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吉林民俗|烏拉弓通村陳漢軍張氏薩滿

↑點擊上方“曼陀羅文化”關注我們

弓通村和張氏家族

弓通村是一個古老的村落, 位於烏拉鎮西南1.4公里, 毗鄰松花江的一個村莊。 烏拉松花江一帶有多個以“通”為名的村落, 除弓通外, 還有曾通、官通、郎通等。 有學者認為, 被稱為某通的地方, 往往是指江河環抱、荊榛密佈、雜樹叢生的高崗地。 徵詢弓通老人, 昔日弓通村地貌確也如此。 在周圍各村, 弓通最顯著的標誌是, 兩棵有四百餘年老榆樹, 亦可謂昔日自然風貌的遺存之一。

記者隨同市非遺中心走進弓通村採訪期間, 趕上一次有霧凇的天氣, 採錄間隙,

老榆樹成為拍攝對象。 雖天已過午, 但凇未盡散, 撐天的樹冠上不斷有凇花飄落。 午後的太陽映照著結有一團團冬青的老榆樹, 雄偉地傲立在白雪覆蓋的大地和村莊, 倍顯神奇。 它們不容忽視的存在, 是這個村莊大家族張氏族人精神的象徵, 也可堪烏拉旗香文化命運的縮影。

據張氏族譜記載, 弓通張氏原為山東登州府萊陽人, 始祖德耀來關東采參, 後帶領二子遷居盛京。 因隨努爾哈赤平賊有功, 入盛京內務府包衣, 編入漢軍鑲黃旗, 成為旗人。 德耀有二子, 長子景和隨龍入關, 二子景發帶領五子, 于順治八年(1652年)由盛京撥遷烏拉, 至今已三百五十餘年。 在他們心中, 張, 就是弓長, 此姓源于中華始祖黃帝一個善於制弓造箭的兒子而得此姓。

不一定是巧合, 弓通張姓始祖, 不僅姓張, 二世祖即以制弓造箭撥遷烏拉, 定居紮根。 族人都知, 張氏原本不是最早居於這裡的姓氏。 始遷祖來此地以前, 已有趙、汪、錢三姓居此, 三百多年來, 以張姓最為繁盛。 如今弓通這個一千七八百人口的村子, 張氏族人占百分之七十, 所有張姓都是始遷祖的後人。

老榆樹所在曾是張氏家族祖塋地, 輩輩先祖都葬於此。 上世紀七十年代平墳運動, 塋地被平, 化為農田, 但老榆樹如祖先的靈魂一樣, 在歲月中證明著他們的存在。 當過三十餘年村長和書記的族人張新華說, 弓通曾經這樣的大樹在早有七十多棵, 後來剩下五棵, 平墳時就只剩這兩棵, 現今兩棵中的一棵也已經死了。

那棵顯然已死去的老樹, 樹幹如白骨, 仍挺拔地站立著, 不失尊嚴。 有限的枝幹上像另一棵仍生機盎然的老榆一樣, 也寄生著一團團結著鮮潤果實的冬青, 仿佛神性未失。

現今弓通陳漢軍鑲黃旗薩滿們, 都出自這個家族。 他們像這兩棵神樹一樣罕見, 甚至更罕見;他們承載的文化, 比這兩棵老樹更古老, 他們傳續的古老儀式, 可以上溯到唐代。 而今, 掌壇人張忠華已76歲, 壇班其他成員, 張新華71歲, 張英甫64歲, 張柏清58歲, 張士冬46歲, 張洪年, 41歲。 從這個意義上, 他們比這老樹更寶貴, 傳承的文化也更瀕危。

不屬於薩滿教的弓通薩滿

薩滿文化, 一般意義, 是指存在於世界北半球各族群中的原始宗教, 以萬物有靈和祖先崇拜為宗旨。

這種原始宗教被通稱為薩滿教。 這種宗教的主祭人即薩滿, 被視為溝通神與人的使者。 烏拉弓通陳漢軍壇班的參祭人, 自稱亦被通稱為薩滿。 但其承載的內涵, 除了在功能上具有溝通人與鬼的使命外, 他們所傳續的文化從內容到形式, 與滿族、蒙古族、達斡爾、鄂溫克等北方民族的薩滿教有本質的不同。 為此, 烏拉陳漢軍張氏壇班的薩滿, 學界對他們的薩滿身份多有爭議。

對此, 掌壇人張忠華先生的解釋, 道出了他們何以稱薩滿的真相。 他說:我們原本不叫薩滿, 叫“神將”。 叫薩滿的原因是, 1643年, 皇太極下令讓我們改稱薩滿。 我們雖然叫薩滿, 但我們的文化不是薩滿教。

在烏拉一帶, 仍盛傳, 漢軍燒香有“上三壇”、“中五壇”(一說“下五壇”)之說。

這一傳說至少說明, 曾經漢軍旗人燒香壇班遠不止一壇兩壇。 無論上三壇還是下五壇, 傳說祖師爺為楊祖修、楊祖明(亦有說為楊子修、楊子明)兄弟, 為唐時人, 在長白山修煉20年所創立, 傳之後世。 烏拉上三壇, 各壇祖師被稱為“王學(xiao)、常學(xiao)、廖學(xiao)”。 弓通張氏壇班傳承譜系出自“王學”。 王學是誰, 他傳自哪一姓氏, 真實名字叫什麼, 已無人說得清。 在張氏壇班所有成員心中, 共認王學的弟子張榮閣為張氏第一代掌壇人。

漢軍旗香文化不屬於薩滿教, 它屬於一種怎樣的文化?烏拉漢軍旗薩滿們的存在, 為何被納入世界性的薩滿文化範疇, 成為非物搶救與保護工程的重要物件, 並備受學術界及社會各界矚目?

這是一個浩大而難解的問題, 其中許多謎題有待破解。

概括起來,這曾是在漢軍旗人中風行的祭祀禮俗,民間俗稱“燒香”。燒香又分“燒官香”與“燒太平香”。每逢龍虎年(亦有鼠年)為祭祖續譜,由全體族人出資請壇班舉行的燒香儀式,叫燒官香,每十二年舉行一次;旗人一家一戶單獨出資為自家祈福或還願請壇班燒香,叫燒太平香,燒香時間不分年份。2015年2月6日至8日的市非遺中心實錄的燒香儀式,為燒太平香,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烏拉陳漢軍單鼓舞”代表性傳承人張洪年家舉行。

燒香的核心內容,被稱為“施主”的漢軍旗戶主人,請來壇班薩滿,以繁複的儀式和驚天動地的鼓聲與歌聲,為主人招來神靈和輩輩亡人來家中赴會,受享香火後再送走,保佑燒香人家太平、富足。張氏壇班必請的眾神有二十四位,被稱為“二十四鋪神”。從所奉神靈和神歌所頌,有中華數千年文化神祇譜中的神聖,如關爺、豐都、二郎神、眼光娘娘、灶王等等。有意味的是,供奉的神有一位叫“唐王”——即李世民,一位叫先鋒——即隨唐王征東的白袍將軍薛仁貴,神歌所頌還有唐朝諸多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如秦瓊、尉遲敬德、徐懋公等。“唐王”神辭中這樣唱道:

六月裡來百草生 唐王夜晚睡矇矓

連做三個真其夢 夢中一心去征東

征東去來過海東 六月初三挑大兵

挑兵不過三十歲 驗馬不過五龍駒

先挑盔來後驗甲 挑完盔甲驗人馬

東門外頭校軍場 點將臺上去挑兵

天子挑兵發人馬 文武大臣操隊兵

前站先行張士貴 後跟軍師徐懋公

頭前領兵秦叔寶 催陣督都程咬金

魯明星來魯明月 金結鋼環二弟兄

手使拍把史大奈 鐵玉金槍帶齊整

紅臉將軍是好漢 黑臉敬德是國公

大王莊上王君可 捎帶唐甯郭虛空

白袍小將薛仁貴 山西臨潼謝英登

軍旗人馬挑齊備 唐王撥寨要起營

…………

唐王征東的歷史,伴著震撼人心的鼓聲,一位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和他們曾參與的戰事,被莊重生動地頌唱出來……更有意味的是,儀式上所接亡人,除了燒香人故去的祖先與遠近親人,最重要的是隨唐王征東的死難將士。

儀式中,必放的一鋪神中的“采王子”,表現的是唐王李世民因憂患征東死難亡魂,心疼難安、憂心如焚的情狀。這情狀的演繹,也是古老的模式——兩位元薩滿以雙手交互握住對方手腕,稱之為“搭王架”,成為唐王心疾發作疼痛翻滾時的支撐……

這種燒香儀式與唐王征東是什麼關係,何以在烏拉陳漢軍中得以傳續?這亦是有待探索與破解的文化之謎。

張氏壇班代表性傳承人

張忠華:掌壇人,出生於1940年。8歲時因病許願拜本家掌壇人張榮閣為師,並舉行了正式的“抬神”儀式,與父親張榮武同為張榮閣親傳弟子。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以前,作為“四舊”對象的旗香文化亦遭禁止。這種以師徒傳承口口相授為主要傳遞方式的文化,經30餘年的沉寂,幾近湮滅。這一文化在烏拉大地銷聲匿跡的30年間,對這一文化的記憶始終銘刻在張榮武、張忠華這對同門父子的心裡。張榮武憑記憶,整理並手錄了本壇神辭。世界著名薩滿文化專家富育光先生,上世紀六十年代至烏拉采風,發現了張榮武的手寫本並將之保存下來。至八十年文化的嚴冬冰解時,他將該本複印,並親筆題寫《陳漢軍張氏本壇二十四鋪神辭》,送給張忠華。2011年6月20日省政府為之頒發“張忠華為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烏拉街陳漢軍續譜習俗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證書。

作為“陳漢軍續譜習俗”代表性傳承人,多年來,他是這一習俗古老儀式的核心傳遞者與主持者,還是神鼓及放神技藝最出色的演繹者。他的“放太尉”,不僅在中國薩滿研究界,在世界薩滿界也赫赫有名。

太尉神是旗香文化二十四鋪神祇中一位頗為特別的神,兼有道教的一位天神與薩滿教亦供奉的野豬神的特點,是一種奇妙的結合。二十多年來,在各種燒香儀式中,他的放太尉,往往成為儀式的高潮。以插在上唇象徵野豬獠牙的長達十幾釐米長的銀簪,伴著上沖雲霄的鼓聲的狂野舞蹈,對這位神祇活靈活現的出神詮釋,不僅抓住所有觀者的心,亦抓住眾多民俗學者及薩滿專家的心,成為薩滿研究引人入勝的焦點之一。

張洪年: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出生於1976年,張忠華之子。他以“烏拉陳漢軍單鼓舞”傑出技能,在父親之先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11年6月20日,又被批准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烏拉陳漢軍單鼓舞代表性傳承人”。2014年春,在市非遺中心的推動下,舉行了正式的原生態“抬神儀式”,成為張忠華正式弟子。他的入國家非遺項目的單鼓舞,壇中稱為“腰鈴趟”。打單鼓、擺腰鈴、背神辭,是傳統入壇弟子的基本功與必修課。他的單鼓與腰鈴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互相彰顯的完美演繹,使這一古老的舞蹈得到更精彩更震撼人心的呈現。同時,他的“打五路”與“放鷹神”,在燒香儀式中備受矚目。

張新華:出生於1945年。從20歲開始擔任弓通村村長,在弓通村先後擔任村長或村書記長達三十餘年,退休以後,現仍兼任村中會計。他無論在張氏族人中還是村裡都有重要的影響力。弓通張氏在2012年舉行的續譜燒香儀式上,他被推舉為張氏家族的穆昆達(家族長)。他在壇班中是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他閱歷豐富、見多識廣、興趣廣泛,親歷張氏壇班半個多世紀由沉寂到復興的全過程,對這一文化的傳承亦有特殊功績。不僅在本壇中唱、鼓、擺鈴腰等各項技能均出色,對半個世紀以來烏拉一帶民間流傳的各種歌舞技能都很擅長。

張英甫:出生於1952年。父親張玉海,亦為張氏第一位掌壇人張榮閣弟子,1985年以後,張氏族人重啟續譜祭祖傳統,開始主持燒香,他的薩滿歌與鼓,在省內外赫赫有名,被公認為張氏壇班第二位掌壇人。父親的影響雖銘刻在心,但種種原因,直到2002年,他才開始學習打鼓,而今已是壇中重要成員。不僅打鼓、腰鈴技藝嫺熟,二十四鋪神辭的唱頌尤其熟練,對祭禮程式也非常熟悉。

張世冬:出生於1970年。他是弓通張氏嫡系子孫,祖父張榮發、父親張振海,是今天張氏族人心中的家族功臣,在破四舊浪潮中,冒險從焚燒家譜及祭器的火堆中,搶出了記載家族來歷及輩輩已故先祖的名冊“已死簿”,並精心保存,成為後來家族續譜最根源的依據。張氏家族兩次續譜燒香儀式都在他家舉行。2012年家族最近一次舉行的續譜燒香,他開始參加壇班活動。他加入壇班雖晚,但神辭的記憶及熟練程度驚人,成為壇中主唱之一。2月6日至8日的這次燒香,以他為主“放豐都”。

張柏清:出生於1958年。他是最晚加入壇班的成員。家族2012年續譜燒香中,他參與一些服務性工作。2014年開始參加壇班活動,已能夠熟練掌握打鼓及腰鈴趟技能。2月6日至8日的這次燒香,他第一次參與坐唱頌神。這第一次,一定是他壇班生涯中的一個里程碑。

消息來源/江城日報 2015年2月22日

作者/李桂華

聲明:

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

大吉林,大東北,

聚焦鄉梓歷史,傳播吉林人物語;

大文化,大生活,

助力文化交流,弘揚慢生活情趣。

其中許多謎題有待破解。

概括起來,這曾是在漢軍旗人中風行的祭祀禮俗,民間俗稱“燒香”。燒香又分“燒官香”與“燒太平香”。每逢龍虎年(亦有鼠年)為祭祖續譜,由全體族人出資請壇班舉行的燒香儀式,叫燒官香,每十二年舉行一次;旗人一家一戶單獨出資為自家祈福或還願請壇班燒香,叫燒太平香,燒香時間不分年份。2015年2月6日至8日的市非遺中心實錄的燒香儀式,為燒太平香,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烏拉陳漢軍單鼓舞”代表性傳承人張洪年家舉行。

燒香的核心內容,被稱為“施主”的漢軍旗戶主人,請來壇班薩滿,以繁複的儀式和驚天動地的鼓聲與歌聲,為主人招來神靈和輩輩亡人來家中赴會,受享香火後再送走,保佑燒香人家太平、富足。張氏壇班必請的眾神有二十四位,被稱為“二十四鋪神”。從所奉神靈和神歌所頌,有中華數千年文化神祇譜中的神聖,如關爺、豐都、二郎神、眼光娘娘、灶王等等。有意味的是,供奉的神有一位叫“唐王”——即李世民,一位叫先鋒——即隨唐王征東的白袍將軍薛仁貴,神歌所頌還有唐朝諸多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如秦瓊、尉遲敬德、徐懋公等。“唐王”神辭中這樣唱道:

六月裡來百草生 唐王夜晚睡矇矓

連做三個真其夢 夢中一心去征東

征東去來過海東 六月初三挑大兵

挑兵不過三十歲 驗馬不過五龍駒

先挑盔來後驗甲 挑完盔甲驗人馬

東門外頭校軍場 點將臺上去挑兵

天子挑兵發人馬 文武大臣操隊兵

前站先行張士貴 後跟軍師徐懋公

頭前領兵秦叔寶 催陣督都程咬金

魯明星來魯明月 金結鋼環二弟兄

手使拍把史大奈 鐵玉金槍帶齊整

紅臉將軍是好漢 黑臉敬德是國公

大王莊上王君可 捎帶唐甯郭虛空

白袍小將薛仁貴 山西臨潼謝英登

軍旗人馬挑齊備 唐王撥寨要起營

…………

唐王征東的歷史,伴著震撼人心的鼓聲,一位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和他們曾參與的戰事,被莊重生動地頌唱出來……更有意味的是,儀式上所接亡人,除了燒香人故去的祖先與遠近親人,最重要的是隨唐王征東的死難將士。

儀式中,必放的一鋪神中的“采王子”,表現的是唐王李世民因憂患征東死難亡魂,心疼難安、憂心如焚的情狀。這情狀的演繹,也是古老的模式——兩位元薩滿以雙手交互握住對方手腕,稱之為“搭王架”,成為唐王心疾發作疼痛翻滾時的支撐……

這種燒香儀式與唐王征東是什麼關係,何以在烏拉陳漢軍中得以傳續?這亦是有待探索與破解的文化之謎。

張氏壇班代表性傳承人

張忠華:掌壇人,出生於1940年。8歲時因病許願拜本家掌壇人張榮閣為師,並舉行了正式的“抬神”儀式,與父親張榮武同為張榮閣親傳弟子。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以前,作為“四舊”對象的旗香文化亦遭禁止。這種以師徒傳承口口相授為主要傳遞方式的文化,經30餘年的沉寂,幾近湮滅。這一文化在烏拉大地銷聲匿跡的30年間,對這一文化的記憶始終銘刻在張榮武、張忠華這對同門父子的心裡。張榮武憑記憶,整理並手錄了本壇神辭。世界著名薩滿文化專家富育光先生,上世紀六十年代至烏拉采風,發現了張榮武的手寫本並將之保存下來。至八十年文化的嚴冬冰解時,他將該本複印,並親筆題寫《陳漢軍張氏本壇二十四鋪神辭》,送給張忠華。2011年6月20日省政府為之頒發“張忠華為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烏拉街陳漢軍續譜習俗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證書。

作為“陳漢軍續譜習俗”代表性傳承人,多年來,他是這一習俗古老儀式的核心傳遞者與主持者,還是神鼓及放神技藝最出色的演繹者。他的“放太尉”,不僅在中國薩滿研究界,在世界薩滿界也赫赫有名。

太尉神是旗香文化二十四鋪神祇中一位頗為特別的神,兼有道教的一位天神與薩滿教亦供奉的野豬神的特點,是一種奇妙的結合。二十多年來,在各種燒香儀式中,他的放太尉,往往成為儀式的高潮。以插在上唇象徵野豬獠牙的長達十幾釐米長的銀簪,伴著上沖雲霄的鼓聲的狂野舞蹈,對這位神祇活靈活現的出神詮釋,不僅抓住所有觀者的心,亦抓住眾多民俗學者及薩滿專家的心,成為薩滿研究引人入勝的焦點之一。

張洪年: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出生於1976年,張忠華之子。他以“烏拉陳漢軍單鼓舞”傑出技能,在父親之先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11年6月20日,又被批准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烏拉陳漢軍單鼓舞代表性傳承人”。2014年春,在市非遺中心的推動下,舉行了正式的原生態“抬神儀式”,成為張忠華正式弟子。他的入國家非遺項目的單鼓舞,壇中稱為“腰鈴趟”。打單鼓、擺腰鈴、背神辭,是傳統入壇弟子的基本功與必修課。他的單鼓與腰鈴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互相彰顯的完美演繹,使這一古老的舞蹈得到更精彩更震撼人心的呈現。同時,他的“打五路”與“放鷹神”,在燒香儀式中備受矚目。

張新華:出生於1945年。從20歲開始擔任弓通村村長,在弓通村先後擔任村長或村書記長達三十餘年,退休以後,現仍兼任村中會計。他無論在張氏族人中還是村裡都有重要的影響力。弓通張氏在2012年舉行的續譜燒香儀式上,他被推舉為張氏家族的穆昆達(家族長)。他在壇班中是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他閱歷豐富、見多識廣、興趣廣泛,親歷張氏壇班半個多世紀由沉寂到復興的全過程,對這一文化的傳承亦有特殊功績。不僅在本壇中唱、鼓、擺鈴腰等各項技能均出色,對半個世紀以來烏拉一帶民間流傳的各種歌舞技能都很擅長。

張英甫:出生於1952年。父親張玉海,亦為張氏第一位掌壇人張榮閣弟子,1985年以後,張氏族人重啟續譜祭祖傳統,開始主持燒香,他的薩滿歌與鼓,在省內外赫赫有名,被公認為張氏壇班第二位掌壇人。父親的影響雖銘刻在心,但種種原因,直到2002年,他才開始學習打鼓,而今已是壇中重要成員。不僅打鼓、腰鈴技藝嫺熟,二十四鋪神辭的唱頌尤其熟練,對祭禮程式也非常熟悉。

張世冬:出生於1970年。他是弓通張氏嫡系子孫,祖父張榮發、父親張振海,是今天張氏族人心中的家族功臣,在破四舊浪潮中,冒險從焚燒家譜及祭器的火堆中,搶出了記載家族來歷及輩輩已故先祖的名冊“已死簿”,並精心保存,成為後來家族續譜最根源的依據。張氏家族兩次續譜燒香儀式都在他家舉行。2012年家族最近一次舉行的續譜燒香,他開始參加壇班活動。他加入壇班雖晚,但神辭的記憶及熟練程度驚人,成為壇中主唱之一。2月6日至8日的這次燒香,以他為主“放豐都”。

張柏清:出生於1958年。他是最晚加入壇班的成員。家族2012年續譜燒香中,他參與一些服務性工作。2014年開始參加壇班活動,已能夠熟練掌握打鼓及腰鈴趟技能。2月6日至8日的這次燒香,他第一次參與坐唱頌神。這第一次,一定是他壇班生涯中的一個里程碑。

消息來源/江城日報 2015年2月22日

作者/李桂華

聲明:

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

大吉林,大東北,

聚焦鄉梓歷史,傳播吉林人物語;

大文化,大生活,

助力文化交流,弘揚慢生活情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