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鄭和下西洋帶回的麒麟是長頸鹿

一.明永樂十二年(西元1414年)九月二十日, 南京, 永樂帝率文武百官出奉天門, 早有一頭怪獸等在承天門外, 由西洋渡海歸來的鄭和,

從麻林國得到一頭名叫“基林”的怪獸, 該獸外形似鹿, 頭生肉角, 它不鳴也不叫, 站在地上東張西望。 為防其逃跑, 早已給它套上了籠頭, 韁繩由人牽引。

這頭怪獸與中國典籍中記載的麒麟極為相似, 當時的人們認為這便是麒麟, 舉國震動, 臣民圍觀者如堵, 各自歡喜讚歎不止。 熱鬧場景正如沈度的頌詩所描述的“臣民集觀, 欣喜倍萬”, 有詩贊曰:“西南之諏, 大海之滸, 實生麒麟, 身高五丈, 麋身馬蹄, 肉角黦黦, 文采焜耀, 紅雲紫霧, 趾不踐物, 遊必擇土, 舒舒徐徐, 動循矩度, 聆其和嗚, 音協鐘呂, 仁哉茲獸, 曠古一遇, 照其神靈, 登於天府。 ”

在百姓的團團包圍之中, 這頭麒麟聳著長脖子和麟首, 早已越過眾人的頭頂, 它的兩隻肉角嵌入了帝國的天空——長頸鹿的身高可達六到八米,

時至今日, 這仍是地球上最高的動物, 《明史·外國傳》中提到了這頭神獸的外貌:“麒麟前足高六尺, 頸長丈六尺有二, 短角, 牛尾, 鹿身”, 在當時的人們看來, 無異於神跡。 百姓的歡呼聲迭起, 幸福的光輝將他們籠罩, 而那頭瑞獸受到驚嚇, 想要拔蹄狂奔, 卻被韁繩拽住, 原地踏著蹄子, 觸地之處, 塵埃升騰。

二.永樂十二年的這場瑞獸觀摩儀式, 其背後有著更為久遠的典籍作為支撐。 麒麟的原型出現在春秋時期, 據說孔子降生時, 有麒麟出現, 口中吐出玉書。 到漢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之說, 他認為君王的作為與上天相關, 上天雖不像人一樣會說話, 但上天的意志可通過某種“祥瑞”或“災異”的現象顯現出來。 在董仲舒看來, 如果君主政治清明、社會太平, 上天就會降下麒麟、白鹿、嘉禾、醴泉、甘露等祥瑞之物以資表揚。 如果君主昏庸, 不行德政, 就會激起天的震怒, 出現各種災異現象, 例如水旱災、火災、地震、日蝕等等, 以示對君主的警告和懲罰。

這些觀念流布甚廣,

一直在帝國政治話語中發揮作用, 篤信這一體系的帝國君主, 時刻尋找祥瑞, 地方官見到異樣的動植物, 就會當做祥瑞, 送到京城去, 皇帝一高興, 就會給獻瑞的官員更高的官職。

上有所好, 下必趨之。 鄭和的船隊到了東非, 帶回殊方異域的珍寶和異獸, 真是古來未有的奇遇, 當他們發現長頸鹿的外觀與中國古籍中描述的麒麟太過吻合, 當地的索馬里語稱之為“基林”(Giri), 發音與麒麟非常相近, 只是脖子稍嫌長了些, 但這可以忽略不計。 最有說服力的, 是長頸鹿頭上的肉角, 在歷代道德家的眼中, 肉角也是麒麟的一種美德, 所謂“設武備而不為害”, 這更使鄭和相信古人所言不虛。 隨鄭和船隊出航的馬歡在《瀛涯勝覽》一書中記下了他所見的麒麟:“麒麟,

前二足高九尺餘, 後兩足約高六尺, 頭抬頸長一丈六尺, 首昂後低, 人莫能騎。 頭上有兩肉角, 在耳邊。 牛尾鹿身, 蹄有三跲, 匾口。 食粟、豆、面餅。 ”不難看出, 所謂的麒麟即長頸鹿。

據說鄭和帶回兩頭長頸鹿, 其中有一頭受到驚嚇, 死在船上。 除了長頸鹿, 還有斑馬、獅子、直角羚羊等異獸, 有一艘船成為海上漂浮的動物園。 外來動物踏上中土, 帶來了永樂朝的博物學爆炸。

三.在鄭和的西洋之旅中,這只是一段小小的插曲,有著幾萬里阻隔的疏方異域,居然也能找到神話中的對應,從東非到幾萬里之遙的南京,空間的驟然轉換,在鄭和船隊的技術支援下得以實現,在明代確是奇跡,這恐怕是最早的全球化了。長頸鹿在麻林國本是常見的動物,十萬里之遙的麻林國,遙遠得似乎不存在。偶然的一次時空交接,卻意外撞進了古老帝國的神獸譜系。

最為興奮的當然還是永樂帝朱棣。在秘傳的典籍中,只有聖王治世,麒麟才會出現,這頭來自海外的麒麟,正可為其統治披上神聖的光環,他命人畫《瑞應麒麟圖》,這是影響深遠的一幅畫像,未能親見麒麟的人,只能寄希望於見一下這幅圖,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後世出現多種摹本,可見其受歡迎程度之深。

明人謝肇淛《五雜俎》提到了《瑞應麒麟圖》的流傳:“永樂中曾獲麟,命工圖畫,傳賜大臣。余嘗於一故家見之,其全身似鹿,但頸特長,可三四尺耳。”麒麟圖像賜給百官,在豪門世家秘密流傳,其中有的畫像得以保留至今。傳世的幾種摹本雖有著細微的差異,但仍可一眼看出,雄據於畫卷中的,正是一頭長頸鹿,它的脖頸幾乎占去了畫面的一半,而它身上的花紋,有的繪本是鋸齒狀,有的則是六邊形,通靈的神獸雖難以捉摸,但其紋樣卻有著幾何圖形的精准,畫師在初見神獸時茫然不知所措,它超出了經驗範疇,終於,畫師在鋸齒或格子的花紋中找到了自信。

據《明史》載,永樂十二年的獻瑞之後,麻林國和榜葛剌國又各有過一次進貢麒麟的記錄,見到傳說中的神獸以後,長頸鹿的形象與神話產生了互滲,近年來在南京出土的徐達五世孫徐俌夫婦墓,陪葬官服上的麒麟補子,居然是一隻伏在地上的長頸鹿。明刊本《異域圖說》中出現的麒麟,也作長頸鹿狀,日本畫家桂川國瑞的麒麟圖,在今天看來都是長頸鹿。甚至在日語中,長頸鹿和麒麟至今還是同一個詞,可見長頸鹿來華事件的餘波。

三.在鄭和的西洋之旅中,這只是一段小小的插曲,有著幾萬里阻隔的疏方異域,居然也能找到神話中的對應,從東非到幾萬里之遙的南京,空間的驟然轉換,在鄭和船隊的技術支援下得以實現,在明代確是奇跡,這恐怕是最早的全球化了。長頸鹿在麻林國本是常見的動物,十萬里之遙的麻林國,遙遠得似乎不存在。偶然的一次時空交接,卻意外撞進了古老帝國的神獸譜系。

最為興奮的當然還是永樂帝朱棣。在秘傳的典籍中,只有聖王治世,麒麟才會出現,這頭來自海外的麒麟,正可為其統治披上神聖的光環,他命人畫《瑞應麒麟圖》,這是影響深遠的一幅畫像,未能親見麒麟的人,只能寄希望於見一下這幅圖,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後世出現多種摹本,可見其受歡迎程度之深。

明人謝肇淛《五雜俎》提到了《瑞應麒麟圖》的流傳:“永樂中曾獲麟,命工圖畫,傳賜大臣。余嘗於一故家見之,其全身似鹿,但頸特長,可三四尺耳。”麒麟圖像賜給百官,在豪門世家秘密流傳,其中有的畫像得以保留至今。傳世的幾種摹本雖有著細微的差異,但仍可一眼看出,雄據於畫卷中的,正是一頭長頸鹿,它的脖頸幾乎占去了畫面的一半,而它身上的花紋,有的繪本是鋸齒狀,有的則是六邊形,通靈的神獸雖難以捉摸,但其紋樣卻有著幾何圖形的精准,畫師在初見神獸時茫然不知所措,它超出了經驗範疇,終於,畫師在鋸齒或格子的花紋中找到了自信。

據《明史》載,永樂十二年的獻瑞之後,麻林國和榜葛剌國又各有過一次進貢麒麟的記錄,見到傳說中的神獸以後,長頸鹿的形象與神話產生了互滲,近年來在南京出土的徐達五世孫徐俌夫婦墓,陪葬官服上的麒麟補子,居然是一隻伏在地上的長頸鹿。明刊本《異域圖說》中出現的麒麟,也作長頸鹿狀,日本畫家桂川國瑞的麒麟圖,在今天看來都是長頸鹿。甚至在日語中,長頸鹿和麒麟至今還是同一個詞,可見長頸鹿來華事件的餘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