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捷越李澎亮:互金行業不會出現壟斷企業,技術引領業務趨勢明顯

從互聯網金融切換到金融科技, 隨著監管靴子的落地, 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核心競爭方向也悄然發生著變化, 技術在改變金融業態的同時,

成為新一輪的“兵家必爭之地”。

在捷越聯合首席資訊官李澎亮看來, “金融科技”是比“互聯網金融”更貼切、更有生命力的一個標籤, 金融科技的創新應用, 使金融服務真正惠及大眾, 讓新技術驅動金融業務發展成為可能。

■ 互金行業不會出現壟斷企業

無論是真正發力金融科技, 還是借著金融科技的噱頭搭便車, 不可否認, 互金企業在金融科技方面的競賽已然開局。 這不僅僅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 也是獲得與更多金融機構“聯姻”機會的一大殺手鐧。

據全球非盈利金融組織Efma最新的一份《2017全球金融科技報告》顯示, 越來越多的傳統金融機構在努力尋求創新以應對Fintech的挑戰。 60%的企業表示將金融科技企業當作潛在的合作夥伴,

59.2%的企業表示正在努力開發進行內部創新。

李澎亮認為, 儘管互金企業都在金融科技的大背景下比拼資料獲取、技術分析等能力, 但互金行業很難出現在某些領域裡的壟斷企業, 面對龐大的互聯網金融市場, 僅靠一兩家公司是很難覆蓋的。 正因為如此, 越來越多的互金企業將提升競爭力的希望寄託在金融科技的創新應用上。

互金企業汲取金融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有益營養, 首先體現在大資料風控方面, 捷越也不例外。 金融科技爆發伊始, 捷越就率先在業內引入大資料風控技術, 通過風險控制、量化運營、使用者洞察和資料征信等方式, 甄別並降低可能存在的風險, 使得捷越的壞賬率遠低於行業平均水準。

此外, 隨著金融科技的應用滲透, 互金企業的精細化運營水準也顯著提升。 李澎亮認為, 未來企業能否為客戶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優質服務, 將成為互金行業金融科技應用的又一重點領域。 他透露, 目前捷越正在調整IT部門的技術架構, 力爭通過新技術的創新應用, 在保證現階段客戶良好體驗的基礎上, 增加客戶對金融服務的滿意度, 進而實現公司的穩步盈利。

■ “技術引領業務”受認可

除了改變傳統的金融業態, 金融科技帶給李澎亮最深刻的體會是技術與業務思維邏輯關係的變化。

在IT部門曾經流傳這樣一句話“業務推動技術”。 即業務部門提出需求, 然後由IT部門通過技術來實現, 這是一種准銀行的機制,

也是行業內慣用的思維邏輯。 在這種思維邏輯引導下, IT被定位為“被動人”。 “與以往不同, 現在行業風口變了, 過去二輪驅動的思維邏輯逐漸被淘汰, ‘業務推動技術、技術引領業務’的四輪驅動概念越來越被認可。 ”李澎亮說。

從“二輪驅動”到“四輪驅動”, 思維邏輯的變化僅僅是一個方面, 新技術還在更深層次推進著金融業務的變革, 尤其體現在時間週期的提檔換速方面。

李澎亮介紹, 一直以來, 傳統IT通常以“月”為時間計量單位, 在銀行裡面做一個專案, 耗時一年、兩年是很正常的。 但是在互聯網時代, 時間計量單位早已升級為“周”, 基本上是兩週一反覆運算, 三周就要上線。 這些變化也是眾多互金企業技術提升的關鍵點。

捷越在業內一向以風控嚴謹著稱,

這和IT部門搭建的符合捷越業務模式的資訊化體系是分不開的。 擁有惠普等知名企業技術高管背景的李澎亮, 既看到了捷越資訊化體系長於風控、安全係數高的優勢, 也看到了其巨大的可提升空間。

“捷越目前使用的資訊化體系是准銀行的模式, 安全有餘, 但略顯彈性不足, 面對瞬息萬變的互聯網金融市場, 反應還不夠十分迅速。 ”李澎亮如是說。 目前, 他主導的IT團隊正在對捷越的技術架構進行全面升級, 為下一步捷越業務創新、模式創新奠定基礎。

■ 金融科技對普惠金融助益明顯

金融科技為什麼在中國呈現井噴式發展?李澎亮將原因歸為中國金融服務供給不足。

儘管金融機構網點遍佈全國各地, 但很多人達不到金融機構融資貸款的“及格線”,越是需要金融服務的地方,越是金融服務的“盲區”。互聯網金融企業為農民、中小微企業等傳統金融機構覆蓋不住的長尾群體提供了普惠金融服務,而金融科技在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和可獲得性方面大有用武之地。

當下,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發展的一個關鍵環節在於“信用”。據資料顯示,中國99%的企業是民營中小企業,其中90%靠民間借貸甚至高利貸融資。而農民、藍領工人的金融信用資料只有簡單的身份資訊,很難對其進行風險定價,而金融科技恰恰能緩解這一難題。

“捷越目前依託大資料風控等技術,在量化模型下,捷越的放款速度已經從最初的幾天縮短到幾個小時,未來還將實現分鐘級別批款、兩小時放款。”李澎亮如是說。

金融科技不僅能“看人下菜碟”進行風險定價,還可以在信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大展拳腳,雲計算就是其中一項重要技術。李澎亮介紹,雲計算有三個名詞,私有雲、公有雲和混合雲,三種場景,各有各的用處。現在私有雲,也就是企業級的雲應用現在很多同行都在探索,而由於需要牽頭組織或機構,公有雲目前的建設稍微滯後。但不難預測,將來公有雲、私有雲、混合雲逐漸建立起來之後,最終將實現資訊資源的共用。

在李澎亮心中,未來的金融行業就像生活當中的水、電等基礎資源,無處不在但又不會讓人有特別明顯的感知,金融科技就是用來滿足金融行業這個“基礎資源”的實現。帶著美好的願景,李澎亮不斷網羅優秀人才加入捷越IT團隊,以技術助力捷越不斷升級發展,進而為更多人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務。

但很多人達不到金融機構融資貸款的“及格線”,越是需要金融服務的地方,越是金融服務的“盲區”。互聯網金融企業為農民、中小微企業等傳統金融機構覆蓋不住的長尾群體提供了普惠金融服務,而金融科技在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和可獲得性方面大有用武之地。

當下,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發展的一個關鍵環節在於“信用”。據資料顯示,中國99%的企業是民營中小企業,其中90%靠民間借貸甚至高利貸融資。而農民、藍領工人的金融信用資料只有簡單的身份資訊,很難對其進行風險定價,而金融科技恰恰能緩解這一難題。

“捷越目前依託大資料風控等技術,在量化模型下,捷越的放款速度已經從最初的幾天縮短到幾個小時,未來還將實現分鐘級別批款、兩小時放款。”李澎亮如是說。

金融科技不僅能“看人下菜碟”進行風險定價,還可以在信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大展拳腳,雲計算就是其中一項重要技術。李澎亮介紹,雲計算有三個名詞,私有雲、公有雲和混合雲,三種場景,各有各的用處。現在私有雲,也就是企業級的雲應用現在很多同行都在探索,而由於需要牽頭組織或機構,公有雲目前的建設稍微滯後。但不難預測,將來公有雲、私有雲、混合雲逐漸建立起來之後,最終將實現資訊資源的共用。

在李澎亮心中,未來的金融行業就像生活當中的水、電等基礎資源,無處不在但又不會讓人有特別明顯的感知,金融科技就是用來滿足金融行業這個“基礎資源”的實現。帶著美好的願景,李澎亮不斷網羅優秀人才加入捷越IT團隊,以技術助力捷越不斷升級發展,進而為更多人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