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孔子主張不要跟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嗎?

孔子主張不要跟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嗎?

丁啟陣

《論語·學而》:“君子不重則不威, 學則不固。 主忠信。 無友不如己者。 過則勿憚改。 ”其中“無友不如己者”一句, 該如何理解, 歷代學者有不同看法。 大致而言, 可分為三種意見:一種是, 要與比自己強的人交朋友;一種是, 要與跟自己差不多的人交朋友;還有一種是折中的說法。 就是說, 把人分為:A.比自己強的、B.跟自己相當的和C.不如自己的三等, 有人主張只與A交朋友, 有人主張只與B交朋友, 有人認為應是有限制的A。 當然, 還有人別出心裁, 把“不如”解釋為不認同、不順從, “不與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

認為要與比自己強的人交朋友, 理由是:比自己差的人, 只會連累自己;跟自己相當的人, 對自己沒有助益;只有比自己強的人, 才有助於自己提高。 例如, 《呂氏春秋》引周公的話:“不如吾者吾不與處, 累我者也;與吾齊者吾不與處, 無益我者也。 ”

認為要與跟自己相當的交朋友, 理由是:若是人人都要與比自己強的交朋友, 那麼, 比自己強的人也不會與自己交朋友。 孟子說:“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 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 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

折中說法的意思是, 孔子針對具體只熱衷於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者(子弟)而說的, 並非表述一個普遍適用的道理。 《孔子家語》記載, 孔門弟子中, 子貢喜歡跟不如自己的人交往,

子夏喜歡跟比自己強的人交往。 孔子說, 自己死後, 子夏會一天天進步, 而子貢會一天天退步。 孔子還打了個比方, 跟比自己強的人交往, 好比入芝蘭之室, 時間長久了不覺得芬芳;跟比自己差的人交往, 好比入鮑魚之肆, 時間長久了不覺得腥臭。 就是說, 習慣了, 潛移默化了, 被同化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理解的分歧, 早在孔子親傳弟子那裡就已經開始了。

《論語·子張》:“子夏之門人問交于子張。 子張曰:‘子夏雲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 其不可者拒之。 ”’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 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賢與, 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 人將拒我, 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主張只與比自己強的交往,

不與不如自己的交往;而子張則主張兼收並蓄, 比自己強的, 尊敬他們;不如自己的, 容納他們, 不如自己的, 照顧他們。

那麼, 孔子到底是哪種意見呢?

關於子張、子夏, 孔子說過兩番話。 一番是專門對子夏說的, 《論語·雍也》:“女為君子儒, 無為小人儒。 ”一番是回答子貢問子張、子夏誰更聰明時說的, 《論語·先進》:“師也過, 商也不及。 ”“過猶不及。 ”

根據孔子關於子張、子夏的兩番話, 可以推測:子張的說法比較接近孔子原意。 因為, 孔子嫌子夏眼界、氣量太小;因為孔子認為子張聰明, 子夏愚笨。 聰明人猜得到老師的意思, 愚笨人猜不到老師的意思。

至於孔子認為聰明的子張跟愚笨的子夏半斤八兩, 難兄難弟, 那是由於子張太聰明了, 聰明反被聰明誤。

太聰明的人, 總是招人嫌的。 《論語·子張》記載了子張兩位元同學對他的評價, 子游、曾子都承認子張很厲害, 學問造詣, 難能可貴, 高不可攀, 但是在仁德方面有明顯欠缺。

從《論語》記載孔子言行情況看, 他交遊廣泛, 他弟子眾多, 言傳身教, 也完全不像只跟比自己強的人交朋友的樣子。

俗話說, 皇帝尚且有幾個穿草鞋的朋友。 古今中外, 只跟比自己強的人交往, 大概只有全世界最愚蠢的人做得到(子夏庶幾近之?)。 因為, 他實在找不到不如自己的人了。 稍微有點頭腦的, 若是真的抱著只跟比自己強的人交往的念頭, 剩下的, 就只有一條道可走了:避人避世, 隱遁山林, 孤獨以終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