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死於驕傲:諸葛亮被忽視的一個性格側面

文:曲海峰 · 長春工大人文學院

圖:Internet | 編輯:W2D

曾有人說, 諸葛亮嫉賢妒能, 最後殺了馬謖, 我卻不這麼認為, 現在看看馬謖怎麼獲得孔明信任, 最後敗事的。

《劉先主遺詔托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先主托孤時看到馬良的弟弟馬謖, 於是讓他退出去, 問諸葛亮這人才能如何。 孔明評價說“當世之英才”。 劉備說:“不然。 朕觀此人, 言過其實, 不可大用。 丞相宜深察之。 ”

這是第一次談及馬謖。

《征南寇丞相大興師 抗天兵蠻王初受執》:馬謖替天子傳命到孔明軍中, 和孔明說了一番話。 之前諸將都輕視南蠻, 覺得不懂謀略, 輕易能征服,

沒必要興師動眾, 他們都認為孔明作為蜀國精神支柱不能有一點閃失。 孔明一番苦心, 無人知曉, 很是寂寞。 這時馬謖對孔明說:

“愚有片言, 望丞相察之:南蠻恃其地遠山險, 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 明日複叛。 丞相大軍到彼, 必然平服;但班師之日, 比用北伐曹丕;蠻兵若知內虛, 其反必速。 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 攻城為下;心戰為上, 兵戰為下。 ’願丞相但服其心足矣。 ”

孔明談曰:“幼常足知吾肺腑也!”於是孔明遂令馬謖為參軍, 即統大軍前進。

這是第二次寫馬謖。

古人有才華之士, 甘心寂寞的少, 多半有曲高和寡的感慨。 能碰到一個知音, 那是非常值得激動的事。 否則俞伯牙也不會為鐘子期摔琴了。

另外古代人有個報恩的觀點, 有才能的人就等著別人賞識,

如能碰到, 為其丟性命也在所不惜。 當然這種報也是等價的, 如豫讓一個勁復仇, 原因是主上以“國士待我”, 所謂的人敬我一尺, 我敬人一丈。

諸將都不理解孔明, 這時有個人理解孔明的苦心, 孔明怎麼能不激動, 不引為知己呢?另外一個原因是劉備死了。 劉備很多人不喜歡, 覺得這人活得不痛快, 實際上, 劉備這人很厲害, 不過這種厲害隱藏起來了, 一般人感覺不到(劉備是外儒內道的人物, 讀懂了劉備對於理解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的馭人手段很有幫助, 筆者將另外著文分析)。 所謂大智若愚的類型, 和曹操囂張外露不同。 至少劉備在識人用人收服人心幾方面比曹操和孫權要強。 劉備絕對是白手起家,

另兩人都有些勢力, 做過大官或有祖業, 起事容易。 劉備二十八歲和關張結義, 然後喪家犬一樣東奔西逃, 最後坐擁西川, 絕對是很有手腕的。 沒這本事, 諸葛亮也不會跟他, 不是什麼人三顧茅廬都能把諸葛亮請出來的。 劉備一死, 沒人理解諸葛亮了, 這時馬謖正好送上門, 怎麼能不讓孔明欣喜。

諸葛亮這一誤, 實際是誤在古代士君子的某種心理上了。

《渡瀘水再縛番王 識詐降三擒孟獲》:孟獲派弟弟孟優去孔明軍中送珠玉寶貝, 晚上要裡應外合。 當時帳中有馬謖、呂凱、蔣琬、費禕等人, 諸葛亮聽到孟優來了, 只回頭問馬謖, “汝知其來意否?”馬謖說, 不敢明言, 寫在手上讓諸葛亮看了。 諸葛亮很是贊同, 於是分兵派將。

這裡面真是太微妙了。

正常來說, 孔明應該問帳中諸人知不知道來意, 但只回頭問馬謖, 說明諸葛亮眼裡沒有眾人, 覺得他們根本不能知道。 這個細節一般不解讀, 但我發現, 這個細節充分說明, 孔明心中的傲, 不輸於其他任何人。 他表面的謙和功夫做得太到位了, 所以大家感覺不到。 然而, 孔明的傲慢之心一起, 後面的決策一定要失誤了。

馬謖的回應也很有問題, 帳中這些人都是征戰多年, 值得信任的文武, 馬謖偏偏要寫在手上, 不明說, 心中已經存了一份瞧不起營中眾人的心思, 這樣的人, 一旦脫離孔明的控制, 單獨挑大樑, 必然聽不進別人意見, 從而誤事。 後來馬謖果然不聽王平建議, 結果大敗被斬。

劉備對馬謖的評價是“言過其實,

不可大用”, 怎麼判斷出來的不清楚, 但是一個人善於揣摩別人心意, 就挑好聽的說。 再有才華, 其人格也是有問題的, 這樣的人要麼因為恃才傲物誤事, 要麼可能不忠。 “巧言令色鮮矣仁”, 這是對這類人物的一個判斷。

這裡值得提一句, 有人說:“巧言令色鮮矣仁”的斷語導致中國人後來多沉默, 不願表露自己。 這個有些過了, 中國人的性格形成因素很複雜。 孔子在《論語》第十章說:便便言唯謹爾。 也是提倡辯才無礙, 但是要求謹慎, 把話說清楚了, 不要誇誇其談。 這和巧言令色是兩個概念。

我們再談談推廣傳統文化的陳大惠的一個觀察。

“我們留心觀察周圍的朋友、家人, 當他出事出問題之前一定會有先兆, 什麼先兆?就是反常。 什麼反常?比如傲慢。 無比的傲慢,決定要出事,為什麼?他那張桌子已經開始發抖,已經開始變形了,已經不正常了。

我今天給各位帶來了一本書,這本書是新華出版社出版的,名字叫《地獄門前》,講李真的。通過這本書,我們看到他很多的作為,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失常’。說這個人精神失常,言語失常,為什麼?一個新華社的記者給我講,李真做了國稅廳廳長後,走路橫著走,指手畫腳,感覺好像天王老子,已經都沒人樣了。”

其實上面的道理西方的諺語說的也很清楚:上帝欲讓誰滅亡,必讓其瘋狂。先慢其心,讓對手驕傲起來,離危險就不遠了。基督教有七宗罪的說法,六世紀的教宗額我略一世為其排序: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暴食、色欲。之所以稱為罪,是因為每種狀態下都自視比神重要,因為不能全身心投入去愛神。如果不把神做人格化理解,而是像佛教的心性一樣,那麼這裡的罪更像人心的迷失。而傲慢在所有的迷失中被視為最應該警惕的。所謂殊途同歸,細細考校起來,東西方對人性中某些部分的的警惕表現出驚人的相似。

再回到《三國演義》,羅貫中在書裡表現出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他刻畫了一個系列的人物的傲慢。關羽輕視陸遜而走麥城,劉備因為輕視孫權屈死白帝城,曹操因為輕視孫劉聯軍赤壁一敗,諸葛亮慢心一起失了街亭。這樣的人與事可以列出很多,他們用人生的重大失誤,詮釋了驕兵必敗的訓誡。對此,讀三國不可不細察。其實,四大名著都因警世的意義而成為名著,如果你讀時,能反觀自身,怵然警醒,那麼就真的深諳三昧了。

無比的傲慢,決定要出事,為什麼?他那張桌子已經開始發抖,已經開始變形了,已經不正常了。

我今天給各位帶來了一本書,這本書是新華出版社出版的,名字叫《地獄門前》,講李真的。通過這本書,我們看到他很多的作為,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失常’。說這個人精神失常,言語失常,為什麼?一個新華社的記者給我講,李真做了國稅廳廳長後,走路橫著走,指手畫腳,感覺好像天王老子,已經都沒人樣了。”

其實上面的道理西方的諺語說的也很清楚:上帝欲讓誰滅亡,必讓其瘋狂。先慢其心,讓對手驕傲起來,離危險就不遠了。基督教有七宗罪的說法,六世紀的教宗額我略一世為其排序:傲慢、妒忌、暴怒、懶惰、貪婪、暴食、色欲。之所以稱為罪,是因為每種狀態下都自視比神重要,因為不能全身心投入去愛神。如果不把神做人格化理解,而是像佛教的心性一樣,那麼這裡的罪更像人心的迷失。而傲慢在所有的迷失中被視為最應該警惕的。所謂殊途同歸,細細考校起來,東西方對人性中某些部分的的警惕表現出驚人的相似。

再回到《三國演義》,羅貫中在書裡表現出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他刻畫了一個系列的人物的傲慢。關羽輕視陸遜而走麥城,劉備因為輕視孫權屈死白帝城,曹操因為輕視孫劉聯軍赤壁一敗,諸葛亮慢心一起失了街亭。這樣的人與事可以列出很多,他們用人生的重大失誤,詮釋了驕兵必敗的訓誡。對此,讀三國不可不細察。其實,四大名著都因警世的意義而成為名著,如果你讀時,能反觀自身,怵然警醒,那麼就真的深諳三昧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