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銷售神話灰飛煙滅,北京現代噩夢尚未結束

【導讀】相比起往年的風光, 當下的北京現代可謂落魄不已, 病病懨懨。

總有一種力量讓人淚流滿面, 總有一種無奈讓人欲哭無淚。

北京現代這個韓系車在華的領頭羊, 曾經萬千寵愛集一身, 一直是韓系品牌風向標, 過去的15年可謂春風得意——銷量利潤的大贏家, 車企排行榜的釘子戶, 明星代言的橋頭堡, 展會論壇的霸屏者, 舉手投足唯我自尊, 指點江山慷慨激昂。 最近四年, 北京現代連續年銷過百萬輛, 2016年銷量達到114萬輛。 截至目前, 北京現代在中國已擁有800萬的市場保有量。 這個速度, 除了南北大眾和上汽通用, 還沒有哪個車企可與之叫板。

被稱為業界典範的北京現代, 2002年一口氣完成了簽約、成立公司、首款產品下線三大事件, 至此“現代速度”成為企業的金字招牌。

對於順風順水的北京現代而言, 2017年確實是流年不利。 車市震盪、薩德風波、購置稅政策退坡、自主品牌崛起,

從四面八方衝擊著北京現代。

如今, 隨著薩德危機的發酵及產品競爭力的衰弱, 北京現代已淪落為中國汽車市場的棄兒, 一日不如一日, 全系銷量節節敗退, 市場利潤持續下降, 產能過剩束手無策, 工廠放假隔三差五, 產品召回此起彼伏, 品牌口碑一落千丈。 原本長期位於車企月銷量排行榜第四的北京現代, 因銷量連續下跌, 已被擠出前十之列, 這樣的戲劇性變化著實令其頭痛不已又回天乏力。

相比起往年的風光, 當下的北京現代可謂落魄不已, 病病懨懨。

銷量連連受挫

2016年, 北京現代全年累計零售銷量114萬輛, 同比增長7.5%。 進入2017年, 北京現代的銷量表現卻十分低迷, 今年1-7月份累計銷量415,135輛, 同比降低29.1%。 僅完成全年125萬輛目標的33.2%。

繼年初1、2月份銷量持續增長之後, 北京現代從3月份開始銷量一直處於下滑態勢。 7月銷量為55,017輛, 較去年同期的80,318輛降低31.5%。 截止7月底, 北京現代已經連續5個月出現負增長的情況, 低迷的市場表現還在延續。 7月30日, 經中韓雙方商定, 北京現代下調今年初制定的125萬銷售目標至80萬輛, 下調幅度為45萬輛。 毫無疑問, 北京現代今年在中國市場的銷量跌幅將會創造一個空前記錄。

對於任何一家邁進“百萬俱樂部”的合資汽車品牌, 單一車型單月銷過萬再正常不過。 以6月銷量為例, 全新途勝銷量為6829輛, 領動為2396輛, 名圖為7965輛, 這些車型都是北京現代“走量”的明星車型, 而去年同期的這幾款車型的銷量均已過萬輛。 索納塔、ix25、ix35等車型單月銷量不足千輛或剛剛破千, 全系在售車型中很難有一兩款表現亮眼。

再拿過去供不應求的索納塔車系來說, 2011年索納塔八正式登陸國內市場, 時尚酷炫的“流體雕塑”造型成功吸引了消費者的關注,

憑藉較高的配置與低於主流B級轎車成功俘獲了消費者的芳心,僅2012年索納塔八就為北京現代貢獻了100,477輛的銷量,平均月銷8000多輛。

如今索納塔車系已經更新至第九代,銷量卻慘不忍睹。2017年上半年,索九共售出0.63萬輛,抵不上當年一個月的成績,而這一切還是建立在巨額終端讓利的情況下。目前索九的優惠普遍達到了3萬左右,最低配已下探至A級車市場,落差很大。

過去,北京現代相比起自主品牌有兩大優勢:一是作為合資品牌在國人眼中有著高於自主國產的口碑;二是對比起同級別的日系車有著性價比優勢。在前幾年自主還未崛起、日系車也會降價的情況下的確佔有優勢,而當自主品牌開始發力及日系品牌下壓之時,就註定了北京現代汽車未來只能在夾縫中生存。

習慣了高歌猛進的北京現代經銷商,3月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恐慌。有媒體報導,北京現代的一些4S店客戶進店量從曾經的一天30批減少到一天5批,甚至有一段時間,連續幾天店裡沒有一個客人,而正常時期4S店每天進店量20-30人,網上的銷售線索跟正常相比也下滑了50%-60%。

北京現代今年銷量的下滑,導火索是薩德事件。薩德事件帶來的最直接影響,是客戶到店量的減少。在薩德事件鬧得最凶的時候,韓系車就像是一塊燙手的山芋。在參加一些車展活動時,主辦方甚至以考慮安全為由,拒絕北京現代的經銷商來參展。

中國車市的整體回落和購置稅政策的退坡變化也帶來了不利影響。北京現代副總經理、銷售本部副本部長吳周濤提到:“今年整個汽車市場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是購置稅政策的變化,導致今年突然整個市場滑落下來,各個產業壓力都非常大。”

因為價格區間非常接近,自主品牌首當其衝分流的就是韓系車的潛在客戶。而且,自主品牌無一例外都把韓系車當作最直接的競爭對手和趕超目標。相反,面對自主品牌的快速進步,北京現代並沒有快速調整產品思路,跟上消費者升級換代的節拍,其結果就是潛在客戶的大量流失。

當然,外因畢竟是影響因素,內因才是根本所在。這一點,北京現代看得很清楚。“前幾年我們的關注點都在賣車上,疏忽了品牌力的提升、產品線的佈局以及對中國消費市場變化的快速反應。這幾年北京現代發展一直順風順水,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識。思想沒有跟著市場在變化,還是原來做法。慣性思維非常強。”

北京現代銷售總經理吳周濤坦言,北京現代今天的局面,有政治方面的因素,也有市場層面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內部因素,北京現代原有的產品佈局與目前的市場發展不太匹配。也就是說,即便沒有薩德這個引子,調整也會不可避免的到來。

產品競爭力減退

2003年,北京現代合資後第一年,推出第一款家轎伊蘭特,就成功打破了捷達和桑塔納統治的家轎市場,改寫了家轎市場的新格局。此後推出的途勝也在緊湊型SUV市場樹立了北京現代的旗號。後來,推出的轎車如悅動、朗動、名圖、瑞納,SUV如ix35、ix25、新勝達都在各自細分市場名列前茅。這些成功車型幫助北京現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現代速度”。短短15年之內,北京現代位居國內車企銷量榜第四名,並在國內擁有了“三地五廠”佈局。

目前,北京現代的主力車型悅動的售價已有20%的優惠,即使如此,銷量也沒有提高多少。特別是在其它品牌銷量增長,而唯有北京現代銷量負增長的時候,沒有人比其更著急。

過去幾年,北京現代在中國飛速發展的時候以廉價小型車為主,趕上了家庭第一輛車的大熱潮,而現在換購,增購的比例逐漸增加,消費者往往不再選擇小型車,而是選擇更大更豪華的車型,北京現代在這方面似乎未占到什麼便宜。在小型車,緊湊型車比拼性價比的戰役中,自主品牌更有勝算。更為可惜的是,近幾年中國市場SUV車型大火,但是北京現代應對乏力,很多老車型不停產,新車型跟不上,而作為中型SUV的勝達已老而無力。

的確,北京現代的產品策略一直為人詬病。在當下在車企快速更迭車型產品並主推全新車型的同時,北京現代卻依然保持著多代車型同堂競爭的局面。在整個北京現代的產品家族中,經常可以看到老中青三代、甚至在4S店中為消費者演繹四代同堂的相愛相殺。以伊蘭特車型為例,全新悅動、新悅動、新朗動以及全新領動車型,售價區間高度重合,要知道在這個價位的消費者最注重的就是售價,同等空間和配置下,最便宜的車款一定是最優選擇。除此以外,新名圖、ix35與其換代車型的相愛相殺也是無奈。

在中國消費者眼中韓系車一直是外觀充滿設計感、配置較高、售價實惠的高性價車型,但是原先的這些優勢逐漸變成了劣勢。以目前消費者比較關注的15萬元緊湊級SUV市場來看,北京現代的全新途勝還是擁有不錯的銷量資料,2017年上半年其月均銷量維持在7100輛左右,但是仔細查看配置表可以發現,全新途勝1.6T雙離合舒適版(在售最低配車型)不僅沒有裝配當下消費者在意的牽引力控制系統、車身穩定程式等安全性配置,甚至連電動天窗、無鑰匙進入啟動系統等舒適性配置,韓系車在原先“擅長”的高配置領域似乎有些縮水。

2012年前的索納塔八和朗動,哪怕是老款悅動和ix35,推出的時候僅僅是設計風格就足以創造銷量,但近幾年北京現代能鮮有讓消費者眼前一亮的產品。

北京現代的產品雖然在價格方面能被年輕人接受,但卻缺少了重要的一個屬性:個性。曾經令北京現代引以為傲的“性價比”優勢,正在因自主品牌的成長消磨殆盡。而產品定位模糊,沒有獨特“標籤”的北京現代,無法滿足年輕人對自我個性的追求,過時的產品設計已經不能被市場所認可。

就產品而言,國內任何一家合資車企在車型佈局方面都不如北京現代。如A級車領域,北京現代清一色“伊蘭特”系列:悅動、朗動和領動;B級車領域則有名圖和索納塔九;SUV方面擁有ix25、ix35、途勝和勝達,全面涵蓋了小型SUV、緊湊型SUV及7座中型SUV。即使產品佈局如此全面,但其品牌溢價能力並不見提高。新途勝是ix35換代的產物,朗動是伊蘭特、悅動的換代車型,換代車型改名上市後,老款車型並未退市,在銷量上給了北京現代一些“甜頭”,而“苦頭”自然是北京現代品牌向上受挫。

高端A級車是對北京現代全年銷量貢獻最多的細分領域,基本上每款產品月銷都上萬輛。但在高端車型上,北京現代亮點缺乏。為了提升自身品牌力,向高端看齊,推出了索納塔九,這款車型的定位要比此前索納塔車型的定位要高,但消費者並不買帳,2016全年也僅售出3.6萬輛,月均3000輛。

此外,入華多年的北京現代似乎沒有真正摸准過中國人口味。銷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新車型跟不上,而內在原因是行銷策略的失誤,即過度追求高銷量。對於銷量高的經銷商,北京現代不但給予季度獎勵,還有月度獎勵等,致使很多經銷商甩賣車輛,影響了企業的盈利能力。事實上,銷量確實是北京現代內部一直內部強調的問題,為了追求銷量,包括各類“優惠降價”等促銷措施無形中扼殺了品牌價值的提升,進而陷入一種“賣的越多,價格越低,品牌越弱”的怪圈。

2012年起,因“釣魚島”爭端,日系車在華全線萎縮之時,北京現代鑽了空子,憑藉出眾的外觀和豐富的配置走到中國消費者眼前,洋洋得意了多年,但從2013年開始,就開始走下坡路。

究其原因,有媒體採訪用戶總結歸納出三點:一是品牌向上力還差火候。高性價比以及常年大優惠,容易讓消費者對其品牌產生固有印象,導致品牌力遲遲提升不上去;二是外觀內在顧此失彼。韓系車的優勢也是成本優勢,當年北京現代伊蘭特橫掃中國就是憑藉又大又便宜。不難發現,性價比對於早期的中國消費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當消費者越來越瞭解自己的需求和對車有了新要求後,外觀漂亮但技術老舊、沒有亮點的北京現代被判出局;三是“下探”與“上升”。設計和動力出眾的德系車近年來價格下探,讓其更受中國消費者的青睞。對比之下,北京現代唯一的性價比優勢也變得不值一提。而自主品牌近年來也有模有樣學著韓系車在市場上“又大又便宜”的打法,紛紛推出外觀出色、配置豐富且低價的國產車型,銷量頗佳,擠兌了北京現代在華的市場份額。

召回投訴頻頻

北京現代成立之初,以高顏值和性價比得到購車人的青睞。2004年,北京現代年銷量僅為14.4萬輛,2016年已增長至113萬輛。隨著自主品牌的崛起、對汽車設計越來越重視,而近年來北京現代車型的顏值越來越難以打動市場,加之接連面臨的品質危機,北京現代外界評價明顯不被看好。

據國家品質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網站消息,日前,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根據《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的要求,向國家質檢總局備案了召回計畫,決定自 2017 年 7 月 31 日起,召回43764輛全新勝達汽車。其中,2012年11月29日至2013年5月31日期間生產的搭載韓國進口2.4LTHETA GDI 發動機的全新勝達汽車,共計29937輛;2012年11月29日至2013年11月30日期間生產的搭載韓國進口2.0TTHETA GDI 發動機的全新勝達汽車,共計13827輛。據悉,本次召回範圍內的車輛,由於曲軸交叉油孔加工毛刺去除不良,產生的金屬碎屑阻礙了機油流向主軸承,造成軸承不能充分潤滑,軸承加速老化。造成發動機內部產生週期性的敲缸聲,發動機故障燈以及機油報警燈點亮,長時間使用後可能產生抱軸現象,車輛失去動力,存在安全隱患。

早在2013年,北京現代也曾因品質問題,將勝達大規模召回。引人注意的是,此次可能是同一輛車的二次召回。早在2013年,全新勝達國產上市不到1年之時,也曾因品質問題,召回2012年11月29日至2013年3月8日期間生產的部分2013款勝達2.4L兩驅車,數量接近1萬輛。可見,此次召回的範圍與2013年召回的範圍高度重合。

對北京現代來說,這已不是今年第一次大規模召回,僅今年就召回了兩次。今年1月,北京現代曾向國家質檢總局備案了召回計畫,決定自2月13日起,召回部分途勝汽車,共9.6萬輛。

不止今年召回頻頻,用戶對北京現代品質的投訴也屢屢不絕。據車質網資料統計,僅今年6月對北京現代的品質投訴就超過50條,包括方向盤卡滯、變速箱頓挫、發動機連接管漏水等。早些年,北京現代伊蘭特計程車還出現過方向盤掉渣的現象。自此,在人們的心目中北京現代與高品質高品質之間無法等同。

另外,美國高速公路安全保險協會曾在今年更新了一份報告,公佈了美國每百萬輛註冊車型平均車禍駕駛員死亡率的報告(2011-2014年)。現代瑞納(美國版)以104人/百萬輛居於榜首,這令其又攤上了“單車死亡率”最高的名聲。

產能放空嚴重

曾經,北京現代最發愁的事情是產能跟不上,工人們加班加點兩三班倒,生產出來的汽車供不應求,加價購車、消費者繳納定金2-3個月後再提車的情況司空見慣,因為北京現代產銷量間有著一定的“缺口”。

為了不斷提高銷量,北京現代在擁有三個工廠後,又在河北和重慶分別投建了第四和第五工廠,2017年7月19日北京現代第五工廠(重慶工廠)正式落成,並宣佈將於8月份正式投入生產工作,目前北京現代的產能已達到165萬輛。而這距離滄州第四工廠建成投產也就半年多的時間。隨著第五工廠的投產,北京現代的年產能從135萬輛提升到165萬輛。

在實現2016年114萬輛的銷量超預期增長後,長居合資品牌車企銷量第四位的北京現代,在2017年前7個月的市場上遭遇滑鐵盧。按照計畫,2017年的銷售目標為125萬輛,雖然現目標調整為80萬輛,但產能利用率卻只為165萬輛的50%,其餘一半則是嚴重放空。

今年3月,北京現代通過供應商稱,河北工廠從3月24日到4月1日停產一周,以檢查生產線。結合北京現代遭遇的銷量大幅下滑,這個通知被部分人解讀為非正常。

銷量目標調整是企業經營行為中內部的事情,增長或降低消費者並不關心,更不會關心工廠產能是否過剩這些專業問題,但產品好不好,市場會檢驗,消費者說了算,北京現代下半年能否奪回失地任重道遠。

造成北京現代1-7月銷量斷崖式下滑的原因多種多樣,而這些因素也將繼續影響著北京現代的銷量資料。第五工廠(重慶工廠)的投產,一方面說明北京現代對於中國市場的重視,另一方面新增加到165萬的產能與當下的1-7月銷量41.5萬輛的資料相比,從市場格局觀察,人們更多看到的是產能的閒置,即一方面大張旗鼓地跑馬圈地,擴大產能,另一方面銷量卻持續下滑。

按說,北京現代的第四工廠和第五工廠都是在2015年開始動工的,其實當時北京現代的產銷量已經開始出現頹勢。北京現代2014年和2013年的銷量分別是112萬輛和103萬輛,2014年雖然還在增長,但是增速已經從2013年的15.7%,下降到了8.7% 。

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還要連續建設兩個工廠呢?北京現代內部人士對媒體解釋了這點,“經過談判之後,滄州和重慶都給了北京現代不錯的政策支持,這使得北京現代在第四工廠的選址問題上難以割捨,最終決定兩地同時上馬。”換言之,北京現代當初上馬兩個工廠並非出於市場實際需要,而是看到背後給的誘人政策而倉促作出的決策。而今,當市場形勢發生變故時,北京現代只能是“啞巴吃黃連”,自作自受。

有人計算了一下:北京現代滄州工廠總投資120億,重慶工廠總投資77.5億。北京現代2016年一年的淨利潤是39億,一輛車的純利差不多3300塊錢,這得賣多少車才能賺回來?

創新能力弱化

從2012年起,8-15萬的價格區間是韓系車主攻的價格區間,時尚的造型設計,超越同級別車型的配置,説明北京現代連續四年銷量突破百萬,在華用戶超過800萬人。然而,這一切卻隨著自主品牌的快速成長戛然而止。

自主品牌的成長速度確實超出了大多數人的預料,北京現代自身同樣存在著隱患。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北京現代作為有著15年歷史的合資企業,首先是自身創新能力正在退步;其次,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北京現代沒有預測到中國汽車市場的變化。這無疑為失敗埋下了伏筆。同樣是2012年前後,自主品牌開始了轉型之路,重產品品質,抓品質,掌握核心技術,更得益于二十年如一日的試錯與糾偏,在積累了豐富的造車經驗後,隨著SUV市場的爆發,自主品牌迎來了井噴,並同樣將主攻市場提升到8-15萬的價格區間,與北京現代展開了正面交鋒。作為中國本土汽車品牌,對市場變化的反應速度自然快於合資企業,與此同時,其餘合資品牌紛紛下探中低端市場,這令北京現代難以招架。

從2012年到2016年,雖然保持著百萬輛的水準,但實際上卻沒有拿出符合時代要求的產品,甚至可以說北京現代自身的創新能力與設計能力都在逐步“退化”。

此外,北京現代對於中國車市前瞻性不足,並沒有根據國家政策的變化預估到SUV市場將會興起,而今年處於“風口”的MPV市場,北京現代依然沒有佈局。2015年SUV市場快速崛起後,北京現代反應速度明顯落後他人,兩年時間僅有3款SUV車型入市。3款上市SUV中,只有全新勝達是2017款新車型,ix25僅有2016款,而途勝甚至只有2015款車型,產品更新換代速度與自主品牌相比完全不在一個等級,與其他合資品牌相比也處於下風,被市場拋棄並不是意外。如果跟不上市場節奏的變化,想打翻身仗可能要等到下一個市場“風口”了。

現代集團已意識到如果再不尋找新的替代市場,韓系車將沒有更好的出路。據韓聯社最新消息,現代汽車宣佈未來的重心將不會放在中國市場,而是會全力的穩固歐美市場,同時會大力的發展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以彌補在中國市場的虧損。

在林言看來,無論怎樣,北京現代正處在一個關鍵的時間點上,曾經輝煌的北京現代如何扭轉頹勢,走出困境,眼下只能以不變應萬變,沉下心來苦練內功,得做好長期的準備,以利再戰。

時尚酷炫的“流體雕塑”造型成功吸引了消費者的關注,

憑藉較高的配置與低於主流B級轎車成功俘獲了消費者的芳心,僅2012年索納塔八就為北京現代貢獻了100,477輛的銷量,平均月銷8000多輛。

如今索納塔車系已經更新至第九代,銷量卻慘不忍睹。2017年上半年,索九共售出0.63萬輛,抵不上當年一個月的成績,而這一切還是建立在巨額終端讓利的情況下。目前索九的優惠普遍達到了3萬左右,最低配已下探至A級車市場,落差很大。

過去,北京現代相比起自主品牌有兩大優勢:一是作為合資品牌在國人眼中有著高於自主國產的口碑;二是對比起同級別的日系車有著性價比優勢。在前幾年自主還未崛起、日系車也會降價的情況下的確佔有優勢,而當自主品牌開始發力及日系品牌下壓之時,就註定了北京現代汽車未來只能在夾縫中生存。

習慣了高歌猛進的北京現代經銷商,3月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恐慌。有媒體報導,北京現代的一些4S店客戶進店量從曾經的一天30批減少到一天5批,甚至有一段時間,連續幾天店裡沒有一個客人,而正常時期4S店每天進店量20-30人,網上的銷售線索跟正常相比也下滑了50%-60%。

北京現代今年銷量的下滑,導火索是薩德事件。薩德事件帶來的最直接影響,是客戶到店量的減少。在薩德事件鬧得最凶的時候,韓系車就像是一塊燙手的山芋。在參加一些車展活動時,主辦方甚至以考慮安全為由,拒絕北京現代的經銷商來參展。

中國車市的整體回落和購置稅政策的退坡變化也帶來了不利影響。北京現代副總經理、銷售本部副本部長吳周濤提到:“今年整個汽車市場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是購置稅政策的變化,導致今年突然整個市場滑落下來,各個產業壓力都非常大。”

因為價格區間非常接近,自主品牌首當其衝分流的就是韓系車的潛在客戶。而且,自主品牌無一例外都把韓系車當作最直接的競爭對手和趕超目標。相反,面對自主品牌的快速進步,北京現代並沒有快速調整產品思路,跟上消費者升級換代的節拍,其結果就是潛在客戶的大量流失。

當然,外因畢竟是影響因素,內因才是根本所在。這一點,北京現代看得很清楚。“前幾年我們的關注點都在賣車上,疏忽了品牌力的提升、產品線的佈局以及對中國消費市場變化的快速反應。這幾年北京現代發展一直順風順水,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識。思想沒有跟著市場在變化,還是原來做法。慣性思維非常強。”

北京現代銷售總經理吳周濤坦言,北京現代今天的局面,有政治方面的因素,也有市場層面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內部因素,北京現代原有的產品佈局與目前的市場發展不太匹配。也就是說,即便沒有薩德這個引子,調整也會不可避免的到來。

產品競爭力減退

2003年,北京現代合資後第一年,推出第一款家轎伊蘭特,就成功打破了捷達和桑塔納統治的家轎市場,改寫了家轎市場的新格局。此後推出的途勝也在緊湊型SUV市場樹立了北京現代的旗號。後來,推出的轎車如悅動、朗動、名圖、瑞納,SUV如ix35、ix25、新勝達都在各自細分市場名列前茅。這些成功車型幫助北京現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現代速度”。短短15年之內,北京現代位居國內車企銷量榜第四名,並在國內擁有了“三地五廠”佈局。

目前,北京現代的主力車型悅動的售價已有20%的優惠,即使如此,銷量也沒有提高多少。特別是在其它品牌銷量增長,而唯有北京現代銷量負增長的時候,沒有人比其更著急。

過去幾年,北京現代在中國飛速發展的時候以廉價小型車為主,趕上了家庭第一輛車的大熱潮,而現在換購,增購的比例逐漸增加,消費者往往不再選擇小型車,而是選擇更大更豪華的車型,北京現代在這方面似乎未占到什麼便宜。在小型車,緊湊型車比拼性價比的戰役中,自主品牌更有勝算。更為可惜的是,近幾年中國市場SUV車型大火,但是北京現代應對乏力,很多老車型不停產,新車型跟不上,而作為中型SUV的勝達已老而無力。

的確,北京現代的產品策略一直為人詬病。在當下在車企快速更迭車型產品並主推全新車型的同時,北京現代卻依然保持著多代車型同堂競爭的局面。在整個北京現代的產品家族中,經常可以看到老中青三代、甚至在4S店中為消費者演繹四代同堂的相愛相殺。以伊蘭特車型為例,全新悅動、新悅動、新朗動以及全新領動車型,售價區間高度重合,要知道在這個價位的消費者最注重的就是售價,同等空間和配置下,最便宜的車款一定是最優選擇。除此以外,新名圖、ix35與其換代車型的相愛相殺也是無奈。

在中國消費者眼中韓系車一直是外觀充滿設計感、配置較高、售價實惠的高性價車型,但是原先的這些優勢逐漸變成了劣勢。以目前消費者比較關注的15萬元緊湊級SUV市場來看,北京現代的全新途勝還是擁有不錯的銷量資料,2017年上半年其月均銷量維持在7100輛左右,但是仔細查看配置表可以發現,全新途勝1.6T雙離合舒適版(在售最低配車型)不僅沒有裝配當下消費者在意的牽引力控制系統、車身穩定程式等安全性配置,甚至連電動天窗、無鑰匙進入啟動系統等舒適性配置,韓系車在原先“擅長”的高配置領域似乎有些縮水。

2012年前的索納塔八和朗動,哪怕是老款悅動和ix35,推出的時候僅僅是設計風格就足以創造銷量,但近幾年北京現代能鮮有讓消費者眼前一亮的產品。

北京現代的產品雖然在價格方面能被年輕人接受,但卻缺少了重要的一個屬性:個性。曾經令北京現代引以為傲的“性價比”優勢,正在因自主品牌的成長消磨殆盡。而產品定位模糊,沒有獨特“標籤”的北京現代,無法滿足年輕人對自我個性的追求,過時的產品設計已經不能被市場所認可。

就產品而言,國內任何一家合資車企在車型佈局方面都不如北京現代。如A級車領域,北京現代清一色“伊蘭特”系列:悅動、朗動和領動;B級車領域則有名圖和索納塔九;SUV方面擁有ix25、ix35、途勝和勝達,全面涵蓋了小型SUV、緊湊型SUV及7座中型SUV。即使產品佈局如此全面,但其品牌溢價能力並不見提高。新途勝是ix35換代的產物,朗動是伊蘭特、悅動的換代車型,換代車型改名上市後,老款車型並未退市,在銷量上給了北京現代一些“甜頭”,而“苦頭”自然是北京現代品牌向上受挫。

高端A級車是對北京現代全年銷量貢獻最多的細分領域,基本上每款產品月銷都上萬輛。但在高端車型上,北京現代亮點缺乏。為了提升自身品牌力,向高端看齊,推出了索納塔九,這款車型的定位要比此前索納塔車型的定位要高,但消費者並不買帳,2016全年也僅售出3.6萬輛,月均3000輛。

此外,入華多年的北京現代似乎沒有真正摸准過中國人口味。銷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新車型跟不上,而內在原因是行銷策略的失誤,即過度追求高銷量。對於銷量高的經銷商,北京現代不但給予季度獎勵,還有月度獎勵等,致使很多經銷商甩賣車輛,影響了企業的盈利能力。事實上,銷量確實是北京現代內部一直內部強調的問題,為了追求銷量,包括各類“優惠降價”等促銷措施無形中扼殺了品牌價值的提升,進而陷入一種“賣的越多,價格越低,品牌越弱”的怪圈。

2012年起,因“釣魚島”爭端,日系車在華全線萎縮之時,北京現代鑽了空子,憑藉出眾的外觀和豐富的配置走到中國消費者眼前,洋洋得意了多年,但從2013年開始,就開始走下坡路。

究其原因,有媒體採訪用戶總結歸納出三點:一是品牌向上力還差火候。高性價比以及常年大優惠,容易讓消費者對其品牌產生固有印象,導致品牌力遲遲提升不上去;二是外觀內在顧此失彼。韓系車的優勢也是成本優勢,當年北京現代伊蘭特橫掃中國就是憑藉又大又便宜。不難發現,性價比對於早期的中國消費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當消費者越來越瞭解自己的需求和對車有了新要求後,外觀漂亮但技術老舊、沒有亮點的北京現代被判出局;三是“下探”與“上升”。設計和動力出眾的德系車近年來價格下探,讓其更受中國消費者的青睞。對比之下,北京現代唯一的性價比優勢也變得不值一提。而自主品牌近年來也有模有樣學著韓系車在市場上“又大又便宜”的打法,紛紛推出外觀出色、配置豐富且低價的國產車型,銷量頗佳,擠兌了北京現代在華的市場份額。

召回投訴頻頻

北京現代成立之初,以高顏值和性價比得到購車人的青睞。2004年,北京現代年銷量僅為14.4萬輛,2016年已增長至113萬輛。隨著自主品牌的崛起、對汽車設計越來越重視,而近年來北京現代車型的顏值越來越難以打動市場,加之接連面臨的品質危機,北京現代外界評價明顯不被看好。

據國家品質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網站消息,日前,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根據《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的要求,向國家質檢總局備案了召回計畫,決定自 2017 年 7 月 31 日起,召回43764輛全新勝達汽車。其中,2012年11月29日至2013年5月31日期間生產的搭載韓國進口2.4LTHETA GDI 發動機的全新勝達汽車,共計29937輛;2012年11月29日至2013年11月30日期間生產的搭載韓國進口2.0TTHETA GDI 發動機的全新勝達汽車,共計13827輛。據悉,本次召回範圍內的車輛,由於曲軸交叉油孔加工毛刺去除不良,產生的金屬碎屑阻礙了機油流向主軸承,造成軸承不能充分潤滑,軸承加速老化。造成發動機內部產生週期性的敲缸聲,發動機故障燈以及機油報警燈點亮,長時間使用後可能產生抱軸現象,車輛失去動力,存在安全隱患。

早在2013年,北京現代也曾因品質問題,將勝達大規模召回。引人注意的是,此次可能是同一輛車的二次召回。早在2013年,全新勝達國產上市不到1年之時,也曾因品質問題,召回2012年11月29日至2013年3月8日期間生產的部分2013款勝達2.4L兩驅車,數量接近1萬輛。可見,此次召回的範圍與2013年召回的範圍高度重合。

對北京現代來說,這已不是今年第一次大規模召回,僅今年就召回了兩次。今年1月,北京現代曾向國家質檢總局備案了召回計畫,決定自2月13日起,召回部分途勝汽車,共9.6萬輛。

不止今年召回頻頻,用戶對北京現代品質的投訴也屢屢不絕。據車質網資料統計,僅今年6月對北京現代的品質投訴就超過50條,包括方向盤卡滯、變速箱頓挫、發動機連接管漏水等。早些年,北京現代伊蘭特計程車還出現過方向盤掉渣的現象。自此,在人們的心目中北京現代與高品質高品質之間無法等同。

另外,美國高速公路安全保險協會曾在今年更新了一份報告,公佈了美國每百萬輛註冊車型平均車禍駕駛員死亡率的報告(2011-2014年)。現代瑞納(美國版)以104人/百萬輛居於榜首,這令其又攤上了“單車死亡率”最高的名聲。

產能放空嚴重

曾經,北京現代最發愁的事情是產能跟不上,工人們加班加點兩三班倒,生產出來的汽車供不應求,加價購車、消費者繳納定金2-3個月後再提車的情況司空見慣,因為北京現代產銷量間有著一定的“缺口”。

為了不斷提高銷量,北京現代在擁有三個工廠後,又在河北和重慶分別投建了第四和第五工廠,2017年7月19日北京現代第五工廠(重慶工廠)正式落成,並宣佈將於8月份正式投入生產工作,目前北京現代的產能已達到165萬輛。而這距離滄州第四工廠建成投產也就半年多的時間。隨著第五工廠的投產,北京現代的年產能從135萬輛提升到165萬輛。

在實現2016年114萬輛的銷量超預期增長後,長居合資品牌車企銷量第四位的北京現代,在2017年前7個月的市場上遭遇滑鐵盧。按照計畫,2017年的銷售目標為125萬輛,雖然現目標調整為80萬輛,但產能利用率卻只為165萬輛的50%,其餘一半則是嚴重放空。

今年3月,北京現代通過供應商稱,河北工廠從3月24日到4月1日停產一周,以檢查生產線。結合北京現代遭遇的銷量大幅下滑,這個通知被部分人解讀為非正常。

銷量目標調整是企業經營行為中內部的事情,增長或降低消費者並不關心,更不會關心工廠產能是否過剩這些專業問題,但產品好不好,市場會檢驗,消費者說了算,北京現代下半年能否奪回失地任重道遠。

造成北京現代1-7月銷量斷崖式下滑的原因多種多樣,而這些因素也將繼續影響著北京現代的銷量資料。第五工廠(重慶工廠)的投產,一方面說明北京現代對於中國市場的重視,另一方面新增加到165萬的產能與當下的1-7月銷量41.5萬輛的資料相比,從市場格局觀察,人們更多看到的是產能的閒置,即一方面大張旗鼓地跑馬圈地,擴大產能,另一方面銷量卻持續下滑。

按說,北京現代的第四工廠和第五工廠都是在2015年開始動工的,其實當時北京現代的產銷量已經開始出現頹勢。北京現代2014年和2013年的銷量分別是112萬輛和103萬輛,2014年雖然還在增長,但是增速已經從2013年的15.7%,下降到了8.7% 。

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還要連續建設兩個工廠呢?北京現代內部人士對媒體解釋了這點,“經過談判之後,滄州和重慶都給了北京現代不錯的政策支持,這使得北京現代在第四工廠的選址問題上難以割捨,最終決定兩地同時上馬。”換言之,北京現代當初上馬兩個工廠並非出於市場實際需要,而是看到背後給的誘人政策而倉促作出的決策。而今,當市場形勢發生變故時,北京現代只能是“啞巴吃黃連”,自作自受。

有人計算了一下:北京現代滄州工廠總投資120億,重慶工廠總投資77.5億。北京現代2016年一年的淨利潤是39億,一輛車的純利差不多3300塊錢,這得賣多少車才能賺回來?

創新能力弱化

從2012年起,8-15萬的價格區間是韓系車主攻的價格區間,時尚的造型設計,超越同級別車型的配置,説明北京現代連續四年銷量突破百萬,在華用戶超過800萬人。然而,這一切卻隨著自主品牌的快速成長戛然而止。

自主品牌的成長速度確實超出了大多數人的預料,北京現代自身同樣存在著隱患。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北京現代作為有著15年歷史的合資企業,首先是自身創新能力正在退步;其次,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北京現代沒有預測到中國汽車市場的變化。這無疑為失敗埋下了伏筆。同樣是2012年前後,自主品牌開始了轉型之路,重產品品質,抓品質,掌握核心技術,更得益于二十年如一日的試錯與糾偏,在積累了豐富的造車經驗後,隨著SUV市場的爆發,自主品牌迎來了井噴,並同樣將主攻市場提升到8-15萬的價格區間,與北京現代展開了正面交鋒。作為中國本土汽車品牌,對市場變化的反應速度自然快於合資企業,與此同時,其餘合資品牌紛紛下探中低端市場,這令北京現代難以招架。

從2012年到2016年,雖然保持著百萬輛的水準,但實際上卻沒有拿出符合時代要求的產品,甚至可以說北京現代自身的創新能力與設計能力都在逐步“退化”。

此外,北京現代對於中國車市前瞻性不足,並沒有根據國家政策的變化預估到SUV市場將會興起,而今年處於“風口”的MPV市場,北京現代依然沒有佈局。2015年SUV市場快速崛起後,北京現代反應速度明顯落後他人,兩年時間僅有3款SUV車型入市。3款上市SUV中,只有全新勝達是2017款新車型,ix25僅有2016款,而途勝甚至只有2015款車型,產品更新換代速度與自主品牌相比完全不在一個等級,與其他合資品牌相比也處於下風,被市場拋棄並不是意外。如果跟不上市場節奏的變化,想打翻身仗可能要等到下一個市場“風口”了。

現代集團已意識到如果再不尋找新的替代市場,韓系車將沒有更好的出路。據韓聯社最新消息,現代汽車宣佈未來的重心將不會放在中國市場,而是會全力的穩固歐美市場,同時會大力的發展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以彌補在中國市場的虧損。

在林言看來,無論怎樣,北京現代正處在一個關鍵的時間點上,曾經輝煌的北京現代如何扭轉頹勢,走出困境,眼下只能以不變應萬變,沉下心來苦練內功,得做好長期的準備,以利再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