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白居易《琵琶行》片段手寫鋼筆字筆友鋼筆書法習作欣賞

上一期的作業題目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前面的序。

《琵琶行》序白居易本作品收錄於:《唐詩三百首》元和十年, 予左遷九江郡司馬。 明年秋, 送客湓浦口, 聞舟中夜彈琵琶者。 聽其音, 錚錚然有京都聲。 問其人, 本長安倡女, 嘗學琶琵於穆、曹二善才。 年長色衰, 委身為賈人婦。 遂令酒, 使快彈數曲。 曲罷, 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 今漂淪憔悴, 轉徙於江湖間。 餘出官二年, 恬然自安, 感斯人言, 是夕始覺有遷謫意。 因為長句歌以贈之, 凡六百一十六言。 命曰《琵琶行》。

我們來看看哈

1

這一副就是標準的江湖體了...實話講, 除個別字還可以之外, 大部分的字細細推敲都有很大的問題, 建議多看看字帖。 優點在於, 總體上字體結構還算可以, 如果結合字帖, 然後多讀帖, 好好研究下每個字的寫法, 提高比較快。

2

這一副也是乍一看還可以, 細看也是問題多多。 所以如果自己的字寫的已經比大多數人好看的時候, 這個時候如果還想進步, 唯一的路徑就是多看字帖, 多臨帖, 不然永遠都是原地踏步, 甚至還不知道自己不足在哪裡。

3

相比前兩副, 這一副不管是結構還是筆劃就顯得有章法的多。

4

5

這一篇斜著拍的, 如果正著拍, 可能會更加的不堪一些。 感覺握筆姿勢也是有一些問題, 運筆有些僵硬。

6

瘦金體我並不是很懂, 就不評價了, 但是看“浦“這個字, 下面的開口, 覺得還是有些問題。

7

不管怎樣,這一位一定是有大量的臨帖過的朋友寫的。

8

9

這位呢,第一列感覺還可以,後面就亂了,太多的字要麼筆劃交代不清楚要麼就是隨性而發。比如”嘗“,中間的一個”琵琶“,”感““事”都處理的太隨意。

10

這一篇要注意你的撇,一定要乾脆,還有結構上,比如最後的“行”的雙人旁,還有“歡樂”這兩個字最後的捺處理的都比較糾結。“長安"的長最後的一捺也是不知道該往哪兒了 。

11

12

13

14

這位也是隨性而發,而忽略章法的。大概看過有些字帖,覺得某些子可以這麼寫,但是不細緻。運筆太輕浮。比如"錚錚然“的然,”聲“,等等。

15

這篇是中性筆寫的,其實是有些討巧。

16

字形稍微有些歪。好啦,週一了,佈置新一期的鋼筆字作業。週一出的題目一般字數相對較多一些,選自的是龔自珍的《辯知覺》

《辯知覺》龔自珍嘉慶甲子,自珍從嚴江宋先生讀書。先生問焉曰:伊尹曰:先知知後知,先覺覺後覺。知與覺何所辯也?自珍對曰:知,就事而言也;覺,就心而言也。知,有形者也;覺,無形者也。知者,人事也;覺,兼天事言矣。知者,聖人可與凡民共之;覺,則先聖必俟後聖矣。堯治曆明時,萬世知曆法;後稷播五穀,萬世知農;此先知之義。古無曆法,堯何以忽然知之?古無農,後稷何以忽然知之?此先覺之義。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此先知之義。「夫子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聞。」此先覺之義。孔子學文、武之道,學周禮,文、武、周公為先知,孔子為後知,此可知者也。孔子不恃杞而知夏,不恃宋而知殷,不乞靈文獻而心通禹、湯,此不可知者也。夫可知者,聖人之知也;不可知者,聖人之覺也。

這段也是蠻有辯證思想的一段話,還是挺有意思的。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鋼筆愛好者』,獲取實用的鋼筆諮詢和使用指南,如需轉載請後臺聯繫申請。嚴禁未經許可的轉載行為。

不管怎樣,這一位一定是有大量的臨帖過的朋友寫的。

8

9

這位呢,第一列感覺還可以,後面就亂了,太多的字要麼筆劃交代不清楚要麼就是隨性而發。比如”嘗“,中間的一個”琵琶“,”感““事”都處理的太隨意。

10

這一篇要注意你的撇,一定要乾脆,還有結構上,比如最後的“行”的雙人旁,還有“歡樂”這兩個字最後的捺處理的都比較糾結。“長安"的長最後的一捺也是不知道該往哪兒了 。

11

12

13

14

這位也是隨性而發,而忽略章法的。大概看過有些字帖,覺得某些子可以這麼寫,但是不細緻。運筆太輕浮。比如"錚錚然“的然,”聲“,等等。

15

這篇是中性筆寫的,其實是有些討巧。

16

字形稍微有些歪。好啦,週一了,佈置新一期的鋼筆字作業。週一出的題目一般字數相對較多一些,選自的是龔自珍的《辯知覺》

《辯知覺》龔自珍嘉慶甲子,自珍從嚴江宋先生讀書。先生問焉曰:伊尹曰:先知知後知,先覺覺後覺。知與覺何所辯也?自珍對曰:知,就事而言也;覺,就心而言也。知,有形者也;覺,無形者也。知者,人事也;覺,兼天事言矣。知者,聖人可與凡民共之;覺,則先聖必俟後聖矣。堯治曆明時,萬世知曆法;後稷播五穀,萬世知農;此先知之義。古無曆法,堯何以忽然知之?古無農,後稷何以忽然知之?此先覺之義。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此先知之義。「夫子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聞。」此先覺之義。孔子學文、武之道,學周禮,文、武、周公為先知,孔子為後知,此可知者也。孔子不恃杞而知夏,不恃宋而知殷,不乞靈文獻而心通禹、湯,此不可知者也。夫可知者,聖人之知也;不可知者,聖人之覺也。

這段也是蠻有辯證思想的一段話,還是挺有意思的。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鋼筆愛好者』,獲取實用的鋼筆諮詢和使用指南,如需轉載請後臺聯繫申請。嚴禁未經許可的轉載行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