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星球 · 週末|世界文豪們來時的路

越過茜茜公主的寶藏之地、嘗遍維也納的中世紀之味、領略施華洛世奇的璀璨, 這座因音樂而享譽世界的城池還有許多世界文豪的足跡。

赫爾曼·布洛赫與維也納大學

他把長年鑽研的群體心理學和政治理論應用于文學創作, 他在小說《夢遊者》中反映了舊價值體系的崩潰和其中各色人等的轉型;在《維吉爾之死》中運用各種新式的表現手段和藝術技巧, 如意識流、內心獨白、夢幻、反射等, 對二十世紀現代文學影響頗大。 米蘭·昆德拉將他與卡夫卡、羅伯特·穆齊爾和維爾陶德·貢布羅維奇列為中歐最偉大的四位小說家。

1926年, 年近四十的布洛赫決定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數學、心理學和哲學, 他自己後來回憶說這是為了彌補自己缺少的正規大學教育, 希望可以獲得博士學位。 他的哲學老師是維也納學派的奠基人石裡克。 在石裡克的影響下, 布洛赫期望用文學來解決科學和形而上學所遇到的困局。 翌年, 他以“經濟形勢不穩”為理由賣掉了紡織廠, 把收入分作四份, 自己的一份全給了前妻和兒子, 自己則清貧地專心學習、研究和進行文學創作。 1929年, 他開始寫第一部長篇小說《夢遊者》, 1931年小說出版,

受到評論界的好評, 但是銷量不佳。

布洛赫的經濟狀況越發窘迫, 他嘗試了一些計畫來改善, 比如撰寫評論文章, 寫戲劇和試圖將《夢遊者》和詹姆斯·喬伊絲《尤利西斯》改編成電影。 1933年他發表了中篇小說《不可知的數量》, 同年冬天, 政治形勢惡化, 他的作品被禁止在德國出版。

這一階段他參加了資助羅伯特·穆齊爾的《沒有個性的人》出版的工作, 並對嶄露頭角的埃利亞斯·卡內蒂的創作給予了好評。 1934年10月, 布洛赫因為經濟狀況窘迫和厭惡維也納的喧囂和墮落, 離開了維也納。 之後幾年, 他四處遷居, 目睹了在奧地利愈演愈烈的種族迫害。 1937年, 布洛赫創作了廣播劇《維吉爾之死》, 這是後來的長篇小說《維吉爾之死》的雛形。

他所就讀的維也納大學, 位於維也納市區環城大道上。 是奧地利歷史最悠久的大學, 也是德語區國家最古老的大學之一。 始成立於1365年, 是27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的母校。

具有歐州文藝復興式的古典風格的大學主樓是維也納大學的中樞所在,整幢建築長161米、寬133米,占地面積約21500平方米,由2幢對稱的教學樓組成,面對環城大道,兩廂有長廊相接,背靠馬路。地下室是雄偉的大禮堂,二樓中央是慶典禮堂,一邊是會議室,另一邊是校長辦公室等行政機構。

這幢兩層的建築仿佛是一座建築、雕刻和繪畫藝術的博物館,主樓正面是11名雕刻大師的傑作,既有歷史故事、古代神話,又有現代科學巨匠,栩栩如生地描述了一部西方教育、科技、文化發展史。大樓正中央是面積約3300平方米的庭院,院中矗立著一座巨大的卡斯泰利婭雕像噴泉,象徵智慧的源泉噴發不息,如茵的草坪上奇花異樹爭妍、馥鬱蔥蘢,環城大道上川流不息的車輛越發現出校內的恬靜安謐。

主樓正廳是設計師借鑒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風格,吸取羅馬藝術的營養,結合本民族的特色精心設計而成,整個造型渾厚深沉,既與外部裝飾和諧統一,又與內部裝飾渾成一體。廳正中是一幅主題是光明戰勝黑暗大型圖畫,4幅側面畫的主題分別表現神學、法學、醫學和哲學四個系,另外還有表現別的學科6幅大型圖畫。

斯蒂芬·茨威格。這個響噹噹的奧地利猶太裔作家,也是你我熟知的中短篇小說巨匠,就生於維也納,同樣,他也曾就讀于維也納大學。期間他發表了第一篇中篇小說,這種文學樣式後來讓他享譽世界。他發展了一種特別的寫作方法,把謹慎的心理分析、引人入勝的敘述方式和極好的修辭風格融為一體。除了創作短篇小說和散文外,茨威格也是波德賴爾,魏爾倫和維爾哈倫作品的譯者。

正是當年的奧地利,給了他靈感,他在1919年和弗裡德里珂·馮·溫特妮茨結了婚。作為有責任感的知識份子,茨威格積極參加了反對民族主義、復仇主義的活動,宣傳“歐洲要有統一精神”的思想。在此期間,他創作了很多作品。1927年他完成歷史特寫《人類的群星閃耀時》,隨後又完成了 《象棋的故事》、《熱帶癲狂症患者》、《一名陌生女子的來信》,但在國外聲譽甚隆。不過,雖然他在國內因政治原因受到一些批評,在他在世時,也在國內受到很多讚揚,獲得眾多獎項,被許多人視為這個時代的傑出作家。

薩爾茨堡不僅僅是莫札特之都和藝術節主辦城市,也是伯恩哈德人生中最重要的目的地。在城市最重要的熱門景點中,不僅可以體驗到城市輝煌的歷史,還有無數迷人、驚奇的事物。比如莫札特故居。

就莫札特故居而言,在薩爾茨堡市糧食大街9號,這一座金黃色的6層樓建築。西元1756年1月27日莫札特就誕生在這裡,並在此度過了他的童年。莫札特 14歲被任命為宮廷樂師。1781年,他向宮廷提出辭呈,遷居維也納,從而打開維也納古典音樂的大門,直到1791年1月5日逝世。為了紀念他,1917 年把這裡辟為莫札特故居博物館。

這個故居面積很小,內部展品也不多,說實話很快就可以看完,性價比相當低。唯一覺得不算太虧的就是它的語音導覽不錯,不僅有中文版,而且製作非常細緻,很多點挖掘得都很深入,並且包含了大量莫札特音樂選段,讓人有很不錯的精神體驗,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景點本身品質上的缺陷。

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與聖斯德望大教堂

這位奧地利猶太裔接觸的女作家、劇作家兼詩人。曾是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也是奧地利歷史上第一個問鼎這一文學大獎的作家。

耶利內克從小開始學習鋼琴,管風琴等樂器。1964年進入維也納大學,主修戲劇和藝術史,卻始終沒有放棄音樂學習,她於1971年獲得維也納音樂學院的證書,深厚的音樂素養使她的文學創作頗具特色。

在創作上,1967年她21歲時便出版了處女作《麗莎的影子》,開始在文壇展露頭角。20世紀70年代,她捲入了當時遍及歐洲的學生運動,文風開始發生變化,慢慢形成了個性反叛的創作特色和嘲諷尖刻的語言風格。亦曾加入奧地利共產黨。在將近四十年的文學生涯中,她創作了各類作品近五十部,成為奧地利最重要的現代作家之一,被認為是同時代奧地利文學的翹楚。

耶利內克的創作體裁多樣,不拘一格,既有散文、詩歌,又有小說、廣播劇和影視劇本。她的寫作風格難以精確的界定,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兼有戲劇場景和電影敘事的特點。作品大多以激烈的批評男性專制,社會弊病和暴力著稱。作品中多以女性為主題,最終都以婦女無力反抗社會的淒慘命運為結局。

在她的筆下,一個個婦女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現在讀者面前。《鋼琴教師》,是作者的半自傳體小說,也是她最具爭議的一部作品。2001年,電影導演邁克爾·哈內克將這部小說搬上銀幕,耶利內克擔任了電影的編劇。這部同名影片獲得了第54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最佳男女主角三項大獎獲得諾貝爾獎的評語:在她的小說和劇本中發出的反抗之聲如音樂般流動,她的語言充滿非凡的熱情,揭露了社會的陳腐思想及其高壓力量的荒唐。

這位女作家,卻也充滿爭議。具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對社會的問題總是坦率的發表自己的觀點,因此她也遭到了猛烈攻擊。有些組織曾打出“你要耶利內克還是要文化”的口號,鼓動市民抵制她的作品。

她曾在作品中提到過聖斯德望大教堂,這是維也那環城景觀帶上一著名建築,大教堂建於12世紀末,高高的塔尖高達137米,僅次於德國科隆大教堂。

整個教堂的建築風格呈奇特的混合式,朝西的正門是羅馬風格,尖塔是哥特式,而聖壇是巴羅克風格,將這些不同的建築風格融為一體,是人們歷時四個多世紀並不斷改建、修建的結果,又是維也納人折中調和才能的體現。

- END -

藝術人文 | 興趣旅行 | 品質生活

* 投稿:hi@artvoi.com

* 商務合作:bd@artvoi.com

長按下圖二維碼關注 “ artplanet藝術星球 ”

具有歐州文藝復興式的古典風格的大學主樓是維也納大學的中樞所在,整幢建築長161米、寬133米,占地面積約21500平方米,由2幢對稱的教學樓組成,面對環城大道,兩廂有長廊相接,背靠馬路。地下室是雄偉的大禮堂,二樓中央是慶典禮堂,一邊是會議室,另一邊是校長辦公室等行政機構。

這幢兩層的建築仿佛是一座建築、雕刻和繪畫藝術的博物館,主樓正面是11名雕刻大師的傑作,既有歷史故事、古代神話,又有現代科學巨匠,栩栩如生地描述了一部西方教育、科技、文化發展史。大樓正中央是面積約3300平方米的庭院,院中矗立著一座巨大的卡斯泰利婭雕像噴泉,象徵智慧的源泉噴發不息,如茵的草坪上奇花異樹爭妍、馥鬱蔥蘢,環城大道上川流不息的車輛越發現出校內的恬靜安謐。

主樓正廳是設計師借鑒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風格,吸取羅馬藝術的營養,結合本民族的特色精心設計而成,整個造型渾厚深沉,既與外部裝飾和諧統一,又與內部裝飾渾成一體。廳正中是一幅主題是光明戰勝黑暗大型圖畫,4幅側面畫的主題分別表現神學、法學、醫學和哲學四個系,另外還有表現別的學科6幅大型圖畫。

斯蒂芬·茨威格。這個響噹噹的奧地利猶太裔作家,也是你我熟知的中短篇小說巨匠,就生於維也納,同樣,他也曾就讀于維也納大學。期間他發表了第一篇中篇小說,這種文學樣式後來讓他享譽世界。他發展了一種特別的寫作方法,把謹慎的心理分析、引人入勝的敘述方式和極好的修辭風格融為一體。除了創作短篇小說和散文外,茨威格也是波德賴爾,魏爾倫和維爾哈倫作品的譯者。

正是當年的奧地利,給了他靈感,他在1919年和弗裡德里珂·馮·溫特妮茨結了婚。作為有責任感的知識份子,茨威格積極參加了反對民族主義、復仇主義的活動,宣傳“歐洲要有統一精神”的思想。在此期間,他創作了很多作品。1927年他完成歷史特寫《人類的群星閃耀時》,隨後又完成了 《象棋的故事》、《熱帶癲狂症患者》、《一名陌生女子的來信》,但在國外聲譽甚隆。不過,雖然他在國內因政治原因受到一些批評,在他在世時,也在國內受到很多讚揚,獲得眾多獎項,被許多人視為這個時代的傑出作家。

薩爾茨堡不僅僅是莫札特之都和藝術節主辦城市,也是伯恩哈德人生中最重要的目的地。在城市最重要的熱門景點中,不僅可以體驗到城市輝煌的歷史,還有無數迷人、驚奇的事物。比如莫札特故居。

就莫札特故居而言,在薩爾茨堡市糧食大街9號,這一座金黃色的6層樓建築。西元1756年1月27日莫札特就誕生在這裡,並在此度過了他的童年。莫札特 14歲被任命為宮廷樂師。1781年,他向宮廷提出辭呈,遷居維也納,從而打開維也納古典音樂的大門,直到1791年1月5日逝世。為了紀念他,1917 年把這裡辟為莫札特故居博物館。

這個故居面積很小,內部展品也不多,說實話很快就可以看完,性價比相當低。唯一覺得不算太虧的就是它的語音導覽不錯,不僅有中文版,而且製作非常細緻,很多點挖掘得都很深入,並且包含了大量莫札特音樂選段,讓人有很不錯的精神體驗,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景點本身品質上的缺陷。

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與聖斯德望大教堂

這位奧地利猶太裔接觸的女作家、劇作家兼詩人。曾是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也是奧地利歷史上第一個問鼎這一文學大獎的作家。

耶利內克從小開始學習鋼琴,管風琴等樂器。1964年進入維也納大學,主修戲劇和藝術史,卻始終沒有放棄音樂學習,她於1971年獲得維也納音樂學院的證書,深厚的音樂素養使她的文學創作頗具特色。

在創作上,1967年她21歲時便出版了處女作《麗莎的影子》,開始在文壇展露頭角。20世紀70年代,她捲入了當時遍及歐洲的學生運動,文風開始發生變化,慢慢形成了個性反叛的創作特色和嘲諷尖刻的語言風格。亦曾加入奧地利共產黨。在將近四十年的文學生涯中,她創作了各類作品近五十部,成為奧地利最重要的現代作家之一,被認為是同時代奧地利文學的翹楚。

耶利內克的創作體裁多樣,不拘一格,既有散文、詩歌,又有小說、廣播劇和影視劇本。她的寫作風格難以精確的界定,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兼有戲劇場景和電影敘事的特點。作品大多以激烈的批評男性專制,社會弊病和暴力著稱。作品中多以女性為主題,最終都以婦女無力反抗社會的淒慘命運為結局。

在她的筆下,一個個婦女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現在讀者面前。《鋼琴教師》,是作者的半自傳體小說,也是她最具爭議的一部作品。2001年,電影導演邁克爾·哈內克將這部小說搬上銀幕,耶利內克擔任了電影的編劇。這部同名影片獲得了第54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最佳男女主角三項大獎獲得諾貝爾獎的評語:在她的小說和劇本中發出的反抗之聲如音樂般流動,她的語言充滿非凡的熱情,揭露了社會的陳腐思想及其高壓力量的荒唐。

這位女作家,卻也充滿爭議。具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對社會的問題總是坦率的發表自己的觀點,因此她也遭到了猛烈攻擊。有些組織曾打出“你要耶利內克還是要文化”的口號,鼓動市民抵制她的作品。

她曾在作品中提到過聖斯德望大教堂,這是維也那環城景觀帶上一著名建築,大教堂建於12世紀末,高高的塔尖高達137米,僅次於德國科隆大教堂。

整個教堂的建築風格呈奇特的混合式,朝西的正門是羅馬風格,尖塔是哥特式,而聖壇是巴羅克風格,將這些不同的建築風格融為一體,是人們歷時四個多世紀並不斷改建、修建的結果,又是維也納人折中調和才能的體現。

- END -

藝術人文 | 興趣旅行 | 品質生活

* 投稿:hi@artvoi.com

* 商務合作:bd@artvoi.com

長按下圖二維碼關注 “ artplanet藝術星球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