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重修千佛塔記


作者:弓宏彪 家鄉之音

2014年夏, 武鄉縣委、縣政府決定維修千佛塔。

千佛塔創自清康熙三十八年(西元1699年), 至康熙四十九年(西元1710年),

歷時十二年之久。 該塔原屬淨業庵建築, 為佛教塔。 淨業庵有大、小兩個塔, 小塔為主持修建寺廟的閻福江師傅坐化塔, 庵早圯廢, 僅餘此塔。

千佛塔座落縣城中央, 位北朝南, 平面八邊形, 十三層, 高33.6米, 錐形空心體, 樓閣式, 八角攢尖頂, 青磚砌築。 其造型挺撥, 比例合度, 雕刻精美, 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 是縣城唯一古代文物遺存。 1999年被長治市人民政府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塔自建成以來, 三百多年一直未曾全面修繕過。 在自然侵襲和人為破壞因素的雙重作用下, 局部與大面積的殘損狀況非常明顯:塔身表面風化脫落, 塔體承載力下降。 一層塔身風化就達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塔基條石粉化, 石縫變大1—3公分,

大的縫隙能伸進拳頭, 而且日甚一日。 長期下去, 對塔身的穩定性受到削弱, 必將影響到千佛塔的整體安全;局部坍塌, 地下水位元過高, 水蒸氣侵襲塔體;防雷設備超標。 國家規定防雷設備小於10毆姆, 而現在的結果為21.1毆姆, 不能起到避雷作用。 這些問題都是關係到千佛塔能否永久保存的關鍵問題, 千佛塔維修已經到了不可不修的地步。

盛世修塔萬人矚目, 領導重視, 全縣人民關注。 縣裡成立了分管領導組, 由時任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副縣長魏書文同志擔任, 李榮同志任專案主管, 弓宏彪同志為建設方工地負責人。 為了選擇一支精通專業施工技術和相應資質的施工隊伍, 經省文物局推薦, 受李榮主任委託, 我和城建局質檢站王建祥, 財政評審中心畢春平, 紀檢委李剛一行四人, 於2014年7月31日外出考察我省維修過的古塔。

第一站先到達太原晉祠。 晉祠的舍利塔, 位於晉祠公園。 青磚結構, 清乾隆16年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 由榆次山西丹宇古建築公司修繕。 從維修情況看,

問題出現在磚雕的組合上, 切割的痕跡明顯裸露在外, 組裝也不夠嚴密, 青磚用料不實。 從遠處看新舊對比明顯, 反差大, 做舊也不到位。

第二站到達運城市鹽湖區。 興國寺塔, 位於鹽湖區興國寺第一進院。 宋代建築, 青磚結構。 塔13層, 高53.2米, 底部直徑11.4米, 塔內牆厚4米, 塔體碩大, 系山西省境內青磚第一塔。 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但是因遭受雷閃電擊, 該塔半壁塔已毀。 我們去時, 該塔因材料燒制停工。 隨後, 我們參觀了萬唐龍公司的雕刻車間。 從現場看, 刻製品品種多樣, 多數為松柏、花卉、動物、竹葉等。 雕刻線條流暢, 明暗清晰, 有立體感和層次感。 因我學過幾天美術, 對此還是有所瞭解。

同時, 我們還考察了晉城青涼寺舍利塔和汾陽縣的文峰塔。

根據考察情況, 我們認為山西萬唐龍古建公司為較理想的施工隊伍。 該公司有著31年的古建築經驗和國家文物局頒發的資格證書。

千佛塔的維修方案, 由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設計。 山西萬唐龍古建築公司承修, 甯玉璽任專案經理。 千佛塔的維修內容:塔基條石的加固, 塔內地面的鋪墁、臺階補砌, 塔身的剔補, 斗拱剔補, 藝術構件雕刻更換, 塔簷整修加固, 套獸風鐸補配, 整體做舊, 排水系統, 防雷亮化, 塔體測量。

2014年8月15日, 千佛塔維修工程正式開工。

這次維修是千佛塔建成以來的第一次全面維修,必須確保高品質完成維修工程,使千佛塔重煥風采。用一句話說,就是把市保當國保來修,品質要求嚴于國保,否則難向全縣人民交帳。李主任把這副重擔交給我,感到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只怕因自己的疏忽對不起武鄉人民,成為千古罪人。所以,在選擇監理時,我建議由市博物館古建科長吳靜平同志擔任。一是吳科長出身古建世家,其父親曾是山西省古建所總工;二是吳科長一生從事古建築,設計施工都內行,而且具有國家監理工程師資格。三是登30多米高的腳手架也需要手腳靈便的人,事實也確實如此。剛開始爬到13層時,我的腿都軟了,坐在架板上不敢站起來。後來上的次數多了,也就習慣了。

幾天後,工地運進新磚。經我們進行碾壓、敲打、高度試驗、重量測試,均不符合設計要求,工隊全部拉回運城。我們要求,青磚壓力在75#以上,外觀要方正,棱角齊整,“斷無孔、敲如鐘”,斷面沒有馬蜂窩。後來,工隊又收購了同時期的古建築磚,經試驗,符合標準准予使用。

工隊拉來白灰膏,我都要親自用手抿一抿,檢查粘結度和顆粒度,拌灰時看加了糯米粥沒有。這些細節,我每天都到工地看一看才放心,古建築是個細慢活。青磚、白灰膏、雕刻、工藝、是工程的重點,把握好這四大關鍵,工程的合格率就穩操勝劵。

一層塔身風化最為嚴重,包括石券上雕刻的鏨紋和花卉、磚砌塔身、外簷斗拱和其它磚雕及二龍戲珠等圖案,面積26平方米,達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一層總面積為74.6平方米)。所以一層的剔補工作尤為重要,不僅它是基礎層,而且風化最多最嚴重。在補磚之前,統一打磨。然後在生石灰水中浸泡一晚(八小時以上),再安裝,深度達到壓進半磚為度,新舊構件要充分咬合。磚表面風化淺處,使用聚醋酸乙烯乳液等高分子材料,摻磚灰面補抹平整。

其次,更換斗拱、塔簷。每層塔簷下,分別在角科設磚雕斗拱各一攢,且歸屬不同的構造形式。二層的額枋下,分別有陽刻蘭香荷葉(南北兩個)、魚躍佛門、白鶴朝陽、麒麟祥瑞、奔馬接佛、牡丹朝鳳、松鶴延年,上方有匾額“花開見佛”,是千佛塔雕刻最精美的地方。塔簷共13層,其中一層風化脫落最為嚴重。八、九十年代開放,還有人為的踏踩損毀。每層簷由疊澀磚及磚雕椽、飛、勾頭、滴水組成,分五層重疊出簷,至角有翹起。更換一邊出簷就需164塊磚。

第三,磚雕藝術品。斗拱裝完後,磚雕就是關鍵了。在古建築中,清代的磚雕、石雕、木雕是最好的。我縣千佛塔上,裝飾著盤龍、花卉、卷草、鳥獸、魚蟲、二龍戲珠等精美的磚雕藝術品。其中,二龍戲珠最大。由九塊青磚刻制而成。龍身長245公分,高28公分。雕刻這些工藝品是維修中的重中之重,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塔北面“康熙四十九年建”字樣,為了長久保存,我們採用了陰刻手法製作。古建築中,有著“陰刻易留,陽刻易丟”的說法。

第四,角梁套獸風鐸補配。千佛塔角梁全部糟朽,只有梁尾被磚迭壓於塔內,從挖出的木材看為榆木製作。套獸和風鐸已不存在。套獸依據老人們的回憶和古建築習慣,燒制了104個吻。吻是玉皇大帝的第九個兒子,喜歡吃雷吞火。古建築中,象徵著廟宇守護神,用於防雷防火。在安裝吻的時候,我們要求“上出頭下縮頭”。這樣就可防止雨水淋在挑梁上。挑梁都選用50年樹齡的榆木製成,並用桐油浸泡。以便延緩風雨和病蟲害的侵襲。新裝挑梁104根。分別為一至二層100公分,三至五層90公分,六層以上均為75公分。

第五,塔基條石的加固。2004年寶塔廣場改造時,人為地加高千佛塔周邊環境,使原來裸露的條石被埋於地下。雨水沿著側壁滲入塔基,使條石長期處於潮濕封閉狀態,加速其分解粉化速度。加上使用花崗岩石鋪裝地面,造成了不透氣、不蒸發,長期處於水浸狀況。經過有關部門探測,決定對塔基周圍花崗岩石板全部拆除,降底高度,將塔身條石完全暴露。清除水泥底層,更換黃土,增加透氣性,鋪設33×33公分的粘土青磚,從塔基開始外延3米。這樣避免了條石長期處於水蒸氣狀態和青磚粉化進程,把蒸氣、潮濕從粘土中揮發出來,減輕塔身“出氣筒”作用。每逢雨後,我都專門去觀察塔身情況。塔周邊磚上雨水濕透,而塔身則沒有濕氣顯現,太陽出來後,能看到塔周磚面上的水蒸汽蒸發。這一措施從根本上解決了塔基條石和一層塔身風化脫落的大問題。

第六,塔內地面修補,仰蓮補配。塔內地面修補只做了小範圍的揭墁。即對塔內嚴重破碎的地面,用29×29公分方磚鋪墁。鋪時要內高外低,防止雨水積存。塔內的佛龕還在,佛像全無。我們對塔內每層仰蓮,均進行了補配。對塔內樓梯做了防繡處理,樓板進行補縫。

第七,防雷亮化,塔體測量。我們聘請太原理工大學李鐵英教授,對千佛塔進行“體檢”,測量了傾斜度和地基情況,完好如初。請全縣人民放心。長治市防雷中心重新安裝了避雷設備。選用了新的防雷技術,塔頂增加了ESE提前放電避雷針,塔簷、獸頭、挑角都安裝了接閃器和側擊雷裝置。新增加接地網並延伸至塔周邊3—8米遠距離,引線增加南北方向各一根,運用新的技術手段有效地保護了千佛塔。

經過近一年的緊張施工,千佛塔維修於2015年6月20日全部完工。

維修後的千佛塔,達到設計要求,無論近觀還是遠看,都沒有新修的痕跡。可以說,達到了“修舊如舊,保持原貌”的古建築維修原則。正如市文物局王偉局長說的,這是武鄉既會仙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代建築。2009年至2011年國家投資修繕,被長治市文物局評為古建示範工程)維修後的,又一個示範工程。

2016年3月8日,市文物局組織有關專家和設計、監理、施工、專案單位,對千佛塔進行逐項驗收,工程全部合格。

這次維修千佛塔從2014年8月15日至2015年6月20日結束,歷時11個月。一年來,無論冬夏寒暑,我都堅守工地。從每一塊青磚,每一鍬白灰,每一個鐵釘,每一個構件都要親自把關。盡到了一個文物工作者應盡的責任,付出了難以想像的艱辛,但是深感榮幸和自豪。每當夜幕降臨,看到燈火輝煌,流光溢彩的寶塔屹立在縣城中心,我倍感到我的付出是值得的。為自己能在有生之年辦了一件功在千秋、澤被後世的大事而欣慰。

維修後的千佛塔受到全縣人民交口稱讚。特別是返鄉的在外遊子,更是讚不絕口。都認為這是縣委、縣政府為武鄉人民辦的一件大好事。歷屆政府都沒有實現群眾的修塔夙願,本屆政府做到了。是啊!千佛塔維修是在經濟下行,財政吃緊的形勢下,投資140萬元完成的,這彰顯了本屆政府對文物工作的重視和鼎力支持。此舉功在當代,譽在千秋,可記入武鄉史冊。在修繕中,縣委書記胡堅多次登上寶塔現場指導,縣長閻新平也親臨現場,魏書文部長更是親自把關。正是各級領導的關心和全縣人民的關注,才使得千佛塔平安順利完工。

正如塔內碑記,康熙五十四年九月,武鄉知事李援寫的:“造塔較之修橋鋪路,似大相徑庭,功德勝造七級浮圖。”“千佛塔聳立雲霄,壯觀炫世、勸善行好,推廣佛教,方便眾生。”用今天的話說,雄偉古塔,再現生機,普照大地,百姓平安,萬民富裕。

經歷這次古塔維修,我更加熱愛古建築,熱愛我的工作。因為它保護了千百年來先人留下的文化遺產,每逢看到一座座頻臨坍塌的古建築,經過我們搶修又喚發生機,雄偉地座落在高高的山頭,一種成就感油然而生。我為我的工作而自豪,因為它是人間善事。

每當登臨塔頂,縣城美景盡收眼底,看著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頓感心癡神往。高聳的古塔在藍天白雲映襯下,更加壯觀。感歎先人的聰明智慧,為我們留下寶貴遺產。正如清人魏亮生詩曰:“久有淩雲志,登高景愈奇;仰觀臨日月,俯視小城池;眼界開千里,胸懷暢一時;青雲欣得路,雁塔快名題”。

千佛塔順利完工,得益于天時、地利、人和。保質期已過,我也可以長長地出口氣,為後人留點東西,為千佛塔留下資料,是這篇文章的初衷。

謹以此文獻給家鄉的千佛塔和文物保護事業。

晉善晉美晉飛頭條號感謝弓宏彪先生為武鄉文物保護作出的貢獻!

這次維修是千佛塔建成以來的第一次全面維修,必須確保高品質完成維修工程,使千佛塔重煥風采。用一句話說,就是把市保當國保來修,品質要求嚴于國保,否則難向全縣人民交帳。李主任把這副重擔交給我,感到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只怕因自己的疏忽對不起武鄉人民,成為千古罪人。所以,在選擇監理時,我建議由市博物館古建科長吳靜平同志擔任。一是吳科長出身古建世家,其父親曾是山西省古建所總工;二是吳科長一生從事古建築,設計施工都內行,而且具有國家監理工程師資格。三是登30多米高的腳手架也需要手腳靈便的人,事實也確實如此。剛開始爬到13層時,我的腿都軟了,坐在架板上不敢站起來。後來上的次數多了,也就習慣了。

幾天後,工地運進新磚。經我們進行碾壓、敲打、高度試驗、重量測試,均不符合設計要求,工隊全部拉回運城。我們要求,青磚壓力在75#以上,外觀要方正,棱角齊整,“斷無孔、敲如鐘”,斷面沒有馬蜂窩。後來,工隊又收購了同時期的古建築磚,經試驗,符合標準准予使用。

工隊拉來白灰膏,我都要親自用手抿一抿,檢查粘結度和顆粒度,拌灰時看加了糯米粥沒有。這些細節,我每天都到工地看一看才放心,古建築是個細慢活。青磚、白灰膏、雕刻、工藝、是工程的重點,把握好這四大關鍵,工程的合格率就穩操勝劵。

一層塔身風化最為嚴重,包括石券上雕刻的鏨紋和花卉、磚砌塔身、外簷斗拱和其它磚雕及二龍戲珠等圖案,面積26平方米,達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一層總面積為74.6平方米)。所以一層的剔補工作尤為重要,不僅它是基礎層,而且風化最多最嚴重。在補磚之前,統一打磨。然後在生石灰水中浸泡一晚(八小時以上),再安裝,深度達到壓進半磚為度,新舊構件要充分咬合。磚表面風化淺處,使用聚醋酸乙烯乳液等高分子材料,摻磚灰面補抹平整。

其次,更換斗拱、塔簷。每層塔簷下,分別在角科設磚雕斗拱各一攢,且歸屬不同的構造形式。二層的額枋下,分別有陽刻蘭香荷葉(南北兩個)、魚躍佛門、白鶴朝陽、麒麟祥瑞、奔馬接佛、牡丹朝鳳、松鶴延年,上方有匾額“花開見佛”,是千佛塔雕刻最精美的地方。塔簷共13層,其中一層風化脫落最為嚴重。八、九十年代開放,還有人為的踏踩損毀。每層簷由疊澀磚及磚雕椽、飛、勾頭、滴水組成,分五層重疊出簷,至角有翹起。更換一邊出簷就需164塊磚。

第三,磚雕藝術品。斗拱裝完後,磚雕就是關鍵了。在古建築中,清代的磚雕、石雕、木雕是最好的。我縣千佛塔上,裝飾著盤龍、花卉、卷草、鳥獸、魚蟲、二龍戲珠等精美的磚雕藝術品。其中,二龍戲珠最大。由九塊青磚刻制而成。龍身長245公分,高28公分。雕刻這些工藝品是維修中的重中之重,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塔北面“康熙四十九年建”字樣,為了長久保存,我們採用了陰刻手法製作。古建築中,有著“陰刻易留,陽刻易丟”的說法。

第四,角梁套獸風鐸補配。千佛塔角梁全部糟朽,只有梁尾被磚迭壓於塔內,從挖出的木材看為榆木製作。套獸和風鐸已不存在。套獸依據老人們的回憶和古建築習慣,燒制了104個吻。吻是玉皇大帝的第九個兒子,喜歡吃雷吞火。古建築中,象徵著廟宇守護神,用於防雷防火。在安裝吻的時候,我們要求“上出頭下縮頭”。這樣就可防止雨水淋在挑梁上。挑梁都選用50年樹齡的榆木製成,並用桐油浸泡。以便延緩風雨和病蟲害的侵襲。新裝挑梁104根。分別為一至二層100公分,三至五層90公分,六層以上均為75公分。

第五,塔基條石的加固。2004年寶塔廣場改造時,人為地加高千佛塔周邊環境,使原來裸露的條石被埋於地下。雨水沿著側壁滲入塔基,使條石長期處於潮濕封閉狀態,加速其分解粉化速度。加上使用花崗岩石鋪裝地面,造成了不透氣、不蒸發,長期處於水浸狀況。經過有關部門探測,決定對塔基周圍花崗岩石板全部拆除,降底高度,將塔身條石完全暴露。清除水泥底層,更換黃土,增加透氣性,鋪設33×33公分的粘土青磚,從塔基開始外延3米。這樣避免了條石長期處於水蒸氣狀態和青磚粉化進程,把蒸氣、潮濕從粘土中揮發出來,減輕塔身“出氣筒”作用。每逢雨後,我都專門去觀察塔身情況。塔周邊磚上雨水濕透,而塔身則沒有濕氣顯現,太陽出來後,能看到塔周磚面上的水蒸汽蒸發。這一措施從根本上解決了塔基條石和一層塔身風化脫落的大問題。

第六,塔內地面修補,仰蓮補配。塔內地面修補只做了小範圍的揭墁。即對塔內嚴重破碎的地面,用29×29公分方磚鋪墁。鋪時要內高外低,防止雨水積存。塔內的佛龕還在,佛像全無。我們對塔內每層仰蓮,均進行了補配。對塔內樓梯做了防繡處理,樓板進行補縫。

第七,防雷亮化,塔體測量。我們聘請太原理工大學李鐵英教授,對千佛塔進行“體檢”,測量了傾斜度和地基情況,完好如初。請全縣人民放心。長治市防雷中心重新安裝了避雷設備。選用了新的防雷技術,塔頂增加了ESE提前放電避雷針,塔簷、獸頭、挑角都安裝了接閃器和側擊雷裝置。新增加接地網並延伸至塔周邊3—8米遠距離,引線增加南北方向各一根,運用新的技術手段有效地保護了千佛塔。

經過近一年的緊張施工,千佛塔維修於2015年6月20日全部完工。

維修後的千佛塔,達到設計要求,無論近觀還是遠看,都沒有新修的痕跡。可以說,達到了“修舊如舊,保持原貌”的古建築維修原則。正如市文物局王偉局長說的,這是武鄉既會仙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代建築。2009年至2011年國家投資修繕,被長治市文物局評為古建示範工程)維修後的,又一個示範工程。

2016年3月8日,市文物局組織有關專家和設計、監理、施工、專案單位,對千佛塔進行逐項驗收,工程全部合格。

這次維修千佛塔從2014年8月15日至2015年6月20日結束,歷時11個月。一年來,無論冬夏寒暑,我都堅守工地。從每一塊青磚,每一鍬白灰,每一個鐵釘,每一個構件都要親自把關。盡到了一個文物工作者應盡的責任,付出了難以想像的艱辛,但是深感榮幸和自豪。每當夜幕降臨,看到燈火輝煌,流光溢彩的寶塔屹立在縣城中心,我倍感到我的付出是值得的。為自己能在有生之年辦了一件功在千秋、澤被後世的大事而欣慰。

維修後的千佛塔受到全縣人民交口稱讚。特別是返鄉的在外遊子,更是讚不絕口。都認為這是縣委、縣政府為武鄉人民辦的一件大好事。歷屆政府都沒有實現群眾的修塔夙願,本屆政府做到了。是啊!千佛塔維修是在經濟下行,財政吃緊的形勢下,投資140萬元完成的,這彰顯了本屆政府對文物工作的重視和鼎力支持。此舉功在當代,譽在千秋,可記入武鄉史冊。在修繕中,縣委書記胡堅多次登上寶塔現場指導,縣長閻新平也親臨現場,魏書文部長更是親自把關。正是各級領導的關心和全縣人民的關注,才使得千佛塔平安順利完工。

正如塔內碑記,康熙五十四年九月,武鄉知事李援寫的:“造塔較之修橋鋪路,似大相徑庭,功德勝造七級浮圖。”“千佛塔聳立雲霄,壯觀炫世、勸善行好,推廣佛教,方便眾生。”用今天的話說,雄偉古塔,再現生機,普照大地,百姓平安,萬民富裕。

經歷這次古塔維修,我更加熱愛古建築,熱愛我的工作。因為它保護了千百年來先人留下的文化遺產,每逢看到一座座頻臨坍塌的古建築,經過我們搶修又喚發生機,雄偉地座落在高高的山頭,一種成就感油然而生。我為我的工作而自豪,因為它是人間善事。

每當登臨塔頂,縣城美景盡收眼底,看著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頓感心癡神往。高聳的古塔在藍天白雲映襯下,更加壯觀。感歎先人的聰明智慧,為我們留下寶貴遺產。正如清人魏亮生詩曰:“久有淩雲志,登高景愈奇;仰觀臨日月,俯視小城池;眼界開千里,胸懷暢一時;青雲欣得路,雁塔快名題”。

千佛塔順利完工,得益于天時、地利、人和。保質期已過,我也可以長長地出口氣,為後人留點東西,為千佛塔留下資料,是這篇文章的初衷。

謹以此文獻給家鄉的千佛塔和文物保護事業。

晉善晉美晉飛頭條號感謝弓宏彪先生為武鄉文物保護作出的貢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