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從天龍八部開始 探尋神秘的契丹王朝

印象中最初的契丹, 就是從天龍八部開始, 而喬峰為代表的契丹人, 用忠厚, 仗義和勇敢的形象從小在我的心目中打上了烙印。

而真正查找資料的時候卻發現關於契丹這個民族的記載太少, 從一個搏擊長空的鷹之族扶搖而起, 又神秘消失, 讓契丹給後人留下了神秘的印象, 而據史料記載的契丹和遼代實際上是同一朝代不同名稱, 這種稱謂的變更也是由於契丹族首領的變成而改變, 這也成為歷史上獨特的一種做法。

所以, 我們可以統稱為遼代或者契丹。

而走進赤峰, 來到巴林左旗, 這個位於赤峰市北部, 總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 走進真實的契丹族起源地, 揭秘這個神秘民族的面貌。

召 廟

上午, 來到查幹哈達蘇木後召嘎查, 距林東約15公里。 這裡就是召廟, 作為藏傳佛教在內蒙的傳承, 曾經在歷史上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從空中看那個桃石:如一只鶴立, 俏麗如美人, 奇險與黃山飛來石相媲美。 不同的角度去看這個山頂的桃石, 顯示著不同的模樣, “雛雞淩雲”僅僅是其中一種說法。

從山下走來, 從掛滿了召廟的經幡, 靜聽著百年佛經的智慧書, 一直到聖水井, 這個從最初的契丹祖先開鑿, 其中聖水井甘冽,永不乾涸,據說飲此井水能治百病,並有美容養顏,提高才思之功效。

真寂之寺——契丹石窟

其實,真寂之寺,就在召廟之中。

真寂之寺早在遼王朝建立之初,契丹人就在靈岩山東壁開鑿石窟,而在空中看這座石山,不由得令人震撼,原來這世界上竟然在那麼早的時代裡找到這樣的地方。

臥佛山天然臥佛,雕刻成佛像,請進寺中供奉, “真寂之寺”也由此而來,而寺名就是釋迦佛“真正修得涅槃正果”的意思。

在最大的二號窟,圓雕釋迦牟尼涅槃像臥中心,佛經上說佛涅槃時頭北腳南,面朝西方。但這裡,頭南腳北,面東側臥,恰好就是契丹人崇尚東方,以東為尊的體現,突出了民族特色。

石窟寺歷經千年,如今佛像依舊栩栩如生,無不展示著曾經的遼代石雕精湛工藝,恰好也證實契丹人對於自己文化藝術的深刻體現。

契丹的本意是“鑌鐵”,也就是堅固之意。這個曾經剽悍勇猛、好戰兇狠的民族,在二百多年的時間裡,揮斥長城內外,輝煌一時。

正如金庸先生的武俠故事中描繪的一樣,這個創造過輝煌的民族,明代後集體失蹤,即使如今,人們對於遼史,對於契丹文字的破解,依舊有限,關於那段傳奇故事的真相,我們還在武俠世界裡不斷的被演繹。

契丹皇都—遼上京遺址

這裡曾經是遼代五京之首,如今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南郊。同時也是契丹建國之初設立的都城,也是我國古代漠北地區的第一座都城。

雖然如今只有一片綠蔭在此,寬闊而高低不平,但是從現在的面積來看,曾經的都城雖然算不上如今的大型都市圈,但倒推千年,這樣的規模還說非常驚人的。

根據記載,遼上京城城垣規模廣闊,氣勢宏偉,由皇、漢兩城組成,漢城在南,皇城在北,兩城中隔一牆,平面呈“日”字形。

皇城城牆為夯土板築,共有四門,東南西北,城牆周長6398米。建有作坊、市場、驛館、回鶻營和臨潢府下轄各縣治所,與中原的前朝後市的佈局迥然有別。

遼上京作為遼都城歷經204年,1120年金兵攻佔上京。金時將上京改為北京臨潢路,至元代上京逐漸廢棄。

如今在皇城內現存石刻觀音、龜形碑座各一具,附屬建築有南北二塔,鑒於時間關係,沒有看到南北二塔,但是現存皇城內,依舊遺存皇城殘牆、雕花柱礎、石刻觀音像及大量珍貴的地下文物,成為研究契丹歷史最為珍貴的史料。

而神秘的契丹人失蹤之謎,或許就在其中。

遼祖陵

遼祖陵是遼代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陵寢,而祖州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祖籍,鑒於此,曾經的祖州也是遼國的“褥要之地”。

《遼史·地理志》記載:“祖山,山有太祖天皇帝廟,禦靴尚存。又有龍門、黎穀、液山、白馬、獨石、天梯之山。水則南沙河,西液泉,太祖陵鑿山為殿,曰明殿。殿南嶺有膳堂,以備時祭。門曰龍門,東偏有聖跡殿,立碑述太祖游獵之事。殿東有樓,立碑以紀太祖創業之功。皆在州西五裡。”

可見最初的遼祖陵,規模還是非常宏大的。

天慶九年,金兵攻破祖州,搶掠焚燒,祖陵與祖州城同時慘遭浩劫,大肆挖掘金銀珠寶,地面建築焚燒殆盡,關於遼祖陵是否已經被破壞,至今沒有任何記載。

在祖州外城有州廨及諸官廨舍、綾錦院、班院組合,為火燒城,目前能看見的只有被稱為千古之迷的石屋,關於這個石屋的神秘,手撫於此,讓人無不感歎曾經那些輝煌之外的力量竟有如此神奇。

遼上京博物館

而我們來到位於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的遼上京博物館,或許能夠窺見其中秘密的一二。

這是一座富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契丹遼文化主題博物館。博物館的外形是以遼祖州石房子為原形,體現了幾塊巨大石塊堆積而成的外觀形象。

博物館主展廳以遼代文物為中心,展廳面積為1814平方米,展線總長3800多米。

主要陳列以遼上京及周邊出土的文物,記錄了契丹族建立北方這座都城的發展史,包括建城、政治、軍事、農業、制瓷、冶金、對外交流、服飾、壁畫、墓誌、葬具等。

精美的遼代馬具,具有遊牧民族生活氣息的雞冠壺等瓷器和遼代銀幣、小字碑刻;反映契丹葬俗的火葬器物及宗教生活的南塔石雕等。

這些距今千餘年的文物瑰寶,直觀的再現了當時的社會。也是瞭解契丹人起源、發展的學習殿堂。

西元1125年,遼朝滅亡。契丹族人分崩離析,一部分契丹人融入蒙古、高麗等少數民族,其餘則進入河北和山西,契丹族人的特點漸漸褪盡

而雲南,段氏為雲南大理、劍川世居白族,在雲南白族中有許多人姓段,據說DNA測序證明達斡爾人、雲南“本人”是契丹後裔。

這讓人不由得聯想,原來天龍八部中喬峰和段譽竟然是同族,這不知道是巧合,還是金庸先生的預見。

不管怎樣,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總有一些特殊的民族,即使消失了很久,但在他們的靈魂深處,血液中,依舊留存著華夏子孫生生不息,血脈相連的氣息。而契丹族就是其中一,關於他們的秘密和那些傳說,正在等待我們一代代的人去挖掘,瞭解真相。

圖文視頻均系作者原創,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其中聖水井甘冽,永不乾涸,據說飲此井水能治百病,並有美容養顏,提高才思之功效。

真寂之寺——契丹石窟

其實,真寂之寺,就在召廟之中。

真寂之寺早在遼王朝建立之初,契丹人就在靈岩山東壁開鑿石窟,而在空中看這座石山,不由得令人震撼,原來這世界上竟然在那麼早的時代裡找到這樣的地方。

臥佛山天然臥佛,雕刻成佛像,請進寺中供奉, “真寂之寺”也由此而來,而寺名就是釋迦佛“真正修得涅槃正果”的意思。

在最大的二號窟,圓雕釋迦牟尼涅槃像臥中心,佛經上說佛涅槃時頭北腳南,面朝西方。但這裡,頭南腳北,面東側臥,恰好就是契丹人崇尚東方,以東為尊的體現,突出了民族特色。

石窟寺歷經千年,如今佛像依舊栩栩如生,無不展示著曾經的遼代石雕精湛工藝,恰好也證實契丹人對於自己文化藝術的深刻體現。

契丹的本意是“鑌鐵”,也就是堅固之意。這個曾經剽悍勇猛、好戰兇狠的民族,在二百多年的時間裡,揮斥長城內外,輝煌一時。

正如金庸先生的武俠故事中描繪的一樣,這個創造過輝煌的民族,明代後集體失蹤,即使如今,人們對於遼史,對於契丹文字的破解,依舊有限,關於那段傳奇故事的真相,我們還在武俠世界裡不斷的被演繹。

契丹皇都—遼上京遺址

這裡曾經是遼代五京之首,如今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南郊。同時也是契丹建國之初設立的都城,也是我國古代漠北地區的第一座都城。

雖然如今只有一片綠蔭在此,寬闊而高低不平,但是從現在的面積來看,曾經的都城雖然算不上如今的大型都市圈,但倒推千年,這樣的規模還說非常驚人的。

根據記載,遼上京城城垣規模廣闊,氣勢宏偉,由皇、漢兩城組成,漢城在南,皇城在北,兩城中隔一牆,平面呈“日”字形。

皇城城牆為夯土板築,共有四門,東南西北,城牆周長6398米。建有作坊、市場、驛館、回鶻營和臨潢府下轄各縣治所,與中原的前朝後市的佈局迥然有別。

遼上京作為遼都城歷經204年,1120年金兵攻佔上京。金時將上京改為北京臨潢路,至元代上京逐漸廢棄。

如今在皇城內現存石刻觀音、龜形碑座各一具,附屬建築有南北二塔,鑒於時間關係,沒有看到南北二塔,但是現存皇城內,依舊遺存皇城殘牆、雕花柱礎、石刻觀音像及大量珍貴的地下文物,成為研究契丹歷史最為珍貴的史料。

而神秘的契丹人失蹤之謎,或許就在其中。

遼祖陵

遼祖陵是遼代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陵寢,而祖州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祖籍,鑒於此,曾經的祖州也是遼國的“褥要之地”。

《遼史·地理志》記載:“祖山,山有太祖天皇帝廟,禦靴尚存。又有龍門、黎穀、液山、白馬、獨石、天梯之山。水則南沙河,西液泉,太祖陵鑿山為殿,曰明殿。殿南嶺有膳堂,以備時祭。門曰龍門,東偏有聖跡殿,立碑述太祖游獵之事。殿東有樓,立碑以紀太祖創業之功。皆在州西五裡。”

可見最初的遼祖陵,規模還是非常宏大的。

天慶九年,金兵攻破祖州,搶掠焚燒,祖陵與祖州城同時慘遭浩劫,大肆挖掘金銀珠寶,地面建築焚燒殆盡,關於遼祖陵是否已經被破壞,至今沒有任何記載。

在祖州外城有州廨及諸官廨舍、綾錦院、班院組合,為火燒城,目前能看見的只有被稱為千古之迷的石屋,關於這個石屋的神秘,手撫於此,讓人無不感歎曾經那些輝煌之外的力量竟有如此神奇。

遼上京博物館

而我們來到位於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的遼上京博物館,或許能夠窺見其中秘密的一二。

這是一座富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契丹遼文化主題博物館。博物館的外形是以遼祖州石房子為原形,體現了幾塊巨大石塊堆積而成的外觀形象。

博物館主展廳以遼代文物為中心,展廳面積為1814平方米,展線總長3800多米。

主要陳列以遼上京及周邊出土的文物,記錄了契丹族建立北方這座都城的發展史,包括建城、政治、軍事、農業、制瓷、冶金、對外交流、服飾、壁畫、墓誌、葬具等。

精美的遼代馬具,具有遊牧民族生活氣息的雞冠壺等瓷器和遼代銀幣、小字碑刻;反映契丹葬俗的火葬器物及宗教生活的南塔石雕等。

這些距今千餘年的文物瑰寶,直觀的再現了當時的社會。也是瞭解契丹人起源、發展的學習殿堂。

西元1125年,遼朝滅亡。契丹族人分崩離析,一部分契丹人融入蒙古、高麗等少數民族,其餘則進入河北和山西,契丹族人的特點漸漸褪盡

而雲南,段氏為雲南大理、劍川世居白族,在雲南白族中有許多人姓段,據說DNA測序證明達斡爾人、雲南“本人”是契丹後裔。

這讓人不由得聯想,原來天龍八部中喬峰和段譽竟然是同族,這不知道是巧合,還是金庸先生的預見。

不管怎樣,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總有一些特殊的民族,即使消失了很久,但在他們的靈魂深處,血液中,依舊留存著華夏子孫生生不息,血脈相連的氣息。而契丹族就是其中一,關於他們的秘密和那些傳說,正在等待我們一代代的人去挖掘,瞭解真相。

圖文視頻均系作者原創,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