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為何說三國的顏良與文醜之死實在是可悲呢?

顏良、文醜在《三國演義》中屬於跑龍套式的人物, 是作者為了襯托關羽的勇猛而刻畫的。 正因為如此, 這兩位袁紹的大將時而被人故意拔高, 時而又會被低估。

白馬之圍:只歎顏良、文醜命太悲顏良、文醜是三國時期常並稱的武將, 在三國二十四名將榜中二人也佔有一席之地, 與張繡並列第二十名:“槍神張繡和文顏, 雖勇無奈命太悲。 ”

在三國評話中, 張繡被奉為槍神, 和趙雲同為武術家童淵的弟子, 後來在長阪坡與趙雲大戰三百回合後被趙雲刺死;而在《三國演義》中, 顏良、文醜先被描寫成比張遼、徐晃還勇猛的大將, 後來卻被關羽數回合斬殺, 讓人為之可惜。

因此二十四名將榜將這三個人並列, 並感歎他們時運不濟, 但從這也可以看出此榜排名的根據是評書和演義的內容, 與歷史有些出入。 其中張繡並無槍神之名, 且是在建安十二年(207年)跟隨曹操征討烏桓途中去世的;《三國志?卷一?武帝紀》說“(顏)良、(文)醜皆(袁)紹名將也”,

二人死後袁紹軍非常震驚, 可見他們確實屬於袁紹軍中屈指可數的將領。

顏良(?-200年), 冀州堂陽(今河北省新河縣)人, 東漢末年河北軍閥袁紹部將, 以勇而聞名。

先看顏良。

袁紹與曹操的勢力範圍主要以黃河為界, 袁紹在北, 曹操在南。 袁紹把軍隊分為三隊, 分別以沮授、郭圖、淳于瓊為都督, 然後引軍向南來到黃河北岸的黎陽津(在今河南浚縣), 之後(建安五年(200年)二月)就派大將顏良帶著郭圖、淳於瓊二軍渡過黃河把曹操委任的東郡太守劉延圍困在黃河南岸的白馬津(在今河南滑縣), 這就是“白馬之圍”。

四月, 當曹操接到東郡太守劉延的告急信時打算立即向北進軍解白馬之圍,

這時荀攸建議曹操說:“今兵少不敵, 分其勢乃可。 公到延津, 若將渡兵向其後者, 紹必西應之, 然後輕兵襲白馬, 掩其不備, 顏良可禽也。 ”(《武帝紀》)荀攸的這個建議是個聲東擊西的辦法。 他建議曹操不要直接去進攻顏良, 而是率軍渡過黃河到延津作出要攻打袁紹後方的舉動。 以“津”為地名的一般是渡口的意思, 像合肥的逍遙津等, 延津就是黃河北岸的一個渡口, 因為黃河在袁紹和曹操之間是呈西南-東北走向, 因此延津位於袁紹所在的黎陽津的西南方向。

曹操採納了荀攸的建議, 當袁紹聽說曹操渡河來到延津, 果然馬上撥出一部分兵馬進攻曹操, 曹操於是又連夜向白馬行軍, 結果“未至十餘裡, (顏)良大驚,

來逆戰”(《武帝紀》)。 曹操就以張遼、關羽為先鋒, “(關)羽望見(顏)良麾蓋, 策馬刺(顏)良於萬眾之中, 斬其首還, (袁)紹諸將莫能當者, 遂解白馬圍”(《關羽傳》)。

《關羽傳》在描寫顏良之死只有上面寥寥數語, 但讀起來卻回味無窮。 首先顏良作為袁軍的主將是坐在麾蓋下指揮的, 並沒有參加戰鬥, 而關羽作為曹軍的先鋒則是在萬軍之中與敵軍直接廝殺的。 然後當關羽看到顏良的麾蓋後因為立功心切就直接策馬向顏良奔來, 成功刺死顏良並梟首而還, 周圍的袁軍將領竟然沒有敢阻擋的。

還有《關羽傳》描寫關羽殺死顏良時使用的動詞是“刺”字, 在我們的印象中, 關羽的兵器是青龍偃月刀, 對應的動作應該是“砍”、“斬”等字眼, 而“刺”字則應該用於槍、矛、戟等兵器。

其實青龍偃月刀並不是一把刀, 而是一類刀種的名稱, 現存最早的青龍偃月刀出自宋朝, 而且因為刀身精緻, 主要用於平時操練兵馬壯威, 並非實戰而用。 《三國志》中並未提及關羽使用的兵器, 筆者對此有三條猜測:第一, 由“刺”字表明, 歷史上的關羽和其他武將一樣使用的都是槍、矛一類的兵器。 例如呂布在《三國演義》中的兵器是方天畫戟, 但是在裴注《三國志*卷七*呂布傳》有“(郭)汜、(呂)布乃獨共對戰, (呂)布以矛刺中(郭)汜”的記載, 從這可以看出呂布使用的實際是矛。 同樣在《呂布傳》中還有呂布轅門射戟的記述, 《三國演義》也因此把呂布的兵器設定為戟, 其實這只戟並非呂布的兵器, 只是因為戟的尖頭一端有一個或兩個月牙狀的結構, 中間留有空隙,呂布才叫人隨便取來一枝戟立在轅門口,結果箭剛好從小枝的空隙處穿過。

第二,在漢末三國時期,武將使用的也是一般的兵器,或者比一般士卒的兵器材質更好一些、更加堅硬。但是仗打多了,兵器也會折斷,或變鈍了,生銹了,這時武將就會換另一件兵器,因此一個武將一生用的不會是一件兵器,所以說關羽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定的兵器。

第三,武將用的兵器種類有時也會有所變化。所謂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就是說一名武將對刀槍劍戟等十八般兵器的用法都要瞭解,因此他們既可以使刀,也可以使槍,這個說明關羽的兵器可能其實並不固定。

文醜(?-200年),東漢末年冀州牧袁紹帳下的大將。

再看文醜。

前文曹操用荀攸聲東擊西之計誘使袁紹分兵向西南進軍至延津,文醜就在其中。

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後,遷走當地居民,然後沿著黃河向西行軍,袁紹軍此時已到延津,於是就率軍渡過黃河追擊曹軍,來到延津南(“袁紹渡河追,卒與太祖遇”(《三國志*卷十*荀攸傳》))。曹操將從白馬俘獲的軍隊輜重全部丟到道路上,此時袁紹派遣文醜和寄居的劉備率五六千騎兵而來,結果袁軍只顧搶奪放在道路上的輜重,曹操只用了不到六百的騎兵就大敗袁軍,曹軍大將徐晃“進至延津,破文醜”(《三國志*卷十七*徐晃傳》),文醜也因此喪生。

由上可以看出,顏良、文醜之死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統兵的謀略。

《三國志*卷十*荀彧傳》中孔融對荀彧說“顏良、文醜,勇冠三軍”,荀彧答稱“顏良、文醜,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如荀彧所料袁紹中了曹操的聲東擊西之計,導致顏良倉促應戰,結果被關羽所殺;而文醜治軍無方,還未開戰就縱容部下搶奪軍械,其人必是狂妄自大,結果軍敗身死。這一方面是因為袁紹調度失策,另一方面也說明二人有勇無謀,沮授評價顏良說“性促狹(指氣量狹小),雖驍勇不可獨任”(《三國志*卷六*袁紹傳》)。

但不管怎麼說,顏良、文醜確實是袁紹軍中的熊虎之將,在官渡之戰才拉開序幕就雙雙陣亡,實在可悲!

中間留有空隙,呂布才叫人隨便取來一枝戟立在轅門口,結果箭剛好從小枝的空隙處穿過。

第二,在漢末三國時期,武將使用的也是一般的兵器,或者比一般士卒的兵器材質更好一些、更加堅硬。但是仗打多了,兵器也會折斷,或變鈍了,生銹了,這時武將就會換另一件兵器,因此一個武將一生用的不會是一件兵器,所以說關羽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定的兵器。

第三,武將用的兵器種類有時也會有所變化。所謂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就是說一名武將對刀槍劍戟等十八般兵器的用法都要瞭解,因此他們既可以使刀,也可以使槍,這個說明關羽的兵器可能其實並不固定。

文醜(?-200年),東漢末年冀州牧袁紹帳下的大將。

再看文醜。

前文曹操用荀攸聲東擊西之計誘使袁紹分兵向西南進軍至延津,文醜就在其中。

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後,遷走當地居民,然後沿著黃河向西行軍,袁紹軍此時已到延津,於是就率軍渡過黃河追擊曹軍,來到延津南(“袁紹渡河追,卒與太祖遇”(《三國志*卷十*荀攸傳》))。曹操將從白馬俘獲的軍隊輜重全部丟到道路上,此時袁紹派遣文醜和寄居的劉備率五六千騎兵而來,結果袁軍只顧搶奪放在道路上的輜重,曹操只用了不到六百的騎兵就大敗袁軍,曹軍大將徐晃“進至延津,破文醜”(《三國志*卷十七*徐晃傳》),文醜也因此喪生。

由上可以看出,顏良、文醜之死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統兵的謀略。

《三國志*卷十*荀彧傳》中孔融對荀彧說“顏良、文醜,勇冠三軍”,荀彧答稱“顏良、文醜,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如荀彧所料袁紹中了曹操的聲東擊西之計,導致顏良倉促應戰,結果被關羽所殺;而文醜治軍無方,還未開戰就縱容部下搶奪軍械,其人必是狂妄自大,結果軍敗身死。這一方面是因為袁紹調度失策,另一方面也說明二人有勇無謀,沮授評價顏良說“性促狹(指氣量狹小),雖驍勇不可獨任”(《三國志*卷六*袁紹傳》)。

但不管怎麼說,顏良、文醜確實是袁紹軍中的熊虎之將,在官渡之戰才拉開序幕就雙雙陣亡,實在可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