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金融科技步入2.0時代:“監管科技”將引入

作者:記者 金微 博鼇報導

互聯網金融以後, 金融科技成為熱門詞, 究竟是概念炒作多還是真實發展水準。 眼下正在召開的博鼇亞洲論壇或許能找到些答案。

3月23日, 博鼇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第一天, 金融科技成為熱門議題之一。 上午, 博鼇亞洲論壇專門發佈了主題為“金融創新與規範發展”的《互聯網金融報告 2017》;而下午, 一場關於金融科技的分論壇也成為最熱門的場次, 論壇還未開始現場早已排起長隊, 因為人員滿額現場還一度發生爭吵。

從2014年開始, 每年博鼇論壇都會發佈互聯網金融的報告, 此前四次報告的主題依次是:通往理性繁榮、聚集 P2P 網路借貸、傳統金融的互聯網化。

近年來, “金融科技”則強勢崛起, 科技逐步與金融業務深度融合, 以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為代表的新技術逐漸成為驅動金融發展的新動力。 新華社瞭望智庫發佈報告稱, 中國金融科技行業已經進入到大資料風控、智慧投顧、區塊鏈等對於資料、技術創新的2.0階段。 值得一提的是, 博鼇論壇上多位行業代表也持有金融科技2.0的觀點。

《互聯網金融報告 2017》報告分析了大資料、 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對金融領域的影響, 報告還首次提出了“監管科技”的概念, 《華夏時報》記者瞭解到, 這次會上監管代表也釋放出“監管科技”信號, 結合部分地區開展的科技監管實踐,

預計未來科技監管將提上日程, 並成大勢所趨。

金融科技貢獻力

對於從業者而言, 科技對金融的影響, 他們不僅是見證者, 也是推動者。

在下午舉辦的這場名為《科技還是金融?》的分論壇上, 吸引了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陸金所CEO計葵生、京東金融CEO陳生強、佰仟金融創始人董事長劉實、招商銀行前行長馬蔚華等人的參與, 還有國外的互聯網金融企業。

“從金融發展的歷史來看, 金融是離不開科技的發展, 歷史上金融的發展是伴隨著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提升的, 金融是離不開技術離不開科技的。 ” 招商銀行前行長馬蔚華在論壇上說。

李東榮在論壇上說:“在央行的資產貨幣中的M0M1M2, 過去現金占很大比重,

隨著網路支付的發展, M0的比重在顯著下降, 大家使用現金比過去減少了很多。 過去中央銀行要生產、運輸、儲存貨幣, 現在壓力也極大的減輕, 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時代非現金的使用。 對於現金的生產, 生產的運輸, 先進的儲存保管, 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

李東榮說, 金融支付發展到金融電子化, 再到金融資訊化, “現在已經金融複雜化, 很多金融支付、監管, 在移動狀態下可以實現, 包括移動支付、移動形態, 貸款在手機上都可以完成, 移動理財能夠隨時隨地實現, 還有保險業的移動理賠等等。 ”

馬蔚華認為, 科技金融本質上是提高效率的, 未來的科技金融是有豐富想像力的。 我們要通過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 一直到區塊鏈,

這是能夠給我們這個資訊社會, 在底層建築帶來一個金融的質的改變。

“從互聯網金融到科技金融, 形式上效能的提高, 本質上是深刻的技術變革。 這個技術變革是循序漸進的有層次的。 ”馬蔚華說, 首先是大資料, 從存儲計算分析現在進入了預測分析的階段, 可以判斷客戶未來想要什麼, 要多少。 “然後是人工智慧, 用雲計算、大資料之後, 人工智慧也是源於計算法則的優化, 通過人工智慧的發展模擬人的思維, 這一些都可以在我們金融中應用, 還有區塊鏈則是另外一種顛覆性的技術。 ”

作為金融科技的從業者, 陸金所、京東金融的感受可能更直觀。 計葵生在論壇上說, 金融科技一定要把金融的優勢保持好,

科技跟大資料的優勢慢慢發掘出來, 這個發掘包括三段:一個是在信用方面或是融資方面, 第二段是對投資上的理解跟分類, 第三個就是匹配的邏輯, 怎麼樣的人看到怎麼樣的產品或者是參與什麼樣的市場, 這些非常重要。

計葵生認為, 科技金融每三年要大改一次, 所以未來的25年, 可能要大改八次, “變化會非常大, 金融的成本會下降95%, 比現在的效率提高十倍”。

劉實則認為, 經歷了互聯網金融到現在科技金融, 其實是2.0版本, 是對資料的更多維度更加深度的利用。 原來處理資料的方式遠遠滿足不了我們, 我們用到了智慧資料分析和人工智慧, “類似這樣未來一些科技能夠極大的改變我們對於資料的利用, 同時提高我們服務客戶和運營的效率。 ”

陳生強持有類似觀點,“互聯網金融實際上是一個管道的拓展,而金融科技是一個技術上面的革命。”在他看來,互聯網金融通常是指用互聯網作為銷售管道來賣金融產品,而金融科技則是用大資料、人工智慧、區塊鏈等一系列技術去設計金融產品,這不單純是一個管道的概念。“金融科技是為了金融機構去服務的,而科技金融更多的是在用科技的手段去做業務”

陳生強舉例說,從開始到現在我們累計給超過十萬的中小微企業,發放貸款超過兩千五百億,為四百萬的農戶發放了幾百億的貸款,我們實際上精准到每個人。“我們的系統可以做到不同的人獲得不同金額的貸款以及不同的貸款利率。針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風險定價。這個是核心。”

無獨有偶,3月24日晚,在參加博鼇亞洲論壇新浪財經之夜-正和島夜話談及談及未來金融科技的發展時,凡普金科創始合夥人&首席執行官董祺表示:“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的應用,正在讓用戶可感知到的金融門檻越來越低;同時,新技術的應用也會改變金融的運行治理,甚至會使得整個金融體系發生本質性變化。”

在他看來,在1.0階段,互聯網金融所承擔的更多是“去仲介化”:打破傳統金融邊界、提高金融流轉效率。目前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應用情況看,以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為核心的互聯網金融2.0時代才剛剛開始,2.0時代,企業間比拼的則是誰更穩健,誰能行走在金融和科技融合創新的風口浪尖之上。

科技監管提上日程

無論是互聯網金融還是金融科技,其對社會的貢獻顯而易見的。

目前互聯網金融的活動範圍不僅限於城市,還深入到廣大農村地區。

由於目前我國還有許多貧困地區,基礎設施的落後、交通條件的不發達,這些地區金融服務很難觸及到偏遠的角落。在李東榮看來,這個金融服務的最後一公里,在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完全可以突破,“如果充分運用數位創新技術,所帶來的金融改革創新的作用,整個普惠金融目標的實現是很有可能的。”

馬蔚華總結說,科技發展給普惠金融實體經濟起碼帶來這樣幾個變化,第一個改變了互聯網移動支付,改變了人們接觸金融的方式。第二個大資料可以通過資料分析、資料概括等找到規律,對於小企業,過去貸款高的小企業,才能有更好的管理辦法。第三個是節省成本,雲計算和大資料是1比10,第四是資源的配置,互聯網金融是跨行業跨人群跨國界跨地區,有錢的人和沒錢的人通過互聯網來配置。另外資本的流通,新的科學技術對普惠金融為代表的實體有很好的意義。

但任何事情都有兩方面,金融科技可以促進金融活動的品質和效應,但運用得不好,也會對於金融活動產生很大的衝擊和影響,“俗話說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李東榮說,在科技金融下,整個金融的資金的流量流速有顯著的改變和提升,但是一旦處理得不好,它所帶來的損失也是瞬間的,就是資金來得快,損失得同樣也是快的,所以這方面風險意識絕對不能忽略。“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從來沒有因為科技進步的發展,而金融風險就不發生了。迄今為止,沒有說科技的發展而金融風險就不發生了。”

新的金融科技對於監管帶來挑戰,這毫無疑問。

馬蔚華說,當一種新的東西成為潮流的時候,很多人會趨之若鶩,這種情況下有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情況,另外新的技術沒有盡善盡美,眼前,我們特別要注意風險,特別是在監管沒有實踐的情況下,很難有一個到位的監管政策,這時關注風險是非常有必要的。

李東榮說,我們不能光靠傳統的方式,整個金融監管也應該與時俱進,防止監管套利。“目前我們國家的金融監管部門,如一行三會都加強這方面的協調合作,整個金融監管體制在不斷的完善。不僅是中國,據我所知國際上的金融監管組織,他們也意識到要適應新形勢下的挑戰,監管必須不斷的完善,所以現在提出了監管科技的概念。我相信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發展中會越來越好。”

事實上,這次博鼇發佈的《互聯網金融報告 2017》提出“推動中國互聯網金融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十條高級原則”,就多次提到監管問題,包括深化監管體制改革防止分業監管與跨界經營的制度性錯配、創新監管新機制引入中國版“監管沙箱”等。

該報告還首次提到“運用監管科技,提升監管技術水準”,隨著互聯網金融進入 2.0 時代,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不僅是針對機構、市場和產品的監管,更重要還有對技術的監管,需要強化應用監管科技(RegTech)來提升監管體系的技術水準和監管效率。

《華夏時報》記者瞭解到,目前北京、深圳,廈門等地金融監管部門就開展了大資料、區塊鏈等先進技術手段來實施監管,而這也是首次提出科技監管。

馬蔚華說,監管制度層面應該因時而變,“現在金融科技金融的發展,已經完全突破了過去分業管一的制度約束,制度的設計。現在我覺得修改商業銀行法是勢在必行的,監管的改革也是勢在必行的。”

談到互聯網金融整治問題,李東榮說:“對互聯網金融整治的原則是通過清理整頓讓好的企業堅持下去,害群之馬清理出去,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個長效的監管機制,國家非常重視金融科技在促進金融改革發展中的作用,整個國家的發展需要金融科技發揮積極作用。”

:8611514626。

陳生強持有類似觀點,“互聯網金融實際上是一個管道的拓展,而金融科技是一個技術上面的革命。”在他看來,互聯網金融通常是指用互聯網作為銷售管道來賣金融產品,而金融科技則是用大資料、人工智慧、區塊鏈等一系列技術去設計金融產品,這不單純是一個管道的概念。“金融科技是為了金融機構去服務的,而科技金融更多的是在用科技的手段去做業務”

陳生強舉例說,從開始到現在我們累計給超過十萬的中小微企業,發放貸款超過兩千五百億,為四百萬的農戶發放了幾百億的貸款,我們實際上精准到每個人。“我們的系統可以做到不同的人獲得不同金額的貸款以及不同的貸款利率。針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風險定價。這個是核心。”

無獨有偶,3月24日晚,在參加博鼇亞洲論壇新浪財經之夜-正和島夜話談及談及未來金融科技的發展時,凡普金科創始合夥人&首席執行官董祺表示:“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的應用,正在讓用戶可感知到的金融門檻越來越低;同時,新技術的應用也會改變金融的運行治理,甚至會使得整個金融體系發生本質性變化。”

在他看來,在1.0階段,互聯網金融所承擔的更多是“去仲介化”:打破傳統金融邊界、提高金融流轉效率。目前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應用情況看,以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為核心的互聯網金融2.0時代才剛剛開始,2.0時代,企業間比拼的則是誰更穩健,誰能行走在金融和科技融合創新的風口浪尖之上。

科技監管提上日程

無論是互聯網金融還是金融科技,其對社會的貢獻顯而易見的。

目前互聯網金融的活動範圍不僅限於城市,還深入到廣大農村地區。

由於目前我國還有許多貧困地區,基礎設施的落後、交通條件的不發達,這些地區金融服務很難觸及到偏遠的角落。在李東榮看來,這個金融服務的最後一公里,在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完全可以突破,“如果充分運用數位創新技術,所帶來的金融改革創新的作用,整個普惠金融目標的實現是很有可能的。”

馬蔚華總結說,科技發展給普惠金融實體經濟起碼帶來這樣幾個變化,第一個改變了互聯網移動支付,改變了人們接觸金融的方式。第二個大資料可以通過資料分析、資料概括等找到規律,對於小企業,過去貸款高的小企業,才能有更好的管理辦法。第三個是節省成本,雲計算和大資料是1比10,第四是資源的配置,互聯網金融是跨行業跨人群跨國界跨地區,有錢的人和沒錢的人通過互聯網來配置。另外資本的流通,新的科學技術對普惠金融為代表的實體有很好的意義。

但任何事情都有兩方面,金融科技可以促進金融活動的品質和效應,但運用得不好,也會對於金融活動產生很大的衝擊和影響,“俗話說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李東榮說,在科技金融下,整個金融的資金的流量流速有顯著的改變和提升,但是一旦處理得不好,它所帶來的損失也是瞬間的,就是資金來得快,損失得同樣也是快的,所以這方面風險意識絕對不能忽略。“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從來沒有因為科技進步的發展,而金融風險就不發生了。迄今為止,沒有說科技的發展而金融風險就不發生了。”

新的金融科技對於監管帶來挑戰,這毫無疑問。

馬蔚華說,當一種新的東西成為潮流的時候,很多人會趨之若鶩,這種情況下有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情況,另外新的技術沒有盡善盡美,眼前,我們特別要注意風險,特別是在監管沒有實踐的情況下,很難有一個到位的監管政策,這時關注風險是非常有必要的。

李東榮說,我們不能光靠傳統的方式,整個金融監管也應該與時俱進,防止監管套利。“目前我們國家的金融監管部門,如一行三會都加強這方面的協調合作,整個金融監管體制在不斷的完善。不僅是中國,據我所知國際上的金融監管組織,他們也意識到要適應新形勢下的挑戰,監管必須不斷的完善,所以現在提出了監管科技的概念。我相信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發展中會越來越好。”

事實上,這次博鼇發佈的《互聯網金融報告 2017》提出“推動中國互聯網金融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十條高級原則”,就多次提到監管問題,包括深化監管體制改革防止分業監管與跨界經營的制度性錯配、創新監管新機制引入中國版“監管沙箱”等。

該報告還首次提到“運用監管科技,提升監管技術水準”,隨著互聯網金融進入 2.0 時代,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不僅是針對機構、市場和產品的監管,更重要還有對技術的監管,需要強化應用監管科技(RegTech)來提升監管體系的技術水準和監管效率。

《華夏時報》記者瞭解到,目前北京、深圳,廈門等地金融監管部門就開展了大資料、區塊鏈等先進技術手段來實施監管,而這也是首次提出科技監管。

馬蔚華說,監管制度層面應該因時而變,“現在金融科技金融的發展,已經完全突破了過去分業管一的制度約束,制度的設計。現在我覺得修改商業銀行法是勢在必行的,監管的改革也是勢在必行的。”

談到互聯網金融整治問題,李東榮說:“對互聯網金融整治的原則是通過清理整頓讓好的企業堅持下去,害群之馬清理出去,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個長效的監管機制,國家非常重視金融科技在促進金融改革發展中的作用,整個國家的發展需要金融科技發揮積極作用。”

:8611514626。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