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義大利“景德鎮”的陶瓷來到杭州

你見過畢卡索的畫, 見過他的陶瓷嗎

上圖:畢卡索“折磨人的農牧神的臉”。

下圖:繪有“帕爾修斯和安德洛墨達”的雙耳瓶。

3月25日上午, “千年馬約裡卡陶瓷精粹—義大利法恩紮國際陶瓷博物館典藏”展在杭州西湖文化廣場的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開幕。

看慣了古雅風中國陶瓷的觀眾, 會在這裡感受到陶瓷在歐洲展現的另一面——華麗、雍容、美輪美奐。

有必要將展覽名字中的兩個關鍵字解釋清楚:“法恩紮”和“馬約裡卡”。

法恩紮(FAENZA), 義大利北部一座古老的城市。 法恩紮之於歐洲, 相當於景德鎮之於中國。 這裡是歐洲最重要的陶瓷產地之一,

古老的制瓷傳統可以追溯至12世紀, 其鼎盛期, 則與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相伴隨。

令法恩紮最出名的, 是一種叫馬約裡卡的瓷器。 馬約裡卡是義大利錫釉陶的統稱, 15世紀時傳入法恩紮, 正逢文藝復興運動興起, 法恩紮的藝術家們借著這股風, 一直將馬約裡卡發展至今。

在本次展覽的150件展品, 全部自義大利法恩紮國際陶瓷博物館漂洋過海而來, 這是歐洲最大的陶瓷博物館。 展覽至5月25日結束。

畢卡索、馬蒂斯

都曾來過這裡

有一件展品是策展人特別推薦的——《折磨人的農牧神的臉》, 藍彩白釉陶大圓盤, 中間是一張典型的畢卡索筆下的臉, 正出自畢卡索之手。

或許,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 畢卡索只是一位畫家,

但其實他在雕塑和陶瓷領域, 也一樣“會玩”。

他的陶瓷, 模仿古希臘羅馬舊物表面的繪畫, 通過現代的裝飾圖案使表現力更為強烈, 瓷器逐漸蛻去器皿功能而成為雕塑, 影響著藝術家們開始在陶瓷上灌注現代前衛藝術。

這件陶盤完成於1956年, 當時, 在法國南部的瓦洛裡斯, 畢卡索有機會接觸到陶瓷廠, 這滿足了他對陶瓷的好奇, 並激發了創作靈感。 1947年夏天起畢卡索開始探索陶藝, 他把不同的形狀和紋飾交替整合, 並在繪畫中融入粘土雕塑手法, 創作出近乎幻覺的效果。 畢卡索的陶藝作品受希臘藝術和古典藝術的影響, 也和神話故事有關, 並同時使用洞窟壁畫工藝, 因此兼有前哥倫布時期藝術風格, 據說, 這是對偉大的遠古陶瓷文明的一種致敬。

1944年, 法恩紮國際陶瓷博物館在二戰炮火裡毀於一旦。 畢卡索特意前後捐獻了數件作品, 以説明這個地方恢復元氣, 《折磨人的農牧神的臉》正是其中之一。 這也是這件作品並非完成於義大利法恩紮的原因。

在20世紀初, 還有另外一位畫家被這個小城吸引。 野獸派的代表畫家馬蒂斯, 在遊歷法恩紮時, 邂逅一位少女, 從而完成了作品《法恩莎少女》。

吸引他們的, 或許是法恩紮一直活躍的創作氣氛。

14世紀, 馬約裡卡的錫釉陶從西班牙傳入這個義大利小城。 在文藝復興自由、開放的氛圍中, 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神話、宗教故事及油畫成為了法恩紮陶瓷藝術家們的主要素材。

遊走整個展覽,

你會發現, 在這些陶瓷上, 幾乎能看到中世紀至今的所有重要藝術元素。

展覽中的一把執壺, 裝飾著中世紀流行的平行花紋。 在往裡走, 還有哥特式的, 一圈細密的綠葉環繞玫瑰花朵。 17世紀的法恩紮白陶, 又是完全不同的“簡約風”。

歐洲人的中國風

“西湖”對岸是城堡

如果你在展廳裡發現了一些“中國風”的瓷器, 不要懷疑, 沒錯, 它們的風格是受到了中國瓷器的影響。

16世紀時, 中國瓷器傳播到歐洲, 被富裕家庭當做新奇玩意收藏著。 在當地的制瓷界, 中國瓷器的原料還是個謎, 甚至引發一些神奇傳說。

展覽中的一個陶盤, 模仿的就是明朝青花瓷的畫風, 盤底花環的中央還畫著一枚貝殼, 而貝殼在馬可波羅時代象徵著瓷器。

17世紀以後, 東印度公司等開始大量進口中國瓷器, 歐洲本地制瓷業中, 迅速吹起“中國風”, “中國風”的紋樣五花八門且帶著異國情調, 植物、建築、人物——均被義大利各地陶瓷廠以自己的方式演繹。

有個盤子上的畫面像極了西湖邊的景色, 水岸邊立有一座塔, 周圍樹木、花草鬱鬱蔥蔥, 可遠景卻露出了馬腳, 對岸的建築居然是歐洲城堡。 這或許便是一個中西結合的產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