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口袋裡的文藝筆記 · 想穿進古畫裡當個不急不躁的手藝人

沒有電力和機械加工的時代, 我們的祖先們依然把日子過得豐富多彩, 依靠一雙靈巧的手和一顆充滿智慧的頭腦, 他們創造出360行的精妙手藝。

那時的匠人, 人品比技術更重要, 有一流的技術, 也必有一流的心性。

賣豆花

古時賣豆腐腦兒的商販, 有在固定場所經營的, 也有挑著擔子滿街巷走的。 拿著一個小銅鑼, 走幾步敲一下, 叫賣一聲。 晚間, 提著燈籠, 方便夜行。 居民聽到聲音,

耐不住口舌之苦的, 就跑出來, 買上一碗。 擔子比較特殊, 前擔象一隻大櫃子, 櫃子前排擺放著不少藍邊碗, 中間是前後一隔二的紫銅鍋, 右邊一列是瓶裝醬油、醋、麻油等, 左邊放一碗小湯勺, 後排一溜兒的小瓷罐, 內放味精、醬菜末丁、肉鬆、切細的芹菜, 辣椒醬、胡椒粉等佐料, 鍋下有只爐子燒煮豆腐腦。 後擔有一深筒內裝未加佐料和燒煮的白豆腦, 另外還有一盆洗碗水。 走到哪, 擔子一擱就是一個攤位, 客人們都站著, 匆匆吃完繼續趕路。

獨角戲

這是一個活動的小型皮影戲台, 一名「皮影牽手」可以操作多個角色, 最多的時候要控制四五個戲偶, 甚至還會兼顧音樂、旁白、唱詞等。 一個人驚天動地, 一個人上下千年。

起風爐

風爐形如古鼎, 有三足兩耳, 爐內放置炭火, 爐身下腹有三孔窗孔, 用於通風。 上有三個支架(格), 用來擺放煎茶或燒水煮飯的鍋鼎。 爐底有一個洞口, 用以通風出灰, 其下有一隻鐵質簸箕用於承接炭灰。 起風爐, 也是一門大街小巷都需要的行業, 匠人們把燒得通紅的風爐租借給百姓使用。

炒紙

古代最初的造紙方法是模仿繅絲業中的漂絮法, 把蠶繭煮熟後浸泡在水裡, 再撈出反復捶打, 由此漂出的絲絮被製成絲綿紙供人們書寫之用。 但絲綿紙的成本太高, 無法普及。 東漢蔡倫經過驗試各種材料, 終於找到價格低廉、來源充足的原料, 如破樹皮、廢舊麻類、破漁網等, 先將原料洗淨斬斷, 浸漬漚制;再用力反復舂搗, 分離出纖維製成紙漿;然後用細簾子抄取紙漿, 瀝去水分晾乾, 揭下來壓平砑光, 便成了紙張。 炒紙就是把水中的紙漿均勻地攬進竹簾上的重要工序。

打磨

古代沒有砂紙,所以木匠們會找到各式各樣的東西來代替,除了木賊草和青磚,常用的還有鉋子、皮毛、貝殼等,根據客人們需要打磨的器物決定使用什麼材料。

彈棉花

“檀木榔頭,杉木梢;金雞叫,雪花飄”,彈棉花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歷史悠久,我國最早在元代即有此業,時至今日仍有操此行業者。元代王楨《農書·農器·礦絮門》載:“當時彈棉用木棉彈弓,用竹製成,四尺左右長;兩頭拿繩弦繃緊,用縣弓來彈皮棉。”一彎彈弓、一張磨盤、一個彈花棰和一條牽紗蔑,行走街頭,生意好的應接不暇。

做襪

《韓非子》中曾記述:“文王伐崇,至鳳黃(凰)墟,手解,因自結。”意為周文王征討崇國,在鳳凰墟自己手紮襪帶。到了明朝萬曆年間以後,男子開始穿油墩布襪。隨著手工業的發展,又出現了供貴族使用的白色羊絨襪,平民則穿旱羊絨襪。後來在街頭巷尾,出現了做襪的店鋪等等,一針一線,細細密織。量足而做,貼腳適合。

唱龍舟

龍舟歌在漢族民間又稱“唱龍舟”或簡稱“龍舟”,是流行於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一種漢族曲藝形式,一般認為形成於清代乾隆年間。其表演形式為一人或二人自擊小鑼或小鼓作間歇伴奏吟唱,聲腔短促,高昂跌宕,詼諧有趣,富有宣洩效果。唱詞以七言韻文為基本句式,四句一組。腔調簡樸流暢,富有鄉土氣息,宜於敘事抒情。節目內容豐富,從神話故事、民間故事到時事新聞幾乎無所不包。

賣書

擺書攤,謀生活,曾經是自己幼時的一個小小夢想。兩條板凳,一張桌板,滿架書。可以從早讀到晚,等到日暮看不清字收攤時,發現一日的生活費也賺夠了。一舉兩得,逍遙自在。可惜這個夢想已經隨著這最斯文的行業消散在歷史長河裡。

賣香

最初的香熏主要見於祭祀和公共衛生,逐漸拓展出美化生活的功能,用香人群也從皇室權貴到文人士大夫,直至普通民眾。宋代丁謂所著《天香傳》中雲“香之為用從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達蠲潔”。

賣餛飩

古代的夜裡,賣餛飩的梆子,是千年來敲打無數人美夢的拍板:托,托,托。熱氣騰騰的鍋爐裡面翻滾著美味的餛飩。各種佐料一字排開,想要加什麼都可以。清冷的晚上,聽到這聲音,早就按耐不住,想捧上一碗,品嘗這寒夜裡最美味的溫暖。

澆燭

《淨土聖賢錄》有記錄:“吳澆燭,居蘇州婁門,以澆燭為業,因以得名。孑身無偶,長齋,晝夜念佛。為人不欺,賣燭家爭迎澆燭。吳傾油一杓,必稱佛數聲,以為常”。這是崇禎年間的事情。唐宋以前澆燭入藥,所用白蠟皆蜜蠟也。過去沒有電燈,澆燭是很興旺的行業。一邊是熱鍋燒著蠟,另一邊做好的紅白蠟燭等風乾即可出售了。

糊元寶

清明時節,紙錢元寶是寄託對先人哀思之物。過去,這個行業很旺,很多節日都是祭祖日,藉時山頭煙薰火燎,哀聲陣陣。隨著時代變遷,這樣的祭祀方式逐漸沒落,更多環保和新穎的方式出現,替代了傳統。如同紙錢元寶成為文物一樣,糊元寶這門手藝也會被慢慢代替,只是這思念是不會變的。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創,圖片由受訪者提供,轉載請注明◎

打磨

古代沒有砂紙,所以木匠們會找到各式各樣的東西來代替,除了木賊草和青磚,常用的還有鉋子、皮毛、貝殼等,根據客人們需要打磨的器物決定使用什麼材料。

彈棉花

“檀木榔頭,杉木梢;金雞叫,雪花飄”,彈棉花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歷史悠久,我國最早在元代即有此業,時至今日仍有操此行業者。元代王楨《農書·農器·礦絮門》載:“當時彈棉用木棉彈弓,用竹製成,四尺左右長;兩頭拿繩弦繃緊,用縣弓來彈皮棉。”一彎彈弓、一張磨盤、一個彈花棰和一條牽紗蔑,行走街頭,生意好的應接不暇。

做襪

《韓非子》中曾記述:“文王伐崇,至鳳黃(凰)墟,手解,因自結。”意為周文王征討崇國,在鳳凰墟自己手紮襪帶。到了明朝萬曆年間以後,男子開始穿油墩布襪。隨著手工業的發展,又出現了供貴族使用的白色羊絨襪,平民則穿旱羊絨襪。後來在街頭巷尾,出現了做襪的店鋪等等,一針一線,細細密織。量足而做,貼腳適合。

唱龍舟

龍舟歌在漢族民間又稱“唱龍舟”或簡稱“龍舟”,是流行於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一種漢族曲藝形式,一般認為形成於清代乾隆年間。其表演形式為一人或二人自擊小鑼或小鼓作間歇伴奏吟唱,聲腔短促,高昂跌宕,詼諧有趣,富有宣洩效果。唱詞以七言韻文為基本句式,四句一組。腔調簡樸流暢,富有鄉土氣息,宜於敘事抒情。節目內容豐富,從神話故事、民間故事到時事新聞幾乎無所不包。

賣書

擺書攤,謀生活,曾經是自己幼時的一個小小夢想。兩條板凳,一張桌板,滿架書。可以從早讀到晚,等到日暮看不清字收攤時,發現一日的生活費也賺夠了。一舉兩得,逍遙自在。可惜這個夢想已經隨著這最斯文的行業消散在歷史長河裡。

賣香

最初的香熏主要見於祭祀和公共衛生,逐漸拓展出美化生活的功能,用香人群也從皇室權貴到文人士大夫,直至普通民眾。宋代丁謂所著《天香傳》中雲“香之為用從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達蠲潔”。

賣餛飩

古代的夜裡,賣餛飩的梆子,是千年來敲打無數人美夢的拍板:托,托,托。熱氣騰騰的鍋爐裡面翻滾著美味的餛飩。各種佐料一字排開,想要加什麼都可以。清冷的晚上,聽到這聲音,早就按耐不住,想捧上一碗,品嘗這寒夜裡最美味的溫暖。

澆燭

《淨土聖賢錄》有記錄:“吳澆燭,居蘇州婁門,以澆燭為業,因以得名。孑身無偶,長齋,晝夜念佛。為人不欺,賣燭家爭迎澆燭。吳傾油一杓,必稱佛數聲,以為常”。這是崇禎年間的事情。唐宋以前澆燭入藥,所用白蠟皆蜜蠟也。過去沒有電燈,澆燭是很興旺的行業。一邊是熱鍋燒著蠟,另一邊做好的紅白蠟燭等風乾即可出售了。

糊元寶

清明時節,紙錢元寶是寄託對先人哀思之物。過去,這個行業很旺,很多節日都是祭祖日,藉時山頭煙薰火燎,哀聲陣陣。隨著時代變遷,這樣的祭祀方式逐漸沒落,更多環保和新穎的方式出現,替代了傳統。如同紙錢元寶成為文物一樣,糊元寶這門手藝也會被慢慢代替,只是這思念是不會變的。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創,圖片由受訪者提供,轉載請注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