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王冬齡為201根安吉竹子“紋身” 每根都是獨立篇章

站在一根5米多高的青綠竹子前, 穿著紅色T恤的王冬齡, 拿過毛筆, 蘸滿安吉農家自製的“捏油”, 定了定神——接下來, 並不是我們往常熟悉的姿勢——俯身,

像獵豹般揮灑他的草書、亂書, 而是左手握著粗圓的竹子, 踮起腳, 從上而下, 似一種攀爬的姿勢, 在竹竿上環圓而書《詩經》裡音樂般流淌的句子:瞻彼淇奧, 綠竹猗猗。

這裡不是沐浴天風的自然界竹林, 王冬齡把安吉竹林裡的201根竹子, 搬到了深圳的一個美術館裡, 創造了一片可以悠游的當代竹林。 8月12日, 由著名藝術史家和策展人巫鴻策劃的藝術家個展《王冬齡:竹徑》在OCAT深圳館開幕, 展至11月12日。

微微搖曳的竹子上, 每根都是獨立的篇章, 從《詩經》、《離騷》到齊白石、黃賓虹的題畫詩, 以及他的老師林散之、陸維釗、沙孟海等人關於竹的詩, 幾乎都是這4年來王冬齡不斷探索和嘗試的亂書風格。

沒錯, 愛玩的王冬齡這回又出格了。

但是, 不同於在人體照片上書寫, 也不同於前年和去年在美國紐約和北京太廟前亂書《心經》, 這回的格, 破得更大了。 所有走進這片竹林的人, 都明顯地感覺到, 亂書依然“亂”得無法識讀, 卻第一次“亂”出了邊界, 書法順著竹竿變得立體了, 更重要的是,

我們這些觀眾, 第一次不用圍觀, 而可以在王冬齡創造的書法竹林裡自由穿行。

於是乎, 短短一個對談和現場書寫的下午, “冒天下之大不韙”這句話, 兩次出現。

我們先看看“冒天下之大不韙”的現場, 是怎麼樣的。

這是竹子和書法構成的一條小徑, 短短二十幾米, 201根竹子, 5米多長, 直徑在15公分左右, 彼此穿插閃躲。 而6月之前, 它們還生長在安吉的竹林裡。

去年冬天, 王冬齡在飛機上偶遇了一位深諳竹子習性的安吉人, 聽說安吉的農民為了區分不同家庭的竹子, 會用自製的“捏油”在竹上寫字, 隨著時間的流逝, 字跡猶存, 更有一種斑駁滄桑的感覺。

敏感又愛創新的王冬齡,很快動了念頭。

藝術家把毛竹作為材料或景襯移至展廳,確實很多,而將這麼多毛竹環圓而書寫,無人做過,“有不能寫(書寫基礎不夠)不敢寫(怕發揮不好)不樂寫(即使寫幾根,覺得苦差事)之類的緣故,而我倒感覺在毛竹上書寫很新鮮很過癮很有趣的創意,同時這樣的毛筆書寫也是錘練筆法功夫,毛竹上所書寫的手感,與毛筆觸感是一種嶄新體驗。”

但這是一件很難的事。

此前,王冬齡儘管“玩的很大”,卻還是守在一個平面上書寫,牆也好,地也好,即便是木頭劈開來寫,也還在一個平面,但這回,竹竿是圓環的。

在美術館的現場,王冬齡寫到竹竿的“轉彎”處,有的字就要順其弧度而運筆,再加上捏油的特性,不像毛墨蘸取水墨在宣紙上揮灑,它和油畫顏色和炳稀一樣很澀筆。

很明顯,王冬齡寫的時候需要更大的腕力,最有意思的是,幾個字寫到最後,已經不是寫,而是蹭出來的,再加上竹節的阻撓,王冬齡的筆、手、身體,經常東倒西歪,左右搖擺,但卻相當自由,筆勢依然雄健——這正是開頭的那一幕,這位71歲的老頑童,像在跟竹子搏鬥、跳舞一樣——這是不是跟我們以往以為的文人之于梅蘭竹菊的優雅范兒,完全不同了?或者說,為謙謙竹子增添了某種沒有的特性?

“這個問題問得蠻有意思。我覺得,是打破前人的書法規矩,將筆鋒筆肚筆甚至賊毫都用上了,所謂‘獅子搏象’,竭盡全力,勇猛頑強。所以我用了一個詞,給竹‘紋身’嘛。”王冬齡對記者說。

搏鬥完的紋身師傅王冬齡,有些小興奮,給自己鼓了一下掌,隨後很快歸入日常的優雅,“可能就我來講,從寫,到查詩詞,我跟竹的精神性的追求,更近了一些。”

打破規矩,不僅是書寫的人和物,還有我們這些看的人。

但凡看過王冬齡寫大字,寫狂草的人,都知道,我們一般都是圍成一個很大的圈,讓王冬齡獨自站在紙上,地上,或者他近年嘗試的亞力克板、不銹鋼鏡面上書寫,我們大多數時候是遠遠地看,並不能參與、打擾多少。

這次,依舊是眾人圍觀,書寫的時間並不長,卻跟以往的體驗完全不同——記者就靠在王冬齡身旁的竹子上,所有人穿插、重疊在竹與竹之間,看著他,拍著他,擋著他。

記者站在王冬齡身邊拍的時候,為了對焦,往後退了兩步,不小心碰到了身後沉沉晃動的另一根竹竿,結果歪頭一看肩膀,白T恤上留下了一團黑乎乎的“竹書”印跡。開幕式結束後,記者有意觀察了一下,好多穿白衣服的觀眾背後,都不經意地被印上“竹書”了。這也是一種以前沒有的有趣體驗。

而回頭再細想之,竹上的字,這些詠竹的詩詞,也打破著字與行的傳統關係,交叉,碰撞。字與人,內與外,寫的人和看的人,彼此對照的“亂”,這分明是博爾赫斯的小徑分岔的花園——巫鴻和王冬齡在中國排布了一個小徑分岔的竹林,“由互相靠攏、分歧、交錯,或者永遠互不干擾的時間織成的網路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

巫鴻和王冬齡在展覽現場

“我自己覺得亂書,是冒了天下之大不韙。但我自己覺得它打通了古今、中西。”王冬齡有些感慨。

而巫鴻從美術史論家的角度,在這番特別的“書與遊”的體驗中,看到了另一件事。

“傳統書法的空間關係容易被我們想成二維,因為一般是在平面上寫的。但是這個展覽,王先生一開始想在圓的竹杆上寫書法,特別是用他的草書、亂書寫。而這些圓的竹幹又組成了一個空間的結構,人又可以在空間結構中穿行,在行走的時候,這個二維書法的概念,就開始和當代藝術的三維發生關係了。他的亂書已在世界各地展出,但我以為在《竹徑》中又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紙消失了,所有其他的二維平面也都隱入背景。這裡已沒有獨立的書法,有的是圖像、裝置和動感的穿透。”

冒險與創造,必然帶來一些聲音。

這次展覽中,除了竹子,他還帶來了之前從未公開展出過的練習帖。依然是各種線條的恣意舞蹈,是王冬齡近30年臨帖的書法創作,“或者說,是抽象的實驗。”

“是什麼讓您有這麼大魄力,冒天下之大不韙?”巫鴻和王冬齡對談之後,有觀眾提了一個問題。

“相對來說,做傳統書法的人對書法有點創造,是不能接受的。書法的人來做抽象的東西,藝術界的人往往有所在意。其實我是很堅定地這麼做。”王冬齡很平靜。

“王老師的書法,該怎麼寫下去?”有觀眾提了一個略尖銳的問題。

巫鴻會意:“怎麼把王老師的作品寫到書法史裡,是吧?”

王冬齡說:“我不考慮書法史的問題,我只看我怎麼寫。”

竹上亂書的王冬齡,胸有成竹。

敏感又愛創新的王冬齡,很快動了念頭。

藝術家把毛竹作為材料或景襯移至展廳,確實很多,而將這麼多毛竹環圓而書寫,無人做過,“有不能寫(書寫基礎不夠)不敢寫(怕發揮不好)不樂寫(即使寫幾根,覺得苦差事)之類的緣故,而我倒感覺在毛竹上書寫很新鮮很過癮很有趣的創意,同時這樣的毛筆書寫也是錘練筆法功夫,毛竹上所書寫的手感,與毛筆觸感是一種嶄新體驗。”

但這是一件很難的事。

此前,王冬齡儘管“玩的很大”,卻還是守在一個平面上書寫,牆也好,地也好,即便是木頭劈開來寫,也還在一個平面,但這回,竹竿是圓環的。

在美術館的現場,王冬齡寫到竹竿的“轉彎”處,有的字就要順其弧度而運筆,再加上捏油的特性,不像毛墨蘸取水墨在宣紙上揮灑,它和油畫顏色和炳稀一樣很澀筆。

很明顯,王冬齡寫的時候需要更大的腕力,最有意思的是,幾個字寫到最後,已經不是寫,而是蹭出來的,再加上竹節的阻撓,王冬齡的筆、手、身體,經常東倒西歪,左右搖擺,但卻相當自由,筆勢依然雄健——這正是開頭的那一幕,這位71歲的老頑童,像在跟竹子搏鬥、跳舞一樣——這是不是跟我們以往以為的文人之于梅蘭竹菊的優雅范兒,完全不同了?或者說,為謙謙竹子增添了某種沒有的特性?

“這個問題問得蠻有意思。我覺得,是打破前人的書法規矩,將筆鋒筆肚筆甚至賊毫都用上了,所謂‘獅子搏象’,竭盡全力,勇猛頑強。所以我用了一個詞,給竹‘紋身’嘛。”王冬齡對記者說。

搏鬥完的紋身師傅王冬齡,有些小興奮,給自己鼓了一下掌,隨後很快歸入日常的優雅,“可能就我來講,從寫,到查詩詞,我跟竹的精神性的追求,更近了一些。”

打破規矩,不僅是書寫的人和物,還有我們這些看的人。

但凡看過王冬齡寫大字,寫狂草的人,都知道,我們一般都是圍成一個很大的圈,讓王冬齡獨自站在紙上,地上,或者他近年嘗試的亞力克板、不銹鋼鏡面上書寫,我們大多數時候是遠遠地看,並不能參與、打擾多少。

這次,依舊是眾人圍觀,書寫的時間並不長,卻跟以往的體驗完全不同——記者就靠在王冬齡身旁的竹子上,所有人穿插、重疊在竹與竹之間,看著他,拍著他,擋著他。

記者站在王冬齡身邊拍的時候,為了對焦,往後退了兩步,不小心碰到了身後沉沉晃動的另一根竹竿,結果歪頭一看肩膀,白T恤上留下了一團黑乎乎的“竹書”印跡。開幕式結束後,記者有意觀察了一下,好多穿白衣服的觀眾背後,都不經意地被印上“竹書”了。這也是一種以前沒有的有趣體驗。

而回頭再細想之,竹上的字,這些詠竹的詩詞,也打破著字與行的傳統關係,交叉,碰撞。字與人,內與外,寫的人和看的人,彼此對照的“亂”,這分明是博爾赫斯的小徑分岔的花園——巫鴻和王冬齡在中國排布了一個小徑分岔的竹林,“由互相靠攏、分歧、交錯,或者永遠互不干擾的時間織成的網路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

巫鴻和王冬齡在展覽現場

“我自己覺得亂書,是冒了天下之大不韙。但我自己覺得它打通了古今、中西。”王冬齡有些感慨。

而巫鴻從美術史論家的角度,在這番特別的“書與遊”的體驗中,看到了另一件事。

“傳統書法的空間關係容易被我們想成二維,因為一般是在平面上寫的。但是這個展覽,王先生一開始想在圓的竹杆上寫書法,特別是用他的草書、亂書寫。而這些圓的竹幹又組成了一個空間的結構,人又可以在空間結構中穿行,在行走的時候,這個二維書法的概念,就開始和當代藝術的三維發生關係了。他的亂書已在世界各地展出,但我以為在《竹徑》中又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紙消失了,所有其他的二維平面也都隱入背景。這裡已沒有獨立的書法,有的是圖像、裝置和動感的穿透。”

冒險與創造,必然帶來一些聲音。

這次展覽中,除了竹子,他還帶來了之前從未公開展出過的練習帖。依然是各種線條的恣意舞蹈,是王冬齡近30年臨帖的書法創作,“或者說,是抽象的實驗。”

“是什麼讓您有這麼大魄力,冒天下之大不韙?”巫鴻和王冬齡對談之後,有觀眾提了一個問題。

“相對來說,做傳統書法的人對書法有點創造,是不能接受的。書法的人來做抽象的東西,藝術界的人往往有所在意。其實我是很堅定地這麼做。”王冬齡很平靜。

“王老師的書法,該怎麼寫下去?”有觀眾提了一個略尖銳的問題。

巫鴻會意:“怎麼把王老師的作品寫到書法史裡,是吧?”

王冬齡說:“我不考慮書法史的問題,我只看我怎麼寫。”

竹上亂書的王冬齡,胸有成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