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心理罪》:浪費了李易峰、廖凡和萬茜

看《心理罪》之前, 始終搞不懂, 這次是廖凡“近墨者黑”被拖累, 還是李易峰“近朱者赤”被調教, 終於發現是後者, 一顆心落回肚子裡。

雙男主

甚至有意外驚喜。

節奏緊張刺激, 打戲到位好看, 正派反派心理都剖出了灰暗的罪。

打戲

推理也很好看(雖然有開掛的嫌疑), 總之片子不錯, 但有很大的“浪費”嫌疑。

影帝的文戲和武戲

浪費, 先說廖凡這樣的影帝, 一個普通的回眸、一個簡單的惻隱,

都能給你演得驚心動魄。

而片中的員警邰偉, 是一個有童年陰影的糙漢員警, 人物層面其實很有限。

廖凡已經將這種普通的“複雜”, 演到了極致。

懷疑。

眼神

惻隱。

(帶醉的)痛楚。

微醺

欣賞(基情)。

基情

硬的一面, 比如對聰明而擅自行動的李易峰, 鋪天蓋地的憤怒。

軟的一面, 比如李易峰因魯莽和驕傲、間接害死女朋友以後, 廖凡的忍讓和心疼, 以及對小女孩的溫柔。

溫柔

但劇中廖凡的重頭戲,相當大程度在打戲上。

為此拍攝沒少受苦,比如這場很驚豔的泥地打戲,拍了5個通宵。

實拍

廖凡不折不扣真挨打,看著都疼啊。

疼啊

效果

打戲出來以後,效果確實也非常驚豔。

但守著廖凡這樣的影帝級人物,這樣的文戲設計,其實還是有浪費的嫌疑;當然,相對于《心理罪-畫像》小說,邰偉的人物形象已經豐滿、深邃了很多。

標籤式女主

而更大的浪費,發生在萬茜身上,這個劇本裡新寫的人物,完全是一個“標籤”。

萬茜

靠譜穩重良善,基本是TVB女法醫們的一個簡化版;戲份少而且發揮空間很小。

浪費

當然這也不是《心理罪》一部戲的問題,很多“男人戲”裡,女性的角色,都被擠壓成“標籤”。

《心理罪》中李易峰的女朋友陳希,也是一個標籤式的人物。

明媚跳著舞,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准初戀”...最後因為他的緣故被害人殺害,一個標準的“受害者花瓶”。

死亡

關鍵是這種角色,要找“初戀臉”的演員,比如鄭爽在《悟空傳》裡的小仙女,演得雖然單薄,但是很合適。

李純的演技並不差,但是她沒有自帶好感度的初戀臉。

說白了,這樣的標籤式角色,感覺比演技更重要,人死以後的閃回初戀,比真談戀愛重要。

李純從《花千骨》裡的霓漫天,到隔壁《三生三世》電影版裡的素錦,一張“壞女人臉”太深入人心。

霓漫天

加上戲裡談戀愛的橋段少,沒有複雜的發揮空間,大體依託於情緒。

橋段

對李純這樣的演員來說真心很不利。(這個表情,我總以為她下一秒就要黑化、吸李易峰血了呢)

神情

鮮肉這次不背鍋

《心理罪》中李易峰貢獻了目前為止最好的一場哭戲,無論如何可以算及格。

至少,這次他沒有用替身,是自己很努力在拍。

認真

雖然同一場戲裡,他還是會被廖凡老師吊打。

比如這段,廖凡演的多有層次,而李易峰自始至終一個表情: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幹什麼。

我是誰?

在部分戲裡,他還是鮮肉廣播電臺式的奇怪表演(面癱),但是講真,演技有進步。

老樣子

當然這一次劇組服裝師應該背鍋,李易峰這種把襯衣系在腰上的穿法,君姐已經快十年沒有見過了...

衣服不能原諒

小說寫的時候,書中人還用著諾基亞呢,劇中人手機早換代了,衣服停留著不改是幾個意思呢?

犯人和凡人的心理罪

當然,這部戲的優點,也是非常明顯的。

將原書兩三個章節的內容(不超過15頁)的內容,改編成一部兩個小時的電影。邏輯圓潤,人物扎實,已經非常不容易。

雖然原著裡李易峰好端端的爹媽被寫沒了,身份被改成了孤兒很招diss,但大部分改編,君姐覺得都改得更好了。

李易峰

原書裡這幾節中的邰偉(廖凡),心理描寫基本沒有,完全是被李易峰(方木)的內心os帶著走。

而這種內心os,又是非常小說式的寫法,並不適合直接投射在大螢幕上。

而電影裡我們看見了刺激的橋段,和細膩的心理,編劇顧小白的改編,非常見功力(《山楂樹》的編劇)。

最重要的,是廖凡和李易峰,作為正面人物,都有自己的“心理罪”。

心理罪

一個是父親之死,一個是女友之死;都是有“心結”甚至“心魔”的人。

《心理罪》中,人物的黑白對立不再是對錯一刀切,這才是一部好的“犯罪片”,應該敬重的心理維度。

比起神洞察犯罪的心理,更重要的,或許是縫合凡人心理的疤痕。

溫柔

但劇中廖凡的重頭戲,相當大程度在打戲上。

為此拍攝沒少受苦,比如這場很驚豔的泥地打戲,拍了5個通宵。

實拍

廖凡不折不扣真挨打,看著都疼啊。

疼啊

效果

打戲出來以後,效果確實也非常驚豔。

但守著廖凡這樣的影帝級人物,這樣的文戲設計,其實還是有浪費的嫌疑;當然,相對于《心理罪-畫像》小說,邰偉的人物形象已經豐滿、深邃了很多。

標籤式女主

而更大的浪費,發生在萬茜身上,這個劇本裡新寫的人物,完全是一個“標籤”。

萬茜

靠譜穩重良善,基本是TVB女法醫們的一個簡化版;戲份少而且發揮空間很小。

浪費

當然這也不是《心理罪》一部戲的問題,很多“男人戲”裡,女性的角色,都被擠壓成“標籤”。

《心理罪》中李易峰的女朋友陳希,也是一個標籤式的人物。

明媚跳著舞,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准初戀”...最後因為他的緣故被害人殺害,一個標準的“受害者花瓶”。

死亡

關鍵是這種角色,要找“初戀臉”的演員,比如鄭爽在《悟空傳》裡的小仙女,演得雖然單薄,但是很合適。

李純的演技並不差,但是她沒有自帶好感度的初戀臉。

說白了,這樣的標籤式角色,感覺比演技更重要,人死以後的閃回初戀,比真談戀愛重要。

李純從《花千骨》裡的霓漫天,到隔壁《三生三世》電影版裡的素錦,一張“壞女人臉”太深入人心。

霓漫天

加上戲裡談戀愛的橋段少,沒有複雜的發揮空間,大體依託於情緒。

橋段

對李純這樣的演員來說真心很不利。(這個表情,我總以為她下一秒就要黑化、吸李易峰血了呢)

神情

鮮肉這次不背鍋

《心理罪》中李易峰貢獻了目前為止最好的一場哭戲,無論如何可以算及格。

至少,這次他沒有用替身,是自己很努力在拍。

認真

雖然同一場戲裡,他還是會被廖凡老師吊打。

比如這段,廖凡演的多有層次,而李易峰自始至終一個表情: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幹什麼。

我是誰?

在部分戲裡,他還是鮮肉廣播電臺式的奇怪表演(面癱),但是講真,演技有進步。

老樣子

當然這一次劇組服裝師應該背鍋,李易峰這種把襯衣系在腰上的穿法,君姐已經快十年沒有見過了...

衣服不能原諒

小說寫的時候,書中人還用著諾基亞呢,劇中人手機早換代了,衣服停留著不改是幾個意思呢?

犯人和凡人的心理罪

當然,這部戲的優點,也是非常明顯的。

將原書兩三個章節的內容(不超過15頁)的內容,改編成一部兩個小時的電影。邏輯圓潤,人物扎實,已經非常不容易。

雖然原著裡李易峰好端端的爹媽被寫沒了,身份被改成了孤兒很招diss,但大部分改編,君姐覺得都改得更好了。

李易峰

原書裡這幾節中的邰偉(廖凡),心理描寫基本沒有,完全是被李易峰(方木)的內心os帶著走。

而這種內心os,又是非常小說式的寫法,並不適合直接投射在大螢幕上。

而電影裡我們看見了刺激的橋段,和細膩的心理,編劇顧小白的改編,非常見功力(《山楂樹》的編劇)。

最重要的,是廖凡和李易峰,作為正面人物,都有自己的“心理罪”。

心理罪

一個是父親之死,一個是女友之死;都是有“心結”甚至“心魔”的人。

《心理罪》中,人物的黑白對立不再是對錯一刀切,這才是一部好的“犯罪片”,應該敬重的心理維度。

比起神洞察犯罪的心理,更重要的,或許是縫合凡人心理的疤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