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歐陽修欲傳衣缽與王安石,結果因為李白,兩人鬧得不歡而散

慶曆二年(1042), 王安石離開江寧府, 前往汴梁參加科考。

在大宋帝國的心臟, 王安石結識了赴試的同鄉——曾鞏!彼時、二人都是白丁, 卻惺惺相惜從此結為知己。 當曾鞏看過王安石的文章之後, 不禁擊節歎賞, 拿了王安石的文章去請自己的恩師、當時執文壇牛耳的歐陽修點評。

彼時, 歐陽修文名已然中外遠播, 識羞不識羞之人無不以文章能得到他的品評為榮。 如果文章可以得到歐陽修的推崇, 立刻就會名揚四海, 萬眾矚目。

果然不出曾鞏所料, 歐陽修一見王安石的文章, 驚歎不已、頻頻點頭。 歐陽修把這位青年俊彥比作李白、韓愈, 贈詩道——

翰林風月三千首, 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憐心尚在, 後來誰與子爭先?

觀歐陽修詩文, 大有將衣缽傳於王安石之意。 但王安石似乎並不領情, 回詩婉拒:

欲傳道義心雖壯, 強學文章力已窮。

他日若能窺孟子, 終身何敢望韓公!

直截了當地告訴文壇前輩歐陽修, 自己的理想在於傳道義, 感激前輩的延譽和獎引, 但他沒有以文章高世的想法, 而是以忝列亞聖門牆為幸事。

王安石的回覆雖然委婉, 但在一些人眼中看來, 這是一種後生小子的狂妄與目空一切。 其實這不是王安石的不識抬舉,

而是彼此志向不同。 歐陽修詩中的比喻非但引來他的共鳴, 反而令他心生“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想法。

歐陽修詩中的“翰林風月三千首”, 說的是李白, 而偏偏李白是王安石最不喜歡的唐代詩人。

北宋的文學家繼承了唐末五代以來的文學傳統思想,

唐代著名詩人也對他們產生了很大影響。 只是眾口難調, 個人喜好的緣故對具體作家的評價存在爭議。

歐陽修重文, 更喜愛李白, 王安石重實用, 更推崇杜甫。 歐陽修喜愛豪放飄逸的詩風, 喜歡以李白自比, 因此其詩詞作品中多了幾分浪漫綺情。 在對李白、杜甫進行評價時, 自然會多愛李白一點。 他曾對唐代詩人編集排序, 始終將李白排在杜甫之前, 對李白詩作給予了極高評價:“李白落筆生雲煙, 千萬奇險不可攀。 ”

王安石在唐代詩人中最推崇杜甫, 他喜愛杜甫的原因不為別的, 就為杜甫詩中盈溢著的憂國憂民情懷。 王安石曾編選過《四家詩》, 杜甫居首, 依次是歐陽修、韓愈、李白敬陪末位。 他認為杜詩“光掩前人, 後來無繼”, 面李白的詩“識見汙下”, 十首中有九首離不開婦人和酒。 獨尊杜甫、批評李白, 正符合王安石以事功為主的文學宗旨。

歐陽修喜歡淳酒美婦, 性格豪放灑脫, 其豪放不羈大得太白遺韻, 對李白極口揄揚也是情理之事。 王安石不好聲色倔強好勝, 人稱“拗相公”,不喜歡李白這個人,自然也就不會喜歡他的詩作了。

歐陽修是從文學的角度去欣賞李白的,而王安石是用政治家的眼光審視李白的,切入點不同,結果自然迥異了。

王安石不願意繼承衣缽,歐陽修引以為恨,後來轉而將蘇軾羅至門下。

人稱“拗相公”,不喜歡李白這個人,自然也就不會喜歡他的詩作了。

歐陽修是從文學的角度去欣賞李白的,而王安石是用政治家的眼光審視李白的,切入點不同,結果自然迥異了。

王安石不願意繼承衣缽,歐陽修引以為恨,後來轉而將蘇軾羅至門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