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從未知到知道得多一點 從史前跨湖橋文化看創造和進步印記

圖片來自網路

室外, 酷暑。 最高溫度超過40°C。

室內, 恒溫。 全年保持在23°C上下。

這將近20°C的溫差, 必須為它而存在。

踏入杭州市蕭山跨湖橋遺址博物館遺址廳,

6.5米深的湘湖水下, 一條距今約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獨木舟, 仍在它最初停泊的地方安放。 浙江先民的生活, 借由一條獨木舟, 以及同一遺址發掘出來的其他物件, 一一展現於當下。

跨湖橋文化

從未知到知道得多一點

8000年前的蕭山跨湖橋人, 是新石器時代人群從山地走向沿海平原的第一批“弄潮兒”。 他們初居下游河口地帶的文明狀態, 震撼了無數走入博物館的參觀者:慢輪修整技術製作陶器、繁盛的彩陶裝飾、世界上最早漆器、火焦法制作的獨木舟……

“跨湖橋文化的命名, 把浙江的史前文化, 由河姆渡往前推了一千年。 ”跨湖橋遺址博物館館長吳健如是說。 而且, 發現不是終結, “浦江上山文化的發現、命名與跨湖橋文化也有密切關係,

因為跨湖橋文化不可能在這裡橫空出世。 ”

正因如此, 2004年, 跨湖橋文化命名之後,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就圍繞跨湖橋做文章, 重新梳理浙江的史前文化, “浙江考古近十幾年真的是成績斐然, 新發現一個接一個。 跨湖橋文化的發現和命名, 一下子就打通了錢塘江流域各個史前遺址的文化聯繫。 這也符合人類總體發展規律——就是由山地洞穴往河谷平原發展。 ”

如今, 沿錢塘江水系上溯, 在錢塘江上游的金衢地區, 很多與跨湖橋有關的遺址都被發現了, 比如浦江(錢塘江支流)上山文化, 它是目前已知的浙江史前文明的上限——距今11000年。 浙江的史前文化脈絡正一點點清晰:距今約11000年的上山文化、距今約8000年的跨湖橋文化、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5300至4000年的良渚文化……行進中的史前文明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讓史前浙江人的作為浮出水面。

科學追問

讓幾近消失的遺址終得保留

2009年秋, 跨湖橋遺址博物館建成開館, 其中, 遺址廳深入湘湖水下。 由此, 參觀者只要進入這座博物館, 就可以與8000年前的獨木舟、攜帶著8000年資訊的遺址土層, 進行親密接觸。 事實上, 跨湖橋遺址的發現、挖掘、研究、貫穿其中並將延續至未來的遺址保護, 並不容易。

1960年代初, 跨湖橋遺址最早被關注到, 但正式發掘已是1990年。 此前20年, 跨湖橋遺址之上已是城廂磚瓦廠(1970年左右建成)的廠區。 1990年5月30日, 一位叫鄭苗的學生在湘湖撿到文物。 隨後,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將其確認為新石器時代遺址。

這一年的10月至12月, 跨湖橋遺址完成了第一次考古發掘, 但並未持續。 當時, 跨湖橋文化作為比河姆渡還早的文明, 並不被認可——因為它出土的文化因素, 太過先進。

1999年至2000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挖掘了跨湖橋以南約23公里的諸暨樓家橋新石器時代遺址。 當專家對浦陽江流域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了專題考古調查時, 新發現的遺址有浦江上山遺址、蕭山烏龜山遺址、金雞山遺址、舜湖裡遺址等。 最後一站是被“冷落”近十年的跨湖橋遺址。 這個時候, 1990年的考古發掘區域早已消失, 擺在考古隊員面前是一個巨大的取土坑, 深度超過10米。 經過探掘, 取土坑東部尚存一塊遺址堆積。 2001年5月至7月, 跨湖橋遺址進行了第二次搶救性發掘,

送北京大學文博學院的6個碳十四測定資料經樹輪校正, 證明遺址距今8000-7000年。

直至2002年, 那裡發現了舉世矚目的獨木舟。

隨後, 2004年, “跨湖橋文化”正式命名。

文物原址保護

文化要流動起來

“浙江文化富有創造力的基因, 早早地出現在其歷史的源頭。 在浙江新石器時代最為著名的跨湖橋、河姆渡、馬家浜和良渚的考古文化中, 浙江先民們都以不同凡響的作為, 在中華民族的文明之源留下了創造和進步的印記。 ”——2005年5月30日, 習近平曾經在杭州寫下了《“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庫”總序》, 其中有上述這一句話。

吳健介紹, 跨湖橋遺址博物館中, 保留下來的是2001年、2002年的考古發掘現場。 跨湖橋遺址保護廳直接建於遺址之上, 獨木舟在進行原址脫水施工,底部接觸的依舊是8000年前的土壤。博物館的核心工作就是把遺址保護好,然而“難就難在是原址,獨木舟沒有離開地面,土壤裡面的溫濕度、含水率,直接影響文物脫水效果”。

正因如此,獨木舟的脫水,到現在仍在進行當中。

十幾年來,工作人員當然不會囿於一條獨木舟的保護,還有大量的研究工作。從2009年開始,跨湖橋遺址博物館每年舉辦一屆跨湖橋文化節。今年的第八屆跨湖橋文化學術研討會將在10月舉行,主題學術研討將著眼於史前早期玉器。

今天的研究者思路很清晰,遺址類博物館必須以遺址保護為基點,積極拓展跨湖橋文化研究,加強史前遺址間的學術交流,讓遺址“活”起來,從而達到承繼和弘揚跨湖橋文化的目的。

記者手記

記者手上有一份《浙江省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工作方案》,發佈於今年6月2日。其中重點任務的第一條第一點就是:開展浙江歷史文化專題研究。包括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跨湖橋文化、上山文化在內的浙江史前文化研究,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研究歷史文化,尤其是因為久遠而遺存稀見的史前文化,總能激發出人們濃厚的好奇心。對浙江人從哪裡來的求知,其實不光是文化探求,更是精神上的溯源。

於浙江而言,跨湖橋文化不僅將浙江的人類文明史提前到8000年前,同時證明浙江的文明史是由多個源流譜系組成。也可以說,相容並蓄的浙江發展特色可以上溯至久遠之前。

跨湖橋文化的斷代曾因其“過分”進步,一度受到質疑。考古科學的證明將質疑化解之後,人們終於認識到,這份“先進”正是錢塘江史前文化獨具的優勢。浙江文化中富於創造力的基因,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有其歷史源頭。

獨木舟在進行原址脫水施工,底部接觸的依舊是8000年前的土壤。博物館的核心工作就是把遺址保護好,然而“難就難在是原址,獨木舟沒有離開地面,土壤裡面的溫濕度、含水率,直接影響文物脫水效果”。

正因如此,獨木舟的脫水,到現在仍在進行當中。

十幾年來,工作人員當然不會囿於一條獨木舟的保護,還有大量的研究工作。從2009年開始,跨湖橋遺址博物館每年舉辦一屆跨湖橋文化節。今年的第八屆跨湖橋文化學術研討會將在10月舉行,主題學術研討將著眼於史前早期玉器。

今天的研究者思路很清晰,遺址類博物館必須以遺址保護為基點,積極拓展跨湖橋文化研究,加強史前遺址間的學術交流,讓遺址“活”起來,從而達到承繼和弘揚跨湖橋文化的目的。

記者手記

記者手上有一份《浙江省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工作方案》,發佈於今年6月2日。其中重點任務的第一條第一點就是:開展浙江歷史文化專題研究。包括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跨湖橋文化、上山文化在內的浙江史前文化研究,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研究歷史文化,尤其是因為久遠而遺存稀見的史前文化,總能激發出人們濃厚的好奇心。對浙江人從哪裡來的求知,其實不光是文化探求,更是精神上的溯源。

於浙江而言,跨湖橋文化不僅將浙江的人類文明史提前到8000年前,同時證明浙江的文明史是由多個源流譜系組成。也可以說,相容並蓄的浙江發展特色可以上溯至久遠之前。

跨湖橋文化的斷代曾因其“過分”進步,一度受到質疑。考古科學的證明將質疑化解之後,人們終於認識到,這份“先進”正是錢塘江史前文化獨具的優勢。浙江文化中富於創造力的基因,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有其歷史源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