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王羲之與蘭亭

王羲之與蘭亭

王羲之是中國享有盛名的書法家, 最有名的作品是蘭亭序。 唐太宗以後, 蘭亭序已成為讀書人寫字必習的範本。 蘭亭序的摹本、刻本之多, 為古今之冠, 更有不少人寫文章專門討論這帖。 有史以來, 從沒有第二件書跡如此受到重視的。

蘭亭, 蘭並不多, 竹卻不少。 繞亭一泓碧水, 隔岸叢叢翠竹。 河上架橋, 竹作扶手;橋上豎立拱門, 竹為門楣;門後一亭, 則是竹筋竹骨的“全竹席”,

竹棚、竹門、竹窗、竹椅、竹幾、竹杯……眼見是竹, 手觸是竹, 也許是蘭竹皆為文人雅士所愛吧, 總之, 初見蘭亭, 反覺得它稱為竹亭興許更準確些。

蘭亭的得名, 相傳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曾在此種過蘭草, 漢代又在此設過驛亭。 而幫助蘭亭出名的是王羲之。

蘭亭在歷史上也曾有過一段沉寂和沒落, 現在的蘭亭, 系明代嘉靖年間重建, 1980年全面修復的。

中國古來就有“修褉”的風俗。 每逢春花三月, 蘭蕙送香的時候, 古人就採取百花香草, 洗澡潔身, 祭神歡宴, 以避災禍。 “修褉”原來在每年三月上巳(ㄙ)日舉行, 魏晉以後, 固定在三月三日, 從潔身祭神, 洗除不祥的原意, 又逐漸轉變為玩賞景物, 飲酒作詩, 臨流聚會的“野宴”大會。 參加的高人雅士坐在曲折的溪水兩旁, 司令的人斟酒一杯, 放入溪水漂流, 看溪水把酒杯沖到那個人的面前, 他就拿起杯來喝酒, 喝完後要作詩一首。 從杜甫的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 長安水邊多麗人”詩中, 可推想當時熱鬧的情景了。 如果你現在來到蘭亭的流觴亭前,

就會見到一彎溪水, 逶迤流淌。 水深不盈尺, 水面寬不及一米。 兩岸皆塊石為坡, 且間有突起的石塊, 顯然是作石凳用的, 可以坐人。 話說穆帝永和九年(西元三五三年)三月初三, 三十三歲的會稽內史王羲之和太原孫統、孫綽, 廣漢王彬之, 陳郡謝安, 高平郗曇, 太原王蘊等父子輩四十一人, 就列坐曲水兩旁, 裝有酒的“觴”(酒杯)就在彎彎曲曲的水上漂流, 水流時急時緩, 觴也就時飄時停。 觴停在誰面前, 誰就得賦詩一首, 各詠四、五言詩。 賦不出詩便罰酒一杯。 據說遊戲中有11人各賦詩二首, 15人各賦詩1首, 雅集行將結束時, 眾人公推王羲之作一蘭亭序雅集的序文。 王羲之當時已有幾分醉意, 拿起鼠須筆, 在蠶繭紙上面, 頃刻寫就, 文章和字均為一時之冠,
人們推為千古傑作。

“蘭亭集序”文風清秀、語語珠璣, 是古代序跋散文中的妙品, 更珍貴的是書法藝術達到了登峰造極之顛。 此序共二十八行、三百廿四字, 字字“天馬行空, 遊行自在。 ”凡重複的字, 寫法各不相同, 如五個“懷”字、七個“不”字, 不同的位置, 不同的表現,都依類賦形,千變萬化。其中“之”字多達二十字,有的如楷書工整,有的似草書流轉,但都大小參差,千姿百態,令人讚歎不已。王羲之酒醒後,連日再寫幾十本,總覺不如第一次寫的,因而更加珍惜,秘藏在家裡不輕易示人,並且囑咐子孫,妥善保存,做為傳家之寶。

過了流觴亭,前面還有右軍祠和禦碑亭。右軍祠建築結構奇巧,周圍環水,水上建堂,堂中有廊,廊旁有池,池中有亭,亭旁過橋。房子裡可見天、地、日、月、星五景,牆壁上書法可讀唐、宋、元、明、清五代。那禦碑亭內,陳列著一塊高6.8米,寬2.6米的大石碑,據說淨重達1.9萬公斤,是我國最大古碑之一。當然碑的價值關鍵不在大小,這塊碑的價值在於正面為康熙皇帝手書的《蘭亭集序》,背面是乾隆皇帝游蘭亭寫的一首七律《蘭亭即事》。祖孫兩代皇帝的作品刻於同一石碑,絕無僅有,堪稱國寶,俗稱“祖孫碑”。

蘭亭裡也有一“父子碑”。傳說有一天,王羲之拿著毛筆正在寫"鵝池"兩個字。剛寫完"鵝"字時,忽然朝庭的大臣拿著聖旨來到王羲之的家裡。王羲之只好停下筆來,整衣出去接旨。在一旁看的王獻之,他看見父親只寫好了一個"鵝"字,"池"字還沒寫,就順手提筆一揮,在後接著寫了一個"池"字。兩字是如此相似,如此和諧,一碑二字,父子合璧,更是成了千古佳話,成就了這塊“父子碑”。

蘭亭因王羲之出名,王羲之因書法出名,故而進得蘭亭,都圍繞書法佈局設計。禦碑亭西南,新建了一座蘭亭書法博物館,猶如一處世外桃園,環境十分幽靜雅致。

此外,還有一處叫小蘭亭的,“蘭亭”二字為康熙所書,因無數遊客撫摸而碑文漸平,有文人稱之為“君民碑”。

不同的表現,都依類賦形,千變萬化。其中“之”字多達二十字,有的如楷書工整,有的似草書流轉,但都大小參差,千姿百態,令人讚歎不已。王羲之酒醒後,連日再寫幾十本,總覺不如第一次寫的,因而更加珍惜,秘藏在家裡不輕易示人,並且囑咐子孫,妥善保存,做為傳家之寶。

過了流觴亭,前面還有右軍祠和禦碑亭。右軍祠建築結構奇巧,周圍環水,水上建堂,堂中有廊,廊旁有池,池中有亭,亭旁過橋。房子裡可見天、地、日、月、星五景,牆壁上書法可讀唐、宋、元、明、清五代。那禦碑亭內,陳列著一塊高6.8米,寬2.6米的大石碑,據說淨重達1.9萬公斤,是我國最大古碑之一。當然碑的價值關鍵不在大小,這塊碑的價值在於正面為康熙皇帝手書的《蘭亭集序》,背面是乾隆皇帝游蘭亭寫的一首七律《蘭亭即事》。祖孫兩代皇帝的作品刻於同一石碑,絕無僅有,堪稱國寶,俗稱“祖孫碑”。

蘭亭裡也有一“父子碑”。傳說有一天,王羲之拿著毛筆正在寫"鵝池"兩個字。剛寫完"鵝"字時,忽然朝庭的大臣拿著聖旨來到王羲之的家裡。王羲之只好停下筆來,整衣出去接旨。在一旁看的王獻之,他看見父親只寫好了一個"鵝"字,"池"字還沒寫,就順手提筆一揮,在後接著寫了一個"池"字。兩字是如此相似,如此和諧,一碑二字,父子合璧,更是成了千古佳話,成就了這塊“父子碑”。

蘭亭因王羲之出名,王羲之因書法出名,故而進得蘭亭,都圍繞書法佈局設計。禦碑亭西南,新建了一座蘭亭書法博物館,猶如一處世外桃園,環境十分幽靜雅致。

此外,還有一處叫小蘭亭的,“蘭亭”二字為康熙所書,因無數遊客撫摸而碑文漸平,有文人稱之為“君民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