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對話策展人晏燕:我們身在現在 藝術身在未來

“.zip未來的狂想”

展覽機構:今日美術館

對話策展人

晏燕 (策展人、今日美術館展覽及學術副館長)

北青藝評:做這個展覽的初衷和定位是什麼?

晏燕:我們做未來館的初衷是積極探索、暢想未來藝術的面貌和發展態勢, 以及它在當下的表現形式。 我們的願景是依託今日美術館將“今日未來館”打造成一個完美結合虛擬空間和實體空間的綜合性未來藝術平臺, 突破時空局限, 使其成為承載未來藝術構想的最佳實驗溫床。

而這個專案會基於每一屆展覽的成果, 不斷地持續下去。

作為一個探索性的綜合平臺, “今日未來館”希望更大程度地集結並鼓勵新時代藝術家運用新技術, 利用電腦生成、處理資訊並將其轉為視覺化圖像, 利用虛擬實境(VR)、增進現實(AR)及混合現實等技術, 思考並摸索媒體藝術的發展方向, 探索藝術發展與人的關係。 在這一個過程中, 我們強調展示上對巨大體量的沉浸式投影空間的塑造, 關注不同類別的跨媒介藝術作品代表的媒體屬性, 給觀眾帶來的啟迪。 並在長久的時間內, 我們致力於打造一個雲端的平臺, 將代表未來的藝術家及想法都集結起來。

《Embers》, 施政, 沉浸式投影, 4'30", 2017

北青藝評:展覽主題為什麼叫“.zip”?

晏燕:展覽過程中我思考得更多的是, 今日未來館作為一個品牌性的展覽及綜合的媒介平臺, 總結它的過去, 立足當下, 並展望它的發展。 所以關於今年展覽主題的探討, 我和本次展覽另一位策展人吳玨輝有多次往復的討論。

首先是希望展覽的主題可以提供一個全新的理解媒體藝術的思路, 或者切入點, 一方面, 儘量全面地呈現一個複合、交錯發展的媒介藝術的生態及面貌, 提供人們經驗之外的對於媒體藝術的全新闡釋;另一方面, 我們進一步推演出, 在這個互生的系統中, 媒介差異性的表徵只是一方面的特徵, 更重要的是它們起到的建構作用, 就像建構未來的藝術藍圖, 甚至是我們的社會形態, 預見未來的發展一樣的重要意義。

北青藝評:您如何看待近幾年新媒體藝術曝光度的不斷增加, 或者說商業上的成功?(如上海龍美術館James Turrell的大型個展, 以及佩斯畫廊Teamlab花舞森林展)

晏燕:總的來看, 中國“新媒體藝術”的發展及生態, 呈現出越來越多元及成熟的狀態。

一方面, 科研實力的支撐, 藝術家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媒介材料及技術, 又加上機構的推薦, 使得藝術家擁有了更多和更大的展示機會;最關鍵的是, 新媒體藝術展覽觀眾的熱度比一般的展覽要高, 因此也有了更大的受眾群體, 也因此擁有了更多的關注度及曝光。 但另一方面, 因為“新媒體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歷史並不長久, 與西方伴隨著每一個時代技術革命而生的新媒體藝術的線索而言, 我們缺乏理論支撐, 缺乏系統的梳理, 同時也缺乏有效的引導。 在這一思路下, 我們希望“今日未來館”作為一個探索性的綜合平臺, 在持續的時間內, 對這部分藝術的梳理和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引導一些嚴肅的價值。

《電血袋》,吳玨輝,充電裝置,尺寸可變,2016

北青藝評:作為策展人,您希望觀眾從展覽中獲得什麼?

晏燕:這個展覽的主題以“.zip”壓縮格式切入,是希望通過觀眾的參與與解壓,體驗媒體藝術的豐富性,以此引導他們對於發展的一種思考。展覽也沒有給予觀眾一個確切的答案,但是通過一個展覽能夠帶動思考或者引發的內容,是我們非常期待的。

北青藝評:目前社會各界(藝術家、媒體、評論家、觀眾等)對展覽的回饋如何?您認為展覽是否收到了預期的反響?

晏燕:我們做展覽的心態是非常開放的,首先一個展覽引發一些探討,但它卻不能解決所有存在著的問題。通過這個展覽我們收穫了很多肯定的評價,但是我們的感覺是這也只是一個探索性的起點,中國新媒體藝術的發展面臨一個最好的時機,也面臨著一定程度上的挑戰,我們希望通過一個個展覽去推演和進化我們的思考,並和觀眾一起探討一起成長。

文/楊欣欣

本文刊載於20170811《北京青年報》B5版

文藝能超脫

評論是態度

北青藝評

往期精選

《電血袋》,吳玨輝,充電裝置,尺寸可變,2016

北青藝評:作為策展人,您希望觀眾從展覽中獲得什麼?

晏燕:這個展覽的主題以“.zip”壓縮格式切入,是希望通過觀眾的參與與解壓,體驗媒體藝術的豐富性,以此引導他們對於發展的一種思考。展覽也沒有給予觀眾一個確切的答案,但是通過一個展覽能夠帶動思考或者引發的內容,是我們非常期待的。

北青藝評:目前社會各界(藝術家、媒體、評論家、觀眾等)對展覽的回饋如何?您認為展覽是否收到了預期的反響?

晏燕:我們做展覽的心態是非常開放的,首先一個展覽引發一些探討,但它卻不能解決所有存在著的問題。通過這個展覽我們收穫了很多肯定的評價,但是我們的感覺是這也只是一個探索性的起點,中國新媒體藝術的發展面臨一個最好的時機,也面臨著一定程度上的挑戰,我們希望通過一個個展覽去推演和進化我們的思考,並和觀眾一起探討一起成長。

文/楊欣欣

本文刊載於20170811《北京青年報》B5版

文藝能超脫

評論是態度

北青藝評

往期精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