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動力電池企業“後補貼”時代下的資本“圍城”

巴菲特曾經說過, 投資的風險是你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 鋰電板塊如日中天的當下, 動力電池企業“火箭式”的爆發增長, 火紅的漲停板背後,

行業風險如影隨行, 那些動力電池企業的投資者們是否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呢?

後補貼時代來臨 資本歸去來兮亦或殺生成仁

根據東方財富Choice統計資料, 截至2017年7月31日, 在85家鋰電池相關上市公司發佈的半年報預告中, 預計淨利潤超過5億元的有7家;超過1億元的有39家, 占比45.88%;預計淨利潤為負的, 僅有5家。 動力電池行業看似紅火, 但實則企業的日子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風光”。

隨著國家新能源汽車政策補貼的退坡, “三萬公里”等更加嚴格的補貼標準出臺, 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時代已經過去, 轉而迎來國家政策更加嚴格、生產標準更加清晰、企業補貼逐漸減少的“後補貼”時代。

政府補貼減少, 整車企業回款週期變長,

電池材料成本提高, 更加嚴苛的技術要求, 產線的調整和變動, 動力電池企業不得不為巨額的資金周轉而殫精竭慮。 要解決被資金卡脖子的窘境, 選擇擁抱資本成為大多數動力電池企業主動或者被動的選擇。

然而在補貼時代, 太多投資者盲目地看好新能源汽車這塊蛋糕, 認為國家新能源汽車的政策利好會反哺這些上游企業, 為了搶佔投資風口, 沒有做好準備就進入動力電池行業淘金。 殊不知政策風向一變, 動力電池企業需要的資金、技術、生產設備都超出了當初的預期。 他們在面對未來更加嚴峻的形勢時, 只能想辦法保本止損, 從動力電池行業抽身, 成為後補貼時代裡的“歸去來兮”者。

錢鐘書先生在《圍城》裡闡述,

婚姻的圍城有人想進來, 也有人想出去, 而這個道理拿到如今的動力電池行業裡同樣適用。 除了“歸去來兮”者, 還有一批“殺身成仁”派。 動力電池相對於其他已經面臨“天花板”的行業而言, 作為風口表現出的投資潛力是極為誘人的。 向來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資本而言, “不成功, 便成仁”, 動力電池行業成為他們翹首企足的利益增長點。

新能源汽車產業從導入邁向成熟的過渡期, 也將是動力電池企業面臨調整的關鍵時期。 對於投資者來說或許有進退可言, 但對企業而言卻只有存亡之選, 面對嚴酷的市場選擇, 如何留住“歸去來兮”者, 迎接“殺身成仁”派成為企業立足的關鍵。

整合加劇 競爭升 動力電池行業資本稱王

《新約·馬太福音》裡講到:凡有的, 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 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而如今這句話深刻地在動力電池行業體現出來。 經過補貼時代的角逐, 整合已成為後補貼時代動力電池行業的主旋律, 隨著少數企業佔據市場的格局出現, 動力電池行業巨頭的出現, 動力電池市場的“圈地運動”將更加激烈。 而伴隨著“圈地”的發生, 動力電池企業間的兼併購活動也將會更加頻繁, 而這些兼併購活動大致分為以下三類:

巨頭企業、資本集團強強聯合, 加強企業角逐競爭力。 如:中集集團下屬企業, 大連萬達和董明珠等五家企業和個人與銀隆新能源共同增資30億元, 獲得銀隆新能源22.38%的股權。

資本集團跨行業收購鋰電企業,

增加產業利潤增長點。 如:群興玩具擬29億元收購時空能源100%股權;尤夫股份擬10.09億元收購江蘇智航51%股權, 從傳統紡織業進入動力電池行業。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 企業更多的經營壓力將轉移至資金鏈上。 如涸轍之魚般的動力電池企業渴求資本注入, 企業間的兼併購將更加頻繁。 但在行業形勢逐漸明晰的情況下, 資本投資也將更加具有針對性, 能夠符合資本集團“擇偶”標準的動力電池企業將越來越少。 對大多數動力電池企業而言, 將更難以拿到資本的融資支持。 動力電池行業的“馬太效應”將進一步顯現, 而在這種效應下那些有投資潛力的動力電池企業也要面臨著降低資產評估、股權稀釋或提高對賭份額的壓力。 資本為王的時代將要到來。

是伯樂還是曹操 動力電池企業還需自己翻臉譜

據估計,2017年我國動力電池的需求量將增至31Gwh,而到2020年動力電池的需求量將達到125Gwh。目前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年產能較高,但實際產量並不算高,特別是能滿足新能源汽車的高端動力電池依然緊俏。無疑動力電池這塊大蛋糕將繼續吸引更多資本注入。

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宗企業的兼併購背後都有極為複雜的利益糾葛。資本的注入除了為企業帶來更多生機外,還將帶來一系列的問題。資本是發掘千里馬的伯樂,還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曹操,對於動力電池企業來說還要分開看。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資本聯合企業“蜜月期”裡的卿卿我我,不過是其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道路上的必然選擇,而動力電池企業能否交出一張滿意的答卷,才是“日子”可以過下去的關鍵。

反之金萊特卻上演了一場“遇人不淑”的苦情戲。飽嘗鋰電苦果的金萊特撤資浙江安備則展現了資本變臉後的無情。浙江安備主營鋰電池的研發與銷售,其中金萊特出資1530萬元,持股比例為51%。但由於浙江安備未能掌握鋰電池核心技術,缺乏核心管理團隊,在鋰電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連連虧損,最終金萊特終止了對浙江安備的投資,成了“白臉”曹操。而作為投資方的金萊特也受到浙江安備負面效果的反噬,企業利潤呈斷崖式下跌,2016年淨利潤同比下跌了83.83%,飽嘗盲目投資的“苦果”。

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無論是擁有資本的投資人,還是身處一線的動力電池企業,當他們想要涉足鋰電行業獲取高收益的時候,也要明白自己所要承擔的高風險。隨著例如大連萬達、珠海董小姐、群興玩具、南方黑芝麻糊等更多資本流入,“城裡城外的人”將懷著各自的想法上演一場“鋰電時代”的好戲。

資本為王的時代將要到來。

是伯樂還是曹操 動力電池企業還需自己翻臉譜

據估計,2017年我國動力電池的需求量將增至31Gwh,而到2020年動力電池的需求量將達到125Gwh。目前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年產能較高,但實際產量並不算高,特別是能滿足新能源汽車的高端動力電池依然緊俏。無疑動力電池這塊大蛋糕將繼續吸引更多資本注入。

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宗企業的兼併購背後都有極為複雜的利益糾葛。資本的注入除了為企業帶來更多生機外,還將帶來一系列的問題。資本是發掘千里馬的伯樂,還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曹操,對於動力電池企業來說還要分開看。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資本聯合企業“蜜月期”裡的卿卿我我,不過是其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道路上的必然選擇,而動力電池企業能否交出一張滿意的答卷,才是“日子”可以過下去的關鍵。

反之金萊特卻上演了一場“遇人不淑”的苦情戲。飽嘗鋰電苦果的金萊特撤資浙江安備則展現了資本變臉後的無情。浙江安備主營鋰電池的研發與銷售,其中金萊特出資1530萬元,持股比例為51%。但由於浙江安備未能掌握鋰電池核心技術,缺乏核心管理團隊,在鋰電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連連虧損,最終金萊特終止了對浙江安備的投資,成了“白臉”曹操。而作為投資方的金萊特也受到浙江安備負面效果的反噬,企業利潤呈斷崖式下跌,2016年淨利潤同比下跌了83.83%,飽嘗盲目投資的“苦果”。

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無論是擁有資本的投資人,還是身處一線的動力電池企業,當他們想要涉足鋰電行業獲取高收益的時候,也要明白自己所要承擔的高風險。隨著例如大連萬達、珠海董小姐、群興玩具、南方黑芝麻糊等更多資本流入,“城裡城外的人”將懷著各自的想法上演一場“鋰電時代”的好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