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在房價面前,你創的業一文不值

文丨出墨君

出墨君的朋友圈最近頗不寧靜。

各種悲歡離合, 各種悔不當初, 各種讀書無用, 各種不想上班……貌似邪神入侵, 靈魂附體, 卻又思路清晰, 巧舌如簧。

都是房價鬧的。

先是一位熟悉的朋友問:出墨君, 你這麼關注房子, 怎麼不寫一點東西?

接著, 更多朋友也紛紛提起:出墨君, 你是該寫一點東西了!

淺顯的道理大家都明白, 但殘酷的現實已經直逼心理防線。

如果你確認不會看完本文之前就哀嚎著沖出門去搶房子, 出墨君也不再扮演那些沉默的大多數。

01.

萬般皆下品, 唯有炒房高。

這是如今在城市白領、中產之間最流行的話題,

源於對現狀的不安和未來的恐懼。

在大部分投資通道已經被實際意義上“堵死”之後, 房子愈發寄託了中國人更多的希望——家, 財產, 安全, 面子, 自由……

與此同時, 在兩年多以前興起的全民創業浪潮開始遇冷, 在房價如脫韁野馬般奔騰前進的映襯下, 越來越多的創業者發出了“創了幾年業, 不如買套房”的唏噓。

一套房子拉開一個階層, 聞之顫慄, 思之入理。

房子是入場券, 房子是敲門磚, 房子是資格證, 房子是護身符……這一切, 似乎如此熟悉的在我們從小到大的耳畔中無數次出現過, 但那時的主語, 應該是“學歷”、“文憑”。

“從小我爸總說讓我好好學習。 現在看來, 真應該叫他好好買幾套房!”

三觀盡毀。 世界變了,

玩法變了, 人心也變了。

欠銀行的錢, 心安理得。 欠投資人和員工的錢, 萬劫不復。 房子能給的, 創業給不了。 既然如此, 為什麼一定要創業?

或許你說是為了情懷、夢想, 為了證明一些什麼……

像林默老師一樣, 一口老血可以直接吐在慘白細小的工資條上。

人無法活在真空環境下, 人需要交流, 需要共處, 需要類比。 當你所處的高級動物群體交流對白和計量單位已經完全被那兩個字替代而無處不在無路可逃的時候, 這種輸入型恐慌感滲透進了血液和靈魂。

“哇!你老公給你買了這麼大一顆鑽戒啊!你手上可是戴著幾平米房子啊!”

“過完春節, 我看中那套房漲了50萬, 一年又白乾了!”

房子, 已經變成我們無法拒絕的精神鴉片。 知道它可怕,

但是離不開它, 甚至連少談它幾句, 都害怕與這個時代脫節而被拋棄。

《烏合之眾》中, 龐勒已經充分論證過, 在群體下的個體會感受到強大的力量, 繼而做出讓人瞠目結舌的事情。 如果所有人都在瘋狂沖向售樓處的路上並且發著朋友圈, 還不時@著你, 你卻能風雨不動安如山, 那麼OK, 你沒有錯, 是這個時代錯了。 你去創業, 去改變這個時代吧。

02.

“現在的創業如同學雷鋒, 過幾年你什麼都剩不下!”

“十多年前, 一個老北京賣房移民美國去創業, 辛辛苦苦攢了一千萬, 回到北京來卻發現這邊只夠交當初自己房子的首付!”

“你才創業呢, 你們全家都創業!”

與房子相比, 創業已不再是剛需, 而是成為了一種奢侈品, 一種自娛自樂的狂歡行為。

已經快要被人遺忘了的香港, 最近火了一檔電視節目《有樓萬事足》, 仿佛要配合大陸樓市的瘋狂演出一樣, 港媒同行狠狠滴補上這一刀。

節目採訪了港島多位不同階層的居民, 從各種角度來佐證——有房才幸福, 才有尊嚴, 才叫人生的這一論調。 漫長的節目裡揭示了發達社會的人類生活狀態。 有意思的是, 這裡面的所有人, 沒有提過一個字跟創業有關。

階層固化, 逆襲無望, 屌絲認命, 天下太平。 別人已經走過的道路, 智商和起點並不高過多少的我們, 正在重走一遍。

在這樣的環境和氛圍之下, 創業這個英雄先烈一般的詞彙已經被當做牌位供奉起來, 取而代之的是每天腦海裡無時無刻不在為平米數而誕生的各種精打細算。

翻手為繁華, 覆手為蒼涼。 選擇永遠比努力重要。

“人生想要成功, 男人得有個好爹, 女人把握二次投胎”。 除此以外的屌絲大眾最重要的是——順勢而為, 找准風口。 人生, 就那麼兩三個緊要關口, 走錯了, 就是錯了, 很少有回頭的機會。 比如職業, 比如婚姻, 比如買房。

叔本華死前曾說, 自己的屍體被蟲蟻蠶食還不可怕, 可怕的是自己的思想要被後世的學者和無知的人們糟蹋。 叔本華想多了, 後世的我們, 其實顧不上也沒時間去感知他的思想, 我們疲於奔命在工作崗位之餘, 不是在買房, 就是去買房的路上。

03.

最近的一則段子很流行——“如果清華北大的畢業生都買不起房子, 那麼學區房還有什麼意義”?又錯了。 清華北大只代表你的過去, 而房子代表著你的未來。

不是讀書無用了,而是你讀的那些所謂的聖賢之書已經沒用了。知識這玩意,到什麼朝代都不會嫌多,關鍵在於你的“知識”能夠有多少被轉化成生產力和財富。

“如果我的學生,到40歲的時候不能擁有4000萬的身家,就不要跟人說是我的學生!”號稱地產行業磚家的董藩老先生這番言論曾經引發了社會的廣泛爭議。太多的人開始憤怒起來:“讀書是最高尚的行為,知識不是無價的麼?怎麼可以用錢來衡量!”,“渾身上下每個毛孔都沾滿了銅臭味!”。

在沒有一桶清水兜頭澆醒你並徹底洗清銅臭之前,人們終究還要面對諸多現實問題。

沒有人有義務去發現你的內在美。

假如給千千萬萬創業者們再來一次選擇的機會,有多少人會放棄創業,選擇買房?從2014年9月“雙創”口號提出至今。不到三年,恍如隔世。

我們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一個大時代,如何將個人命運裹挾進最大的那個漩渦,把個體的動能發揮為勢能,顯然比背著不屈的神情獨立抗爭命運不公更為精准有效。

“小富靠努力,大富全靠命”,“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如果房子來插隊,它能排在第幾位?

房子,是這個時代最大的風口和紅利,也是普通人在上層通道關閉前最後的逆襲機會。

很多時候,對運和勢的把握,更能彰顯一個人全面的價值觀和認知學識。

同樣是一個班畢業的同學,有的信奉“先上車”理論,十多年來買了幾套房,有的一直堅信房價會下調,三線以下城市也有機會。如今,兩人的身價財富已經相差百倍。

你看到別人飛得快,那是因為他騎在火箭身上。“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老先生倘若在世,或許也會放下勸學口令,第一時間帶領徒弟們集體奔向各大售樓處。

太平盛世裡,我們所能經歷到的最大兵荒馬亂,不是打砸搶燒,而是那艘通往更高階層的諾亞方舟就要起錨了,而你手裡連一張經濟艙的船票都沒有。

房價是什麼?特點時間與特定空間裡特定物品的最大價值。創業是什麼?已知世界已知思想已知技術對未知世界未知事物未知邏輯的探索。哪個實在哪個虛幻,兩下對比,高低立下。

從話語中,你很少能感受到人性,但從沉默中卻能。

沒人會告訴你真相是什麼,真相只存在于每個人心中,繼而,演變為暗自的實際行動中。

你繼續去創你的業,別人繼續去搶他的房。你創的業,在別人看來,其實一文不值。

“庭有批把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項脊軒志》的作者歸有光故地重遊,感慨萬千。寫下《故鄉》名篇的魯迅也站在路口唏噓不已,追憶童年時曾數次奔走於小鎮的老屋與藥鋪、當鋪之間。

如果二位老先生在世,再次有幸回到家鄉,最希望看到的一定是——那老宅牆壁上大大醒目的紅色“拆”字吧。

溫度、深度、態度,一隻特立獨行的熊。

本帳號文章將全平臺推送。你還可以在百度百家、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網易新聞用戶端、搜狐等平臺、uc雲觀、企鵝媒體平臺同時閱讀到本帳號的內容。

熊出墨請注意是宇宙第一自媒體聯盟WeMedia成員。

▼ ▼ ▼

歡迎收聽熊出墨請注意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朋友圈✬

而房子代表著你的未來。

不是讀書無用了,而是你讀的那些所謂的聖賢之書已經沒用了。知識這玩意,到什麼朝代都不會嫌多,關鍵在於你的“知識”能夠有多少被轉化成生產力和財富。

“如果我的學生,到40歲的時候不能擁有4000萬的身家,就不要跟人說是我的學生!”號稱地產行業磚家的董藩老先生這番言論曾經引發了社會的廣泛爭議。太多的人開始憤怒起來:“讀書是最高尚的行為,知識不是無價的麼?怎麼可以用錢來衡量!”,“渾身上下每個毛孔都沾滿了銅臭味!”。

在沒有一桶清水兜頭澆醒你並徹底洗清銅臭之前,人們終究還要面對諸多現實問題。

沒有人有義務去發現你的內在美。

假如給千千萬萬創業者們再來一次選擇的機會,有多少人會放棄創業,選擇買房?從2014年9月“雙創”口號提出至今。不到三年,恍如隔世。

我們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一個大時代,如何將個人命運裹挾進最大的那個漩渦,把個體的動能發揮為勢能,顯然比背著不屈的神情獨立抗爭命運不公更為精准有效。

“小富靠努力,大富全靠命”,“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如果房子來插隊,它能排在第幾位?

房子,是這個時代最大的風口和紅利,也是普通人在上層通道關閉前最後的逆襲機會。

很多時候,對運和勢的把握,更能彰顯一個人全面的價值觀和認知學識。

同樣是一個班畢業的同學,有的信奉“先上車”理論,十多年來買了幾套房,有的一直堅信房價會下調,三線以下城市也有機會。如今,兩人的身價財富已經相差百倍。

你看到別人飛得快,那是因為他騎在火箭身上。“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老先生倘若在世,或許也會放下勸學口令,第一時間帶領徒弟們集體奔向各大售樓處。

太平盛世裡,我們所能經歷到的最大兵荒馬亂,不是打砸搶燒,而是那艘通往更高階層的諾亞方舟就要起錨了,而你手裡連一張經濟艙的船票都沒有。

房價是什麼?特點時間與特定空間裡特定物品的最大價值。創業是什麼?已知世界已知思想已知技術對未知世界未知事物未知邏輯的探索。哪個實在哪個虛幻,兩下對比,高低立下。

從話語中,你很少能感受到人性,但從沉默中卻能。

沒人會告訴你真相是什麼,真相只存在于每個人心中,繼而,演變為暗自的實際行動中。

你繼續去創你的業,別人繼續去搶他的房。你創的業,在別人看來,其實一文不值。

“庭有批把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項脊軒志》的作者歸有光故地重遊,感慨萬千。寫下《故鄉》名篇的魯迅也站在路口唏噓不已,追憶童年時曾數次奔走於小鎮的老屋與藥鋪、當鋪之間。

如果二位老先生在世,再次有幸回到家鄉,最希望看到的一定是——那老宅牆壁上大大醒目的紅色“拆”字吧。

溫度、深度、態度,一隻特立獨行的熊。

本帳號文章將全平臺推送。你還可以在百度百家、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網易新聞用戶端、搜狐等平臺、uc雲觀、企鵝媒體平臺同時閱讀到本帳號的內容。

熊出墨請注意是宇宙第一自媒體聯盟WeMedia成員。

▼ ▼ ▼

歡迎收聽熊出墨請注意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朋友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