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我們為什麼會對孩子簡單粗暴?

作者:Taro / 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1473篇原創首發文章

“教育是社會表達價值觀的一種方式, 也是社會傳遞其價值觀的方式。

——威廉•德雷謝維奇

關於中國的教育, 最近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是越來越多的人在為實現教育公平而努力, 壞消息是執著於實現上述目標的人還不夠多。 《月薪3萬撐不起孩子的暑假》一文刺激了很多人的神經, 有人指責文章作者借機炫富, 有人抨擊培訓機構販賣焦慮。

其實作者是不是在炫富, 既無從判斷也無關緊要, 在我看來, 這位母親更像是在如實地抱怨養育一個孩子的不易。 為了孩子砸鍋賣鐵節衣縮食的心理在中國是非常普遍的, 我們不能因為這位母親的月收入比普通人高就認定她是在炫富, 何況王思聰炫富, 大夥都能包容, 為什麼要抓住一個想給孩子提供更好選擇的母親不放呢?

真正需要思考的是我們為孩子做的每一個決定是“我們想要”還是“孩子需要”,

這個問題要想清楚不太容易。 至於培訓機構是否在販賣焦慮, 我想說的是, 市場使然, 與其批判人性不如多花些力氣去研究怎樣建立更先進的制度、提供更充足的優質教育資源。

耶魯教授德雷謝維奇在他的《優秀的綿羊》一書中寫道, “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後, 我感覺當前美國教育系統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大都聰明、有天分、鬥志昂揚, 但同時又充滿焦慮, 膽小怕事, 對未來一片茫然, 極度缺乏目標感:他們被包裹在一個巨大的特權泡泡裡, 所有人都在老實巴交地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 他們非常擅於解決手頭的問題, 卻不知道為什麼要解決這些問題。

是不是覺得和中國有些相似?當然, 可能有不少家長會很樂意將小孩培養成“優秀的綿羊”, 甚至覺得能有機會讓孩子成為一隻“優秀的綿羊”已經相當不錯了。 這無可厚非, 但至少我們不應該去扼殺孩子成為“約伯斯”的可能性。 只顧拼命將孩子塞進由金錢築起壁壘的龐大機器, 無疑是簡單粗暴的。

“教育”的拉丁文語本意是“激發”。 好的老師會説明學生認識自己, 説明他們勇於面對抉擇, 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同時, 當學生受到外界的聲音影響而做不到真我的時候, 老師要給予足夠的支持來解救他們。 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不過只是教育的一小部分。

父母有時候是很矛盾的, 一方面他們並不指望孩子們將來掙很多的錢回報自己, 只是單純地希望孩子們過得開心, 另一方面他們又認為要想開心就必須得躋身所謂的上流社會精英階層。

但如何才能步入精英階層, 大多數家長其實並不知道。 更多的時候, 他們只是看到周圍的人都這麼做就跟著這麼做, 和大眾保持步調一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緩解他們內心的焦慮。

比如花十幾萬讓小朋友去讀一個私立幼稚園, 至於私立幼稚園和公立幼稚園的差異究竟有多大、小朋友的成長究竟會有什麼不同、對孩子而言是否真的不可或缺, 他們沒有時間去想。

沒錯, 從表面上看, 私立幼稚園的小朋友可能會比公立幼稚園的小朋友多學幾個英文單詞, 多玩幾種玩具, 能享受更好的環境和設施, 但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 健康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吧。 那麼, 私立幼稚園的小朋友一定比公立幼稚園的小朋友更健康更快樂嗎?未必。

小孩子是最單純的, 在他們眼裡, 在街心花園玩泥巴和在普吉島沙灘玩沙沒有好壞之分, 如果一個孩子會覺得拼樂高比搭積木更高級, 並因只能搭積木不能拼樂高而放聲大哭的話,那麼一定是家長將這種等級概念灌輸給了孩子。

小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他們特別擅於觀察。你嫌貧愛富,他們就嫌貧愛富;你包容,他們就包容。而這不僅僅取決於你對待孩子的態度,也包括你對待其他人的態度。相比於你說些什麼,你怎麼做對孩子來說影響更大。

因此,當父母將自身的不安全感投射在孩子身上並寄希望於通過花錢聘請專業人士來讓孩子變得更優秀,而不是試圖讓自己變成孩子的榜樣時,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你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要求孩子做到,如果你希望孩子做到,自己就先做到,言行一致十分關鍵。

而教育是社會傳遞其價值觀的一種方式,透過目前的教育,我看到的是單一而功利的價值觀。追逐財富沒有什麼不好,但是擁有了財富以後又該做什麼,很多人並沒有答案。所以,很多富有的人並不快樂,這樣的現實與父母希望子女活得開心的願望背道而馳。

實際上,一個人要想活得開心,必須要有獨立的精神和獨立的人格,因為只有精神和人格獨立的人才能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並為之付出努力,而且能夠欣然接受其中的波折麻煩乃至失敗。這些都不是金錢能夠賦予的。

獨立人格的塑造需要父母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你可能會覺得詫異,父母對孩子的愛不都是無條件的嗎?從不求回報的角度來講,的確是這樣。但從另外一方面來說,情況常常並非如此。

我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比如,你對孩子說“乖,你好好吃飯,媽媽就帶你出去玩”,又或者你對孩子說“你好好學習,數學考100,媽媽就給你買玩具”……無意中給孩子造成的印象是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要講條件的,哪怕是父母的愛也是有條件的。這樣一來,一旦外在的物質激勵消失,孩子的動力也就消失了。

其實,你需要做的只是建立規則,並讓包括你自己在內的所有家庭成員都遵守規則。只要不超出底線,就放心大膽無條件地去包容和滿足你的孩子,讓他/她充分地享受被愛護的感覺。只有被愛過,才有能力愛別人。

你會發現當你把屬於孩子的權利還給孩子,孩子的自控力將遠遠超出你的想像。相比花重金讓孩子去學馬術、學擊劍,花點時間看看兒童心理學的書、真正地去瞭解你的孩子要重要得多。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qspyqswhz

並因只能搭積木不能拼樂高而放聲大哭的話,那麼一定是家長將這種等級概念灌輸給了孩子。

小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他們特別擅於觀察。你嫌貧愛富,他們就嫌貧愛富;你包容,他們就包容。而這不僅僅取決於你對待孩子的態度,也包括你對待其他人的態度。相比於你說些什麼,你怎麼做對孩子來說影響更大。

因此,當父母將自身的不安全感投射在孩子身上並寄希望於通過花錢聘請專業人士來讓孩子變得更優秀,而不是試圖讓自己變成孩子的榜樣時,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你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要求孩子做到,如果你希望孩子做到,自己就先做到,言行一致十分關鍵。

而教育是社會傳遞其價值觀的一種方式,透過目前的教育,我看到的是單一而功利的價值觀。追逐財富沒有什麼不好,但是擁有了財富以後又該做什麼,很多人並沒有答案。所以,很多富有的人並不快樂,這樣的現實與父母希望子女活得開心的願望背道而馳。

實際上,一個人要想活得開心,必須要有獨立的精神和獨立的人格,因為只有精神和人格獨立的人才能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並為之付出努力,而且能夠欣然接受其中的波折麻煩乃至失敗。這些都不是金錢能夠賦予的。

獨立人格的塑造需要父母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你可能會覺得詫異,父母對孩子的愛不都是無條件的嗎?從不求回報的角度來講,的確是這樣。但從另外一方面來說,情況常常並非如此。

我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比如,你對孩子說“乖,你好好吃飯,媽媽就帶你出去玩”,又或者你對孩子說“你好好學習,數學考100,媽媽就給你買玩具”……無意中給孩子造成的印象是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要講條件的,哪怕是父母的愛也是有條件的。這樣一來,一旦外在的物質激勵消失,孩子的動力也就消失了。

其實,你需要做的只是建立規則,並讓包括你自己在內的所有家庭成員都遵守規則。只要不超出底線,就放心大膽無條件地去包容和滿足你的孩子,讓他/她充分地享受被愛護的感覺。只有被愛過,才有能力愛別人。

你會發現當你把屬於孩子的權利還給孩子,孩子的自控力將遠遠超出你的想像。相比花重金讓孩子去學馬術、學擊劍,花點時間看看兒童心理學的書、真正地去瞭解你的孩子要重要得多。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qspyqswhz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