市場份額已經開始稀釋,下降至28%左右。

06

過去十年,有哪些開發商一直保持在TOP10裡,哪些開發商後來居上,哪些已掉隊?

近十年來,一直保持在上海銷售金額TOP10的企業是綠地,萬科和大華。後來居上的企業有新城、融創和上海地產集團,掉隊的有恆盛,複地等企業。

表:2007-2016上海住宅市場年度銷售排名歷年變化(單位:億元)

從上表可以看出,近十年來,一直保持在上海住宅銷售金額TOP10的企業是綠地,萬科和大華。萬科和綠地各自五年居於第一,平分秋色。仁恒除2014年不在榜單裡以外,其餘年份均有上榜,保利地產有7次在榜上。保持五年在榜單裡的有里安。後來居上的企業有新城、融創,上海地產集團和旭輝。而掉出TOP10的企業有恆盛,合生創展,複地,星河灣和三湘等企業。

07

近十年綜合下來哪些住宅開發商肯捨得在上海花重金拿地?

綠地在上海市場拿地投入最多,央企和國企、中高端開發商以及閩系企業在上海土地市場砸下重金。

2007-2016上海住宅市場拿地Top10

資料說明:住宅用地資料來源於CREIS中指資料;統計範圍為企業通過公開招拍掛方式獲取的土地,不包括二級市場收並購等其他管道獲取的土地;對於聯合拿地的權益未進行劃分。下同

過去十年住宅TOP10開發商的拿地金額均值為270億元。綠地作為上海本地最大的國企,在上海拿地投入最多,大致在470億左右,而保利和萬科則緊隨其後介於320-340億之間。拿地金額介於200-300億左右的是華潤,融創,金地和保利。近兩年拿地迅猛的珠海企業華髮和閩系企業融信也榜上有名,後來居上。值得注意的是,拿地TOP10企業中有5家是央企和國企,同時4家是中高端住宅的開發商。

表:2007-2016上海住宅市場拿地排名

從過去十年拿地TOP10企業的演變來看,2007-2011年中高端開發商拿地最肯捨得花錢,而到了最近3年,央企(信達,招商,華僑城,中糧地產,金融街,華潤)和閩系企業(正榮,大名城,泰禾和建發)在上海拿地突出。

08

近年來,上海市場開發商拿地門檻提升有多少,如何保持較高的市場地位?

十年間拿地金額均值翻了十倍,2015年以後,TOP10企業的拿地金額均值達到80-100億元,大企業需要花上動輒上百億的資金才能保持一個較好的市場地位。

圖:2007-2016上海住宅市場Top10房企平均拿地金額均值變化

2009年以前,由於土地價格較低,TOP10房企的拿地金額均值較小,在20億以下,但到了2009年市場高歌猛進,則階段性的達到高點為47億左右,隨著市場的調整,2010-2014年,拿地金額較為穩定,到了2015年,拿地金額均值大幅增長至80-100億左右,十年間拿地金額均值翻了十倍。開發商的拿地門檻已大幅提高,上海市場拿地越來越困難。

結 語

從上海市場過去十年住宅開發商的演變可以看出,各路開發商過去十年在上海都得到了較好的發展,銷售金額過去十年逐年增長,可以說上海市場是中國開發商必需搶佔的一個市場。隨著近年來各地開發商紛紛湧入上海,或將總部搬到上海,上海住宅市場 TOP10企業的市場份額已開始稀釋,拿地金額動輒上百億才能保持較好的市場地位,隨著上海土地市場拿地越來越困難,目前許多開發商已紛紛設立環上海區域的開發公司,走出上海,可以說機遇與危機同時存在。上海市場的競爭格局將越來越激烈,我們拭目以待哪些企業還會繼續保持不敗的市場地位,繼續沉澱下來。

更多內容請查看

房天下產業網

http://fdc.fang.com/

或關注

中國指數研究院官微

複合增長率為17.6%,至2016年均值已攀升至151億元。

圖:2007-2016上海住宅市場Top10房企銷售金額均值

由上圖可以看出,2009年以前,銷售金額TOP10企業的銷售均值維持在35億左右的一個較低水準,到2009年TOP10企業的銷售額均值升到70億左右,隨著之後的調控,TOP10企業的銷售額均值開始有所下降,但到了2013年以後,開始上漲,特別是2015和2016年,上海TOP10企業的銷售額均值達到了151億。

04

過去的黃金十年,上海住宅開發商的銷售面積增長了多少?

相對於銷售金額的大幅增長,上海住宅TOP10開發商的銷售面積均值則較為穩定,維持在30-35萬方的水準。

圖:2007-2016上海住宅市場Top10房企銷售面積均值變化

由上圖可以看出,2008年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TOP10房企的銷售面積均值創下歷史低谷,至21萬方,2009年至36萬方,之後兩年隨著國家調控又開始下降,2012年以後開始又逐年上升。總體來看,銷售面積近十年維持在30-35萬方左右的水準,變化不大。

05

近年來隨著大量開發商湧入上海市場,上海住宅開發商TOP10企業的市場份額是否被稀釋?

上海住宅TOP10開發商在調控之年盡顯中流砥柱本色,市場份額有所增加,但隨著2015年以後來自全國各地的開發商大量湧入上海,TOP10企業的市場份額已有所稀釋,市場份額從2014年的高點跳水約8個百分點,至28.5%。

圖:2007-2016上海住宅市場Top10房企市場份額變化

2007年TOP10企業的市場份額較低,僅16.5%,但到了2008年,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實力雄厚TOP10企業則在危機中成為中流砥柱,市場份額猛然翻倍至29.6%,到了2009年,房地產市場出現回升,其他中小房企擇機入市,TOP10企業的市場份額又有所下降。隨之而來的2010和2011年,受到政策調控影響,TOP10企業的市場份額有所增長,到了2014年,TOP10企業的市場份額達到歷史最大,為36.2%,但隨著2015年開始,來自全國各地的開發商紛紛想在上海拿地或把總部至上海,上海市場的競爭格局越來越激烈,TOP10開發企業的市場份額已經開始稀釋,下降至28%左右。

06

過去十年,有哪些開發商一直保持在TOP10裡,哪些開發商後來居上,哪些已掉隊?

近十年來,一直保持在上海銷售金額TOP10的企業是綠地,萬科和大華。後來居上的企業有新城、融創和上海地產集團,掉隊的有恆盛,複地等企業。

表:2007-2016上海住宅市場年度銷售排名歷年變化(單位:億元)

從上表可以看出,近十年來,一直保持在上海住宅銷售金額TOP10的企業是綠地,萬科和大華。萬科和綠地各自五年居於第一,平分秋色。仁恒除2014年不在榜單裡以外,其餘年份均有上榜,保利地產有7次在榜上。保持五年在榜單裡的有里安。後來居上的企業有新城、融創,上海地產集團和旭輝。而掉出TOP10的企業有恆盛,合生創展,複地,星河灣和三湘等企業。

07

近十年綜合下來哪些住宅開發商肯捨得在上海花重金拿地?

綠地在上海市場拿地投入最多,央企和國企、中高端開發商以及閩系企業在上海土地市場砸下重金。

2007-2016上海住宅市場拿地Top10

資料說明:住宅用地資料來源於CREIS中指資料;統計範圍為企業通過公開招拍掛方式獲取的土地,不包括二級市場收並購等其他管道獲取的土地;對於聯合拿地的權益未進行劃分。下同

過去十年住宅TOP10開發商的拿地金額均值為270億元。綠地作為上海本地最大的國企,在上海拿地投入最多,大致在470億左右,而保利和萬科則緊隨其後介於320-340億之間。拿地金額介於200-300億左右的是華潤,融創,金地和保利。近兩年拿地迅猛的珠海企業華髮和閩系企業融信也榜上有名,後來居上。值得注意的是,拿地TOP10企業中有5家是央企和國企,同時4家是中高端住宅的開發商。

表:2007-2016上海住宅市場拿地排名

從過去十年拿地TOP10企業的演變來看,2007-2011年中高端開發商拿地最肯捨得花錢,而到了最近3年,央企(信達,招商,華僑城,中糧地產,金融街,華潤)和閩系企業(正榮,大名城,泰禾和建發)在上海拿地突出。

08

近年來,上海市場開發商拿地門檻提升有多少,如何保持較高的市場地位?

十年間拿地金額均值翻了十倍,2015年以後,TOP10企業的拿地金額均值達到80-100億元,大企業需要花上動輒上百億的資金才能保持一個較好的市場地位。

圖:2007-2016上海住宅市場Top10房企平均拿地金額均值變化

2009年以前,由於土地價格較低,TOP10房企的拿地金額均值較小,在20億以下,但到了2009年市場高歌猛進,則階段性的達到高點為47億左右,隨著市場的調整,2010-2014年,拿地金額較為穩定,到了2015年,拿地金額均值大幅增長至80-100億左右,十年間拿地金額均值翻了十倍。開發商的拿地門檻已大幅提高,上海市場拿地越來越困難。

結 語

從上海市場過去十年住宅開發商的演變可以看出,各路開發商過去十年在上海都得到了較好的發展,銷售金額過去十年逐年增長,可以說上海市場是中國開發商必需搶佔的一個市場。隨著近年來各地開發商紛紛湧入上海,或將總部搬到上海,上海住宅市場 TOP10企業的市場份額已開始稀釋,拿地金額動輒上百億才能保持較好的市場地位,隨著上海土地市場拿地越來越困難,目前許多開發商已紛紛設立環上海區域的開發公司,走出上海,可以說機遇與危機同時存在。上海市場的競爭格局將越來越激烈,我們拭目以待哪些企業還會繼續保持不敗的市場地位,繼續沉澱下來。

更多內容請查看

房天下產業網

http://fdc.fang.com/

或關注

中國指數研究院官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