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互聯醫療產品形態及發展機會初探

朋友約我聊一下他們類似醫護到家的項目, 去之前梳理了一下互聯醫療的現狀, 根據個人的理解, 從行業機會和產品形態的角度聊聊互聯網醫療的未來。

政策背景

醫療行業是一個政策、資源推動的市場, 從政策的角度看醫療最核心醫生資源被鬆綁, 有望得到更高的利用率。

2015年09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 提出提高資源利用率, 資源再分配。 2015年11月20日《關於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指導意見的通知》, 鼓勵執業醫師到養老機構多點執業。 2015年12月7日, 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召開前9天,
我國第一家互聯網醫院在烏鎮互聯網創新發展試驗區成立, 由政府帶頭創辦。 2016年03月11日, 《關於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社會力量參與, 整合線上線下資源, 規範醫療物聯網和健康醫療應用程式管理。 積極開展互聯網線上健康諮詢、預約診療、候診提醒、劃價繳費、診療報告查詢等便捷服務。 2016年04月26日《關於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6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提出加快開展分級診療試點、擴大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進一步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 2017年2月28日, 國家衛生計生委發佈了《醫師執業註冊管理辦法》, 醫生多點執業的大門打開。 2017年03月06日《關於印發“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提出的主要指標主要圍繞老年人展開。

所有政策都圍繞著分級診療和醫養結合改進, 醫療服務作為公共基礎服務, 基本的指導原則是:“按照以人為本、群眾自願、統籌城鄉、創新機制的原則, 以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為重點, 以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分級診療為突破口, 完善服務網路、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 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形成科學合理就醫秩序, 逐步建立符合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 切實促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可及。 ”

所有改革的核心思路, 雖然沒有掃除所有的政策障礙, 但是至少方向是明確的:

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 分級診療。 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養老由社區、機構、企業逐步試點接入。
放開對核心資源的控制, 讓社會其他資源能介入接入, 減輕政府服務壓力。

社會背景

雖然要進行改革, 也希望有各種機構介入, 但醫療作為公共基礎服務, 有一些底線不能破, 醫聊市場的開放必須要在監管之下。

公共服務面向普通大眾民眾, 價格要受控, 不能有大波動。 這個比較好理解, 大多數人面對醫院已經是窮人了, 改革不能改的讓大家更看不起病, 那樣就成社會病了。 類似於公共出行一樣, 滴滴怎麼搞都可以, 但是要讓“的士”服務這種社會認知的公共服務價格上漲, 政府是不會答應的。 核心的醫療資源, 醫生、護士、藥品要能自由流動和使用, 但是在目前醫生護士資源資源整體短缺,
國家不能也不會容忍社會資源帶走公共資源的核心。 醫生雖然可以點執業, 但是你至少先得是一個“點”, 至少要是一個合法的醫療機構。 至於護士的多點執業, 樂觀估計也會在兩年之內開放, 但醫生、護士資源的如果離開了醫療機構, 就不能稱之為完整的醫生和護士, 所有的醫療機構都是在監管之內的。 估計現在拿一個互聯網醫院的牌照, 外來可以賣很多錢。 在醫療這個領域風險沒有政府背書, 利益, 特別是醫患關係很容易定義成社會穩定性問題的時代裡, 醫院其實也不想承擔風險、醫生護士作為個人幾乎沒有承擔那風險的能力。 最後的結果應該和現在差不多, 在哪個機構出問題, 醫鬧繼續去哪個機構。
隨著人口的老齡化, 醫療醫護的資源將會進一步短缺。 醫療的設備、醫藥價格都可以通過技術的進步相對下降, 但是醫生護士的時間成本、技能成本不僅不會下降, 還會隨著供需關係的傾斜越來越高。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 貧富差距不斷擴大, 當前的基礎公共醫療提供的服務不能滿足先富起來的人群的便捷性、服務化、高逼格需求。 患者人群由於疾病、財富的不同開始分化, 特別是在慢性病、出行不便疾病、養老護理方面產生獨特的服務需求。

在這樣一個政治背景、社會背景之下, 看看技術能帶來些什麼, 如果有一天互聯網醫院成功了, 社會醫療是什麼樣的?

互聯網醫院的發展與未來

醫療行業的改革給互聯網從業者帶來了希望和機會, 互聯網從業者在醫療行業並不是第一次進入,而是深耕多年。目前看醫院的發展經歷了大概有三個階段:

資訊化醫院網路醫院互聯網醫院

鑒於醫療行業的最核心優質醫療資源、國家政策等都會長期掌握在公立醫院,同時醫療行業的發展多種多樣,我們主要看看互聯網企業介入之後,醫養結合的大背景下上門服務業務的發展。我們以現有的醫護到家作為標杆。

從醫護到家的角度去看到機會:上門服務的使用者訴求強烈。就北京的老齡化而言,2014年的人口統計顯示,80歲以上的老人16.5萬以上,65到80歲的老人群體195萬以上,孕產婦30萬以上、四歲一下90萬以上人群,共計330萬人口。大量的使用者群體確確實實需要更方便的上門服務,從醫護到家的用戶回饋來看,上門服務的訴求是非常強烈的。醫護資源是否願意進行上門服務。依然針對醫護到家的護士資源進行分析,就會發現護士群體雖然時間非常緊張,但是在看在理想的回報和便捷性上面來看,大家還是願意冒著不合法、不規範的風險提供上門服務的。如果有了一點的保障,收入穩定增長,護士群體的從業人群有望擴大。使用者的付費可以通過服務專案的不同作定價。對於醫療服務的付費而言患者永遠都處於弱勢地位,常言說的好“救急不救窮”大多是這個時候說的。對於上門服務有強烈的需求的人群而言,出行、去醫院、排隊掛號等帶來找人幫忙、時間成本都可以用作醫療費用的支付。對於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上門服務而言是值得的。從服務內容上看,有治療型、康復型,舒緩型。上門醫療服務的群體,通常需要頻率穩定、週期性、長時間的服務。結合智慧硬體、遠端診療,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來實現更好的服務。社區醫療中心有上門服務的業務,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開始合作,在推進家庭醫生業務,但是由於費用與風險的問題上門服務並沒有得到大規模推廣,合作的機會在這兒可能打開新的機會視窗。社區醫療機構作為底層的醫療機構,是具備藥品保存、急救設施以及醫療行業上下游資源,來保障就近服務的能力的。醫生資源從政策上已經可以多點執業,再上門服務是可以通過醫生作為節點,中轉完成上門醫療服務,解決護士不能上門的問題。

從醫護到家的角度去看到障礙:是否算是“多點執業”中的點,是否擁有醫療機構的許可證。護士資源目前不可以多點執業,從政策角度而言是不能上門服務的,亟待政策支援。通過O2O方式引入的資源,看上去是經過認證的,但是並沒有經過上門服務規範化培訓,這一點甚至連滴滴打車都做得比醫護到家更好。好在從目前看,由於風險太高,醫護到家派單時基本上都配單給自己掌握的醫生或護士資源。無論距離多遠,都先在用戶認知上建立起護士就近服務的模型。關於醫療藥品與配件。對於醫護到家的O2O護士而言,上門服務之前需要與患者溝通是否有輸液器、有棉簽各種各樣的醫療配件的,目前護士基本上自行解決,比如在自己任職機構獲得,自行攜帶,無論是從資源的歸屬,還是藥品的存儲上都存在問題。在支付能力方面,即使用戶有能力支付,但接入、打通醫保體體系可能監管跟蹤會有所幫助。

針對上門服務醫療服務的建議:取得醫療機構許可證、衛計委衛生監督所備案,首先是一家醫院。互聯網醫療和公眾醫療的區別:高服務、高收費、小眾群體 VS 低服務、低收費、全民醫療。縮減服務範圍,只針對強上門的醫療服務。建立自己的醫療團隊,通過醫生帶護士的方式出現,先期B2C,中期C2C放大,後期B2C管控。擁有醫院建設人才,建立完善的醫療平臺,為醫護人員建立背書與保障。建立醫療護士站,更好的辦法是通過也養老、社區服務中心、診所藥店的合作,來完成上門服務的保障。目前市面上的線上諮詢類平臺可能會是業務的競爭對手。目標使用者以高端服務人群為主切入,做高品質,標準化服務。根據業務服務內容,簽訂長期服務合同,按長週期預付費。與保險合作,共用用戶。加強和智慧醫療設備的合作與研發。

互聯網企業特點可能讓行業亂象叢生:路子野,敢碰觸法律風險,走在政策的前面。缺乏監管,操作不規範,容易出現流程控制不當,提供不合理的使用者訴求對服務人員、資質的審核存在嚴重放水的黑歷史。對機會的大量資源投入,帶來的行業的不正常的法杖。比如自建醫療服務中心、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等。並購帶來的服務動盪。

只是外行個人的看法,抛磚引玉。

本文由 @updatedb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互聯網從業者在醫療行業並不是第一次進入,而是深耕多年。目前看醫院的發展經歷了大概有三個階段:

資訊化醫院網路醫院互聯網醫院

鑒於醫療行業的最核心優質醫療資源、國家政策等都會長期掌握在公立醫院,同時醫療行業的發展多種多樣,我們主要看看互聯網企業介入之後,醫養結合的大背景下上門服務業務的發展。我們以現有的醫護到家作為標杆。

從醫護到家的角度去看到機會:上門服務的使用者訴求強烈。就北京的老齡化而言,2014年的人口統計顯示,80歲以上的老人16.5萬以上,65到80歲的老人群體195萬以上,孕產婦30萬以上、四歲一下90萬以上人群,共計330萬人口。大量的使用者群體確確實實需要更方便的上門服務,從醫護到家的用戶回饋來看,上門服務的訴求是非常強烈的。醫護資源是否願意進行上門服務。依然針對醫護到家的護士資源進行分析,就會發現護士群體雖然時間非常緊張,但是在看在理想的回報和便捷性上面來看,大家還是願意冒著不合法、不規範的風險提供上門服務的。如果有了一點的保障,收入穩定增長,護士群體的從業人群有望擴大。使用者的付費可以通過服務專案的不同作定價。對於醫療服務的付費而言患者永遠都處於弱勢地位,常言說的好“救急不救窮”大多是這個時候說的。對於上門服務有強烈的需求的人群而言,出行、去醫院、排隊掛號等帶來找人幫忙、時間成本都可以用作醫療費用的支付。對於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上門服務而言是值得的。從服務內容上看,有治療型、康復型,舒緩型。上門醫療服務的群體,通常需要頻率穩定、週期性、長時間的服務。結合智慧硬體、遠端診療,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來實現更好的服務。社區醫療中心有上門服務的業務,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開始合作,在推進家庭醫生業務,但是由於費用與風險的問題上門服務並沒有得到大規模推廣,合作的機會在這兒可能打開新的機會視窗。社區醫療機構作為底層的醫療機構,是具備藥品保存、急救設施以及醫療行業上下游資源,來保障就近服務的能力的。醫生資源從政策上已經可以多點執業,再上門服務是可以通過醫生作為節點,中轉完成上門醫療服務,解決護士不能上門的問題。

從醫護到家的角度去看到障礙:是否算是“多點執業”中的點,是否擁有醫療機構的許可證。護士資源目前不可以多點執業,從政策角度而言是不能上門服務的,亟待政策支援。通過O2O方式引入的資源,看上去是經過認證的,但是並沒有經過上門服務規範化培訓,這一點甚至連滴滴打車都做得比醫護到家更好。好在從目前看,由於風險太高,醫護到家派單時基本上都配單給自己掌握的醫生或護士資源。無論距離多遠,都先在用戶認知上建立起護士就近服務的模型。關於醫療藥品與配件。對於醫護到家的O2O護士而言,上門服務之前需要與患者溝通是否有輸液器、有棉簽各種各樣的醫療配件的,目前護士基本上自行解決,比如在自己任職機構獲得,自行攜帶,無論是從資源的歸屬,還是藥品的存儲上都存在問題。在支付能力方面,即使用戶有能力支付,但接入、打通醫保體體系可能監管跟蹤會有所幫助。

針對上門服務醫療服務的建議:取得醫療機構許可證、衛計委衛生監督所備案,首先是一家醫院。互聯網醫療和公眾醫療的區別:高服務、高收費、小眾群體 VS 低服務、低收費、全民醫療。縮減服務範圍,只針對強上門的醫療服務。建立自己的醫療團隊,通過醫生帶護士的方式出現,先期B2C,中期C2C放大,後期B2C管控。擁有醫院建設人才,建立完善的醫療平臺,為醫護人員建立背書與保障。建立醫療護士站,更好的辦法是通過也養老、社區服務中心、診所藥店的合作,來完成上門服務的保障。目前市面上的線上諮詢類平臺可能會是業務的競爭對手。目標使用者以高端服務人群為主切入,做高品質,標準化服務。根據業務服務內容,簽訂長期服務合同,按長週期預付費。與保險合作,共用用戶。加強和智慧醫療設備的合作與研發。

互聯網企業特點可能讓行業亂象叢生:路子野,敢碰觸法律風險,走在政策的前面。缺乏監管,操作不規範,容易出現流程控制不當,提供不合理的使用者訴求對服務人員、資質的審核存在嚴重放水的黑歷史。對機會的大量資源投入,帶來的行業的不正常的法杖。比如自建醫療服務中心、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等。並購帶來的服務動盪。

只是外行個人的看法,抛磚引玉。

本文由 @updatedb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